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

 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

  佛言:人有二十難。貧窮布施難,豪貴學道難,棄命必死難,得睹佛經難,生值佛世難,忍色忍欲難,見好不求難,被辱不嗔難,有勢不臨難,觸事無心難,廣學博究難,除滅我慢難,不輕未學難,心行平等難,不說是非難,會善知識難,見性學道難,隨化度人難,睹境不動難,善解方便難。

  佛舉出了“人有二十難”,這個“舉難勸修”,“舉難”就是把人有二十難都給舉出來,讓人知道這個娑婆世界的這些難處,也就是這些苦處。我們應該很好的修行,不受這個難,知道怎麼樣遇境,而且能轉境,在境中難修能修。

  “貧窮布施難”,有時候有的人說:“我現在太窮了,要是不窮我就布施。”實際上這都是窮人的一種推辭之語。他本來就是不想布施,他說“我將來富足了再布施”,這就是貧窮人的一大特點。他不知道要盡心盡力去布施,他考慮些什麼呢?“我一旦布施給你了,我就沒了”。所以說,貧窮布施難。

  這個事情我過去遇到過,那時候在山西乞食的時候,還有在本溪乞食的時候都遇到過。在山西遇到一個有病的,去乞食,他說:“哎呀,我早晨就開始有病了,昨天也有病,這兩天都沒吃飯。我都沒吃飯,哪有飯給你啊?”他有病不吃飯,說沒有飯給你。他說自己貧窮,所以就不想布施。爲什麼貧窮?就因爲他不布施,不布施就不斷地貧窮。他越貧窮,越不想布施,本來福報因緣來了,他就推到病那塊。當時我還這麼想:“哎呀,他還沒吃飯,我是不是把我乞來的那點食物給他一半、給他一部分?”後來我一轉念:他只不過是推辭,那滿地都是核桃。他是有病不想吃,而他卻說他沒飯吃。所以說,人就是這樣悭吝。

  所謂“貧”,不光是物質貧,更主要的是善根貧。爲什麼貧窮?因爲他不種善根。僧人上你那去乞食,你就是給一口東西,就能獲無量的福報。就這些東西都不肯施,而且這都要到你的門前了,一口飯都不肯布施,你說多難!他自己稱自己窮,窮的原因就是平時不願布施。

  過去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最貧窮的人,夫妻倆就一條裙子。那時候的印度男的也穿裙子,他倆就一條裙子,誰出門誰穿,人窮到這個程度。滿地都是布,但就是沒有他的份。最後實在貧窮到極點的時候,他倆想到了這麼一點:“我們這麼窮,就是因爲生生世世不布施,所以就變成今生這種貧窮。我們要想不貧窮,就得布施。怎麼去布施?分文沒有,就這麼一條裙子,沒了裙子就不能出去乞食,要飯都要不著。咱倆窮得太難受了,實在是難以忍受,幹脆把它布施了,咱倆餓死就餓死吧,來生得一個富貴的命,可別這麼受窮,受窮是真難受啊!”

  正好趕上是迦葉尊者還是誰擱那乞食路過,他就把尊者叫住了,說:“我有一條裙子,你能不能替我供養佛?我聽說供養佛得的福報最大了。”尊者知道他這種貧窮,說:“可以。”就把這唯一的一條裙子拿走了。

  佛正好在給一個國王講法,尊者就過去了。禮佛後,對佛說:“我經過貧窮的一個家庭,夫妻倆很窮,拿條裙子叫我供養佛。”佛馬上就把這裙子接過來了,說:“這可以,這可以。”你說那個裙子兩個人共同穿,得多埋汰、多髒啊,佛一點也沒有嫌棄,就接過來了。

  接過來以後,事情就發生奇迹了。佛就說:“這人非常貧窮,貧窮得兩人就剩這一條裙子了,他發心委托尊者布施,布施才能脫貧。”這國王不信,打發個大臣:“你去看看,到底怎麼回事?如果是真的,就幫他;要不是真的,欺騙佛,那就要處罰他。”後來去了一看,兩人什麼都沒有了,就那條裙子都布施了,和尊者說的一樣。最後,國王就在宮裏拿車往外拉東西給這兩人,這兩人轉眼之間就成爲富裕的人了,就是一念供佛的關系。布施能舍貧,而人因爲貧窮就不布施,所以他就永遠地貧窮。貧窮代表了不布施,不布施才會真貧窮。

  我們知道了“貧窮布施難”,而且越在貧窮的時候,他越不敢布施,因爲它涉及到自我的利益。比如這一口飯,你說給他,自己不得挨餓啊?是不是?在本溪乞食也是那樣,本溪那個人告訴你:我這有病的人還沒有飯吃,哪能給你?就是這樣。貧窮人就是這個原因,所以說貧窮布施難。

  但是有的人也不是這樣,我看很多家庭挺貧窮,他也很大方地布施。實際上,別看他家裏貧窮,但是這個能布施的人,他心裏不貧窮。而且有很多人的布施是無相布施,他那個財産都放在別人那保管,放在“銀行”裏,想取馬上就來。等他需要什麼,大家馬上就幫他。所以那個是表面貧,心不貧。

  這是第一個,貧窮布施難。而且我們往往都這樣,有時候誰跟你要點東西(指念珠),我們就考慮:我就剩一個了。人家說:“你這念珠給我吧。”“給你,我不就沒了嗎?”這都是貧窮布施難。就一個,他就不能給別人,所以他永遠就一個。如果他無條件地給別人,雖然是沒有了,但他會獲得無量的“念珠”。所以我們得認識這個。

  有的人生怕布施以後,那個“念珠”回不來了,“要是萬一回不來怎麼辦?”他求的就是事相上的東西。我們說貧窮布施難——布施能不貧窮,特別是我們的心裏不貧窮。真正的布施能把我們的貪心除去,那才是真正的富裕。人再有東西,實際上也是貧窮,不布施也是貧窮。

  要想修道首先就得能夠布施,這是六度萬行裏的第一條,而且這個布施講得非常嚴。佛在《地藏經》裏講了,應該如何布施,國王如果看見乞食的來了,都得下心,就是要有平等心,對別人要有恭敬心,親手把布施的東西送給貧窮乞食的人,而且還要含笑而說,滿臉都是笑模樣,非常客氣的把這個東西布施出去。佛說這樣能夠獲福。這個布施難,而且富有布施也難。還有一個,布施得好好做,這才行。如果不布施,它就障道,因爲他吝啬,有我執和法執,我執、法執都比較堅固,所以他就得受貧窮報。

  第二個,“豪貴學道難”。這是說,人不經曆一番寒徹骨,他不知道學道的好處。而且人往往在貪欲上下工夫,只要是有錢有勢,他以爲這樣就可以滿足現狀了。你叫他出家學道,他說:“那不是我學的,那都是誰學的呢?都是那些吃不上飯的人才肯去學道,像我這樣人用不著學道,我有吃有喝的,幹嗎不去享受呢?”這豪貴人他就這樣,大部分都是在家裏吃那點福報,用那點福報。而真正的福報他不去用,那就是道,他反而不見,光見到眼前這點小的利益,而丟了大的利益。所以很多有錢人,你叫他出家,他說:那不行。

  但也有個別,聽說有一個演員出家了。出家以後蓋了一座寺院,但那寺院還收門票。雖然出家了,但還有很多習氣改不掉。也有個別好樣的,能真出家。但大部分有了錢財以後,你叫他出家,那就難了。所以說,有錢有勢都障道,而且容易墮落。你看那有錢有勢的,有很多人來給捧場,特別是周圍的朋友,很少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勸你修道,大部分都是勸你怎麼花錢享受,所以很容易墮落,何況修道?

  第叁個,“棄命必死難”。舍身爲他人的人太難了,特別是知道要舍命,要是不舍命還行,說:“我這幫助別人一下子,不舍命還可以,但是如果受傷舍命,這得考慮考慮。”比如說,有小孩掉井裏了、掉水坑裏了,但自己也不會遊泳,怎麼辦?只好不救。所以說,知道自己會死,棄命去完成搭救別人的人太少了。

  但是呢,也有個別人就是這樣的。以前有位師父就這樣,看到一個小孩掉井裏了,他馬上就跳井裏把那小孩給托上來。等把小孩托上來了,他想到:哎呀,我也不會水啊!“撲通”就下去了。他救人那會兒也沒想那個事,最後把人救了,這才想起自己不會遊泳。這樣的人,他沒想到死,所以他能有勇氣。如果一個人知道一旦這麼做肯定死,他能不能去做?這個特別難。有的人說:“我能,我知道會死,但是我也能去做。”這個就不好說了,真要做到是很難的。

  來果老和尚爲了救父親,父親得了一種重病,怎麼治也不好。最後,他晚上就到那個中堂,就是家裏的祠堂裏,拿個刀和磨石,就要去割肝髒,他上去一刀就要割那胸膛,這一割沒割動,趕緊磨刀,重新割,“咣咣”。起先還沒割開口,後來把那口割開了,肝髒就出來了,黑乎乎的,他就給割下一塊。你想一想,把那胸膛割開不說,還要把肝髒給弄出來割一塊,割一塊以後,又不緊不慌地用一個腰帶把那地方系住,給包住,收拾幹淨了,就像沒事似的,拿自己的肝髒就給他父親炖著吃了。

  他父親吃完,這個病就好了。好了以後,也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兒子的肝啊,告訴他:“你再給我做點。”還要再做一回,第二回就沒給做。後來他父親的病確實好了。我估計,他父親若沒好,他還能做。他就是這種人,舍命必死也要去做。你真割完,說不定真就死了。那個是有生的可能,也有死的可能,所以說,他這是難行能行。如果我們知道肯定得死——去幫助別人的時候,我們就很難做到。

  過去的小說裏,董存瑞炸碉堡,有那麼個故事,究竟是怎麼回事,咱不太清楚。雖然是打仗的事,但是他確實能夠舍命,估計還是環境給他造成的這種條件。但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就不是這樣了,他看到老虎餓得連虎崽都喂不了了,這對母子倆眼看就要死亡的時候,他就跟他的哥哥說:“我准備把自己喂給老虎。”他就用竹子把自己的腦袋給紮開了,一頭就攮在了老虎跟前。老虎連過來喝血的這個能力都沒有了,動都動不了了。他把自己的血送到老虎的嘴邊,那老虎就喝。老虎喝一點有一點勁、喝一點有一點勁,喝了佛的血、吃了佛的肉,最後恢複過來了,就把小虎崽也救活了。棄命必死,必須以死才能救護衆生,沒有幾個人能做到的,只有佛菩薩能做到。我們應該向佛菩薩學習,像佛一樣,這樣才行。

  比如說持戒,有人說:如果不傷筋動骨,這行,我能持。這就算很不錯了。有人說:我就是死,我也持。只是嘴上說,要真正叫你去死,而你也能持戒,那才叫真正持戒。所以說,舍命護戒的人就更少了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