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

  我們接著講第叁十一章,“心寂欲除”。

 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

  佛言:有人患淫不止,欲自斷陰。佛謂之曰:若斷其陰,不如斷心,心如功曹,功曹若止,從者都息。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?佛爲說偈: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,二心各寂靜,非色亦非行。佛言:此偈是迦葉佛說。

 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,你看,佛講了多少章都是講的這個淫欲的問題,這《四十二章經》正總結了末法時期的弊病,末法時期就是淫欲心盛,所以成爲末法。

  【釋】第叁十一章說明斷欲要從心上斷。應該知道欲是從心意生出來的,而心意是從思想生出來的。你看這思想,它是自己生出來的呢?還是從他方生出來的?還是共同生出來?或者是沒有因而生出來的?你還要知道這思想是在裏邊呢?還是在外邊?還是在裏外的中間呢?或者是在過去?或者是在現在?或者是在未來呢?你像這樣來找思想,這思想就變成寂靜,沒有自體。

  思想若寂靜,心意也會寂靜,心意既然寂靜,欲也就寂靜了。欲既然寂靜,看一切色法就如鏡中像。既然像鏡中像,這就不是真的。觀一切的行爲也像泡沫一樣,不是真的。諸佛也都是這樣輾轉觀察,輾轉傳授,傳這調心的方便法門,令你先調伏其心。

  佛說,“有人患淫不止”,有人有淫欲的毛病,一時一刻也不能停止淫欲的毛病和淫心。“欲自斷陰”,他的欲念這麼重,這麼厲害,不能停止。他就想法子,要將自己的男根割斷。

  “佛謂之曰”,佛對他說。“若斷其陰”,你想要把自己的男根割斷了。“不如斷心”,倒不如把你的妄想心割斷。“心如功曹”,心就好像工頭似的。功曹就是無論做什麼事情,他都做頭領,就好像老板似的。“功曹若止”,這個工頭若停止了。“從者都息”,跟著他做工的那些人也跟著都停止了。因爲你心打淫欲的妄想,才有淫欲的行爲。你若心不打這種妄想,那就沒有人幫助它了,所以淫欲的毛病就停止了。“邪心不止”,淫欲的邪心若不停止。“斷陰何益”,把男根斷了,又有什麼用呢?

  “佛爲說偈”,佛隨著就爲他說一首偈頌。“欲生于汝意”,淫欲的念頭是由你心意生出來的。“意以思想生”,意又怎麼生出來呢?就是由思想生出來的。“二心各寂靜”,假如你邪知邪見的思想停止了,欲心也就寂靜了,這兩種心各停止寂靜了。“非色亦非行”,這時就沒有色欲的行爲了,也沒有欲心,這種色、欲念的行爲都沒有了。“佛言”,佛又說了。“此偈是迦葉佛說”的。

  這是宣化上人解釋這一段的文章。有人“患淫不止”,他不知道除心,“欲自斷陰”。陰就是男根,就像太監一樣要把男根割斷。確實有這樣的人,他對淫欲心,特別是生起以後確實反感。他確實想修行,不是不想修行,他甯可把男根割斷了,他都不願去犯淫欲。這種人確實有一股力量,但是他的知見有錯誤的地方,沒找到根本,他不知道斷淫應該先斷心。所以佛就告訴他:“你先斷心,心就像功曹似的。”這個心是什麼心呢?是我們那個妄想心。這個“功曹”就是領頭的,領頭的要是止了,其他的“從者”也就息了。

  所以說“邪心不止,斷陰何益”?他那個邪念,從思想上就開始有,生出各種惡念。我們往往認爲有了男根才有了邪心,沒有男根就沒有邪心了,實際上他不知道,邪心從意生。

  佛又說了,“欲生于汝意”,所以邪心不止,斷陰沒有用處。所以佛說“欲生于汝意,意以思想生”,你那個淫欲心、這個意從哪生?都是你平時想象而爲的,老打妄想,打了這個妄想、打了那個妄想,貪著各種的色聲香味觸法,不斷地吸取、不斷地攝受,最後産生了意念的淫欲心。所以你應該先斷的不是生理,應該先斷心,不打這個妄想。

  “二心各寂靜”,如果你這種妄想心都能夠靜下來。“寂靜”就是非常靜非常靜,不再起心動念了,寂滅現前,那可了不得。“二心各寂靜”,都叫它達到真正沒有念的那種程度,這時候我們整個六根就收回來了,這時候你才是“非色亦非行”。色欲也沒有了,淫欲心的行也都沒有了,能做和所做也沒有了,這才行。

  “二心各寂靜”,這個可了不得,最後你就發現了真理,同時也發現了什麼是色,什麼是行。有時候我們不是執著色,就是執著行。寂靜呢,我們也知道應該那樣做,但是你只有“二心各寂靜”的時候,確實達到那種程度,你才會真正地了解到“非色亦非行”。如果你能做到這點,就非常了不得。

  “佛言,此偈是迦葉佛說”,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是通過釋迦牟尼佛說出來,是迦葉佛所說的。我們如果能夠斷除淫欲,就和迦葉佛有聯系了,我們將來可能就要成這種佛。所以這已經告訴我們,你就是過去佛。

  克服淫欲已經成爲末法時期的一大關鍵,特別是現在社會上的淫欲更盛行,男女那個羞恥心越來越少了。特別是飯店那些“小姐”,走到門口她就打招呼,就招呼你。她見和尚不招呼,她爲什麼不招呼?一招呼,那老板就賠了,那老板還得賠點錢、賠點飯,所以她不招呼你。她招呼誰也不招呼和尚,因爲她不布施,她知道人家都是往和尚那布施,她一看和尚來了,有時候就躲。

  我以前行腳走在山西的時候,本來那個道旁邊賣葡萄、賣什麼東西,等我們一去,也不知道怎麼回事,不知是趕巧,還是看到和尚過來,提前都跑了。沒有人,他把水果扔那了,反正他知道你不能拿他水果。他不在,你就跟他要不著,是不是?他是那麼想的。再說咱們也不能去跟他要,不到中午的時候我們能開飯嗎?是不是?他把和尚看扁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按照佛說的,要斷其想,二心寂靜,這樣的話才和佛相應。

  今天的時間差不多了,今天先說到這裏。

  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…………※

  今天講第叁十一章,“心寂欲除”。這個“寂”是寂滅的寂,心寂不是世間的“寂”,這個寂是要我們不打妄想了,能夠真正地把欲望除掉。

  這一章是教我們如何用功來斷除淫欲。斷除淫欲有很多的方式,但終歸一條,各種方法都是斷我們的心,所以你不要以爲這個方法在斷我們的淫根。是斷什麼呢?斷我們的心,這是根本的東西。有人誤認爲這種方法是起到斷男根的作用,等等。雖然生理上的東西我們應該控製,不給它創造各種的條件,因爲它能影響我們的心,但是我們不能像外道似的,外道執著在物上和生理上,它不能再發展。我們學佛法,一切都要歸入心,這才是正確的。這個“心寂”就是我們的淫欲心要寂滅,欲望的行爲就會除掉。

  “佛言”,佛親口說,那就說明這個問題大了。有說的必要,而且是必須得說的,嚴重到這種程度,所以佛才說。佛爲什麼說呢?因爲衆生有病,衆生需要,佛才說,就是不言而言。“有人”,這個人是指衆生說的。“有人患淫不止”,就是淫欲心不止,淫欲行爲不止,有的是行爲停止了,這個淫欲心還在,老起心動念。

  所以說,如果有人斷淫,就稱爲大丈夫。那真正是大丈夫,沒有人不敬仰的,龍天鬼神都是非常敬仰的。就是說,你斷了淫欲的行爲,人天都會敬仰的,因爲你身上不會發出邪氣來。你看,不斷淫欲的人,到哪就有一股邪氣,眼神都不正。

  過去我曾經見過一個人,還有點小地位,說話也挺嚴肅、挺正,但一見到女人,說話就變了,眼神也變了,坐的姿勢也變了,整個都改變了,心也定不住了。所以說這個太厲害,這個淫欲心能把整個人品,瞬間就給丟失掉了。原先跟我談話的時候,我還覺得:“哎,這真有點定力。”那時候也不懂得定力呀,一看就以爲是真的了。但他一看見女人,最後的結果就出來了。光見一面,他心裏就已經起了這麼大的變化,外面整個都變化了。這樣的變化,他能不墮落嗎?所以這個患淫的害處太大了,心一動,一切都動了。

  過去有一個叫黃山谷(即黃庭堅)的人,他非常有名氣,和當時幾個大詩人都是並排的,而且名氣極大。有一天他就像做夢似的,嘴裏吃著飯,就有一股芹菜味,醒了以後還滿嘴是芹菜味。第一天他沒覺得怎麼回事,第二天還繼續是芹菜味,可能還有第叁天也是這樣。第二天他就警覺了,他說:“我做了個夢,到一個地方,有個老婦人老給我飯吃,吃的是炒芹菜,這是什麼原因?怎麼這麼真實呢?”

  (編者按:黃庭堅,號山谷居士,黃龍祖心禅師之在家得法弟子。北宋詩人、詞人、書法家。此故事發生在其做縣令的時候。)

  他那個時候因爲有名氣,可能當個縣令。他就出這個衙門口去找,可能走不遠,果然就找到這個地方,發現這個地方和他做夢所見到的一模一樣。看到一個老婦人,這也和他做夢時所見是一樣的。他就上前問她,他說:“最近你供什麼了嗎?”她說:“我女兒死了,今天是她的忌日,她在世的時候最愛吃的就是芹菜,所以我給她炒點芹菜,這叁天都在供她。”啊,是這麼個原因。他做夢的時候就到那去了,拿起那個飯非要吃不可。他說:“你女兒死了多長時間了?”她說:“死了二十六年。”黃山谷今年正好二十六歲。

  後來他就問她:“你女兒在哪個房間?”她說在哪個房間。他進了那個房間,看見一個箱子,他說:“這箱子裏是什麼?”她說:“我不知道,她自己擱的。”他說:“鑰匙呢?”“鑰匙,我也不知道她擱哪去了,她突然一天就死了。平時可孝敬了,聽父母話。”後來他就思惟一下,覺得鑰匙在哪塊,到那就把鑰匙找著了,打開箱子,裏面放了很多詩稿。他一看,寫的詩稿都是他今生所答的、所寫的,回答、考試都是這些詩稿。哦!他這回相信了,原來他前生就是她的女兒,因爲平時恭敬叁寶,又愛護文字,孝敬父母,最後托生轉男,結果當了一代名人。

  後來他就作文章,經常寫一些文章,作一些豔情的故事。他和一個畫馬的李伯時關系比較好,他倆一起去看法秀禅師。這位禅師就指責那個畫馬的,說:“你這畫來畫去,以想通形,想久了就被形轉心,最後就墮落馬腹裏去了。”他說:“我呢?”那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叁十一章 心寂欲除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