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种过失。
作为一个人来讲,你记住,永远不要去妄语。这是你最大的本钱,而且是转一切境界的本钱。只有这个才是真方便。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个问题?我们学佛人第一个就不要妄语。妄语,佛马上就离开。特别是在情面前,说:“男女情我可以放下,这个父母情……”你也不能妄语,你可以打闲岔,岔过去,但是不能妄语。只要你妄语的心一起来,你父母就失去了被救的机会,所以说,你想救父母必须不妄语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,这一点恐怕不见得有人给你讲。你别觉得这是个小事,成道不成道就在这上,你要是不知道这一关,就是个大漏洞。
所以说,弃命必死难。你为了亲人的感情、为了亲人的幸福,甚至亲人的生命,能舍掉自己、舍掉自己的一切来护持这个正念,它非常难。而且还有更重要的,比如你掉井里了,这人来拉你,正好是个女人,你要是被她拉一把,就可能得救,你要是不被她拉,就被淹死。没有什么余地,如果是平时,我们还有别的方法,没有,就这一个,这时候你怎么办?明知她是个女人,你是想得到生命,还是想守戒律?虽然碰一下女人不犯根本戒,这个时候你能不能宁可掉到井里死了也不去碰女人?有人说:“女人拉我了,把我拉出来以后,我再忏悔,我以后再好好学。”我们可能都得犯这个毛病。所以说,叫你“弃命必死难”哪!很难做到,但是我们的佛门弟子能做到。
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群比丘,走到半道中,就被强盗给抓住了,衣服都被收走了,一丝不挂的。这些强盗就要把这些僧人杀掉,其中一个强盗就说:“不必杀他们,费那个事干吗?我告诉你个办法,拿草把他们捆上,他们就不敢动弹,因为他们是持戒的。”因为持戒的关系,所以没有杀他们,而用草把他们给捆上了,在太阳底下晒着。
过去的印度人除了袍,里面没有衣服,没有其它东西。他们全是光着身子,被草捆着,就搁那太阳底下。这时候国王正好走过那地方,国王就问:“哎呀,诸比丘,你们怎么像肥羊一样在这捆着呢?你们在这干吗呢?怎么都在这不动弹?”比丘说:“我们遇到强盗了,被人家用草给我们捆住了。”国王就说:“这一根草能捆住你吗?你一挣断就完事了,你在这等着,不被晒死,饿也得饿死。”这几个比丘就答了:“佛所制戒,我们宁死不能犯。”佛所制戒,宁死都不犯!最后,那国王感动了,下命令,赶紧把他们那个草给解下来,给他们衣服穿,让他们获得自由。
过去那出家人都是怎么守戒的?佛制不允许毁草,不许踏草地,这个草就能把人给捆住。大家看看,过去这些比丘是怎样来行持佛的戒律的?所以他们得道不是无缘无故的,都是以命来换戒的。这段故事叫什么呢?“草系比丘”,就是草缚比丘的意思,因为他们这样以死护戒而成为千古美谈。这不光是一个人这样,集体都这样。
还有一个不喝有虫水的比丘,自己宁可渴死也不喝。过去都是以生命来护持微小的戒,自己宁可死,也不去犯戒。这个“草系比丘”是没死,而不喝有虫水的比丘确实是因为渴而死。他虽然是死了,但是生天了,最后马上见佛,是不是?所以说,我们在修道中“弃命必死难”。
再一个,“得睹佛经难”,看佛经难。别说睹佛经了,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上,即使有寺庙,不信佛的时候连看都不看,根本就不知道佛经是什么意思,连听都听不见,到处都在唱“阿弥陀佛”,也不知道。所以说,善根不发现的时候,你得到佛经都难。
再一个,“生值佛世难”。能生在佛出世的时候,能在那时候听佛的教化,这特别的难。过去在别的地方,寿命长的长到什么程度呢?最长的都是千岁,有一千岁的、还有五百岁的、还有二百岁的、还有一百岁的。咱们现在属于一百岁的那个范围,这个范围还能听到佛经,如果是一千岁的人或是五千岁的人,有时候他都不知道有佛,他也不知道死,因为人的寿命那么长,好几千岁,他哪来的死啊?
有个人的孩子死了,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,就问国王,说:“我的孩子又不吃又不喝的,这怎么回事?他怎么不说话呢?”国王说:“你那孩子已经死了,你别抱着他,会发臭的。”他说不可能,他从来没有听说过死。过两天,那小孩子发臭了,最后没办法,送给国王,“我知道了,这孩子确实能死,现在都臭了。”
最后,这国王没办法,就教育这国内的人。干吗呢?就是赶紧的修个大鼓,把这人皮给扒下来建鼓,就敲那人皮鼓。大家一听,这鼓的动静怎么不一样呢?怎么这么难听呢?后来知道这是人皮鼓。“哦!原来人有个死。”就那样的国家,知道个死都难。我们现在这个世界是最好的,我们知道有生死存在,你必须学佛,要是不学佛,生死就面临了。像那个没有佛法的地方,不知道有佛的地方,那更难,那是八难之一。
所以说,我们知道有生死,本身是个好事情。不要以为这个娑婆世界,人的寿命很短是坏事情,实际上是好事情。我们知道生死无常,我们能修行,不再追求,所以说,我们应该知道这个是好事情。我们生在这个世界,虽然生命很短,但是我们能够睹到佛经,这是好事情。如果我们能够生在佛世,那就更好了,很快就成道。但是那个难,我们不是生在佛前,就是生在佛后,遇到佛是很难的。
再一个,“忍色忍欲难”。见色不动心,有欲望不冲动,这个难。上回给大家讲了,为什么要两点钟起床?就是要克服这个欲望的心。这个欲望心从无始劫来,它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,你不克服它,永远不会成佛道的,所以第一个下手的关键就在它。所以我们要两点钟起床,过了两点,你三点、四点就可能欲漏。一个月你得有几次欲漏,有的甚至几天一漏,如果你一贪睡,再吃得过饱,很快就造成这种现象。如果你两点钟能起来,吃得又少一些,而且晚上睡觉前都要忏悔、读经,这个欲漏就很快克服了。时间久了,就可以克服这个欲漏,就可以证无漏的。虽然难,但我们也得走。
再一个,“见好不求难”。见到好的东西不要,而且能够舍去。这个舍去并不是抛弃这个东西,是我们不动心念,也叫不求,不动心叫不求。比如说我们吃饭,这一碗饭里有两三种菜,你爱吃的菜正排在后面,你不爱吃的菜排在前面,你能不能次第去吃?有的不行,刚开始几口还行,吃着吃着那筷子就自觉不自觉奔着好的去夹了。(编者注:“筷子“这是以世俗作比喻,大悲寺僧人过斋时用匙。)等扒拉出来的时候,你能不能又把它放回去?放到嘴里,你能不能把它吐出来?说:“我要改正这个习气,我吃错了,我把它放下。”能不能?所以说,见好而不求,就是不动心,难!大部分人都容易犯这毛病。
我们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次第吃呢?就是让你舍去那个有求之心。不光这个事,就是任何事情、好东西,我们不动心念。特别是饭菜的问题,不是说见好的我就不吃,专门吃坏的,并不是这个意思。有啥吃啥,要次第吃,给你什么吃什么,这比较如法。给坏的不起烦恼,给好的不做好的想,就永远不求。
不求,这个难啊!有时候你就得豁出命去。我上回跟大家讲了,跟他们新剃度沙弥没有讲。比如说行脚的时候,遇到有病了,又感冒,头又疼,肚子不好那是常事,一天上厕所肯定得好几回,甚至晚上老出去,没有十次八次,也差不多少,根本就没有热乎气,睡个草垛想多呆一会儿也不行。脚疼,还拉肚子,最后还遇上个感冒,还头疼,这可坏了。钱不用说,肯定是没有,药也没有,这怎么办?
那时候想:去要吧,去化缘,跟人家药店去要。到底应不应该?怎么办?那时候做种种的思惟,忍着吧,忍着。你虽然在那忍着,但脑子里那个妄想不断地出现,到底是应该去或不应该去?老是在那斗争,就推理这到底应不应该。那时候我不像你们,还有人给讲,那时候谁给我讲?是不是?那就俩人在那走,谁给你讲?这些戒律人家没说,那时候刚受戒,也不太懂,都是自己在思惟这东西,到底应该怎么做?那时候就等于自己往前闯的那种。
后来始终没有顺着自己的习性去做。在休息的时候,坐在一个大石头上,性空师坐那头,我坐这头,低头一看,这草地有十片药——有两个是半片的。我当时还没捡,还寻思:这谁扔的药?药和我有什么关系?药要是没有字,我敢吃吗?是不是?我就顺便捡起来一看,真带字——“安乃近”,退热药,就安乃近这种药有字。哎呀!真是不可思议。
后来我捡了九片,那两块半片的没捡。我一看那药片都是新放的,就悄悄拿起来了。我以为性空不知道,性空也看到了。后来隔了两年我才跟他说这事,我寻思:说这也没啥意思。他说:“我知道。”就是说,你能不求,虽然是难,但这正是不难的地方。
我们修道就因为“不求难”,所以才有个不求,我们就要把难变成易。如果你要是真不求,就是容易。关键是人见好不求太难了,见好的就想要。看什么都好,看个袜子也好、鞋也好、弄个笔也好,老想跟人家换过来,“这我得玩几天,玩完了再给你。”所以说,见好不求难。
我们不行,不管好不好,我们必须得有一个不求的心。如果你求的心念一死,它就有一个真求现前了。你不求,它反而是真求,你越是求反而越不得。就乞食也是,如果你抱着“赶紧给我饭吧”,你看他给你不?他就骂你一顿,就刁难你。如果你保持一种心,给不给无所谓,但是我的心已经尽到了,我的责任尽到了,我宁可挨饿也不求。你抱这个心去乞食的时候,会很快、很顺利的,而且给你的饭菜还非常好。你要是起心动念,外面马上就反应。所以我们得知道,“见好不求难”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弊病。如果不管好不好,都不求,那正是我们修行应该做的功夫,也是最容易成就的时候。
【解】此第十二章,略举二十难事以为劝诫也。顺情则易,逆情则难。然能深发肯心,则虽难而易,其或但随流俗,则虽易亦难。夫贫穷则布施为难,故虽少许之施,得福甚多,不可不勉力也。然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