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隨順僧團爲己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考慮,說我自己修行很晚,我剛修行,就不應該做這個事情,是老修行應該那麼做的,反而釋迦牟尼佛很勇敢地就把這個事情承擔了。因爲那時候那些修行者的師父就問嘛,說:“誰能舍身喂虎?”問了半天誰都不敢答,釋迦牟尼佛說:“我去。”釋迦牟尼佛就是不斷地舍身,不斷地舍去自己,最後把自己成就了。這是成就的很殊勝的一個因緣,沒有這個因緣,說老實話很難成就。

  不光是要持這個日中一食,不光是不摸錢,而且還要身心皮肉都得受苦,這是我們應該做的。這叫什麼呢?這叫菩薩行,這種修行是菩薩行,修菩薩行你必須得這麼做。所以說我們在修行中一定要注意,就是依教奉行,隨順僧團。

  隨順僧團是什麼呢?就是放下我,那才能稱爲一個真正的隨順僧團。說:“錯了怎麼辦?”說僧團錯了,僧團錯了你也得隨順,因爲僧團永遠不會錯的。比如說叫你幹這個事情,可能你幹完了正好是不對的,這個責任好像不在你,好像是僧團出的主意,好像是僧團錯了。實際上並不是僧團錯,僧團永遠不會錯的。這是很必要的一種方式,我們得經得起反複地折騰,你經不住這折騰不行。

  有時候我們心裏痛苦,這個心剛痛苦完事,煩惱又起來了。剛好沒有兩天,“叭”一下又一擰勁,又一個,就成天地折騰。就得這樣,折騰來折騰去,自己的身心已經都在改變了。你不知道,裏面的灰塵都逐漸地被清除,清除灰塵的時候那身心也是不願意的,也是覺得挺痛苦。叫你早起一會也不幹,對不對?困。

  實際上呢,這個就得這麼樣地折騰,我們心裏那種貪欲,貪睡的種子才能除去,你不這麼折騰,貪睡的那個種子是除不去的。你想擱那說一說:貪欲是煩惱,貪睡是煩惱。然後回來你說一說就把它去掉啦?它好使嗎?是不是?它不好使!你必須得有各種的行爲去促使它,叫它完成你的意願,是不是?所以說,有些我執和法執必須通過實際中的苦修把它磨掉,你沒有這個實際的苦修是不行的。

  釋迦牟尼佛六年的苦修,就是爲去掉我執和法執。他不斷地去,去了以後呢,不再執著一個好壞的問題,因爲啥呢?他自己吃了那麼多苦都能忍受,而且把那些煩惱,能夠降伏住。降伏也不是一下降伏的,是經過六年不斷地降伏,得咬牙挺住不斷地降伏。最後呢,不再被這些困難哪,過去我們所生起的那種貪欲心所左右了,最後那才修成的。

  不經一番苦啊,那是不行的,必須經曆一番苦,這苦我們現在才剛開始起步做,還得自己找苦吃。你看有的很早就起床啦,有的不倒單哪,磕大頭等等的事情,都是自己在找苦。幹活都是自己找,掏廁所都是自己找苦。現在的苦不是說沒有,往往得需要我們更加有主動性的去找。

  爲什麼說要有主動性才能找著苦呢?並不是我們的福報大,是我們的福報越來越薄了,我們很多的修行都換成了現在的福,所以說,真正的修持離我們越來越遠,我們得主動去找,你不主動去找是不可能來的。就佛在世的時候你不主動去找苦吃,也不會給你的,你想發心必須得主動找。找的過程就是一個發心的過程,就是去掉“我”的過程。

  有時候這個事情可做可不做,但一定要努力去做,得培養。我跟大家講過了,培養苦修。像中午還有一段自修的時間,有時候我們可能在屋裏眯一會,坐一會,有時候還不如到外面去撿點煤核,撿點塑料袋啊,收拾收拾破爛什麼的。你看看,雖然中午挺困,但你撿完了以後它反而不困了,身心特別清淨。身心一清淨,就把那個困勁克服掉了,而且你從那面也獲得了甘露,你何必從睡眠上得到暫時的休息呢?它那個要比你那個強得多。

  所以說呢,時間永遠是平等的,對誰都是平等的,關鍵是在于我們利用。你利用好了,它就能成道;你利用不好,它就不能成道。所以說一個母親生的孩子,他各個不同,有的善良有的惡。只是利用的不同,利用的好不好。

  一沙彌:師父,我想問問,我們怎麼樣才能夠護持好自己的清淨心,提起正念?怎麼樣降伏自己的急躁的心,保持一個平靜心,把那心安了?

  咱就先說怎麼樣來護持自己的清淨心,怎麼樣去掉急躁心?就是忏悔、學戒。那個戒律天天得看,就你再怎麼熟悉,看一遍,念一遍,馬上心裏就清淨了,這是一個辦法。另外就是忏悔,忏悔得無住啊。說我遇到什麼事就煩惱,因爲你沒有真正忏悔。只要忏悔,你找出你的毛病,下回他就不犯了。不犯了,煩惱再起來的時候,或是事情再出現的時候,它就找不到你。所以說忏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

  忏悔靠什麼呢?得靠戒律,否則你忏悔都不知道往哪忏,錯在哪不知道,所以你看戒本。看戒本啊,通過戒本,舉一反叁,然後這麼去忏。哪塊起心動念,說話呀,哪方面有不對的地方都記錄下來。最後把這些毛病都去掉的時候,你就像一個光面的鏡子,來什麼灰塵它都沾不上,它都會滑掉的,所以說就容易達成無住。因爲什麼呢?你一點小錯誤來了,因爲你常忏悔,所以發現小錯誤的時候馬上就改正,平時就改正,在心念上也改正,所以說它就擋不住你了。

  鞍山有個居士,姓李,他是老師。通過忏悔以後,他說:“原先我是煩惱不少的,現在我覺得我沒有煩惱。”但是他這個說法不太准確,他沒認識到還有更細的煩惱,是不是?但是忏悔以後,他說:“什麼事情到我這來了,我那個心就像虛空似的,是特別大。過去小心眼,什麼都計較,這回我通過忏悔以後不計較事情了,而誰說我幾句我也能忍受住。而且呢,還有一個毛病,就是看不點東西——你比如說操場有個石頭,我非把它給撿起來不可。要過去我才不管那閑事呢,現在我不撿不行,要不撿晚上還得忏悔,是不是?那個心裏還別扭。”

  所以說一點錯誤他都不犯,他不犯!心裏沒有汙染,那心它就像虛空,越來越大。有點什麼煩惱事情根本就找不到,因爲它沒有對象。他的貪嗔癡降低了,所以那煩惱想找到他,到他跟前找不著他。所以忏悔是個非常好的辦法。我們有時候利用忏悔只利用一時,那不行,得常常忏。普賢菩薩說:衆生未盡,我的忏悔未盡;衆生無有窮盡,我的忏悔無有窮盡。無有窮盡,沒有窮盡的時候。千萬別說我忏悔得差不多了,沒有這事,那普賢菩薩都成菩薩了,他還忏悔,何況我們凡夫?是不是?

  所以我們永遠忏悔,只要不成佛,我們永遠忏悔。這樣我們才能每天發現自己的毛病,我們每天才能有進步。你要不忏悔,就算你不起煩惱,覺得挺平和、挺平淡的,實際上你都危險。今天不起,不定哪時候就給你起來了,而且你可能就在煩惱之中。

  特別做沙彌這段,一定要看戒本,就是做了大戒師更得看戒本。在沙彌階段要看戒本,因爲戒是基礎,是成佛的正因,所以說必須把戒天天看。哪怕你在最困的時候,你看個十句八句也是好的,實在你是困得眼皮都睜不開,你把戒本擱頭頂舉一舉都能提起你的正念,不離開它。你這一生把生命全舍給戒,沒有不成就的。是不是?

  過去那些成就者,成爲羅漢的都是護戒成就的。比如有的飲食上,不非時食上,甯可餓死來護持戒律,最後都成就了。你包括不喝有蟲水,最後渴死,生天後證羅漢果的那個。他因爲持戒——不殺生戒,他持這個戒;另一個比丘就不持這個戒。不持戒,佛說你見我等于沒見。千裏迢迢白跑一趟,而且犯了一個大過失,犯戒了。那個由于持戒的關系升天了,雖然生命舍去了,但是呢,他化成天人。化成天人到佛那去了,見佛聞法,最後得羅漢果了。所以說真正的成就者,沒有不從戒上做的。

  昨天我給大家講了,什麼戒門、還有定門、還有慧門而入的。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准確的,他把戒定慧給分開說了。實際上就像給叁寶分開了,叁寶本來是一體的東西,他說你僧是僧,佛是佛,法是法。現在有的人是信佛、信法,不信僧,成“二寶弟子”了。實際上二寶弟子他不能成爲佛的弟子,因爲叁皈依是一體,他給變成倆了,所以說它不能成立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他給戒定慧分開了,它哪個能成立?好像是挂個名,實際它不成立,只是有其名無其實。所以叁位一體,哪個都不能缺的。

  一沙彌:有人說叁皈依的時候可以皈依覺,皈依正,皈依淨,這種說法對不對?

  也對。叁皈依有的是從理上說,有的從相上說,他說得角度不同。但是你得知道“舍常住叁寶,無別叁寶可皈”。你舍了佛法僧,你說我再另外皈依一個叁寶,是不成立的。說我不皈你們佛法僧,我皈依一個覺、正、淨,它就不存在了。因爲你首先是要舍這個常住叁寶,這個不能舍!你要真正不舍它,就是皈依覺、正、淨。

  一沙彌:是,現在世間正像師父所說的,許多人都不皈依僧,都皈依佛和法,都把僧給扔了,所以有的人就轉個彎說皈依覺、正、淨,他是這麼個皈依。

  你不要懷疑人家這種想法,人家可能是轉個彎說的,你不能懷疑人家。他可能從另一個角度去說,把這個常住叁寶化成一種理論去說,有可能從這種角度說的。只要是皈依叁寶,它就是正確。那淨是什麼,淨就是僧,僧就是淨,對不對?他只不過是那麼講了。但是你一定得明白,講那個話的同時,應該知道“舍常住叁寶,無叁寶可得”。

  所以說,這兩個不能否認佛、法、僧,然後來提這個(覺、正、淨)。你要想提“覺、正、淨”,你一定要把這“佛、法、僧”提出來,這樣才正確。否則的話,光說覺、正、淨,你上哪找去?你找不著。只有你皈依僧才能稱爲淨,連僧都不皈依,見到僧人連頂禮都不頂禮,你說你幹淨,你清淨,你心裏無汙染那不可能的事。就像人說的見到佛,他不認識佛。有的人說什麼開悟人見僧都不頂禮,我說那肯定沒開悟,見僧不頂禮的人肯定沒開悟。所以說“舍常住叁寶,無叁皈依可得”,你必須從這方面補充。

  一沙彌:有人說空門是頓超,還舉個例子,說有個羅漢是先證的羅漢果,後學的戒,說從別的法門沒學戒也有成就的。我想問師父,他那些成就是過去生中持過戒,還是現在他用另外一個角度在持戒?

  戒一共有叁個,有道共戒、有禅共戒、有提木叉戒,它本來是叁位一體的,不可能分割的。你想把它分割,他不可能成就的,因爲成就離不開它仨。有的說是“乘急戒緩”,說我先修禅定,或者念佛,我先修這個,等到修成了,然後我再好好持戒去。有那麼說的,是不是?好像是有這麼回事,有這麼個理論叫“乘急戒緩”。

  但是你看看,不有一個叫壽昌法師,有人問他說:“你怎麼不持戒呢?”他說:“我不是不想持戒,而是我做不到。”“你既然做不到,那你對持戒僧人怎麼看?”他說:“當敬如佛,待以師禮。”他說我把他看成是我的師父,看成是佛,他是這麼看的。所以說,我們有的人就利用了這一條,光說了前半部分,而否定戒律。人家沒有否定戒律,是因爲人家修行的時候,它“乘急”。你比如說這人很用心,用心修道,腦子一片空白,東一頭西一頭的。

  (編者注:大藏經《重治毗尼事義集要敘》雲:

  有人問壽昌雲。佛製比丘。不得掘地損傷草木。今何自耕自種。自芸自獲。

  答雲。我輩秖是悟得佛心。堪傳祖意。指示當機。令識心性耳。若以正法格之。僅可稱鬀發居士。何敢當比丘之名也。

  又問。設令今時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。師將何以視之。

  答雲。設使果有此人。當敬如佛。待以師禮。我輩非不爲也。實未能也。)

  你像那個妙江大和尚似的,那個辣椒擱那塊,他走道“噌噌”的,拿起辣椒就吃,給他辣的張嘴就給扔了。按道理不應該是隨便吃辣椒的,他那個腦袋沒有什麼弦,他看到辣椒拿起來就吃,那辣椒非常辣了,辣得受不了了,趕緊就扔了。就是說他沒有分別心,這個分別心特別小。所以說,他做到這一點的時候,就是說“乘急”了,他在用心上用功。

  所以說在走道啊,各方面,你想叫他按照戒律那規矩去做,有些東西他做不到。但是戒律怎麼辦?你後面還得補。雖然你“乘急”了,但是你和戒律,和持戒比丘來比,你必須“待之以佛,敬之如師。”你得像對佛一樣待人家,而且像對師父一樣尊敬。最後你還得補上戒律。

  包括你如果過午食都不允許給人授戒的,你別說你“乘急”,不允許你收徒弟,也不允許你給人授戒,沒有資格,但有些大德怎麼又給人授戒?授戒之前他得忏悔,得把它忏出去了才能給人授戒。這個過程你也不知道,是不是?所以說有的人就吃了這麼一虧,剛開始走的路就是“乘急”,沒在戒上下功夫,所以走了一半路程,栽了幾個跟頭,最後回過來還得走這條路。因爲你沒有持戒,有時候你的行爲就是外道的行爲,所以說必須得持戒修行。

  我們爲什麼先強調戒律呢?因爲我們走了一條直道,沒有走那個彎道。有的人就認爲咱們成天學戒律,也不打坐,也不念佛的。不是不念佛不打坐,我們現在應該直接把基礎打好,我們走直道。說:“你看人家別的寺院,人家又有禅堂,又有念佛堂,還有壇城等等,人家都在修,那我們怎麼不那樣呢?先搞那個不一樣嗎?”實際上你不知道,他們走的路有可能就是一條彎路,走完了以後還得回過來。我們不是,我們是階梯性的,就是一步,別走彎路,就是直接走,所以說不一樣。

  現在呢,普遍地學戒,在修行中都發現戒律的重要,現在都在抓戒了。避免了彎曲的過程,你一彎曲有可能這一生就過去了。不是說你能抓回來的事情。說:“我修成了,我再抓回來。”還沒等修成,這一生就過去了。最後你得個什麼結果呢?外道!得個外道的結果。

  一沙彌:師父,現在就是有種人他沒有受五戒,但是他的行爲卻在五戒之中,就是說不犯這個五戒,他這個算不算持戒呀?

  他只能說是在學戒。學,但沒有持。因爲啥呢?爲什麼沒持?因爲他沒有五戒戒體,沒有根他拿什麼持啊?

  一沙彌:師父,這個戒體是什麼?

  戒體就是我們的清淨心,我們的如來藏,我們本來的面目,這都是我們的戒體。但五戒的戒體是我們的善法,你沒有這個種子不行的。就像投胎,你沒有這個胎不行。雖然你很多地方持戒,包括自己的修持啊,甚至有一些行爲看著像不犯戒律,但是你只是學,必須得有戒體的。就像你沒有父母,你怎麼投胎啊?沒有父母,自己長什麼樣不知道;你沒有父親,你姓什麼都不知道啊,是不是?那不行的。

  所以說,有人就說嗎,現在幾百年來沒有“僧人”了。有人就不服氣,說這麼多僧人怎麼就沒有僧人啦?不是別的,不是你持不持戒的關系,關鍵是你沒有僧傳,把這個線給斷了,斷了你再怎麼修它也沒有這種傳承。那五戒也是這樣,必須得有傳承,得有五戒清淨的僧人給你授這個。

  你比如受戒,你受比丘戒呀,受沙彌戒呀,你必須得有師父來給你授,還有八關齋戒。有的人認爲在佛前說說就可以受了,我說那不得戒。必須有師父給你授,必須有戒體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傳承的關系。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注重這個受戒的問題。

  

  

《隨順僧團爲己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外境善惡一念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