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辦呢?我們得擦鏡子,也得磨,得把外面那汙垢都去掉。不管是有鏡子沒鏡子,沒鏡子我也得磨,有鏡子也得磨。有鏡子不一定真有,你看著鏡子多,那都是魔鏡。你看過去沒有鏡子,它有沒有的好處,它就少一層著相。

  比如磨鏡子,爲什麼要磨鏡子呢?佛怎麼不說是磨個鍋、磨個桌子、磨個床、磨個金錢,就說磨鏡子?因爲鏡子磨亮了有所照,它能給人光明,能夠發現你的毛病和缺點,能去掉你的毛病和缺點。

  這個磨鏡是很殊勝的,曆來的祖師大德都講這個。有一個人上一個大德那裏去參學,他就成天在那修教,但不往心地用功。那個大德就上他臺階那,拿塊磚磨。磨來磨去的,就把人磨煩了。他成天磨,不是一天兩天的,最起碼也得磨了十天八天的,把人家睡覺攪得也睡不了了,一見他,就看見他在那老磨,這人怎麼回事呢?就問他:“你幹嗎呀?你在這磨什麼?爲什麼老在這磨?”

  這樣的人,要是能講得通,他就不去磨了。就因爲給他講不通,那就坐在那磨。要是講得通,誰給他磨這玩意?一句話告訴他,讓他明白了就完了。這樣的人很固執,所以你得多磨幾天,不要在乎時間。就是找他麻煩,非要磨。還得他主動問,大德才能跟他講。你要是問的話,“你看我在這磨什麼呢?”那壞了,“你願意磨啥磨啥,你磨呗。”那就完了,那因緣就失去了。他就不講,就在那硬靠著,把他靠心煩了,說:“你整天在這兒磨什麼呢?在我跟前老磨。”這大德就說:“我想要磨個鏡子。”他說:“那磚能磨出鏡子嗎?這胡亂扯,它不是磨鏡子的材料,你還在那磨,你這人真笨。”他說這大德笨,那個大德說:“哎,你說對喽!真對!你這種修法呀,它能成佛嗎?”噢!突然就明白了。

  他産生了執著,拿假的當真的去處理,你不是那塊材啊!一天吃叁頓飯,你還想成佛啊?你這拉倒吧,是不是?你的貪心都去不掉,還能成佛嗎?有的說貪得越多越好,那能成佛嗎?不可能的事。他把貪嗔癡當成成佛的階梯了,所以你再怎麼整,它也不好使。

  “磨鏡”,這個用詞挺好,古大德中有很多人都用,佛在世都講磨鏡,所以這個磨鏡非常好,磨鏡的目的就是“垢去明存”。這個磨鏡也是擦拭鏡子的意思,關于這裏的故事,像六祖惠能大師和神秀大師都說過這個,惠能大師說: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神秀大師說:“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;時時常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”

  神秀大師說得磨,指你不斷地擦拭,這才“垢去明存”,才能去掉塵埃。神秀大師是這麼說的,後來六祖就說了那句話。那神秀大師講錯了嗎?可佛就是這麼講的,那爲什麼大家都承認六祖說的這個,說神秀沒開悟呢?那佛爲什麼叫我們大家磨鏡,垢去明存呢?它倆是個什麼關系?咱們好好討論討論,要不屈了神秀也不好,冤枉了六祖也不好。六祖說:“我不是那個意思,我沒那個想法,你們就給我亂解。”

  有的人說六祖看到神秀所做的偈子,他第一句話就說錯了,六祖他不認識字,他看到也沒有用,應該是他聽到的。六祖稱贊說:“講得太好了,你真是了不起,不愧是五祖的大弟子,講得太正確了。你講的,一下子就把這個修行過程點破了,但是用功的具體方法還沒講。”

  所以六祖就講了:“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”講的是教你用功要這麼用,並不是反駁神秀大師那句話。如果去反駁,就有了人我。有了人我的人,他能說出那句話嗎?他不會說出那句話的。六祖的話絕不是否定神秀大師,所以神秀大師是千古奇冤,講的法全叫我們給糟蹋了。就宣化上人把這個給平過來了,說:“他們說的一樣好,沒有什麼差錯的。”

  神秀大師講了這個用功的過程,六祖惠能大師就講了這個用功的方法,告訴你怎麼用功。我們應該按神秀大師說的這麼做,一點錯誤也沒有;但是你在用功的同時,應該産生空相,用空來解決這個問題,你才能垢去明存。六祖的原話是怎麼說的?“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”你看看,就告訴你了。神秀大師講了這個修行的過程,六祖讓你再想辦法把這個過程空掉,並不是否認神秀大師這句話,是告訴你這麼用功就更加徹底了。

  我們用功也應該這樣,雖然在有爲法裏,但應該覺悟這個有爲法,也就是菩提不離世間覺。我們不是要隨著世間走,而是要覺悟它,要看破它。要看破了它,我們才能“明存”。不是我們到哪兒去了,兩眼一閉,“我什麼也不管了,什麼事也不做了,我就能覺悟了。”我們應該遇到什麼境界,空什麼境界,一切不住,只有這樣,你才能夠真正地去掉這個汙垢。

  佛用比喻給我們講,講完了,但是大家還是不明白。就像神秀大師和惠能大師一樣,他們倆講完了,還全不明白。神秀大師講了,大家不明白,最後六祖再給講,又給解了一遍。這裏也是,佛給我們講了,“譬如磨鏡,垢去明存。”具體怎麼做?他還是不明白。

  佛不用倆人,佛一個人就把話說圓滿了。佛繼續說,說什麼呢?“斷欲無求,當得宿命”。佛講了一乘佛法,但是大家不明白,佛一看大家還沒有明白,又繼續講,說具體的辦法。六祖和神秀大師是倆人講,佛是一個人把這個問題就全講了。你不信,要是神秀大師把兩個偈子全講了,那大家就說:“那是祖師。”這不成問題,是不是?

  佛講了,具體的方法就是斷欲。我們剛講了迷,迷就是貪嗔癡,斷欲就是去掉迷的最好的方式。我們迷在哪裏呢?就迷在欲裏。有色欲、食欲,一切欲,有無量的欲,我們見什麼貪什麼。其中最大的一個根子就是愛和取,見什麼貪什麼,貪圖五欲之樂。五欲,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我們貪戀這種五欲。凡夫這個貪欲心,那是不帶停止的,他想停止都停止不了,不斷地追求,世間沒有一樣能令他滿足。

  過去我也想過發財,在沒學佛的時候也想,老低個頭走道,想:哎呀!看見他們就生氣,有錢人坐車,咱們就得走。將來我也要發財,發多少財好呢?哎呀,要是有個幾十萬,或者撿個皮包箱,皮包箱裏裝了多少錢財,不勞而獲就得了財。得了財,分給這個多少萬,那個多少萬,都讓他們生活好一些。親人都分完了,還有朋友呢,還給朋友分。給朋友一分,一看自己剩不點了。

  不行,這個名聲還沒超過他們,還得再發一點財,再增加一倍。增加一倍了吧,還有那些領導啊,還有一些其他人呢,給不給他們?還不行,還得超過他們。超過縣團級吧,還有市級官呢;超過市級吧,還有省一級;超過省一級吧,還有國家級,那國家還管;超過國家吧,還有個聯合國;有個聯合國吧,還有閻王爺……你說,這麼多麻煩事,你都得超過它。這個貪欲心它沒完沒了,它想超過所有的一切,所以有貪欲心就這麼樣,沒完沒了,而且不斷地貪欲。這個欲望心就是我們的妄想,就是我們的迷,我們現在日中一食、不摸金錢、穿糞掃衣、乞食生活……就是要斷掉這個貪欲心。

  有了貪欲,你想得道是不可能的事。就像佛說的:你用沙子煮飯,它永遠不能成飯。因爲什麼呢?那沙子不是飯本,它不可能的。佛也就告訴我們:首先斷掉貪欲。所以我們只有斷掉貪欲才能成道的,現在我們采取了佛所說的各種辦法來斷掉貪欲。

  怎麼樣更加進一步地斷掉貪欲呢?具體做就是無求、無所求,沒有能求和所求這二字,求誰?我誰都不求,不求人。人有求就痛苦,我們之所以有痛苦,就是有求心。你看看,有求心的人就痛苦,“你說這個事怎麼辦呢?”吃飯,你說:我不求,我不餓嗎?“我甯可餓死,我也不求人。”你得有這個心才行。

  “只要是不符合佛法,我絕對不去做。你叫我下午吃飯,它不是佛製,說什麼我也不吃,你就是把我腦袋砍下來,我也不去破戒。”得有那種心。不光對自己不求,對父母也不求。父母說:你回來吧,我這有錢,都給你攢著。“你有多少,你扔了、燒了,和我沒關系,你撇到大海我都不管你,我就是不求,你願給誰給誰。”

  我們行腳的時候,我和性空師從五臺山往回走。走到錦州的一個路口時,那小風吹著,淒涼涼的。正好經過車輛收費站,我們走到那地方,卻給攔住了,那人挺胖的,敞著胸,肚子鼓得挺大,說什麼也不讓我們走。這事我不怕,爲什麼不怕呢?因爲我沒開車,是不是?他攔的是汽車收費,他不能跟我收費。

  非得讓我們坐,“你們坐一坐。”後來沒辦法,他不讓走,就把包放下了。他簡單問了幾句,後來就說:“你別動啊。”他去要錢去了。他沒帶錢,跟收費站窗口那人說:“你先借我五塊錢。”拿了五塊錢就出來了,可能是五塊錢還是十塊,我忘了。拿錢來了,我們看著就像炸彈似的,這下壞了,就想走,性空背著包就要走。

  他也怪,我小個,他不找我,他找那個大個,因爲他年輕。得了,這個錢就給他塞進去。性空不要,說:“我們不要,不摸錢、不摸錢。”就往後躲,躲也躲不開。他說:“不行,你不要不行!”塞到他衣服兜裏去了。性空就趕緊把衣服解開了,這一抖摟,那錢就掉地上了,扭頭就走。那錢你撿不撿,我不管了,大風刮了,我都不管了,扔地上走了。

  哎呀!那個潇灑!那種自在!人對錢若能看到這個地步,多好!一抖摟,你願意找誰找誰,那些髒東西。抖摟的不是錢,抖摟的那是汙垢,他因爲心裏沒有這些,馬上就把衣服解開抖摟,你說多好。這是塞在大褂裏,如果塞得再深一步怎麼辦?

  弟子:還得解。

  要塞到最裏邊,那怎麼辦?

  弟子:還得解開。

  那你不露出身體了?那怎麼辦?

  弟子:那只好拿掉,然後洗手。

  完了,拿不就犯戒了嗎?

  就得解啊!身體暴露算什麼事情,我也不能叫它汙染了,一念我都不允許汙染。我就解,你滲到我肉皮裏,我把肉皮也解開。你要是給我塞進肉皮裏,我把這塊肉割下來,這塊肉我不要了,我就是不要,我就不碰你。所以毫不猶豫地把大袍、棉袍解開。我倆那時臉黢黑的,像個窮人似的,像要飯似的,沒有再窮的了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