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看,東看看、西看看,看什麼呢?一看就完,眼睛都定不住。上回有一個人來,一看那眼睛,就知道定不住,你瞅他眼睛,從東頭轉到西頭,從西頭轉到東頭,就沒完沒了,他自己控製不了,一看,就知道那個心在亂動。完了!眼睛一亂動,你這個心就動了。

  你看那老修行,那眼睛就像個木頭似的,灰蒙蒙的,也不亮,因爲啥不亮呢?他也不想往外觀,看什麼?看著好像有個眼睛在,實際上他根本就沒用這雙眼睛。你要是用這種眼睛,那你正是走錯路了。有眼睛要瞎,這是宣化上人說的:眼睛要瞎,耳朵要聾,要沒有舌頭,沒有鼻子,你這才行。有這些東西你都不是真觀,沒這些東西你就是真觀。

  你看看虛雲老和尚,不管什麼時候,照相也好、幹嗎也好,虛雲老和尚都是兩眼往底下一低,眼皮一耷拉就完事兒了。雖然我們不能像虛雲老和尚那樣,有那麼大修行,能時時的反觀,但是我們的眼皮也得耷拉下來,別老變成雙眼皮,要變成單眼皮,把你眼皮抻得長長的,能把眼睛蓋住,世界再好也不瞅。

  原先從五臺山走到山西,可能是沙河啊還是涞水?我忘了在哪個地方,還在山西境內。那天走到半夜的時候,前面就有個寺院,它弄個燈,晚上也點著。我們倆想:得了,就奔那個燈,不休息了。一瞅這燈,心裏生歡喜心了,說:“趕緊上寺院去休息吧。”就拼命地走,左走右走。後來到人家商店去打聽,人家商店人一看,很不高興,以爲你要東西來了,都不愛理。後來問了一下,“不知道。”一看,自己找吧。

  左找右找,想找著這個寺院睡一覺,在那休息一下,找到天亮才找到。找到天亮去了,這一觀,把我們觀得不知道上哪去了,觀到天亮,你想達到的目的,根本就達不到。去了,是一個密宗師父,還沒起床呢,居士給通知一聲,後來給我們安排一個地方,也沒有寮房,他自己住的那個地方算不錯的。在一個觀音殿裏的一處有幾張床,在那休息一會兒。等到中午過完齋,下午我們就開始往前走。

  當我們往前走的時候,走到街面,前面有一個旅社,現在叫旅館,也許是招待所,弄不清,反正是一個樓。前面有很多人,有女人有男人在打掃衛生。我們平時就是經行,雖然知道前面有人,但我們更得把眼睛收回來,就看眼前臥牛之地,也不瞅兩邊,眼睛也不擡,走到跟前也不想聽他們說什麼,就是一個勁地走。

  你想一想,遇到人物不瞅的話,你也得有點兒定力啊。那玩意它有吸引力,弄不好你就眼角掃一眼或是瞅半眼。半眼也不瞅,就是盯著地,從挺老遠就開始往前走,頭一直不擡,眼睛也不擡,連用眼角去掃的意思也沒有,就往前走。等到走過去了,也沒有擡眼睛,不是“走過去了,我不看他了,我這會兒把眼睛擡起來輕松輕松”,也不擡,繼續往前走。

  走過去一段了,這時候聽到那裏面有個男的就喊:“你們大家看一看,這些和尚才是真和尚呢!”可能是誰問什麼,咱也沒聽著,最後他給人解釋:“你看,從那兒到這地方,咱這麼多人,他從來沒瞅過一眼,他沒瞅過一眼!”這個因緣就很殊勝,那麼老遠,他能看到你沒瞅過一眼,你說這怪不怪?很怪的。佛菩薩這個加持力非常大,而且還告訴你,你就這麼修,不要瞅。

  有時候人不會走道,平時行腳、乞食、出外頭去,那眼睛到處東看看、西看看,像旅遊似的,你就把功夫全浪費掉了。隨時隨地把那眼神收回來,就是眼觀臥牛之地,頭都不擡,那才行。

  在碧山寺後面,供玉佛那個地方,去了好幾個月了,我沒進那屋去瞅一眼玉佛,說“進那屋去瞅一眼”。天天擱門口走,你要是方便的時候也得經過那個門口,不經過大殿就經過那門口,我也沒說去拜一拜或去瞅一瞅。說:“你是不是慢心呢?”我覺得那個不是慢心,正是遵佛所示,佛在那兒坐著,就是讓我們這麼做。

  我覺得這麼做,就像不喝有蟲水例子似的,佛是這麼講的:“你沒來見我,可能真見我了;你來見我,可能沒見我。你見我面等于沒見,沒見我面可能早來了。”你的那種不去隨著世間法的觀就是反觀,你反觀就是見佛,佛就是反觀,因爲佛是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所以說,我們應該反觀。

  反觀即是菩提,觀靈覺即是菩提。我們看到《心經》,觀自在,你是觀你自己在不在,你只要是反觀,你自己就在;你不反觀,你自己就不在。所以說“觀自在”,你要是這麼反觀,自己就在了,就能找到你真正的自己。你不這麼反觀,你永遠也找不到自己。觀自在、觀自在,你觀了自在,才有下一文,才能“行深般若波羅蜜多”,這會兒你才能像蜜一樣的甜,法喜才會生起來呢。你不反觀就完了,就沒有這個東西。《心經》,咱們就不解了,咱知道這個,明白這個。

  “如是知識,得道疾矣”,就是說你如是去知見,正確地去理解,正確地去做,你會得道快,得道疾。“疾”,指速度快、非常快,超出一般人的快,在任何人看來它都是快。在慢的人看來是快,在快的人看來它還是快,它就是一個快,特殊的快。它是快中之快,得道非常快非常快,所以說頓超無難事。過去說成佛得叁大阿僧祇劫,如果你用正確的方法、正確的思惟,就可以頓超叁千,頓超無量劫,所以說不可思議。

  你要是能認真去研究和認識,明白這個道理,很快就得道了。你要是不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得道了,就這麼樣,沒有什麼疑問。你不明白這個道理,那就是凡夫,那就是衆生。明白這個道理,如果你去做,很快就成佛成聖,關鍵就在你這一念用心上。你用心不正,你想了道?你等著吧。

  有的人不知道自己修的方法那只是個指頭,不是月亮,你得利用這種方法去達到這個目的,但是你這拐棍也得正確,你的拐棍要是過長了、過短了,都不行。你用這拐棍也得正確,能借助力,這根拐棍就是反觀。越是反觀的人,他的心越平。越平的人,他對任何事物都不會計較的。你只要是起了一念有計較的心,那已經不是反觀了。反觀的人是沒有這種分別心的,因爲無念了。有念才有分別心;無念,它哪兒來的分別心?分別心已經是念頭裏的粗相。

  “假真並觀”,我們通過觀假的,來觀到真的;通過真的,來徹底破除假的,所以說真假並破,也叫真假並觀。因爲破了假的,我們知道真的;有了真的,我們知道什麼是假的。它倆是同時的,是一瞬間的完成,很不可思議。

  我們平時修道,打坐的時候都要這樣,上殿的時候也是這樣,不要亂看。有的人就亂看,“哎呀!這人他怎麼這樣呢?今天他怎麼困了呢?”你看見他困,我跟你說,你比他困還厲害。他困,是因爲他迷糊了,昏沈了;而你呢,是發現了別人的毛病,實際上你比那困還厲害。雖然你不困,但你起了一個更大的分別心,這種分別心是很危險的,以後你就會在這個分別心上要起煩惱。

  他睡著了,只能說他昏沈,將來變個愚癡,但他的煩惱不會那麼大的。你這個不是,這一分別心,“他睡著了。”完了,你越想心越不平。就算你當時克服了,事後,這不平的心也會有因果的,不定從那地方就得冒出來,最後給你弄得是滿身心的不愉快,甚至惹一場事情過來,所以千萬不要發現別人的缺點。

  當你發現別人的缺點的時候,首先要觀自己:“這是我的缺點。”忏悔,第一個是忏悔,不是讓人家忏悔,得自己忏悔。“發現別人的缺點,怎麼要自己忏悔?我也沒昏沈,應該他忏悔。”你先忏悔你發現別人的缺點,因爲發現別人的時候,那個缺點也就是我們的,所以說你先忏悔你這個眼睛。

  禅宗裏有那公案,去指責人家如何如何,實際上人家一反過來,一反語,正是你自己的事情。他不認識,他給別人講去。開悟的人他不會說叁道四的,他只能自觀,只能反觀,不能去做那些事情,你叫他觀他也觀不了。你說:“你看看那人怎麼樣?”“哪個人啊?”他心裏根本沒有那個人相、我相,他不會順著你凡夫那種習慣性去走。所以我們在這裏要特別的注意,修行中每時每刻都要反觀,只管看自己,不管別人。

  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
  

  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