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顺僧团为己需
——僧团是代表佛的家业,是如来的家业,这是个大事,我们都想学佛,想成为佛子,你必须把如来家业给挑起来。
◎妙祥法师 讲述
时间:二〇〇三年五月初十
地点:辽宁省海城大悲寺沙弥戒堂
听众:大悲寺内十五位沙弥
(注:前面一段另有开示为《勿见他人过》,文字汇编在《口业之过》里,此段为完整录音。)
一沙弥:前段时间师父在跟我们讲《四十二章经》,里面有个“处中得道”,就是中道义。我的理解就是:在道场只要随顺大众,就是依教奉行,这就是顺着中道义,这个理解对不对?
随顺大众,只要是我们有了大慈悲心——首先是大慈悲心,用大慈悲心随顺众生。因大慈悲心故随顺众生,即是随顺如来,是菩萨行。我们为什么要随顺集体(指僧团)呢?因为僧团是代表佛的家业,是如来的家业,这是个大事。我们都想学佛,想成为佛子,你必须把如来家业给挑起来。哪个是如来的家业?这个僧团就是如来的家业。所以说,我们为什么要随顺僧团呢?因为随顺僧团就是随顺如来,就是随顺如来家业,挑如来家业。
什么叫随顺众生呢?不是我们现在说的那个随顺众生。我们随顺众生,你不能顺着恶法去走。我们随顺众生是因为它能生起大慈悲心,因大慈悲心故而随顺众生。你能生起大慈悲心——而且你认为能生起大慈悲心,同时呢,我们又能够发起这个大慈悲心。因为你发起大慈悲心,而更能得到大慈悲心,所以说叫随顺众生。
随顺众生——让众生欢喜,让众生清净,用慈悲心随顺。那随顺,随顺谁呀?怎么随顺呢?你爱听好听的,我就随顺你说好听的?随顺众生,让众生生起大慈悲心,所以说你这才叫随顺众生。不是他吃肉你也吃肉,他喝酒你也喝酒,这不叫大慈悲心。
我们必须有一种平等、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那个心,那叫大慈悲心;一念不生叫大慈悲心;无人相、无我相这叫大慈悲心。所以说,有这个心你才能真正地随顺众生,你有这个心,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。你这种行为是什么呢?是菩萨行为,你行的是菩萨道啊!这句话是谁说的呢?是普贤菩萨说的,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里讲的。
所以说,我们要想真正地随顺众生,你就是在僧团里随顺僧团,就是随顺如来家业,也就是真正地随顺众生。因为这个僧团它能教化众生,能给众生做出榜样来。有时候你去做一点事情,去个别教化,这是一方面。你随顺僧团是一种形象,是更真实的一种教化,更具体的一种教化。没有僧团他不会做出榜样,那众生他不知道有榜样可学,你跟他讲得再好听,他也不如看到实际的形象。看到实际形象,他就把心结解了。
你随顺僧团呢,而且去承担如来家业,是真正地随顺众生最好的一个方式,所以佛要成立僧团。因为这个僧团能度众生,给众生有一个解脱之道,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,“僧团”是随顺众生最好的一个方式,最彻底的一个方式。
我们在修行之中,在寺院里一定要依教奉行。怎么让这个僧团能够真正地顺着如来家业去走,这个僧团怎么强大,这个僧团怎么如法,怎么持戒,怎么样很好地修行,这是我们的责任哪!不是我们来到这里就是等于吃吃饭哪、打打坐呀,我们就完事了,你的责任是非常大的。每个人都有一个把如来家业挑起来的担子,每个人都有一个要把这个僧团挑起来的责任。不是我一个人来挑的,只要是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责任。你不光是被教化的一个人员,而且同时也是挑如来家业的人,你是这里的主人,是这里的一部分,你得有责任心。
这就是我们平时多生的修行攒来这么一点机会。要不我们老讲:“挑如来家业,挑如来家业,做个真正的佛子。”光喊,有时候机会就现前了反而不认识,而且有时候很容易就放弃了,扔掉了,光考虑自己那一部分,忘了如来家业了,所以说把机会错过了。等到我们明白的时候,早就晚了。或是这一生都不明白,或是多生都不明白。然后还埋怨佛不给机会,埋怨菩萨不给机会,埋怨众生不给机会让你度众生。给你机会了,也给了你成就的机会,也给了你如来家业,但是你不去做。那如来家业已经送到你手里了,是你不接,你得有个“接”。怎么去接?应该勤勤恳恳地去努力付出,辛苦地、而且特别是承受很多身体的疲劳和身心的不愉快来接受。
为什么说要“身心不愉快”来接受呢?因为你接受它必须挤出你那些贪嗔痴的东西,你贪嗔痴的东西要不除去,你接受不了的。我们有时候想保住贪嗔痴,那边又幻想着把如来家业接过来,那是不能共存的。所以说呢,你必须放下你那种个人的想法、打算。我的感受,我的想法,甚至我的修行,你放下了,你正是承担如来家业,你正是真正地修行。
我们就是平时每时每刻不断地产生我执和法执,有了我执必然有法执。你就不用犯,不用说,你发现你有没有“我”存在,你要有“我”存在,那个法执肯定在那块。说:“我这“我”的概念有,但法执我没有,我还不懂得法呢,我还没学到什么,我知道的那都是佛经说的。”你就忘了一条,有我执必有法执,这个也得注意啊。
有我执的时候必然有法执,你就得注意。有了“我”的概念,你说话自然就在法执那里。你的一切行为都叫“法”,不是光说法的“法”,你的身形、走道、吃饭、说话,互相地处事啊,互相地理解啊都是“法”。而且这种法都是执著的那个法,都是在法执里。我们有时候不认识这个,光以为有了我执,但是不承认自己在法上也执著。
比如说干活,我绑钢筋,绑一绑累了,累了我歇一会。歇一会,一会就想:“你看我干,他们还没干呢,我比他们强。”实际上你只要想到你在干活,想到你在发心,这执著已经产生了,何况再有怨言,那就更能产生了。
那你说:“我在这干活,我绑钢筋的话,那我就不想我在绑钢筋了。”哎!对了!最起码我们应该在干活的时候想到什么呢?想到感谢。感谢大家给我个机会,你看大家谁也没跟我抢,没跟我抢的目的不是他们不能抢,而是他们把机会让给我,师父让给我,常住让给我,大家——道友都把机会让给我了。
谁不知道多干一点能消业,是不是?那是无价之宝,没有白给别人干的,都是给自己干。关键是这个机会来得太不容易,你没有很好地培养福报因缘哪,这个机会不给你,你要是没有福都不给你,因为你有这个福才给你了,是不是?另外也是大家成全你,所以我们应该时时生起感谢心,这才是去掉我执和法执的一部分——一个善法的部分。你成天都得这么做,否则的话,在每个事情上我们都会生起烦恼,因为有了我执有了法执,法执后面就是烦恼,本身它就是烦恼的根子,是不是?
我们为什么起烦恼?就是因为这个事情看不开,所以说每一天都不清净,就是因为这个。机会给我们很多很多,比如我们每天干活,咱不说修行,修行一般大家还愿意接受,一干活多了,大家就不愿意接受了,因为身体疲劳。但是你要知道,我们很多的法执就得需要干活来消除的,它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啊!
有很多的业力我们不光是打坐、学习就能解决,有一些东西我们得需要一定程度的身心受苦来解决。比如释迦牟尼佛,就是通过六年的苦修,最后才把业力消了。那我们怎么样呢?我们造的业太多了,是不是?我们得有相应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。实际上不管出现哪个方式,都是在消业的过程当中,我们都应该努力,尽心尽力去做。不需要我们干活的时候,我们就放下。不能干活,通过另一个渠道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;需要我们干活的时候,我们都是尽心尽力。所以干活也是修行,打坐也是修行,最后我们整个用心都用在一个平等心上,都是把这个心变成了不起心动念,都能随顺。所以说随顺僧团,你就是随顺如来。为什么是随顺如来?因为你有了平等心,平等心就是如来,是不是?这个具体例子很多。
以前我给大家讲过,在五台山碧山寺,我发心早上做饭哪,早起呀,吃剩饭哪,最后吃饭哪等等的事情,去做这些事情。好像自己呢——你看他们都进禅堂打坐去,还有的去学什么功课的。我没有,我就心甘情愿地去做饭。大家给了很高的称赞也好,干吗也好,但是最后他满了我的愿,我行脚走,他让我行脚走。
我已经得到了很多很多,从苦修中我已经得到这么些,而且通过这个以后,佛又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叫我行脚,成全了我乞食这个因缘。要没有这个因缘哪,咱们大家今生恐怕也不能相遇,是不是?相聚了也不见得能有乞食这个因缘。所以这个因缘就因为苦修,佛菩萨才给你安排这个好的因缘。你在那面好像失去了,但是在这面得了,换句话在那面失没失去?没有失去,那面的苦修更重要,那个放下我更主要。
我们现在需要第一步,就是说我们想迈开第一步,就像做手术,第一步是消毒,现在不是拿肿瘤的时候,是需要消毒,先把这个外皮要消毒了,消毒了才能开刀,开刀以后才能不被感染,是不是?从手术这个比喻来说,首先我们得消毒啊!这个准备工作你必须得做的,它是个必要地过程。
特别是沙弥,这个过程你要不把身心放下,去行这个苦行,那不行。说:“在世间我已经很累了,我已经干够活了。”你在世间是为了挣钱,那个够是因为自己产生了烦恼,所以说够了。现在不是,是为了大家。我们为了大家,应该是心甘情愿地做一切。现在只要求我们大家——比如说干活的问题,只要求干活。佛菩萨还没要求,众生还没要求我们舍身、舍肉、舍骨头呢。还没要求我们到那种程度呢!
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,随时随地就把自己生命舍去了,刚修行就舍去生命了。佛以身饲虎的时候,和他在一起的也是一些修行者。他师父就告诉:“你看看,要喂虎你可别喂啊,你干嘛要喂虎呢?我们这里还有那么多修行者呢,他们都没做呢,要喂虎应该他们喂,因为他们已经修了很长时间了,是不是?你才修行,你怎么就可以这么做呢?”
…
《随顺僧团为己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