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

  再看下一段,佛講的是“施飯轉勝”。

 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

  佛言: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;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;飯五戒者萬,不如飯一須陀洹;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;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;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;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;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;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

  這個就是校量功德。我們怎麼樣去做?應該知道。這並不是分別,因爲我們不知道,有時候往往把世間法當作佛法去處理,這都是不合適的。

  “佛言,飯惡人百”,就是供養一百個惡人,“不如飯一善人”,不如供養一個善人。這個善人主要指的是居士、好人。在山西,居士就叫善人。剛開始還不知道。在咱們這裏,善人就是好心眼的人,咱叫善人。它那地方不是,你是居士才能稱爲善人,都是那麼叫。

  那是從五臺山往回走,那天晚上走到一個地方,停在馬路邊,人家道班不讓。我尋思那地方晚上沒人,在那坐一會兒。後面有個鐵門,還都是窟窿眼的鐵門,也不能擋風,關鍵是有個水泥臺,比住那土地強,想在那歇一會兒。反正是動了心念,尋思跟外面比,在這坐更好,坐那也沒人管你。後來來了個汽車,說:“你幹嗎?這也沒人,那人在打麻將呢。”他就是來串門,一會兒就把道班那人找來了,那人說什麼也不讓我們在這住,就把我們攆走了。

  天挺黑,好不容易看到一個院,黑乎乎的。大院也沒有門,那裏面好像空蕩蕩的,我們就進去了。好像是個大隊,旁邊有一個臺子,就像個戲臺似的,邊上是水泥的,裏面是土的,擱著柴火什麼的。我們就在那地方躺一會兒,到了半夜就下雨,這頓給澆的。馬上就跑到門洞,門洞中間是個窟窿,兩邊不漏,人躲在兩邊,那水就在中間淌,嘩嘩直淌。如果不是事先被人攆走,走到這個地方,下雨就挨澆。

  第二天早上起來,就往南禅寺去。向一個人打聽路,說我們要往那地方去。這個人就說:“你跟我來,上我家來吧。”我們就稀裏糊塗跟著去了。她的同修見了我們,“哎呀!我好歡喜。”那是山西人的方言,就是說“我好歡喜呀”,她那個小孩也說好歡喜。她說:“昨天晚上菩薩告訴我了,說今天有兩個僧人從五臺山過來,要上南禅寺,讓我給送去,所以我就在家等著。”

  你看這個因緣,她說的都對啊——從五臺山來的,往南禅寺送。那咱等著吧,佛菩薩安排的。她說:“你們昨晚住哪?”我說我們住在草垛旁邊那個門房裏。“哎呀,你們倆怎麼不去村子裏找善人呢?你一找善人,不就找到我了嗎?”我說:“什麼善人?”後來才明白,善人是什麼呢?居士就是善人,他們那裏管居士叫善人。

  佛就講了,“飯惡人百,不如飯一善人”,你供養一百個惡人,不如供養一個善人。“飯善人千,不如飯一持五戒者”,這個善人就是做善事的,好心人,你供養一千個,都不如供養一個受五戒的。你想這功德,供養一個受五戒的比供養一千個善人的功德還大。

  “飯五戒者萬”,就是供養受五戒者一萬人,“不如飯一須陀洹”,不如供養一個須陀洹,就是不如飯一個初果阿羅漢。“飯百萬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”,飯一百萬個須陀洹,不如飯一斯陀含,二果的聖人。“飯千萬斯陀含,不如飯一阿那含;飯一億阿那含,不如飯一阿羅漢”,就供養一億個證叁果的阿羅漢,都不如供養一個真正的阿羅漢。你想一想,叁果阿羅漢和四果阿羅漢的差距就這麼大,因爲他的智慧和心量遠遠地超過這些。初果的心量這麼大,二果的心量就比初果大,那叁果就超過二果好多倍,證到了四果,那心量就無邊無沿了。你想,心量就那麼大,和你那針尖那麼大的心量一比,你那不算個什麼。他那個心量可以使很多人得到解脫和成就,所以這個功德就不一樣。

  “飯十億阿羅漢,不如飯一辟支佛”,十億阿羅漢,咱們國家現在就有十多億人,十多億都成了大阿羅漢,你都不如供養一個辟支佛。這功德大,你想一想,是不?“飯百億辟支佛,不如飯一叁世諸佛”,百億,全世界還不到百億人,全世界的人都成了辟支佛,也不如供養一尊叁世諸佛。

  最後佛又講了,“飯千億叁世諸佛,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”,無念——沒有妄想;無住——一切無住;無修——本來就是這樣;無證——沒有證,能證所證都消失了,所證都得了。意思就是說,這種人他沒有外求,不會心外覓法,證到了自己本來就是佛。所以說,功德就這麼不一樣。

  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校量功德,這個很殊勝。有時候種福田你也得會種,如果你顛倒了,說岔了,那是不行的。比如有人問你說:“師父,你看我做善事,你說好不好?”你說:“好啊。”“你看那面的師父叫我去護持僧人,辦點什麼什麼事情;這面又讓我去做什麼什麼善事。”在這種情況下,你一定得叫他去護持僧人。這面可能是修橋補路,修完橋、補完路了,就有一百人通過,或有一千人通過。但那面的僧人只有一個,他正需要辦什麼事情,要修道,正要閉關。你說我是幫師父閉關呢,還是幫著去修橋?那修橋好,上百人、上千人、上萬人都擱這通過,多殊勝啊!是不是?我要是幫他閉關了……你說我究竟應該做哪個?

  這就不一樣了,你得贊成先閉關。那個修橋是個好事,但終歸是世間善,要是和修道來比,它沒法比,修道最殊最勝。世間法只能是在這個世間得到一些方便,而出世間法,那不是你的方便,而是千百萬衆生都得方便,並且都能得解脫。修橋只能是過個橋方便,但是過不了生死苦海,這個能過生死苦海,是不是?它不一樣。所以你不能給人答錯了,你光考慮那個做善事,那麼多人過橋,這個才一個人,“得了,你別管閉關那個事情,你趕緊去做修橋的善事去。他閉關那才多大個玩意?修橋這事大呀,閉關是小事。”完了!就顛倒了,把成佛的大事當小事,而把世間法當成大事了,這就顛倒了。我們很容易犯這種過失。

  另外,佛經裏講了,你供養了那麼多羅漢都不如供養一尊佛,而且初果的、二果的……互相的這個比例一層比一層高,越往高的供養越殊勝,爲什麼?因爲他能幫助你修得究竟,那個功德更大。你看,雖然沒有很多的人,但是和最究竟來比,那就沒法比。

  有的人就說了:“出家幹嗎呀,在家修道呗!在家修不也一樣嗎?”完了,這就謗法了。說:“你看看,你出家也沒證道,我們在家都可以修行了,還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”那不是一回事。出家那是救恒河沙的衆生,你在家只救你自己,能一樣嗎?是不是?它不一樣!那出家人的功德,你看著好像是沒怎麼究竟,那功德遠遠不是你在家所能比得了的,你比不了!

  現在就有一種邪知邪見,說出家修行不如在家修行,這可坑人了,有的人還相信這個。就出家這一念,你知不知道你度多少衆生?就出家一天一夜都二十劫不墮惡道啊。你在家修去吧,你這一生也修不到那塊去,你只能是在最底下獲一點好處,像芝麻粒那麼大的一點好處。不是說不好,也好,但你要和這個出家來比,就沒法比。

  所以不管你在家人多大的修行,見到出家人必須頂禮,因爲他代表了法王王子,你只代表了俗人,還在俗人的範疇之內,身份就不一樣。所以說,人家現在出家了,你那些年齡大的見到他也得頂禮、合掌、問訊,都得恭敬。他那個心遠遠超過你,你那個心量才這麼大,他那個心量像虛空那麼大,超過你百千萬倍。他的功德在那塊,這個大小順序不一樣。

  你這點德好不好?好,還行。但和出家的德沒法比,他超你千百萬倍。所以說,你在這裏就不能給講錯了。要是有人說:“師父,你看我是在家修好,還是出家修好?”在這個問題上,你不能答錯,說:“你還是出家修好。”他說:“那我這麼大歲數能出家嗎?”“哎呀,你歲數是太大了,出家條件不夠,但是心可以出家呀!”一定要教導他出家的心,今生一旦把這個身體扔了,他來生還可以再出家,你不能把出家根給弄掉了。你說在家好,壞了!你犯妄語了。如果在家好,你怎麼不回家呢,你這不騙人嗎,是不是?出家遠遠地勝于在家。

  我們只能永遠贊成出家。不管這個人能不能出家,那是他的事情,是他因緣的事情,但是我們稱贊出家的這個心永遠不滅。不能讓境給轉了,你看他不能出家,你就說出家人不如在家人好。我不能犯妄語,至于你能不能出家,我才不管你,我一定稱贊出家。

  說:“你看我出家好,還是在家好?”你說:“要是讓我看,你還是出家好,雖然你現在出不了家,你可以心出家。”這樣的話,他就永遠稱贊出家。如果你要是說“在家好”,妥了,“那師父說我在家修好”,完了!你就等于把人家今生的善根給滅掉了,來生的善根也滅掉了;而且不光滅掉他的,你自己的善根也滅掉了,這將永遠處于輪回的痛苦之中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稱贊究竟,不稱贊低層次的,小層次的也不稱贊,往上去稱贊。就是按佛法所講,依究竟,不依不究竟;依了義,不依不了義。

  供養滿天下的辟支佛,不如供養一尊佛,因爲佛有無量的智慧,能讓所有的人真正得到解脫。辟支佛還差一點,所以沒法和佛陀來比。後來佛又講了,供養叁世佛,不如供養一個無念無住無修無證者。

  【解】此第十一章,校量福田勝劣不等,令人知所歸向也。一善勝百惡人,顯易可知,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,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,僅屬舊醫之法。不以叁皈爲體,不成出世津梁。若能受叁自皈,奉持五戒,爲佛弟子,便知四谛四念處門,于一生中,堪證叁果,故得千倍勝于常流也。

  這一段,它的主要意義就是“校量福田勝劣不等,令人知所歸向也。一善勝百惡人,顯易可知”,這明顯的就可以知道了。“一持五戒人勝千善人者,以世間善人所奉十善,僅屬舊醫之法,不以叁皈爲體,不成出世津梁”,就是說世間善只是在世間輪回,只是世間的善。五戒主要是以叁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