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章 喜施獲福

  第十章 喜施獲福

  佛言:睹人施道,助之歡喜,得福甚大。沙門問曰:此福盡乎?佛言:譬如一炬之火,數千百人,各以炬來分取,熟食除冥,此炬如故,福亦如之。

  【解】此第十章,明隨喜功德,自他兼利,福無窮盡也。施道有叁:一、資生施,謂以財濟其貧窮。二、無畏施,謂于難中拔其憂苦。叁者、法施,謂以叁學令得四益。

  講一講“資生施”,施給衆生生活必需品。“謂以財濟其貧窮”,爲什麼要以財物濟施貧窮呢?就是說,人在修行中必須得有福德資糧。第一個是要有勇猛心;第二個,你得有福德。比如一個人走在沙漠裏,沒有水、沒有糧食,你就不能走了,因爲你走不到頭。想得倒是挺好,決心也挺大,你走到半路,沒有水、沒有糧食,就得渴死、餓死。人不得已就得往回跑,有時候也跑不回來。所以說,修道必須得有一定的福德因緣,得有一定福德資糧,這是一個。

  另外,民以食爲天。如果你斷了人家的財物,就像老百姓說的斷其命脈一樣,他不能生活,這個不行。所以我們應該盡心幫助,讓其得財物而生起歡喜心,能夠對生存有了希望,而且能夠更好地去修道、更好地去生活。應該以財産布施。

  這個布施也分人,有錢人有時候就願意布施,而貧窮人他不能布施,因爲他一舍去這點,自己就沒有了。比如說,今天就有個居士舍衣服,“我可以舍,我家還有新衣服。”他首先想舍的是他們家的舊衣服,從來沒有想舍最好的衣服。他說:“我也沒有衣服。”那你身上穿的是什麼?是不是?他沒想到舍那個。從真正的布施來講,我們很少做到,大部分都是自己有多余的、不要的,反正就差點沒扔了,這個能舍,再好一點就比較難了。有一部分人能夠舍,把一些自己不要的,能夠愉愉快快地舍去,甚至把自己好的東西也能舍去,這都非常好。

  還有一種人就是難舍能舍,自己最好的東西都先給別人,這一口飯自己不吃也要給別人,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可以布施。特別是貧窮人,布施最難,因爲他不布施,所以來生更窮。這個財施不是那麼容易做的。

  別說他們,就我們自己也是這樣,別看我們出家了,你看你們那個念珠有時候老舍不得給別人,那好東西也不舍得給人家,所以我們應該學布施。施道有叁,因爲能布施可以去掉貪心,可以得道。布施財産就能夠去掉我們的貪心,貪心去掉了,才是真正的富有了。所以說,財施功德非常大。

  第二個,“無畏施,謂于難中拔其憂苦”,這就更難了。我們往往看到別人在難處的時候,很難去幫助他拔除其苦。既然這憂苦很了不得,不是幾句話就能安撫了的,是不是?人都是要在難中才能顯出真情來,這時候就看真情能不能化解其憂苦,這個更難去做。

  要在難中給人安慰,比如說有了災難了,說:“你在這等著,我先過去,我先走,等我找來安全地方再來救你。”這就完了。如果都在難中,“得了!我背你走,咱倆一起走,你不走我也不走,要死咱倆就死在一塊,我們一定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。”就是應該這樣。

  當人困難的時候、在黑暗之中的時候,我們不應該將人抛棄,要令人得無畏、不害怕。特別是不能搞邪知邪見。現在有很多的恐嚇,主要恐嚇啥呢?那些大仙,說:“你若不布施,不供養我,就會得什麼什麼災難,在半年之內你們家誰會出車禍什麼的。”他就這樣。這屬于什麼呢?這就是恐嚇他人,令其墮入怖中,讓人墮入難中。

  我們正好相反,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一定要想法拔其憂苦。他最憂苦的時候、最痛苦的時候,我們要拔其痛苦,給他講正法,講怎麼樣去修行,怎麼樣去持戒,甚至給予更多的幫助。哪怕他走黑道,我陪他一起走;他背的包挺沈,我幫他背一背;他的車推不上,我幫他推一推;他幹不動活,我幫他幹。這就是難中拔其苦,無畏施還有很多。

  再一個是“法施”,就是“以叁學令得四益”。叁學主要是戒定慧,能令人得無漏、得智慧無漏、得無畏、得恭敬……還有很多。四益有很多的說法,但是這個法施主要講的是“戒”,首先得講戒。法施的第一步要講戒,不講戒,我們這個法施恐怕不正,只有不斷地講戒,才會把這個法施講出去。

  第一步要講持戒。末法衆生,最缺乏的法就是戒,如果把戒講到位了,那法施也就起來了。善惡也得以戒爲最基礎,先講最基礎的。戒講完了以後,由戒生定,由定生慧,這才是法施。

  【解】不惟自行叁種施道,得福甚多。即使見他行施,助令歡喜,福亦無盡。沙門下,釋疑。恐有愚人正行施時,見他隨喜,懼他分我功德,故以炬火如故曉之,蓋不惟無減于我,而福報展轉殊勝矣。

  “不惟自行叁種施道,得福甚多”,不光是自己的叁種施道得福甚多,有時候就是你自己沒做,見他人進行布施,助令歡喜,也會得福無量,這是隨喜功德。“助令歡喜,福亦無盡”,你得的福報和他做的是一個道理,就像太陽似的,太陽升起來既能照著他,同樣也能照著你,主要看你的感受和領悟,或者善根的深淺而決定。

  這裏特別強調了一個,“恐有愚人正行施時,見他隨喜,懼他分我功德”,就是說,有人進行布施或做功德時,但有的人害怕,害怕什麼呢?害怕人家來隨喜。什麼是隨喜?本來你沒有錢,別人做好事的時候,你能夠贊歎、稱贊,這叫隨喜;而且去幫助一下,弘揚一下,這叫隨喜。有的人對此就害怕了,他說:“你一旦隨喜了,那我不就沒有了嗎?我好不容易修了這麼點,我一旦講出去了或是布施出去,我就沒有了。”尋思這像給錢一樣,像世間的錢,你要是給出去,自己就沒錢了。這是不對的,這是一種自私的心理在作怪,這不是事實。

  “故以炬火如故曉之”,咱們都知道火把,所以拿此來比喻。“蓋不惟無減于我,”就像人拿個火把似的,另外的人也拿個火把,你幫他點著一下,甚至點十個百個,乃至一千,對你原先的火把不會有影響,但有人卻害怕減少。“而福報展轉殊勝矣”,你越反複這麼輾轉,反而更殊勝。

  【解】昔有二人采花,一自供佛,一轉施人供佛,以問彌勒。彌勒曰:自供者成辟支佛果,施人者成無上菩提。蓋獨樂不若與人,與少不若與衆,世出世道,無不皆然也。熟食,喻成聖果;除冥,喻破叁障。

  特別講了一個故事:“昔有二人采花,一自供佛,一轉施人供佛。”這裏有兩個人采花,一個是親自供養佛;一個是轉施供佛,就是別人來要,就送給他。第一個人就是想要親自供佛,人家說:“你把那個給我吧,我替你去供。”他非要自己親自供。

  “以問彌勒,彌勒曰:自供者成辟支佛果,施人者成無上菩提”,自己供的人成爲辟支佛;而施人者呢?成無上菩提,這個了不得。爲什麼會這樣呢?就是“蓋獨樂不若與人,與少不若與衆,世出世道,無不皆然也”。

  過去佛在世時,有那麼兩個人供佛。有個人是自己采花供佛,誰也不給,我還要自己供呢。這樣供佛的功德,他得什麼果呢?他得辟支佛,成辟支佛果,就這麼厲害。

  而另一個人,“一轉施人供佛”,就是轉施供佛,轉施,把自己的東西布施給他人。有個人知道別人要供佛,他想:我也得供佛去。但是他沒有錢,後來就把自己賣了,寫上文書,說我把自己身體賣了,你借我錢,如果我還不上,就把我變成奴隸來給你幹活。就是把自己賣了買花供佛,等他把錢准備足了,去取花的時候,花沒有了,人家都買走了,都拿去供佛了。

  後來在半道上截了一個人,說:“你把這個花賣給我吧。”

  那人說:“我還要供佛呢,怎麼能給你呢!”

  他說:“不行,你說什麼也得給我。我太窮了,今年好不容易有這麼一次培福的機會,看到佛來了,我得供養佛花。你看看,你怎麼也得成全我。這麼著,我再給你增加一倍的價錢,甚至兩倍也行,甚至多少倍,反正我就把你這些花買了。”這個花本來就是一塊錢,他就花十塊到二十塊把那花給買下來。那個人一看他這麼心誠,怎麼考驗都不好使,“行了,這個送給你了。”

  後來他就去供佛,那是釋迦牟尼佛還是迦葉佛的時候?供佛的時候,各種供養的花都非常好。這個自己采花的人呢,供佛也挺好,挺殊勝的。大家供完佛後,惟獨有一束花老在空中停留,在虛空懸著。衆人供養花的時候,佛用神通力令這些花全飛在虛空。人家爲什麼願意供佛呢,咱們要是看到花飛在虛空,也願意去供養啊。最後,別的花都落下來,就有這麼一束花,就是不落。

  後來大家就問:“爲什麼這束花在空中不落?”佛就講了這個因緣:有這麼一個人沒有花,他想花多少倍的錢把別人的花買下來供佛,後來有花的人被他感動,就把花轉施給他。由于他的心虔誠,所以他供養的花能夠不落。其中講的那個自己供養的,未來將成爲辟支佛;將花施人者和這個買花者,都將成就無上菩提。

  所以彌勒菩薩說了,施人者成無上菩提,自己供養者成辟支佛。“蓋獨樂不若與人”,就是自己獨自快樂不如與人,那是真快樂。“與少不若與衆”,就是與少衆的時候,給少數人不如給衆人,這個功德就不一樣了,“世出世道,無不皆然也”。

  “熟食,喻成聖果;除冥,喻破叁障。”熟食,指的是成聖果;除冥,喻破叁障。

  隨喜獲福,有時候你沒有錢財,你要是隨喜別人,贊歎別人的功德,同樣獲福。就像太陽似的,別人被太陽照著,如果你真心實意地也出去照一照,太陽也照樣照你,他得多少你也會得多少,不會少的。所以說“喜施獲福”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