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外境善惡一念間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,日月星辰,都是汝之真心,妙心。就是說一切的外境都是我們真心裏的變化,沒離開真心。這是我們的原則,你不能離開這原則。當我們打坐的時候,要發生問題的時候,都是你自己的變化,與誰也沒有關系。因爲《金剛經》講的:無人相,無我相,無衆生相,無壽者相。和誰都沒關,那我們眼前這些人是哪來的呢?那我們周圍環境呢?那只不過是你業力的表現,受這個果報而已。實際上都是你自己的真心中所顯現出來的一種業力,一種幻境。

  所以說,打坐的時候你必須要把心態調好,知道是一場幻境的時候,就是誰打你都得心甘情願地來承受。比如有人打你的時候,你馬上就說:“哎呀,這是幫我開悟。”你只要是用這一句話,馬上就是雲開霧散,一片烏雲馬上就散開了,心裏就不會受傷。如果你要是那麼想:“哎,你看看,這個人盡找我別扭,這一香板打的,我坐得正好呢。”你這種心態馬上就結了一個疙瘩,這個疙瘩結了以後,在你心理的影響下,胸、肺等生理都要受到影響的,甚至影響到腎髒、腦袋,最後叫你躺下,爬不起來。這個很厲害,你就暗生氣都不行。

  所以你必須及時地把它散開,馬上把它散開。你不管它什麼原因,必須馬上這麼處理:“這是幫我開悟,這是幫助我,太好了。”馬上用歡喜來把這個問題解釋了,千萬不要在那生悶氣:“哎呀,這是果報。”在那塊果報、果報的,因爲啥呢?你沒有歡喜領受的同時,光說果報,這會是果報,一會就不是果報了。“果報,果報你就這麼打呀?果報你不會慢點?”最後果報他也不想了,就生悶氣。一生悶氣,回來你的腰和你的頭部、胸部全部作病。

  因爲我有這個體會,所以我跟大家講。原先在蓋縣茅蓬住的時候,那時候還沒有出家呢。突然就進入一種狀態,因爲每天我經行,經行用功的時間比較多,走路進入一種禅定功夫,就踩到了牛屎。別人說:“你踩到牛屎了。”我把那個鞋拿起來一看——黃土,就是黃土,怎麼看也是黃土。等到回來再踩的時候,別人說時我再看,還是黃土。

  頭一回是沒拿起來看,只瞅著看,看不清楚,好像是牛屎。等回來時候再拿起來一看,因爲又踩上牛屎了,自己拿起鞋一看,還是黃土。就是說什麼呢?這個心用功夫用到一定程度了,分別能力就差了。

  雖然如此,那時候回來正趕上吃飯呢,吃飯的時候,腦袋那種狀態就是特別想打坐,就不想動彈,飯也不想吃了,最後去坐著去了。這時候有個人就說了:“你看人家剛吃飯他就要打坐。”你說這句話能傷到你什麼?當時,心裏剛開始沒有什麼:“可不是咋地,剛吃飯咱就去打坐,影響人家過齋,人家心情不高興。”

  思惟思惟心裏就有不平了:“別影響別人。咱還是算了吧,別坐了,還是吃飯去吧。”就下座了。下座就吃飯去了,吃飯這火也不下去。後來想:“得了,吃完飯還打坐吧。”還是那種狀態,非要打坐不可。人家一看你這種狀態都躲了,人家躲得遠遠的。就有一個沒躲,他爲什麼沒躲呢?他來幫助我、護持我,怕別人打擾。他覺得:“我在這看著他。”他覺得看著我,回頭看著沒啥事怎麼辦?拿笤帚掃地吧。他在那掃院子,拿著大笤帚,左一笤帚,右一笤帚掃院子。你在那邊打坐,他在那邊“嘩嘩嘩”的,這個心裏又不平了。

  雖然就這麼兩個微小的動作,最後導致什麼結果呢?可能有半年左右,將近一年到半年的時間,整個身體就是坐不下蹲不下,坐那必須得靠牆,就蹲下必須躺著,最後都形成粘連了,重到那麼個程度。最後怎麼好的呢?上五臺山受戒以後,背著包行腳,這才打開這個胸、肺這塊整個的粘連,最後都打開了。

  我講這個例子,就是讓大家提高警惕,千萬不要自己傷自己。遇到問題的時候,有人打你香板的時候,或是有人關門突然響的時候,你馬上把它散開,作一種意念——這是在幫你。除非你有定力,不在乎,那可以。這樣的話會避免一種傷害。爲什麼把這種經驗講給大家,因爲有很多打坐的居士啊,或有的僧人來問過我這件事情,而且他們都是在這問題上過不了關。特別是在家居士,因爲他的修行地點不像咱們這,有時候有個禅堂,又關門哪,都把你封得很好,挂個牌沒人過去。居士那不是,你這面剛打坐,那面“咣”一腳就進來人了。所以這個很重要。

  另外有了這種方法,將來你們閉關也會用得到的。閉關的時候,我們有時候就在收攝六根的同時,它要産生幻境。有時候你在那走道,因爲你走路摩擦或是各種動靜産生的時候,有時候就會聽到外面有人說話,或者是敲門,或等等的動靜,它都會有的。這時候因爲你在收回六根的同時,在修行的時候,它這裏面有很多的習性要往外拔,那個嗔恨心就起來了。並不是修行帶來的嗔恨心,是你原先心裏已經有嗔恨心了。要拔出這個種子的時候,你要處理不好,又造下一個業;你要處理好了,會順利地過關。就是外面有動靜,不管你是幻覺也好,或者不是幻覺也好,用一個很好的念頭把它轉開。

  如果你能證到無相,馬上有定力,知道它是騙局那就更好了;做不到呢,像我剛才講的那種辦法就可以,這個提醒大家注意。所以說,我們知道這個,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。比如有人說你或罵你,它都是一場幻境,並不真實,它只是幫助你的一個因緣,這個也是很重要的。有時候當別人說你的時候,你一定要生起歡喜心。因爲啥?歡喜心,它不是說誰說你都能生起歡喜心,除非菩薩有那種心態。

  我們創造條件生歡喜,硬生歡喜!當別人罵我們的時候作好想:“好!這肯定是在幫助我”。第一個我要肯定一下,肯定在幫助我,他在給我講什麼法。我應該把它作爲最珍貴的東西,慢慢地要把它吃掉。還要給自己一種想法:“不要快吃,慢慢吃,它肯定是無價之寶。吃快了品不出味了,一定要嚼出滋味來,細嚼慢咽。”這個時候還要産生一種貪心:“最好多罵兩句。”你真正把你的心態整個調整過來。調整過來以後,這個時候你去接受的話,就有了智慧,你會觀察他說的很多的問題。

 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一個例子,有的沒聽到,我順便說一下,重複一下。就是閉關前,閉關前去南芬區,因爲我答應一個人,要去見一個人。那是順口說的,但說了就得算數,是不是?我尋思出關以後去,那叁年以後萬一這人死了怎麼辦,是不是就見不著了?所以我還提前去吧,先把這個賬了了。就去了,走去的。當我回來的時候,走到是橋頭鎮,這時候有個騎摩托車的人站那塊就招呼,說:“那個出家人你過來,那和尚你過來。”他口氣很硬,因爲我在道那頭,就不理他,因爲我已經止語。他招呼我,我也不能過去。(編者注:南芬區爲遼甯省本溪市轄區,師一九九六——一九九九年閉關所在的思山嶺鄉甬子峪村即屬南芬區。)

  我就往前走,也不回頭。他招呼我兩叁遍一看我不回頭,他就不招呼了,就喊:“你是不是騙子,啊?你這個出家人是騙子吧?”他使勁喊。那道上那麼多人啊,也不算太多,但是肯定有別人能聽到。當聽著說我騙子的時候,我馬上就生起歡喜心。我說:“他在罵我。”罵我怎麼辦?我不應該走了。他招呼我沒過去,他罵我,我得坐下聽。我正好走到橋頭鎮那塊,我就坐下聽。生起這種歡喜心來聽,就是心裏猜:“他肯定有什麼要幫助我的。”當我坐下的時候,他一看我突然坐下不走了,他不罵了。雖然我那個心態也處在既有歡喜聽的時候,也有不想聽他罵的時候,它倆也都互相爭奪。但是呢,我還是控製自己,讓它歡喜聽。他既然不罵了,那我就得走。我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就是專門找挨罵的,世間有那句話:這人就是找挨罵的,可能我這種心態就是這種專門找挨罵的。

  但是呢,不是找挨罵完了就完事了。走的時候我就思惟:“他肯定有道理。”究竟道理在哪不知道。怎麼想這幾天每天的行爲——就是推斷哪,今天都幹什麼事情了,有沒有騙人家?或是說話撒謊了?因爲我正完成一件不妄語的事情。答應別人去看他,說看別人那馬上就去了。而且整個過程思惟一下,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記憶的過失。後來就往前推,已經走了很遠,一個小時了,走到一個沙灘那,坐那還想那個事。那時候這腦子已經把所有的思惟淡漠了,而且想不起來了,想不起來還有什麼需要想的。心裏很平靜,覺得很清淨,很平靜,沒有啥可想的,沒有啥可回憶的事。就在這時候是個關鍵,我沒有放松,既然想不出來,我說肯定還有問題,不可能無緣無故的,所以我還得想。

  在想不起來的時候,我就硬想一下。突然的,這時候發生了變化,想起來臨走的時候,我跟性空說的話。他說:“師父,你下山什麼時間回來?”我說叁天,比劃一下叁天。因爲止語啊,我就比劃:“叁天以後。”今天正好是第叁天的下午,不到傍晚吧,叁點多鍾。因爲離那還有挺遠、挺遠的路程,要想走回去,天黑前肯定連村子裏都到不了,別說上山,離山裏,離村子還有八裏路。我准備在外面找個草垛,睡一宿,享受享受大自然的美,享受一下。原先做那個打算,突然想起這個事情,我如果今天晚上不回去,那就犯了個妄語。答應的事情做不到犯妄語。我們知道,你要趕不回去,做不到,你怎麼忏悔也不如不犯,是不是?

  當時就生起了一種感謝人家的心:“哎呀,你看看,確實得感謝人家在幫助我。”實際上心裏也知道,這無非是自己的善功德、善因緣起作用。這兩個方面都思惟,一切外相都是自己內心的表現,是一種善因緣的表現,也就是平時注重因果不妄語,你才有今天這個“有人罵你”。你尋思,罵你也是不容易的,你請人罵人家也不罵你,你得平時做好事才能叫人罵你幾句。所以說,那天連續走到晚上,九點多鍾也不十點多鍾才到了村子裏,可能是十點多鍾到的村子裏。村子的人非要留著住,連哭帶跪的,那也不行。後來就是連夜上山,到山上估計就得——沒有表,也就十二點左右,也就算作是沒有妄語。等進了屋的時候,我們的房間都是——性空在大房間,我在小閉關房。那門也不關,誰進都行,隨便進。進屋靠在床上的時候,這時候感覺到心裏特別坦然,那時候挺坦然。

  就是說通過我說給大家這個經驗,目的就是讓大家知道:當我們挨罵、挨批評的時候,那是你因爲有了功德才會有這種因緣;你沒有這種功德,不會找到這個因緣。所以我們遇到這個的時候要生起歡喜心,要細心地去品嘗和領受。而且把它全部拿過來,不要拿過來一半,你整個都拿過來。而且就硬往下去咽,去思惟,最後達到了開發你智慧的結果,這個非常好。

  我們修行中應該注意,在禅定中的這個問題。這是通過吃飯想到禅定的問題,通過這個禅定問題想到忍辱的問題。所以說,把這些說出來,因爲我們在修行中,這都是非常容易遇到的問題。你要是沒有這個心理准備,你就吃一虧上一當。所以說,今天給大家講,講的目的並不是我有這種經驗來教育你們,是你們自己有這個福德因緣把這個東西都拿過去,而作爲你們修行的保證。這是這個問題。

  另外呢,就是我們在忏悔上還要多下功夫,有很多的沙彌啊,這個忏悔文寫得很好,每天都要寫忏悔。而我們大戒師寫得就比較少了。忏悔,每一天都要忏悔。忏悔是最容易消除罪業的。而且我們每天肯定要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,和修行有違背的事情,別看我們在這裏雖然條件很好,但我們的思惟,我們的舉止肯定有不如法的地方。你就大膽地給自己下結論:“我肯定有不足的地方,我一定要忏悔。我一個眼神,一個腳步,說話的口氣都應該忏悔的。吃飯每個動作都應該忏悔。”只有你不斷地忏悔,實際上你才能得到清淨。而且不讓你所做的這些過失深入你的種子識裏。

  佛戒律要半月半月地誦戒,就無非是把我們所犯的過失不讓它深入種子識裏,要拔出去。要超過半個月,那這個種子就要深入了,那時候拔就非常困難。那我們要是每天都忏悔呢,那就更好拔了。另外我們要及時發現問題,雖然我跟大家講了多少次,大家也做到一些,但是我們還得努力。忏悔得有時候甚至在修道上都會失去信心:“哎呀,我這怎麼能修呢?你看我一天犯這麼多的過失,我這不完了嗎?”還不能作這個想。

  雖然我真心忏悔,但對修道心反而更堅定:我今天能忏悔,那是我的福報因緣;之所以今天能忏悔,說明我能再前進。我要不知道忏悔就太可怕了,我今天能知道忏悔,那說明我有修行的條件。什麼是修行的條件和保證?就是我能忏悔,我能發現問題。你發現問題就是智慧,就是定力,就是善根。所以說,我們對忏悔應該生起歡喜,但是更應該有慚有愧,兩方面要組合好來做這個忏悔。

  當你真心地忏悔,我們就會見光見華,就會消除你的業障,非常殊勝的。而且你這個業障要不忏悔,將來馬上就影響你的修行,你要忏悔了,這個修行很順利就過了這一關。爲什麼我們要強調忏悔?因爲我們想成佛,想成佛你就得忏悔。因爲普賢王菩薩曾經講過:“衆生未盡,我的忏悔未盡。衆生無有窮盡,我的忏悔無有窮盡。”所以我們要有一個永遠忏悔的這種心,只要有一個衆生我們就忏悔。

  什麼是衆生?那貪、嗔、癡就是衆生。你有貪、嗔、癡的想法,只要起心動念你就得忏悔。所以說,你就永遠忏悔。我們要有這種遠大的理想和這種堅韌不拔的毅力,時時忏悔。忏悔久了,我們心裏一旦寬闊了,你獲得忏悔的那種清淨以後,你就自在了,心裏就寬闊了。雖然這些辦法好像是挺笨,實際上是很真實的,很實際的,而且應該努力去做。所以修行不是抓不著,摸不到的。關鍵是我們不正確思惟,如果這些方法我們都去做了,那修行你自然就抓住它了,這很好。

  快到九點了,那今天咱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《外境善惡一念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