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随顺僧团为己需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考虑,说我自己修行很晚,我刚修行,就不应该做这个事情,是老修行应该那么做的,反而释迦牟尼佛很勇敢地就把这个事情承担了。因为那时候那些修行者的师父就问嘛,说:“谁能舍身喂虎?”问了半天谁都不敢答,释迦牟尼佛说:“我去。”释迦牟尼佛就是不断地舍身,不断地舍去自己,最后把自己成就了。这是成就的很殊胜的一个因缘,没有这个因缘,说老实话很难成就。

  不光是要持这个日中一食,不光是不摸钱,而且还要身心皮肉都得受苦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这叫什么呢?这叫菩萨行,这种修行是菩萨行,修菩萨行你必须得这么做。所以说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,就是依教奉行,随顺僧团。

  随顺僧团是什么呢?就是放下我,那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随顺僧团。说:“错了怎么办?”说僧团错了,僧团错了你也得随顺,因为僧团永远不会错的。比如说叫你干这个事情,可能你干完了正好是不对的,这个责任好像不在你,好像是僧团出的主意,好像是僧团错了。实际上并不是僧团错,僧团永远不会错的。这是很必要的一种方式,我们得经得起反复地折腾,你经不住这折腾不行。

  有时候我们心里痛苦,这个心刚痛苦完事,烦恼又起来了。刚好没有两天,“叭”一下又一拧劲,又一个,就成天地折腾。就得这样,折腾来折腾去,自己的身心已经都在改变了。你不知道,里面的灰尘都逐渐地被清除,清除灰尘的时候那身心也是不愿意的,也是觉得挺痛苦。叫你早起一会也不干,对不对?困。

  实际上呢,这个就得这么样地折腾,我们心里那种贪欲,贪睡的种子才能除去,你不这么折腾,贪睡的那个种子是除不去的。你想搁那说一说:贪欲是烦恼,贪睡是烦恼。然后回来你说一说就把它去掉啦?它好使吗?是不是?它不好使!你必须得有各种的行为去促使它,叫它完成你的意愿,是不是?所以说,有些我执和法执必须通过实际中的苦修把它磨掉,你没有这个实际的苦修是不行的。

  释迦牟尼佛六年的苦修,就是为去掉我执和法执。他不断地去,去了以后呢,不再执著一个好坏的问题,因为啥呢?他自己吃了那么多苦都能忍受,而且把那些烦恼,能够降伏住。降伏也不是一下降伏的,是经过六年不断地降伏,得咬牙挺住不断地降伏。最后呢,不再被这些困难哪,过去我们所生起的那种贪欲心所左右了,最后那才修成的。

  不经一番苦啊,那是不行的,必须经历一番苦,这苦我们现在才刚开始起步做,还得自己找苦吃。你看有的很早就起床啦,有的不倒单哪,磕大头等等的事情,都是自己在找苦。干活都是自己找,掏厕所都是自己找苦。现在的苦不是说没有,往往得需要我们更加有主动性的去找。

  为什么说要有主动性才能找着苦呢?并不是我们的福报大,是我们的福报越来越薄了,我们很多的修行都换成了现在的福,所以说,真正的修持离我们越来越远,我们得主动去找,你不主动去找是不可能来的。就佛在世的时候你不主动去找苦吃,也不会给你的,你想发心必须得主动找。找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心的过程,就是去掉“我”的过程。

  有时候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,但一定要努力去做,得培养。我跟大家讲过了,培养苦修。像中午还有一段自修的时间,有时候我们可能在屋里眯一会,坐一会,有时候还不如到外面去捡点煤核,捡点塑料袋啊,收拾收拾破烂什么的。你看看,虽然中午挺困,但你捡完了以后它反而不困了,身心特别清净。身心一清净,就把那个困劲克服掉了,而且你从那面也获得了甘露,你何必从睡眠上得到暂时的休息呢?它那个要比你那个强得多。

  所以说呢,时间永远是平等的,对谁都是平等的,关键是在于我们利用。你利用好了,它就能成道;你利用不好,它就不能成道。所以说一个母亲生的孩子,他各个不同,有的善良有的恶。只是利用的不同,利用的好不好。

  一沙弥:师父,我想问问,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护持好自己的清净心,提起正念?怎么样降伏自己的急躁的心,保持一个平静心,把那心安了?

  咱就先说怎么样来护持自己的清净心,怎么样去掉急躁心?就是忏悔、学戒。那个戒律天天得看,就你再怎么熟悉,看一遍,念一遍,马上心里就清净了,这是一个办法。另外就是忏悔,忏悔得无住啊。说我遇到什么事就烦恼,因为你没有真正忏悔。只要忏悔,你找出你的毛病,下回他就不犯了。不犯了,烦恼再起来的时候,或是事情再出现的时候,它就找不到你。所以说忏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忏悔靠什么呢?得靠戒律,否则你忏悔都不知道往哪忏,错在哪不知道,所以你看戒本。看戒本啊,通过戒本,举一反三,然后这么去忏。哪块起心动念,说话呀,哪方面有不对的地方都记录下来。最后把这些毛病都去掉的时候,你就像一个光面的镜子,来什么灰尘它都沾不上,它都会滑掉的,所以说就容易达成无住。因为什么呢?你一点小错误来了,因为你常忏悔,所以发现小错误的时候马上就改正,平时就改正,在心念上也改正,所以说它就挡不住你了。

  鞍山有个居士,姓李,他是老师。通过忏悔以后,他说:“原先我是烦恼不少的,现在我觉得我没有烦恼。”但是他这个说法不太准确,他没认识到还有更细的烦恼,是不是?但是忏悔以后,他说:“什么事情到我这来了,我那个心就像虚空似的,是特别大。过去小心眼,什么都计较,这回我通过忏悔以后不计较事情了,而谁说我几句我也能忍受住。而且呢,还有一个毛病,就是看不点东西——你比如说操场有个石头,我非把它给捡起来不可。要过去我才不管那闲事呢,现在我不捡不行,要不捡晚上还得忏悔,是不是?那个心里还别扭。”

  所以说一点错误他都不犯,他不犯!心里没有污染,那心它就像虚空,越来越大。有点什么烦恼事情根本就找不到,因为它没有对象。他的贪嗔痴降低了,所以那烦恼想找到他,到他跟前找不着他。所以忏悔是个非常好的办法。我们有时候利用忏悔只利用一时,那不行,得常常忏。普贤菩萨说:众生未尽,我的忏悔未尽;众生无有穷尽,我的忏悔无有穷尽。无有穷尽,没有穷尽的时候。千万别说我忏悔得差不多了,没有这事,那普贤菩萨都成菩萨了,他还忏悔,何况我们凡夫?是不是?

  所以我们永远忏悔,只要不成佛,我们永远忏悔。这样我们才能每天发现自己的毛病,我们每天才能有进步。你要不忏悔,就算你不起烦恼,觉得挺平和、挺平淡的,实际上你都危险。今天不起,不定哪时候就给你起来了,而且你可能就在烦恼之中。

  特别做沙弥这段,一定要看戒本,就是做了大戒师更得看戒本。在沙弥阶段要看戒本,因为戒是基础,是成佛的正因,所以说必须把戒天天看。哪怕你在最困的时候,你看个十句八句也是好的,实在你是困得眼皮都睁不开,你把戒本搁头顶举一举都能提起你的正念,不离开它。你这一生把生命全舍给戒,没有不成就的。是不是?

  过去那些成就者,成为罗汉的都是护戒成就的。比如有的饮食上,不非时食上,宁可饿死来护持戒律,最后都成就了。你包括不喝有虫水,最后渴死,生天后证罗汉果的那个。他因为持戒——不杀生戒,他持这个戒;另一个比丘就不持这个戒。不持戒,佛说你见我等于没见。千里迢迢白跑一趟,而且犯了一个大过失,犯戒了。那个由于持戒的关系升天了,虽然生命舍去了,但是呢,他化成天人。化成天人到佛那去了,见佛闻法,最后得罗汉果了。所以说真正的成就者,没有不从戒上做的。

  昨天我给大家讲了,什么戒门、还有定门、还有慧门而入的。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,他把戒定慧给分开说了。实际上就像给三宝分开了,三宝本来是一体的东西,他说你僧是僧,佛是佛,法是法。现在有的人是信佛、信法,不信僧,成“二宝弟子”了。实际上二宝弟子他不能成为佛的弟子,因为三皈依是一体,他给变成俩了,所以说它不能成立,就是这么个道理。他给戒定慧分开了,它哪个能成立?好像是挂个名,实际它不成立,只是有其名无其实。所以三位一体,哪个都不能缺的。

  一沙弥:有人说三皈依的时候可以皈依觉,皈依正,皈依净,这种说法对不对?

  也对。三皈依有的是从理上说,有的从相上说,他说得角度不同。但是你得知道“舍常住三宝,无别三宝可皈”。你舍了佛法僧,你说我再另外皈依一个三宝,是不成立的。说我不皈你们佛法僧,我皈依一个觉、正、净,它就不存在了。因为你首先是要舍这个常住三宝,这个不能舍!你要真正不舍它,就是皈依觉、正、净。

  一沙弥:是,现在世间正像师父所说的,许多人都不皈依僧,都皈依佛和法,都把僧给扔了,所以有的人就转个弯说皈依觉、正、净,他是这么个皈依。

  你不要怀疑人家这种想法,人家可能是转个弯说的,你不能怀疑人家。他可能从另一个角度去说,把这个常住三宝化成一种理论去说,有可能从这种角度说的。只要是皈依三宝,它就是正确。那净是什么,净就是僧,僧就是净,对不对?他只不过是那么讲了。但是你一定得明白,讲那个话的同时,应该知道“舍常住三宝,无三宝可得”。

  所以说,这两个不能否认佛、法、僧,然后来提这个(觉、正、净)。你要想提“觉、正、净”,你一定要把这“佛、法、僧”提出来,这样才正确。否则的话,光说觉、正、净,你上哪找去?你找不着。只有你皈依僧才能称为净,连僧都不皈依,见到僧人连顶礼都不顶礼,你说你干净,你清净,你心里无污染那不可能的事。就像人说的见到佛,他不认识佛。有的人说什么开悟人见僧都不顶礼,我说那肯定没开悟,见僧不顶礼的人肯定没开悟。所以说“舍常住三宝,无三皈依可得”,你必须从这方面补充。

  一沙弥:有人说空门是顿超,还举个例子,说有个罗汉是先证的罗汉果,后学的戒,说从别的法门没学戒也有成就的。我想问师父,他那些成就是过去生中持过戒,还是现在他用另外一个角度在持戒?

  戒一共有三个,有道共戒、有禅共戒、有提木叉戒,它本来是三位一体的,不可能分割的。你想把它分割,他不可能成就的,因为成就离不开它仨。有的说是“乘急戒缓”,说我先修禅定,或者念佛,我先修这个,等到修成了,然后我再好好持戒去。有那么说的,是不是?好像是有这么回事,有这么个理论叫“乘急戒缓”。

  但是你看看,不有一个叫寿昌法师,有人问他说:“你怎么不持戒呢?”他说:“我不是不想持戒,而是我做不到。”“你既然做不到,那你对持戒僧人怎么看?”他说:“当敬如佛,待以师礼。”他说我把他看成是我的师父,看成是佛,他是这么看的。所以说,我们有的人就利用了这一条,光说了前半部分,而否定戒律。人家没有否定戒律,是因为人家修行的时候,它“乘急”。你比如说这人很用心,用心修道,脑子一片空白,东一头西一头的。

  (编者注:大藏经《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叙》云:

  有人问寿昌云。佛制比丘。不得掘地损伤草木。今何自耕自种。自芸自获。

  答云。我辈秖是悟得佛心。堪传祖意。指示当机。令识心性耳。若以正法格之。仅可称鬀发居士。何敢当比丘之名也。

  又问。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。师将何以视之。

  答云。设使果有此人。当敬如佛。待以师礼。我辈非不为也。实未能也。)

  你像那个妙江大和尚似的,那个辣椒搁那块,他走道“噌噌”的,拿起辣椒就吃,给他辣的张嘴就给扔了。按道理不应该是随便吃辣椒的,他那个脑袋没有什么弦,他看到辣椒拿起来就吃,那辣椒非常辣了,辣得受不了了,赶紧就扔了。就是说他没有分别心,这个分别心特别小。所以说,他做到这一点的时候,就是说“乘急”了,他在用心上用功。

  所以说在走道啊,各方面,你想叫他按照戒律那规矩去做,有些东西他做不到。但是戒律怎么办?你后面还得补。虽然你“乘急”了,但是你和戒律,和持戒比丘来比,你必须“待之以佛,敬之如师。”你得像对佛一样待人家,而且像对师父一样尊敬。最后你还得补上戒律。

  包括你如果过午食都不允许给人授戒的,你别说你“乘急”,不允许你收徒弟,也不允许你给人授戒,没有资格,但有些大德怎么又给人授戒?授戒之前他得忏悔,得把它忏出去了才能给人授戒。这个过程你也不知道,是不是?所以说有的人就吃了这么一亏,刚开始走的路就是“乘急”,没在戒上下功夫,所以走了一半路程,栽了几个跟头,最后回过来还得走这条路。因为你没有持戒,有时候你的行为就是外道的行为,所以说必须得持戒修行。

  我们为什么先强调戒律呢?因为我们走了一条直道,没有走那个弯道。有的人就认为咱们成天学戒律,也不打坐,也不念佛的。不是不念佛不打坐,我们现在应该直接把基础打好,我们走直道。说:“你看人家别的寺院,人家又有禅堂,又有念佛堂,还有坛城等等,人家都在修,那我们怎么不那样呢?先搞那个不一样吗?”实际上你不知道,他们走的路有可能就是一条弯路,走完了以后还得回过来。我们不是,我们是阶梯性的,就是一步,别走弯路,就是直接走,所以说不一样。

  现在呢,普遍地学戒,在修行中都发现戒律的重要,现在都在抓戒了。避免了弯曲的过程,你一弯曲有可能这一生就过去了。不是说你能抓回来的事情。说:“我修成了,我再抓回来。”还没等修成,这一生就过去了。最后你得个什么结果呢?外道!得个外道的结果。

  一沙弥:师父,现在就是有种人他没有受五戒,但是他的行为却在五戒之中,就是说不犯这个五戒,他这个算不算持戒呀?

  他只能说是在学戒。学,但没有持。因为啥呢?为什么没持?因为他没有五戒戒体,没有根他拿什么持啊?

  一沙弥:师父,这个戒体是什么?

  戒体就是我们的清净心,我们的如来藏,我们本来的面目,这都是我们的戒体。但五戒的戒体是我们的善法,你没有这个种子不行的。就像投胎,你没有这个胎不行。虽然你很多地方持戒,包括自己的修持啊,甚至有一些行为看着像不犯戒律,但是你只是学,必须得有戒体的。就像你没有父母,你怎么投胎啊?没有父母,自己长什么样不知道;你没有父亲,你姓什么都不知道啊,是不是?那不行的。

  所以说,有人就说吗,现在几百年来没有“僧人”了。有人就不服气,说这么多僧人怎么就没有僧人啦?不是别的,不是你持不持戒的关系,关键是你没有僧传,把这个线给断了,断了你再怎么修它也没有这种传承。那五戒也是这样,必须得有传承,得有五戒清净的僧人给你授这个。

  你比如受戒,你受比丘戒呀,受沙弥戒呀,你必须得有师父来给你授,还有八关斋戒。有的人认为在佛前说说就可以受了,我说那不得戒。必须有师父给你授,必须有戒体,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传承的关系。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注重这个受戒的问题。

  

  

《随顺僧团为己需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外境善恶一念间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