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外境善惡一念間

  外境善惡一念間

  ——當我們挨罵、挨批評的時候,那是你因爲有了功德才會有這種因緣;你沒有這種功德,不會找到這個因緣。

  ◎妙祥法師 講述

  時間:二〇〇四年五月十叁

  地點:遼甯省海城大悲寺

  聽衆:大悲寺全體僧衆

  今天晚上沒准備要講什麼。(放掌)本來結夏安居,咱們這個打七已經完事了。打七的總結也就告一段落。因爲結夏安居,咱們提前的這個准備雖然不是特別充足。咱們爲什麼沒有准備得特別充足呢?因爲咱心裏多少有點數,平時修行抓得緊,時間基本上都夠用。

  本來想這一段時間呢,就是這麼樣安排。正常的功課咱們還去堅持,不能松散。因爲就像暖法,暖法就像燒爐子一樣,這個爐子火不能撤,你必須得長期地熏習。你就是學了多少年我們也得往下走,這樣的話你才能産生點定力,産生點效果。盡叁天打魚兩天曬網,那就不好使了。我們的功課並不是說結夏安居前我們就做,結夏安居以後我們就不做了,所以我們結夏安居這個期間應該更好地完成。

  現在咱們時間抓得比較松一點,因爲讓大家多少有一點緩解,但只是這幾天的事情,以後還要把時間抓緊。一個是完成學戒,每天下午的學戒還得堅持,學戒一定要堅持。不管問題討論的怎樣,哪怕討論半個問題,咱也得堅持學戒。戒律對我們來講太重要了,因爲我們所知道的東西太少。

  就我來講,現在就是看到哪塊,就是看到沙彌戒我都覺得很慚愧,而且不明白,雖然文字能看懂,實際真正的心能不能做到位?有很多東西都沒做到位。我們的心並不是和戒律合在一塊的,並不是說我們不能做,而是完全能做到的。但是呢,我們還有放逸的地方,還有很多在文字相上不能理解的地方。特別是這個比丘戒啊,還有菩薩戒,還有比丘尼戒這就更多了。所以說,我們需要的東西特別多,就整個結夏安居這個期間全部研究戒律,我們也只能說研究一點點,只能研究一點點,我們差得太遠太遠了。何況我們還有其它的功課,比如說禅定你不能丟,那是原則,絕對不能丟。你沒有禅定力就沒有智慧的,禅定力是生起智慧的。所以我們要全面地抓,兩個都要抓好,所以我們就要求自己要多努力。這是一個方面。

  另外呢,今天早晨我跟大家講,我們的威儀要抓一下,特別是我們的威儀方面有時候這個毛病得講一下。我們有很多的地方太放松了,而且這個放松並不是這一段時間的放松,頭一段時間已經放松了。雖然表面上我們的威儀還說得過去,沒有大的過失,但是細節上我們差得很遠。特別是有時候看到大戒師,我們沙彌恭敬心不到位。有時候說話都是大聲大氣,甚至嬉笑。對一個沙彌來講,每個大戒師都是你的師長,我們必須恭敬到位。因爲你不是在人上恭敬,而是在法上恭敬。只有恭敬大戒師,你將來才會有受具足戒的機會,受比丘戒的機會,你才能入到比丘位。你沒有那個恭敬心,因果是不成熟的。

  在這個問題上我強調兩點,這個比丘具有兩種:你稀裏糊塗也可以挂個比丘名;如果你認真地想得比丘位,那就特別難,這非常難的。不是受戒以後難,受戒前就非常難,所以你必須得全力以赴地去爭取。你要想混那是很容易混的,挂上個名就可以,是不是?師父給寫個號條就去受戒,那受戒了你就叫比丘了?那空有其名。你什麼都做不到,你既不發那個比丘心,又做不到比丘行,所以你挂個虛名,將來的果報也不會太好。(編者注:號條,沙彌必須經剃度師允許,才能去戒場求受比丘戒,“號條”即剃度師給戒場寫的一個證明,請得戒和尚對前去受戒的沙彌慈悲攝受。)

  我們今生學佛就特別難,機會也很難得。我們想入比丘位,那我們作爲沙彌來講就得嚴格地要求自己,比一般人要付出多得多。多到什麼程度呢?就是我們的整個心全部投入進去。比如說我們早晨一敲板,那個板是常住,那代表命令,你不能再有半點散慢,聽到板聲馬上就得起來,就像部隊的號令一樣,那馬上就得起來。你說:“我睡不醒,沒聽到。”這可以。如果你要是心裏聽到了,你在那故意躺一會,那就有罪過了。多躺一分鍾有一分鍾罪過,多躺兩分鍾有兩分鍾罪過。不是我給你結罪,也不是哪個比丘給你結罪,是你自己心裏在結罪。誰給你結罪?是你自己的心結罪,那就影響你將來受比丘戒的這個因緣。

  因爲你要受比丘戒,不是從表面上去得到戒體就完事。而且要得比丘戒的戒體,你得多少,能不能成就,全在你平時的因果之中。所以我們在這塊就要特別小心,因爲你做沙彌來講必須付出很大的辛苦。不能看比丘,已經受了比丘戒的人,他們有他們的作爲和修行的方式。沙彌必須要比別人起得早,睡得晚,而且恭敬心要到位。就哪怕一個最不起眼的,有很多毛病的,甚至或者是有很多缺陷的這樣的比丘,你必須得真心地恭敬,就像見到自己的老師、父母一樣,那麼樣的恭敬。不允許有半點瞧不起的意思,你有半點瞧不起,將來都是有因果的。特別是常住的命令更是應該遵守。所以這兩點對我們沙彌來講就特別的重要。

  所以就是說恭敬上、威儀上一定要注重。你比如說對面來了大戒師,一定要側身,合掌,不能仰頭,頭稍垂,但不能過低,稍垂就可以了,這個很重要的。因爲我在五臺山的時候走到臺懷鎮,有時候就碰到對面來的沙彌尼,還是比丘尼就不太清楚了,看到這個大僧以後,她不管你是沙彌是誰,她都要站下合掌,低頭,垂頭。當時那就生起一種特別的感動,對五臺山有一種特殊的印象。不是一個人的問題,而是她代表了五臺山的形象,所以說對五臺山就特別尊重,感覺到文殊菩薩在這個地方教化確實和別的地方不一樣。

  我們也是這樣,如果我們每個沙彌見到大戒師都能那樣做的話,人家並不會說你這個沙彌如何如何,而是說你整個的僧團,也會說你的師父教化有方。否則的話,人家會笑話。所以說,我們不管多大年齡,見到比丘一定要合掌恭敬。有時我們在認不出來他是沙彌的時候,我們也同樣去合掌。因爲我們自己知道,我們本身就是沙彌。我們沙彌應該這樣低下來去做去,這樣將來我們才能在比丘戒上獲得真實。

  否則的話我們就眼前的這個恭敬心都不到位,你想獲得無相的法寶,不可能。那個無價之寶不是那麼容易獲得的。所以從恭敬心,威儀上首先就得注意。所以說你想獲得這些就得拼命,沒有別的招(注:方言,辦法的意思),就得豁出自己,少睡、少吃,甚至挨餓。有時候爲了去服侍大戒師,我們可能時間緊張,吃飯就來不及了,我們可以少吃,沒有怨言;而且我們服侍大戒師,可能少睡覺,我們也得認可;甚至少喝水;甚至挨說、挨批評,這都得認可。

  這點我們作爲沙彌來講都得特別地注意。爲什麼要注意這些微小的事情,實際上它並不微小。就是說如果你注意它了,可以調整我們的心態,馬上就不一樣,你的正念馬上就回來。有時候正念並不是說我再另外找個正念,就是從每一件小事去找,這個很重要的。這是一個問題。

  在吃飯的問題上,基本上大家看到了,都挺注意威儀,而且呢,貪吃的現象幾乎是沒有的。特別是沙彌這塊,吃東西都特別地注意,我看挺好。而且有時候甚至吃不好,雖然吃得時間稍長,有的可能是身體原因吃得慢,有病或是幹嘛,有時吃得差一些,但是都能夠控製自己。在這方面我感覺挺滿意的,這方面確實不錯。大戒師更是這樣,有的牙不好,吃不好,但是從來沒有怨言。也沒說:“等等我,時間不夠啊!”都是盡量爭取,爭取到哪就算到哪。而且有時候很多的水果應該吃掉的時候,因爲菜不爛,他們就不吃了,或是胃腸不好也就不吃了。雖然是不能吃,但從來沒說爲吃水果的問題去産生怨言,從沒有,都挺好。就是說這方面,在飲食方面我們基本上還挺好。

  但是呢,我們思想上還要有一個准備,什麼准備?准備挨餓。我們在有飲食的情況下,能基本上滿足我們需要的時候,我們能保持心態的平衡。但是呢,你記住什麼事情都是無常的,無常它是一個規律。你不要以爲“常”,無常是很快的,時時都要想到無常。你等到有一天我們正在吃飯的時候,可能有飯,或沒飯,或是少了,或硬了,有時候甚至聽錯了,種種的原因都會造成你吃不上飯,或少吃飯。

  爲什麼我要把這個提前講一下?因爲我們必須提高警惕,你要不提高警惕,將來有一天你就會在這上跌個大跟頭,起個大煩惱。特別是行堂的,有時候行堂的換了,到你那地方,你還沒等表示呢,他可能就過去了。到我那地方,我可能沒表示,意思不要了,但可能使勁給我。可能把我肚子脹得很大,而你那面可能就會很餓了。這個不平衡的狀態隨時都要發生的,我們必須要隨時做好准備。

  那五觀裏不也講了“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”,是不是?“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”,是不是?它有這個,我們平時就得常常地思惟這事。今天吃飯時我一看,人家送上來,而且那麼樣地供養。實際上這時你必須提高警惕,和平時期要想到戰爭,我們這個時候也應該做好這個准備,心裏只有這樣你才能控製煩惱。有時候我們很多的煩惱是因爲我們心裏沒有准備造成的。這是我講到飲食的問題,順便說一下。

  講到這個問題,突然想到另一個問題,就是修禅定的時候,你同樣心裏要有准備。因爲我們都是共修,它不像個別的單獨修行,這個容易控製。共修呢,它既有大環境的好處,同樣它也有一些需要忍受的地方。比如說我們正打坐的時候,坐得正好,可能巡香的給我們一香板,這個很正常。或是有人扒拉我們一下,你覺得坐得很好,頭稍稍低一點,你認爲你正在入一種境界裏,這很有可能。但是呢,有人就可能扒拉你一下,就破壞了你這種境界。或者有的人正打坐入定呢,覺得很清淨的時候,突然門“咣當”一響,這會造成你嚇一大跳,馬上心就亂了。

  這個問題怎麼處理?第一個,就是說我們應該知道萬法歸一的道理。佛講了:你不知你真心外洎于山河大…

《外境善惡一念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