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順僧團爲己需

  隨順僧團爲己需

  ——僧團是代表佛的家業,是如來的家業,這是個大事,我們都想學佛,想成爲佛子,你必須把如來家業給挑起來。

  ◎妙祥法師 講述

  時間:二〇〇叁年五月初十

  地點:遼甯省海城大悲寺沙彌戒堂

  聽衆:大悲寺內十五位沙彌

  (注:前面一段另有開示爲《勿見他人過》,文字彙編在《口業之過》裏,此段爲完整錄音。)

  一沙彌:前段時間師父在跟我們講《四十二章經》,裏面有個“處中得道”,就是中道義。我的理解就是:在道場只要隨順大衆,就是依教奉行,這就是順著中道義,這個理解對不對?

  隨順大衆,只要是我們有了大慈悲心——首先是大慈悲心,用大慈悲心隨順衆生。因大慈悲心故隨順衆生,即是隨順如來,是菩薩行。我們爲什麼要隨順集體(指僧團)呢?因爲僧團是代表佛的家業,是如來的家業,這是個大事。我們都想學佛,想成爲佛子,你必須把如來家業給挑起來。哪個是如來的家業?這個僧團就是如來的家業。所以說,我們爲什麼要隨順僧團呢?因爲隨順僧團就是隨順如來,就是隨順如來家業,挑如來家業。

  什麼叫隨順衆生呢?不是我們現在說的那個隨順衆生。我們隨順衆生,你不能順著惡法去走。我們隨順衆生是因爲它能生起大慈悲心,因大慈悲心故而隨順衆生。你能生起大慈悲心——而且你認爲能生起大慈悲心,同時呢,我們又能夠發起這個大慈悲心。因爲你發起大慈悲心,而更能得到大慈悲心,所以說叫隨順衆生。

  隨順衆生——讓衆生歡喜,讓衆生清淨,用慈悲心隨順。那隨順,隨順誰呀?怎麼隨順呢?你愛聽好聽的,我就隨順你說好聽的?隨順衆生,讓衆生生起大慈悲心,所以說你這才叫隨順衆生。不是他吃肉你也吃肉,他喝酒你也喝酒,這不叫大慈悲心。

  我們必須有一種平等、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那個心,那叫大慈悲心;一念不生叫大慈悲心;無人相、無我相這叫大慈悲心。所以說,有這個心你才能真正地隨順衆生,你有這個心,隨順衆生即是隨順如來。你這種行爲是什麼呢?是菩薩行爲,你行的是菩薩道啊!這句話是誰說的呢?是普賢菩薩說的,普賢菩薩在十大願王裏講的。

  所以說,我們要想真正地隨順衆生,你就是在僧團裏隨順僧團,就是隨順如來家業,也就是真正地隨順衆生。因爲這個僧團它能教化衆生,能給衆生做出榜樣來。有時候你去做一點事情,去個別教化,這是一方面。你隨順僧團是一種形象,是更真實的一種教化,更具體的一種教化。沒有僧團他不會做出榜樣,那衆生他不知道有榜樣可學,你跟他講得再好聽,他也不如看到實際的形象。看到實際形象,他就把心結解了。

  你隨順僧團呢,而且去承擔如來家業,是真正地隨順衆生最好的一個方式,所以佛要成立僧團。因爲這個僧團能度衆生,給衆生有一個解脫之道,所以說我們應該知道,“僧團”是隨順衆生最好的一個方式,最徹底的一個方式。

  我們在修行之中,在寺院裏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怎麼讓這個僧團能夠真正地順著如來家業去走,這個僧團怎麼強大,這個僧團怎麼如法,怎麼持戒,怎麼樣很好地修行,這是我們的責任哪!不是我們來到這裏就是等于吃吃飯哪、打打坐呀,我們就完事了,你的責任是非常大的。每個人都有一個把如來家業挑起來的擔子,每個人都有一個要把這個僧團挑起來的責任。不是我一個人來挑的,只要是這裏的每一個人都有這種責任。你不光是被教化的一個人員,而且同時也是挑如來家業的人,你是這裏的主人,是這裏的一部分,你得有責任心。

  這就是我們平時多生的修行攢來這麼一點機會。要不我們老講:“挑如來家業,挑如來家業,做個真正的佛子。”光喊,有時候機會就現前了反而不認識,而且有時候很容易就放棄了,扔掉了,光考慮自己那一部分,忘了如來家業了,所以說把機會錯過了。等到我們明白的時候,早就晚了。或是這一生都不明白,或是多生都不明白。然後還埋怨佛不給機會,埋怨菩薩不給機會,埋怨衆生不給機會讓你度衆生。給你機會了,也給了你成就的機會,也給了你如來家業,但是你不去做。那如來家業已經送到你手裏了,是你不接,你得有個“接”。怎麼去接?應該勤勤懇懇地去努力付出,辛苦地、而且特別是承受很多身體的疲勞和身心的不愉快來接受。

  爲什麼說要“身心不愉快”來接受呢?因爲你接受它必須擠出你那些貪嗔癡的東西,你貪嗔癡的東西要不除去,你接受不了的。我們有時候想保住貪嗔癡,那邊又幻想著把如來家業接過來,那是不能共存的。所以說呢,你必須放下你那種個人的想法、打算。我的感受,我的想法,甚至我的修行,你放下了,你正是承擔如來家業,你正是真正地修行。

  我們就是平時每時每刻不斷地産生我執和法執,有了我執必然有法執。你就不用犯,不用說,你發現你有沒有“我”存在,你要有“我”存在,那個法執肯定在那塊。說:“我這“我”的概念有,但法執我沒有,我還不懂得法呢,我還沒學到什麼,我知道的那都是佛經說的。”你就忘了一條,有我執必有法執,這個也得注意啊。

  有我執的時候必然有法執,你就得注意。有了“我”的概念,你說話自然就在法執那裏。你的一切行爲都叫“法”,不是光說法的“法”,你的身形、走道、吃飯、說話,互相地處事啊,互相地理解啊都是“法”。而且這種法都是執著的那個法,都是在法執裏。我們有時候不認識這個,光以爲有了我執,但是不承認自己在法上也執著。

  比如說幹活,我綁鋼筋,綁一綁累了,累了我歇一會。歇一會,一會就想:“你看我幹,他們還沒幹呢,我比他們強。”實際上你只要想到你在幹活,想到你在發心,這執著已經産生了,何況再有怨言,那就更能産生了。

  那你說:“我在這幹活,我綁鋼筋的話,那我就不想我在綁鋼筋了。”哎!對了!最起碼我們應該在幹活的時候想到什麼呢?想到感謝。感謝大家給我個機會,你看大家誰也沒跟我搶,沒跟我搶的目的不是他們不能搶,而是他們把機會讓給我,師父讓給我,常住讓給我,大家——道友都把機會讓給我了。

  誰不知道多幹一點能消業,是不是?那是無價之寶,沒有白給別人幹的,都是給自己幹。關鍵是這個機會來得太不容易,你沒有很好地培養福報因緣哪,這個機會不給你,你要是沒有福都不給你,因爲你有這個福才給你了,是不是?另外也是大家成全你,所以我們應該時時生起感謝心,這才是去掉我執和法執的一部分——一個善法的部分。你成天都得這麼做,否則的話,在每個事情上我們都會生起煩惱,因爲有了我執有了法執,法執後面就是煩惱,本身它就是煩惱的根子,是不是?

  我們爲什麼起煩惱?就是因爲這個事情看不開,所以說每一天都不清淨,就是因爲這個。機會給我們很多很多,比如我們每天幹活,咱不說修行,修行一般大家還願意接受,一幹活多了,大家就不願意接受了,因爲身體疲勞。但是你要知道,我們很多的法執就得需要幹活來消除的,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!

  有很多的業力我們不光是打坐、學習就能解決,有一些東西我們得需要一定程度的身心受苦來解決。比如釋迦牟尼佛,就是通過六年的苦修,最後才把業力消了。那我們怎麼樣呢?我們造的業太多了,是不是?我們得有相應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。實際上不管出現哪個方式,都是在消業的過程當中,我們都應該努力,盡心盡力去做。不需要我們幹活的時候,我們就放下。不能幹活,通過另一個渠道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;需要我們幹活的時候,我們都是盡心盡力。所以幹活也是修行,打坐也是修行,最後我們整個用心都用在一個平等心上,都是把這個心變成了不起心動念,都能隨順。所以說隨順僧團,你就是隨順如來。爲什麼是隨順如來?因爲你有了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如來,是不是?這個具體例子很多。

  以前我給大家講過,在五臺山碧山寺,我發心早上做飯哪,早起呀,吃剩飯哪,最後吃飯哪等等的事情,去做這些事情。好像自己呢——你看他們都進禅堂打坐去,還有的去學什麼功課的。我沒有,我就心甘情願地去做飯。大家給了很高的稱贊也好,幹嗎也好,但是最後他滿了我的願,我行腳走,他讓我行腳走。

  我已經得到了很多很多,從苦修中我已經得到這麼些,而且通過這個以後,佛又給了我更多的機會叫我行腳,成全了我乞食這個因緣。要沒有這個因緣哪,咱們大家今生恐怕也不能相遇,是不是?相聚了也不見得能有乞食這個因緣。所以這個因緣就因爲苦修,佛菩薩才給你安排這個好的因緣。你在那面好像失去了,但是在這面得了,換句話在那面失沒失去?沒有失去,那面的苦修更重要,那個放下我更主要。

  我們現在需要第一步,就是說我們想邁開第一步,就像做手術,第一步是消毒,現在不是拿腫瘤的時候,是需要消毒,先把這個外皮要消毒了,消毒了才能開刀,開刀以後才能不被感染,是不是?從手術這個比喻來說,首先我們得消毒啊!這個准備工作你必須得做的,它是個必要地過程。

  特別是沙彌,這個過程你要不把身心放下,去行這個苦行,那不行。說:“在世間我已經很累了,我已經幹夠活了。”你在世間是爲了掙錢,那個夠是因爲自己産生了煩惱,所以說夠了。現在不是,是爲了大家。我們爲了大家,應該是心甘情願地做一切。現在只要求我們大家——比如說幹活的問題,只要求幹活。佛菩薩還沒要求,衆生還沒要求我們舍身、舍肉、舍骨頭呢。還沒要求我們到那種程度呢!

  佛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隨時隨地就把自己生命舍去了,剛修行就舍去生命了。佛以身飼虎的時候,和他在一起的也是一些修行者。他師父就告訴:“你看看,要喂虎你可別喂啊,你幹嘛要喂虎呢?我們這裏還有那麼多修行者呢,他們都沒做呢,要喂虎應該他們喂,因爲他們已經修了很長時間了,是不是?你才修行,你怎麼就可以這麼做呢?”

  …

《隨順僧團爲己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外境善惡一念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