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
沙門問佛:以何因緣,得知宿命,會其至道。佛言:淨心守志,可會至道。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,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。
開始往下講,第十叁章,“沙門問佛”,沙門就是出家人。
【解】此第十叁章,問意重在宿命,答意重在會道。蓋知宿命者,未必會至道。而會至道者,決能知宿命也。
那天一個沙彌問我:得道了能知道宿命,知道自己的過去未來。這裏面的意思是什麼呢?這叫神通、宿命,就知道過去以往的一切事情。雖然你能得宿命通,但不見得能得道。而得道的人他必會得到宿命通,得到至道的人,得到最根本道的時候,他必然知道,必然有宿命通。這裏的“宿命”指的是這個,大家能不能明白這個意思?
宿命,就是往昔的事情,你如果有了神通,心裏清淨,清淨到一定程度,過去的事情就逐漸地顯露出來了。但是你這個並不見得已經修到究竟,還只是在修行的過程中。
在修行的過程中,汙垢去掉了,見到裏面明的時候,去汙垢這個過程你能不清楚嗎?是不是?必然能清楚。而有的人就是屬于宿命通,只是在去汙垢的過程中,還沒有徹底把汙垢去掉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他只是在去汙垢,他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宿命通。像阿羅漢,在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他知道,八萬大劫以外的就不知道了。佛是去得最幹淨的,所以佛連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也知道。
“垢去明存”,最後那兩句特別重要。如果你想得到宿命通,應該怎麼辦呢?“斷欲無求”,這四個字太重要了。第一個就要斷欲,一切的欲望都要斷掉。包括色欲、食欲,一切的欲望、沖動都要斷掉,而且心裏始終是沒有任何所求。沒有欲望就無所求,有了欲望就有所求,所以說“斷欲無求”。如果你想達到無所求,首先斷欲,斷了欲的人才可以說是真正的達到了無所求,只有不斷地無所求才能繼續進行更好地斷欲。
所以我們修行的法門裏,其中就有這一條,不讓大家求人,甯死不求人,就是讓你得到無所求,以“死”這個決心來達到無所求。你想,能夠死都不怕,就容易克服自己所有的欲望。如果一個人不能以死來護道,一旦死到跟前的時候,他就要爲了活命、爲了生命、爲了顧全那個身體,他就有所求。有所求,這個欲望就永遠斷不掉,有一念求都斷不掉的。
宣化上人講得很清楚:凍死不攀緣,餓死不化緣,窮死不求緣……這個得知道,這是上人的家風,咱們應該繼承上人的家風,上人就講得非常明確。
上人在修行中經常有些神通,這主要來源于什麼?就是上人沒有求人的意思,也不管它,那種剛骨,心裏沒有這些東西,所以他很快地就得到了各種的神通力。
我們想得到宿命通,想知道過去的一切和未來的一切,當知主要是要斷欲,用一切辦法斷欲。包括吃的、用的,色的、聲的,你這都要斷欲。爲什麼斷欲能得到宿命通呢?爲什麼無所求能得到宿命通呢?誰能把這個問題回答一下?
弟子:我是這樣理解的,因爲欲是根,根一斷的話,末梢自然的就會不存在了。一斷欲的話,再怎麼複雜的五欲也就不再尋思了。
這是一方面,誰還能說一說。
弟子:斷欲是修道的根本,從根本入手,就能達到證果的目的。
弟子:斷欲跟無所求能去掉我們心裏的妄想,去掉了妄想,可以得到我們本來的清淨面目。
行了,誰再詳細地說一下子。
弟子:因爲他不斷欲會越來越愚癡,一斷欲就會得到清淨心,就能知道過去未來。
看誰還有什麼更好的看法?好,那我就答一答。
斷欲無求能得到宿命,爲什麼?因爲斷欲,六根就回收。我們爲什麼不見自己過去的一切?就因爲我們六根在放逸。像這個手,你放開了,本來是拳頭,放開了會什麼樣呢?像鏡子似的,你本來應該是一面鏡子,但是由于鏡子破碎了,什麼也照不了。如果你把這個六根回收了以後,這個鏡子又還原了,又成爲一面鏡子,那你的面目不就全看得清清楚楚嗎?是不是?
斷欲就無所求,你那個心是無所求的心,那什麼欲望你也不會要了,你不要了,六根就回收了。比如我看一個東西,這是個杯,因爲你不想要它,再怎麼裝飾你也不用它,它沒啥用處,它和你沒有啥關系,那心裏就不動念。你不動念,這種欲根它就不起來;不起來,六根就回收了,心裏就清淨;心裏清淨,它就形成了鏡子,像鏡子一樣,智慧就會現前。你的過去一切自然就通達貫通,能達到根本,而且從根本那塊達到這個過程,也都了了常明。
所以宿命通只是知道這個灰塵的一個過程,那有啥不明白的?是不是?只要是把欲望斷了,無所求,我們的六根就會回收。回收了以後,我們自然就形成了一種“水清日月現”。爲什麼說水清日月現?水上要是起了波紋,不斷地滾動的話,日月不會現出來的。那日月在那晃得左一個影子、右一個影子,它不會把天空的事情反映得很准確。如果這個水平靜了,日月馬上就反映出來了,像一面鏡子似的。
所以說,你想得宿命通,就應該“斷欲無求”,斷欲無求必然要得到宿命通。如果有人說他得了宿命通,但是他貪欲心更大,這人當時肯定沒有得,沒得!因爲啥呢?得宿命通必須斷欲無求,只有無所求的人才能知道過去未來。
有的大仙說:“我能知道過去,也能知道什麼什麼。”他那是靠那鬼神通力來搞這些事情,而且他不斷地貪欲,要錢要物。他本身並不具備這些能力,不是他得個什麼神通。你心裏都是像長草似的,別人有一分錢,你都想把它搶過來,就那種心,你怎麼還知道過去未來?它可能嗎?那個通力是靠你心裏清淨,才知道過去的一切。
就包括他心通也是這樣的。別人在那坐著,他心裏想什麼,爲什麼我們現在不知道呢?因爲我們心是一種有欲望的心,一種散亂的心,有所求的心,所以他心裏想什麼你不知道。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心思控製住,不去攀緣,不去想,慢慢靜下來,你要是功夫做到了,他心裏想什麼,馬上就能清清楚楚地知道。那些有大定力者都是這麼知道的。
有時候有了定力,這個並不奇怪。你就是沒有證到什麼初果、二果的,但有時候同樣也會顯現出這些,一時性地顯現出來。它不長久性,就因爲你沒得果,還要退轉。所以只要心淨,自然的一切都知道,了了常明。想做這個功夫,都得從“斷欲無求”來做。
怎樣無求、斷欲?就像上人講的這個家風,叁大宗旨:“凍死不攀緣,餓死不化緣,窮死不求緣。隨緣不變,不變隨緣。”多麼剛強,剛骨銳利,這副剛骨一下就顯露出來了。
凍死不攀緣,你想,凍就非常難受了,達到凍死那個程度,人家都不肯去攀那個緣分。比如說,這個地方不如法,是個外道的地方,如果你去求他,你就可能得到火烤,就可以延緩生命。像在這種情況下,爲了顯示我們佛教徒不去和外道打交道,我們得有自己的剛骨,甯可凍死,也不會上你那地方去呆一下子。不光挨凍,就算到凍死的程度,我都不會去找你,我還去和你倆求?低叁下四的,損失我們佛教的這種形象。就得有這種決心。你說,這個不攀緣,什麼樣的人能辦得到?
有人就可能懷疑了,說:“師父你這麼講“凍死不攀緣”,這個目的是讓我們死啊,搞自殺啊?這好像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了,這不跟搞自殺一樣嗎?你這個太狠了。”實際上大家不知道,你有“甯死不攀緣”的決心,才能轉緣。緣,只是在你心裏軟弱的時候,這個緣才起作用。
比如說,在戰場上,有人腹部被捅了一刀,腸子都出來了,但他不知道,還繼續奮鬥,還跟人打仗,照樣跑,什麼都挺歡,拖著腸子到處跑。當有人告訴他,說:“你的腸子出來了。”當時就倒那塊,什麼也不行了,當時就完了,就扔那塊了。因爲什麼呢?因爲當時他不知道,他沒有這個攀緣,沒有這個緣去想到這個問題,在他的意識中只有一個念頭,所以他也不怕死。他不怕死,就拖著腸子照樣可以活,是不是?拖著腸子也可以活。
但是他怕死的這個心一旦生出來的時候,這個緣攀上的時候,當時就躺那塊了,那就是攀緣的結果。原先沒攀緣,他可以拖腸子到處跑,是不是?但是當這個緣一旦攀上的時候,馬上就死在那塊了,就倒了。什麼原因呢?師父並不是教你凍死,教你自殺,而是一種轉化。
比如說,像果通師父,他光腳踏到雪地裏不凍,不怕冷。什麼原因呢?就是這個凍來了,我就是不想著凍,我也不怕你。就是把這個念攝住了,攝久了以後造成這個,他就不怕冷。不是別的,說我弄點什麼中藥啊;我打那氣功啊;我在那兒做個什麼儀式啊,腳上貼個符咒啊,最後我金剛不壞了。它不是像小說講的那樣。
什麼原因?不攀緣的關系。雪來了,我沒把你當成雪看;你說冷,我心裏不想著冷。冷,剛開始可能還有一些,久而久之,克服到一定程度了,根本就不在乎,對他來講只是清涼。我們是攀緣心,所以看到雪認爲是雪,和雪攀緣上了,那雪不凍你才怪呢。人家和雪沒有什麼緣分,他看那雪,那是什麼東西啊?可能是棉花吧,可能是水,沒有這個雪的概念。他沒有和這個雪攀上緣,所以凍不了他,物質全變化了。
你覺得它涼,所以你咬牙挺著。他不是,他只是一種清涼,他也沒有一個冷和熱的問題,就是很自在。不是我克服,“哎呀,我在這冰天雪地裏,我不怕冷!”說:“你覺得怎麼樣?”“我很熱乎啊!”他也沒有這個概念。如果有這個概念,又跑到熱乎那塊去了,是不是?還是有緣分。他沒有這個緣分。他不怕冷,在我們的心目中就認爲是熱,實際上他沒有冷熱這個概念,夏天他還穿那麼多的厚衣服呢,對不對?冬天他就光著腳,什麼原因?就因爲他有一個不怕死的這種精神,所以他能和緣斷開,斷開以後,他才會自在呢。
凍死不攀緣是讓你得自在,不是讓你自殺,但是你必須知道,得有不怕死的這種精神,你才能了脫這個事情,才能轉外境。這個大家明白嗎?
下面講這個,上人講了:餓死不化緣。餓死了,你還存在化緣嗎?就不存在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