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去尋找那個道。說:“哪個是道啊?”完了,你要是尋找的話,你正在離開道,道是不可尋的。你只要去掉你的執著,道就在其中,正念就現前。關鍵是你的這個執著沒去掉,你想要它現前,可能嗎?

  你剛出去就滿哪找道。你不知道,你正好是應該調心。他不調心,他去找:“道在哪呢?道是什麼樣的?紅的、白的、黑的、藍的、大的……是哪個?是虛空哪個空間?是山河,還是大地,或是冰川……”他滿世界去找道。所以說,這就不行了。我們在這方面要加小心。

  過去我在蓋縣茅蓬,那時候我還沒有出家,打坐,打著打著……山河大地不見了,前面那個山沒有了,整個山沒有了,全都是一片海水,整個世界變成一片水。我說:這叫道啊?不能吧?哪有這樣的?我也沒入定啊,這就是道?哪是道呢?原先的山也不見了……這才一會兒怎麼變成這樣式的?後來等這個心情緩一緩,再一看,原來這個心進到哪裏去了?前面的塑料布上有一滴水(師父打坐的前面有塑料布,上有一滴水珠),這個心進水裏去了,就把水變成整個世界了……

  (此處錄音中斷,以下根據《除一分習氣證一分法身》補入)

  由于不斷地修禅定,這意念力太過于集中了,就進入水珠裏面去了,把這一滴水珠看得像遍虛空那麼大,被這虛幻給騙了。我們現在也是這樣,我們在修行中有一些毛病或身體痛苦的時候,就變成主要矛盾,我們的心特別集中在這個問題上,它就會變得大得不得了,就像虛空一樣大。有時在世間忙的時候,很多問題成爲主要矛盾的時候,它反而顯不出來。這就是我們的感覺,這感覺在欺騙人。你想,我當時看著整個山頭全都沒有了,真的沒有了,山也看不見了,水也看不見了,樹也看不見了。你說,就一滴水珠都把你騙得這麼樣。所以在平時,我們的思惟有這麼大的變化,具有這麼強的欺騙性。所以這個也很重要,一定要體會到這個問題。當你明白了就不會上當,不明白,老上當。

  【釋】“于道若暴”:你在修道的時候,如果很暴躁,很著急的話。“暴即身疲”:你一著急,一有火氣,身很容易就疲倦。“

  “暴即身疲”,一暴躁,今天我要磕多少大頭,今天我要做多少,今天我要怎麼怎麼地,著急了。一著急,一有火氣,身就會很容易疲勞。表面上是用身,實際上,心也跟著使勁,身心很快就疲勞。

  【釋】“其身若疲”,如果身體繼續疲勞。“意即生惱”,意念就生起煩惱來。“意若生惱”,意念要是生了煩惱。“行即退矣”,就會退心還俗,不修行了。“其行既退”,修行既然後退,不精進。“罪必加矣”,你的罪孽也一定又加多,又加重了。

  因爲他不精進,有了退道心,一念退道我們這就是地獄,這個太厲害了。有的人說:“不可能吧,這算個啥呀?就是念頭想一下子,怎麼是地獄啊?”是我們沒有那種慧眼,不知道。有時候我們打坐的時候還思惟一下子,還想:“退道會怎麼樣?”對別人的退道心你都不能思惟的,“這個人退失道心,他是怎麼想的?他的目的是幹什麼?”你就思惟思惟他的心念,那都不行的。你要是思惟他的心念,最後也會墮落的。你覺得是思惟他,實際上你還是思惟你自己,就是借他的名也生退道心。

  這個可厲害,所以我要告訴大家。你覺得不咋地,要是退道,天地馬上就變,本來是一個光明的世界,馬上就黑暗,一瞬間就黑暗,整個世界都黑暗,就那麼厲害,太嚇人了。我說這話並不是嚇唬大家,等大家有了體會的時候,就能觀察出來。所以說,“罪必加矣”,罪孽必定加重,奔地獄去了。你看看,若不再往上,下得可快。下的時候快,就是這麼樣的。

  【釋】“但清淨安樂”:只要能清淨其心,安樂其心。“道不失矣”:道就不會失掉,一定會得道的。

  “但清淨安樂”,只要你清淨安樂,心裏沒有煩惱,非常樂于這種不斷的努力和修行,非常清淨,就是能安住其心、安樂其心。這樣一定會得道的。時間的早晚,只不過就差那麼點勁。像紉針似的,你左紉右紉,紉久了,“哎呀,累了,我不紉了,這太麻煩了!”就左紉右紉,早晚一天,你那個線就穿過去了。爲什麼你能穿過去?因爲針眼也給你了,線也給你了,只是你努力的問題,是不是?條件都具備,就差一個努力。你不要因爲手紉一會,疲勞了,眼睛累了,就失去信心,往那一放,這個機會就沒了。“不縫了,算了!這些沒法縫。”

  有時候你緩解緩解,再拿起來紉,早晚能紉過去。因爲條件具備了,你有手、有線、有針,它能不過去嗎?它必然要過去的,只不過是時間問題。我們修道的時候,有了佛的戒律,有了這些修行的條件,各種條件都已經具備了,所以得道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和努力的問題。

  我們用功是否用得很好?一定要清淨其心,就是不要打妄想,就算有點妄想,自己能夠控製它,知道是假的,清淨其心。而且自己很高興、很滿意這種修行環境,“挺好,真清淨。”你別老打妄想:“哎呀,這也不行,那也不行。這也看不慣,那也看不慣。”你要是生起了看不慣的心,你的心就不清淨了,不能看不慣。有的人常想:“不行,這是大家不容我了。”他不容大家,他說大家不容他,心裏看不慣。看不慣,心就不清淨了,就不能安其心,離道就遠了。

  所以說,一定要擅于安其心,這個也是很重要的。擅于,什麼叫擅于安其心呢?你得懂得這點方法,或自己找出方法來安其心。有時候可以把自己的功德想一想,以此鼓勵自己,再把自己的忏悔看一遍,找自己的毛病。

  另外,對師父生起信心,對道場生起信心,對僧團生起信心,對環境生起信心,都得生起信心。鼓勵自己,往好的地方想,你別老想師父那點不足的地方,那就完了。“你看那師父,佝偻腰,又老,又咳嗽,腿還疼,盡毛病。”你要是想那就完了,這就會失去信心了。“你看,師父慈悲,難得!”這樣不斷地鼓勵自己,說:“遇著真難,今生有幸,還有這麼多的師兄弟,都非常好。這個地方修行很清淨,雖然有點小毛病,也是正常的,自己也有一身臭毛病,是不是?那缺點多了!”

  別人的毛病,我們能忍耐、能原諒、諒解,一定要諒解。爲什麼要諒解?因爲你諒解別人,也就諒解了你的法身,因爲每個人都是你法身的一部分,你原諒他就是原諒自己。當我們對別人起了嗔恨心的時候,也就是對自己起了嗔恨心,對別人有了想法的時候,實際上你已經壞其心了,壞你自己的心。所以千萬不要有不好的念頭,一定要做好的觀想。等你有了好的觀想以後,很快地,這個問題就解決了。所以說,我們要得道,就在這上學會作功夫。

  曾經有一個出家人就來問我:“執著是不是戒?”我給她回答,我說:“執著不是戒。”她就走了,就沒有聽下一句話,後來可能是離開了僧團,是一個比丘尼……可能是個沙彌尼,最後離開僧團了。我下一句話還沒說,因爲她沒問哪,還有一句話,她忘了問了,因爲“戒不是執著”。“執著不是戒,戒不是執著”。她認爲:既然執著不是戒,那我就不執著了,什麼都放松、隨便,願意怎麼就怎麼地。因爲她以爲戒就是執著,就不持戒了,反而産生了執著。

  “執著不是戒,戒不是執著”,所以我們必須要反複地、兩面地看這個問題。這樣的話,我們心裏才明白應不應該持戒修行,要不你就上當,不是上這面的當,就是上那面的當。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。這句話也不容易理解,因爲什麼?不容易思惟出來。而且你要是不懂得這句話,很容易在修行中就掉進去了,爲了去掉執著,把好的東西都割掉了。

  就像人似的,這個手指甲應該剪一剪,因爲太長了會帶來細菌。你一聽說剪,太長了,就忘了應該是去掉整個手指甲,還是剪多余的手指甲,你連整個手指甲都給拔下去了,甚至連手都毀掉了。以爲這個就是正確了,都幹淨了,實際上反而破壞了,會産生更大的痛苦。所以我們就應該特別清楚這句話。

  “執著不是戒,戒不是執著”,這是我剛閉關的那年說的。大家應該把它記住,對我們很重要,特別有助于我們對佛經、佛的戒律的理解。特別是破一些外道,很有作用的。昨天不是講了嗎?他說:“我們修大乘法,可以摸錢。”他以爲自己的修行去掉了執著,他不知道持佛戒不是執著,他把佛戒給看成是執著了,這就犯了一個大毛病。所以我們在修行中,大家一定要謹慎,有一些好的東西要利用起來。我們有我們的座右銘,那外道到時候找不著你,他一找你,你就能破它,一下就把它破了。這也是很重要的,現在的外道太多。

  昨天接到他們郵來的宣化上人對非典型性肺炎的看法,等有時間給大家宣讀一下。上人在十年前對這個非典型性肺炎稱爲“新肺炎”,上人講話打印了六頁,講得很明確。什麼原因引起來的?它是艾滋病的一種延續,就是由于貪欲的問題,就是同性戀的問題所造成的這種肺炎,非常可怕的。所以上人反複強調,說“我不是嚇唬你”。對于這個,我們應該生起警惕。

  另外,我們有宣化上人的法來作爲我們修行的指導,確實是不可思議。在末法時期,有這樣真正的善知識、真正的持戒者,十分罕見的。我們走一條正路不是那麼容易的,多少人在這條路上走不下去了,爲什麼呢?就是路沒找正。所以大家應該生起稀有想、歡喜想。

  好,今天到這。

  

  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四章 處中得道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