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種過失。
作爲一個人來講,你記住,永遠不要去妄語。這是你最大的本錢,而且是轉一切境界的本錢。只有這個才是真方便。爲什麼要給大家講這個問題?我們學佛人第一個就不要妄語。妄語,佛馬上就離開。特別是在情面前,說:“男女情我可以放下,這個父母情……”你也不能妄語,你可以打閑岔,岔過去,但是不能妄語。只要你妄語的心一起來,你父母就失去了被救的機會,所以說,你想救父母必須不妄語。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,這一點恐怕不見得有人給你講。你別覺得這是個小事,成道不成道就在這上,你要是不知道這一關,就是個大漏洞。
所以說,棄命必死難。你爲了親人的感情、爲了親人的幸福,甚至親人的生命,能舍掉自己、舍掉自己的一切來護持這個正念,它非常難。而且還有更重要的,比如你掉井裏了,這人來拉你,正好是個女人,你要是被她拉一把,就可能得救,你要是不被她拉,就被淹死。沒有什麼余地,如果是平時,我們還有別的方法,沒有,就這一個,這時候你怎麼辦?明知她是個女人,你是想得到生命,還是想守戒律?雖然碰一下女人不犯根本戒,這個時候你能不能甯可掉到井裏死了也不去碰女人?有人說:“女人拉我了,把我拉出來以後,我再忏悔,我以後再好好學。”我們可能都得犯這個毛病。所以說,叫你“棄命必死難”哪!很難做到,但是我們的佛門弟子能做到。
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群比丘,走到半道中,就被強盜給抓住了,衣服都被收走了,一絲不挂的。這些強盜就要把這些僧人殺掉,其中一個強盜就說:“不必殺他們,費那個事幹嗎?我告訴你個辦法,拿草把他們捆上,他們就不敢動彈,因爲他們是持戒的。”因爲持戒的關系,所以沒有殺他們,而用草把他們給捆上了,在太陽底下曬著。
過去的印度人除了袍,裏面沒有衣服,沒有其它東西。他們全是光著身子,被草捆著,就擱那太陽底下。這時候國王正好走過那地方,國王就問:“哎呀,諸比丘,你們怎麼像肥羊一樣在這捆著呢?你們在這幹嗎呢?怎麼都在這不動彈?”比丘說:“我們遇到強盜了,被人家用草給我們捆住了。”國王就說:“這一根草能捆住你嗎?你一掙斷就完事了,你在這等著,不被曬死,餓也得餓死。”這幾個比丘就答了:“佛所製戒,我們甯死不能犯。”佛所製戒,甯死都不犯!最後,那國王感動了,下命令,趕緊把他們那個草給解下來,給他們衣服穿,讓他們獲得自由。
過去那出家人都是怎麼守戒的?佛製不允許毀草,不許踏草地,這個草就能把人給捆住。大家看看,過去這些比丘是怎樣來行持佛的戒律的?所以他們得道不是無緣無故的,都是以命來換戒的。這段故事叫什麼呢?“草系比丘”,就是草縛比丘的意思,因爲他們這樣以死護戒而成爲千古美談。這不光是一個人這樣,集體都這樣。
還有一個不喝有蟲水的比丘,自己甯可渴死也不喝。過去都是以生命來護持微小的戒,自己甯可死,也不去犯戒。這個“草系比丘”是沒死,而不喝有蟲水的比丘確實是因爲渴而死。他雖然是死了,但是生天了,最後馬上見佛,是不是?所以說,我們在修道中“棄命必死難”。
再一個,“得睹佛經難”,看佛經難。別說睹佛經了,我們生在這個世界上,即使有寺廟,不信佛的時候連看都不看,根本就不知道佛經是什麼意思,連聽都聽不見,到處都在唱“阿彌陀佛”,也不知道。所以說,善根不發現的時候,你得到佛經都難。
再一個,“生值佛世難”。能生在佛出世的時候,能在那時候聽佛的教化,這特別的難。過去在別的地方,壽命長的長到什麼程度呢?最長的都是千歲,有一千歲的、還有五百歲的、還有二百歲的、還有一百歲的。咱們現在屬于一百歲的那個範圍,這個範圍還能聽到佛經,如果是一千歲的人或是五千歲的人,有時候他都不知道有佛,他也不知道死,因爲人的壽命那麼長,好幾千歲,他哪來的死啊?
有個人的孩子死了,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,就問國王,說:“我的孩子又不吃又不喝的,這怎麼回事?他怎麼不說話呢?”國王說:“你那孩子已經死了,你別抱著他,會發臭的。”他說不可能,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死。過兩天,那小孩子發臭了,最後沒辦法,送給國王,“我知道了,這孩子確實能死,現在都臭了。”
最後,這國王沒辦法,就教育這國內的人。幹嗎呢?就是趕緊的修個大鼓,把這人皮給扒下來建鼓,就敲那人皮鼓。大家一聽,這鼓的動靜怎麼不一樣呢?怎麼這麼難聽呢?後來知道這是人皮鼓。“哦!原來人有個死。”就那樣的國家,知道個死都難。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最好的,我們知道有生死存在,你必須學佛,要是不學佛,生死就面臨了。像那個沒有佛法的地方,不知道有佛的地方,那更難,那是八難之一。
所以說,我們知道有生死,本身是個好事情。不要以爲這個娑婆世界,人的壽命很短是壞事情,實際上是好事情。我們知道生死無常,我們能修行,不再追求,所以說,我們應該知道這個是好事情。我們生在這個世界,雖然生命很短,但是我們能夠睹到佛經,這是好事情。如果我們能夠生在佛世,那就更好了,很快就成道。但是那個難,我們不是生在佛前,就是生在佛後,遇到佛是很難的。
再一個,“忍色忍欲難”。見色不動心,有欲望不沖動,這個難。上回給大家講了,爲什麼要兩點鍾起床?就是要克服這個欲望的心。這個欲望心從無始劫來,它就是我們輪回的根本,你不克服它,永遠不會成佛道的,所以第一個下手的關鍵就在它。所以我們要兩點鍾起床,過了兩點,你叁點、四點就可能欲漏。一個月你得有幾次欲漏,有的甚至幾天一漏,如果你一貪睡,再吃得過飽,很快就造成這種現象。如果你兩點鍾能起來,吃得又少一些,而且晚上睡覺前都要忏悔、讀經,這個欲漏就很快克服了。時間久了,就可以克服這個欲漏,就可以證無漏的。雖然難,但我們也得走。
再一個,“見好不求難”。見到好的東西不要,而且能夠舍去。這個舍去並不是抛棄這個東西,是我們不動心念,也叫不求,不動心叫不求。比如說我們吃飯,這一碗飯裏有兩叁種菜,你愛吃的菜正排在後面,你不愛吃的菜排在前面,你能不能次第去吃?有的不行,剛開始幾口還行,吃著吃著那筷子就自覺不自覺奔著好的去夾了。(編者注:“筷子“這是以世俗作比喻,大悲寺僧人過齋時用匙。)等扒拉出來的時候,你能不能又把它放回去?放到嘴裏,你能不能把它吐出來?說:“我要改正這個習氣,我吃錯了,我把它放下。”能不能?所以說,見好而不求,就是不動心,難!大部分人都容易犯這毛病。
我們吃飯的時候爲什麼要次第吃呢?就是讓你舍去那個有求之心。不光這個事,就是任何事情、好東西,我們不動心念。特別是飯菜的問題,不是說見好的我就不吃,專門吃壞的,並不是這個意思。有啥吃啥,要次第吃,給你什麼吃什麼,這比較如法。給壞的不起煩惱,給好的不做好的想,就永遠不求。
不求,這個難啊!有時候你就得豁出命去。我上回跟大家講了,跟他們新剃度沙彌沒有講。比如說行腳的時候,遇到有病了,又感冒,頭又疼,肚子不好那是常事,一天上廁所肯定得好幾回,甚至晚上老出去,沒有十次八次,也差不多少,根本就沒有熱乎氣,睡個草垛想多呆一會兒也不行。腳疼,還拉肚子,最後還遇上個感冒,還頭疼,這可壞了。錢不用說,肯定是沒有,藥也沒有,這怎麼辦?
那時候想:去要吧,去化緣,跟人家藥店去要。到底應不應該?怎麼辦?那時候做種種的思惟,忍著吧,忍著。你雖然在那忍著,但腦子裏那個妄想不斷地出現,到底是應該去或不應該去?老是在那鬥爭,就推理這到底應不應該。那時候我不像你們,還有人給講,那時候誰給我講?是不是?那就倆人在那走,誰給你講?這些戒律人家沒說,那時候剛受戒,也不太懂,都是自己在思惟這東西,到底應該怎麼做?那時候就等于自己往前闖的那種。
後來始終沒有順著自己的習性去做。在休息的時候,坐在一個大石頭上,性空師坐那頭,我坐這頭,低頭一看,這草地有十片藥——有兩個是半片的。我當時還沒撿,還尋思:這誰扔的藥?藥和我有什麼關系?藥要是沒有字,我敢吃嗎?是不是?我就順便撿起來一看,真帶字——“安乃近”,退熱藥,就安乃近這種藥有字。哎呀!真是不可思議。
後來我撿了九片,那兩塊半片的沒撿。我一看那藥片都是新放的,就悄悄拿起來了。我以爲性空不知道,性空也看到了。後來隔了兩年我才跟他說這事,我尋思:說這也沒啥意思。他說:“我知道。”就是說,你能不求,雖然是難,但這正是不難的地方。
我們修道就因爲“不求難”,所以才有個不求,我們就要把難變成易。如果你要是真不求,就是容易。關鍵是人見好不求太難了,見好的就想要。看什麼都好,看個襪子也好、鞋也好、弄個筆也好,老想跟人家換過來,“這我得玩幾天,玩完了再給你。”所以說,見好不求難。
我們不行,不管好不好,我們必須得有一個不求的心。如果你求的心念一死,它就有一個真求現前了。你不求,它反而是真求,你越是求反而越不得。就乞食也是,如果你抱著“趕緊給我飯吧”,你看他給你不?他就罵你一頓,就刁難你。如果你保持一種心,給不給無所謂,但是我的心已經盡到了,我的責任盡到了,我甯可挨餓也不求。你抱這個心去乞食的時候,會很快、很順利的,而且給你的飯菜還非常好。你要是起心動念,外面馬上就反應。所以我們得知道,“見好不求難”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弊病。如果不管好不好,都不求,那正是我們修行應該做的功夫,也是最容易成就的時候。
【解】此第十二章,略舉二十難事以爲勸誡也。順情則易,逆情則難。然能深發肯心,則雖難而易,其或但隨流俗,則雖易亦難。夫貧窮則布施爲難,故雖少許之施,得福甚多,不可不勉力也。然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