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

 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

  沙门问佛:以何因缘,得知宿命,会其至道。佛言:净心守志,可会至道。譬如磨镜,垢去明存,断欲无求,当得宿命。

  开始往下讲,第十三章,“沙门问佛”,沙门就是出家人。

  【解】此第十三章,问意重在宿命,答意重在会道。盖知宿命者,未必会至道。而会至道者,决能知宿命也。

  那天一个沙弥问我:得道了能知道宿命,知道自己的过去未来。这里面的意思是什么呢?这叫神通、宿命,就知道过去以往的一切事情。虽然你能得宿命通,但不见得能得道。而得道的人他必会得到宿命通,得到至道的人,得到最根本道的时候,他必然知道,必然有宿命通。这里的“宿命”指的是这个,大家能不能明白这个意思?

  宿命,就是往昔的事情,你如果有了神通,心里清净,清净到一定程度,过去的事情就逐渐地显露出来了。但是你这个并不见得已经修到究竟,还只是在修行的过程中。

  在修行的过程中,污垢去掉了,见到里面明的时候,去污垢这个过程你能不清楚吗?是不是?必然能清楚。而有的人就是属于宿命通,只是在去污垢的过程中,还没有彻底把污垢去掉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他只是在去污垢,他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宿命通。像阿罗汉,在八万大劫以内的事情他知道,八万大劫以外的就不知道了。佛是去得最干净的,所以佛连八万大劫以外的事情也知道。

  “垢去明存”,最后那两句特别重要。如果你想得到宿命通,应该怎么办呢?“断欲无求”,这四个字太重要了。第一个就要断欲,一切的欲望都要断掉。包括色欲、食欲,一切的欲望、冲动都要断掉,而且心里始终是没有任何所求。没有欲望就无所求,有了欲望就有所求,所以说“断欲无求”。如果你想达到无所求,首先断欲,断了欲的人才可以说是真正的达到了无所求,只有不断地无所求才能继续进行更好地断欲。

  所以我们修行的法门里,其中就有这一条,不让大家求人,宁死不求人,就是让你得到无所求,以“死”这个决心来达到无所求。你想,能够死都不怕,就容易克服自己所有的欲望。如果一个人不能以死来护道,一旦死到跟前的时候,他就要为了活命、为了生命、为了顾全那个身体,他就有所求。有所求,这个欲望就永远断不掉,有一念求都断不掉的。

  宣化上人讲得很清楚:冻死不攀缘,饿死不化缘,穷死不求缘……这个得知道,这是上人的家风,咱们应该继承上人的家风,上人就讲得非常明确。

  上人在修行中经常有些神通,这主要来源于什么?就是上人没有求人的意思,也不管它,那种刚骨,心里没有这些东西,所以他很快地就得到了各种的神通力。

  我们想得到宿命通,想知道过去的一切和未来的一切,当知主要是要断欲,用一切办法断欲。包括吃的、用的,色的、声的,你这都要断欲。为什么断欲能得到宿命通呢?为什么无所求能得到宿命通呢?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?

  弟子:我是这样理解的,因为欲是根,根一断的话,末梢自然的就会不存在了。一断欲的话,再怎么复杂的五欲也就不再寻思了。

  这是一方面,谁还能说一说。

  弟子:断欲是修道的根本,从根本入手,就能达到证果的目的。

  弟子:断欲跟无所求能去掉我们心里的妄想,去掉了妄想,可以得到我们本来的清净面目。

  行了,谁再详细地说一下子。

  弟子:因为他不断欲会越来越愚痴,一断欲就会得到清净心,就能知道过去未来。

  看谁还有什么更好的看法?好,那我就答一答。

  断欲无求能得到宿命,为什么?因为断欲,六根就回收。我们为什么不见自己过去的一切?就因为我们六根在放逸。像这个手,你放开了,本来是拳头,放开了会什么样呢?像镜子似的,你本来应该是一面镜子,但是由于镜子破碎了,什么也照不了。如果你把这个六根回收了以后,这个镜子又还原了,又成为一面镜子,那你的面目不就全看得清清楚楚吗?是不是?

  断欲就无所求,你那个心是无所求的心,那什么欲望你也不会要了,你不要了,六根就回收了。比如我看一个东西,这是个杯,因为你不想要它,再怎么装饰你也不用它,它没啥用处,它和你没有啥关系,那心里就不动念。你不动念,这种欲根它就不起来;不起来,六根就回收了,心里就清净;心里清净,它就形成了镜子,像镜子一样,智慧就会现前。你的过去一切自然就通达贯通,能达到根本,而且从根本那块达到这个过程,也都了了常明。

  所以宿命通只是知道这个灰尘的一个过程,那有啥不明白的?是不是?只要是把欲望断了,无所求,我们的六根就会回收。回收了以后,我们自然就形成了一种“水清日月现”。为什么说水清日月现?水上要是起了波纹,不断地滚动的话,日月不会现出来的。那日月在那晃得左一个影子、右一个影子,它不会把天空的事情反映得很准确。如果这个水平静了,日月马上就反映出来了,像一面镜子似的。

  所以说,你想得宿命通,就应该“断欲无求”,断欲无求必然要得到宿命通。如果有人说他得了宿命通,但是他贪欲心更大,这人当时肯定没有得,没得!因为啥呢?得宿命通必须断欲无求,只有无所求的人才能知道过去未来。

  有的大仙说:“我能知道过去,也能知道什么什么。”他那是靠那鬼神通力来搞这些事情,而且他不断地贪欲,要钱要物。他本身并不具备这些能力,不是他得个什么神通。你心里都是像长草似的,别人有一分钱,你都想把它抢过来,就那种心,你怎么还知道过去未来?它可能吗?那个通力是靠你心里清净,才知道过去的一切。

  就包括他心通也是这样的。别人在那坐着,他心里想什么,为什么我们现在不知道呢?因为我们心是一种有欲望的心,一种散乱的心,有所求的心,所以他心里想什么你不知道。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思控制住,不去攀缘,不去想,慢慢静下来,你要是功夫做到了,他心里想什么,马上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。那些有大定力者都是这么知道的。

  有时候有了定力,这个并不奇怪。你就是没有证到什么初果、二果的,但有时候同样也会显现出这些,一时性地显现出来。它不长久性,就因为你没得果,还要退转。所以只要心净,自然的一切都知道,了了常明。想做这个功夫,都得从“断欲无求”来做。

  怎样无求、断欲?就像上人讲的这个家风,三大宗旨:“冻死不攀缘,饿死不化缘,穷死不求缘。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。”多么刚强,刚骨锐利,这副刚骨一下就显露出来了。

  冻死不攀缘,你想,冻就非常难受了,达到冻死那个程度,人家都不肯去攀那个缘分。比如说,这个地方不如法,是个外道的地方,如果你去求他,你就可能得到火烤,就可以延缓生命。像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显示我们佛教徒不去和外道打交道,我们得有自己的刚骨,宁可冻死,也不会上你那地方去呆一下子。不光挨冻,就算到冻死的程度,我都不会去找你,我还去和你俩求?低三下四的,损失我们佛教的这种形象。就得有这种决心。你说,这个不攀缘,什么样的人能办得到?

  有人就可能怀疑了,说:“师父你这么讲“冻死不攀缘”,这个目的是让我们死啊,搞自杀啊?这好像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了,这不跟搞自杀一样吗?你这个太狠了。”实际上大家不知道,你有“宁死不攀缘”的决心,才能转缘。缘,只是在你心里软弱的时候,这个缘才起作用。

  比如说,在战场上,有人腹部被捅了一刀,肠子都出来了,但他不知道,还继续奋斗,还跟人打仗,照样跑,什么都挺欢,拖着肠子到处跑。当有人告诉他,说:“你的肠子出来了。”当时就倒那块,什么也不行了,当时就完了,就扔那块了。因为什么呢?因为当时他不知道,他没有这个攀缘,没有这个缘去想到这个问题,在他的意识中只有一个念头,所以他也不怕死。他不怕死,就拖着肠子照样可以活,是不是?拖着肠子也可以活。

  但是他怕死的这个心一旦生出来的时候,这个缘攀上的时候,当时就躺那块了,那就是攀缘的结果。原先没攀缘,他可以拖肠子到处跑,是不是?但是当这个缘一旦攀上的时候,马上就死在那块了,就倒了。什么原因呢?师父并不是教你冻死,教你自杀,而是一种转化。

  比如说,像果通师父,他光脚踏到雪地里不冻,不怕冷。什么原因呢?就是这个冻来了,我就是不想着冻,我也不怕你。就是把这个念摄住了,摄久了以后造成这个,他就不怕冷。不是别的,说我弄点什么中药啊;我打那气功啊;我在那儿做个什么仪式啊,脚上贴个符咒啊,最后我金刚不坏了。它不是像小说讲的那样。

  什么原因?不攀缘的关系。雪来了,我没把你当成雪看;你说冷,我心里不想着冷。冷,刚开始可能还有一些,久而久之,克服到一定程度了,根本就不在乎,对他来讲只是清凉。我们是攀缘心,所以看到雪认为是雪,和雪攀缘上了,那雪不冻你才怪呢。人家和雪没有什么缘分,他看那雪,那是什么东西啊?可能是棉花吧,可能是水,没有这个雪的概念。他没有和这个雪攀上缘,所以冻不了他,物质全变化了。

  你觉得它凉,所以你咬牙挺着。他不是,他只是一种清凉,他也没有一个冷和热的问题,就是很自在。不是我克服,“哎呀,我在这冰天雪地里,我不怕冷!”说:“你觉得怎么样?”“我很热乎啊!”他也没有这个概念。如果有这个概念,又跑到热乎那块去了,是不是?还是有缘分。他没有这个缘分。他不怕冷,在我们的心目中就认为是热,实际上他没有冷热这个概念,夏天他还穿那么多的厚衣服呢,对不对?冬天他就光着脚,什么原因?就因为他有一个不怕死的这种精神,所以他能和缘断开,断开以后,他才会自在呢。

  冻死不攀缘是让你得自在,不是让你自杀,但是你必须知道,得有不怕死的这种精神,你才能了脱这个事情,才能转外境。这个大家明白吗?

  下面讲这个,上人讲了:饿死不化缘。饿死了,你还存在化缘吗?就不存在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三章 问道宿命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