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真就是我們的妙明真心,這樣你才能守住這個妙明真心。那大家說了:“我們的妙明真心本來就在,那爲何還用守啊?”因爲我們平時屬于業力過重,由于有迷,所以失去了真。我們只有不斷地行道,去掉妄想,我們的真才會現前。

  我們因爲什麼原因不能會其至道呢?就是因缺少福德因緣,福德因緣就像沙漠地裏的糧食和水,所以你想會其至道,必須培養福德因緣,都得具足的。既要有決心,又要有福德因緣,我們才能達到這個大道。外道的這個通非常小,而且知道的事情是有範圍的。他已經執著這種通,如果離開這個通,他就不行了。另外,他也不知道其根本原因,你別看他有通,多少多少劫的東西都知道,但還是不徹底。

  就像剛才我講的那個故事,那個老漢出不了家,就要投河、要死。最後佛現前了,說:“你爲什麼投河啊?”老漢說:“他們不收我,我活著也沒有啥意思。你看我這麼大年紀了,走也走不動,活也活不成,那些人都說我沒有善根,我趕緊死了得了。”佛說:“你別死,我領你去,我同意你出家。”他就剃度出家了,出家後在那精進修道,不長時間就證果了。

  後來這些羅漢就問佛,說:“不對呀,這沒有善根的人不能出家,也不能證道啊!爲什麼他能這樣呢?我們都觀察他八萬大劫之內的事情,了了常明,他跑也跑不出去,什麼原因呢?”但這羅漢不是慢心,他沒有慢心,他是以虔誠心來問佛的。佛就跟他們講了這老漢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,說:“你們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,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你們就不清楚了。”

  我們別說八萬大劫,連叁十年、五十年我們也看不出去,小時候的事情都給忘了,更別說前生的事情。就算有點模糊影子,只要你貪吃貪睡,一會兒就沒了,就斷了,由于這個習性,很快就斷了,所以我們很難知道。

  羅漢知道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,佛說:“八萬大劫以外的事情你不知道。八萬大劫以前,老虎要吃他,他逃到樹上,至心地念一句佛——南無佛,因而種下善根。”就念句“南無佛”,現在卻有人給改了,說是念句“阿彌陀佛”。不管他念哪尊佛,只要念佛就行了,後來就被救了。有的說被救了,有的說被老虎吃了,這我也不知道了,看來還是被救的那個因緣比較大。

  弟子:按那個經上講的,虎聽到佛的名字就走了,虎沒吃。

  是,有的說虎沒吃就走了;有的說念了一句“南無佛”,種了善根,老虎吃了也不要緊,因爲他可能想另成就。咱們不管它了。就是念了一句“南無佛”,最後他就在釋迦牟尼佛這出家了。我們有時候天天念佛,天天修行,我們出家的因緣不是更殊勝嗎?是不是?那我們更得見佛了。所以我們大家能出家,就是因爲平時老念“南無佛”,要不沒有出家的機會,是不是?看來我們前生是念了不少。

  回過來,我們再看這句話。淨心,什麼叫淨心?幹淨的淨,淨的是心。心還用淨嗎?爲什麼要淨心呢?你們說心用不用淨?

  弟子:淨是一念不生的意思,並不是說平靜那個靜,必須是不打妄想的那個淨。

  你就說說需不需要淨?

  弟子:心本來不需要淨,但我們做不到沒有汙染。

  那本來不需要淨,我們現在爲什麼要淨呢?也被汙染了,那本來不需要,爲什麼還能汙染?

  弟子:是我們認識不到。

  既然有本來,認識不認識,它也不應該汙染,那有汙染的也不叫本來嘛,是不是?

  我們應該知道,我們的妙明真心是清淨無染的。這個心指的是凡夫的那個心,不是我們的真心。這個心就是迷,用這個心來表示我們的迷,不是說我們的真心。這個迷是一種虛幻,迷沒有根本,有了根本就不叫迷了。由于迷,必與佛不相應,與我們的大道不相應了。與道不相應而成爲迷,造成了隔,隔斷。

  “淨”就是破迷,什麼叫淨?破除這個迷就叫淨,破迷爲淨。我們現在修道,佛告訴了,你要破除迷。什麼是迷?貪、嗔、癡,有了貪、有了嗔、有了癡,這就是迷,貪嗔癡就是迷。叁毒啊,我們就因爲叁毒的關系,最後被迷了。我們想破除迷,也就是要破除叁毒,那我們直接入手的地方就是破除貪嗔癡。這樣大家就清楚了,這個修行的方式一下就出來了。

  淨心,怎麼去淨?去掉貪嗔癡。不是你在那打坐,一天吃叁頓飯、七頓飯,你就算淨心了,你這邊修一點還不夠你漏的。不光是要打坐,更主要的是要去掉貪嗔癡,只有不斷地去掉貪嗔癡,我們的心才能淨下來。去掉貪嗔癡的方式有持戒、禅定、忍辱、布施等等的事情,六度萬行,還有各種法門,無量的法門,這都是去掉貪嗔癡,也就是淨心的無價之寶和方法。只有按照這些努力去行持,我們這才能淨心。

  “守志”,這個還得解釋,什麼叫“守志”呢?

  弟子:不外求。

  不外求,你這句話就說到根本了。

  具體地來講,守志要發菩提願。什麼是我們的菩提願?就是無所求。那我們現在的無所求算不算菩提願?你那還只是在表面上的無所求,心裏還沒有無所求。當我們無所求的時候,不爲自己求的時候,爲天下衆生而求的時候,又離了衆生相的時候,那菩提心就起來了。那是我們根本的大志大願,所以我們應該守志,永遠的不退道心,永遠的發菩提心。

  “可會至道”,有人就問,說:“師父,你看看,我現在也守志了,也發菩提願,又不斷地持戒修行,日中一食也持了,金錢我也開始不摸了,又進行了禅定,這些方法都對呀,但爲什麼沒有會道呢?”沒有會道是什麼原因?大家答一下,什麼原因?

  弟子:因爲有自私心。

  我們也在不斷地去自私心。吃飯,只吃一頓飯了,吃也不敢多吃,有時候還不吃水果,這個貪心我們也去了。嗔恨心呢,別人說我,我也不發火了。愚癡心呢,雖然還有一點,但我能按照戒律去做,聽師父話,這些我都做了。但是爲什麼沒證道?

  弟子:他前面所做的這些還沒有回小向大,沒發大菩提心,沒有做到利他。

  這是一個原因。我們大家修道,這時候就難過關了,爲什麼難過關?說:“我修了這麼長時間,爲什麼還沒有會道呢?”有的修了四五年了,有的修十來年、或二十年了,甚至幾十年,爲什麼還沒有會道呢?

  弟子:主要是還沒有慈悲心,這個心總是在向外攀緣。

  弟子:心做得不夠。

  答得很好。

  這些方法我們都做了,但是心力未到。不是你的方法錯了,方法沒錯,正是這麼走法,很正確的。爲什麼不能會道呢?心力未到啊!雖然我們做了,但是你的心力沒達到那個頂點,不是我們的方法錯了。我們都知道這些迷就是貪嗔癡,也知道要守志、發菩提願;我們不斷地進行修行,按照戒律去做,各方面都做了一點,比如不摸金錢等等的事情,又行了很多的苦行,煩惱起來不斷地對治它,而且不斷地讀經,去掉癡迷。這些都做了,爲什麼這麼長時間還沒得道?就是因爲心力未到,不是方法錯了,明白嗎?這就是關鍵的地方。

  這裏有一個典故,有一個修行人曾經問文殊菩薩,因爲文殊菩薩有大智慧。他說:“我知道“生是不生之理,死是不死之義”,這個道理我很清楚,但是爲什麼我沒有了脫生死?”文殊菩薩告訴他:“心力未到。”這句話太好了!

  我們修行有時候爲什麼有退心?就是因爲不懂這句話——心力未到。以爲自己走錯路了,你不知道,你走的路正對。你還沒走到那個地方,你要求怎麼就那麼大呢?還沒走到那個地步,不是走錯了。他走著走著,就覺得:“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,我這能行嗎?”産生疑惑了。“我這方法也對啊,我都知道這個理呀。”有的人是知道,“生本來是沒有生,死是沒有什麼死的,這是一種幻境。我也清楚這個問題,但是爲什麼不得道?”因爲心力還沒到呢!

 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這句話。我們在修行中如果産生了枯燥心,或者我們覺得自己起了煩惱的時候,用它一對治,我們的煩惱就下去了。“哦!那是我心力未到,不是走錯路了,是我用功夫還沒有到位。有很多的方法,雖然我去做了,有可能只是在表面做;或是我做了,也花大力氣了,但是不長久。”等等的事情。

  有些時候你想發長久心也不好使,它裏面有因緣,因爲你這個定力還沒有達到那麼大,所以得慢慢來,別著急、別上火,別産生退道心。所以這句話是無價之寶,我們今天學習能知道這句話,就應該千恩萬謝了。有了這句話,我們就不會再半途而廢了,就知道修行必須得經過這一關,什麼事情都得等待因緣,一點點去成就它。也有的人快,快也是人家前生心力到了。我們爲什麼慢,還沒到?因爲心力沒到,不是方法錯了。所以大家在這裏一定要生起信心,這是很重要的。

  有個師父不是做夢嗎?做夢告訴他,“你好好修,將來可以得證初果阿羅漢的,你要好好跟你師父修。”就是鼓勵他,夢裏就鼓勵他了,告訴他:你修的方法沒有錯,只是心力沒到,你還繼續努力,就完事了,你不要想別的。至于我們證不證道,師父是不是凡夫,你別管他,師父就算是個凡夫,只要我們心力到了,一樣能證道。他的夢就說明什麼問題呢?你修的方法沒有錯,只要往前走就可以了。

  講這一段沒有別的意思,是鼓勵大家要有信心,我們大家平時也要不斷地鼓勵自己,這才行。佛講的這句話,大家一定要記住,而且時時鼓勵自己,這句話是無價之寶啊。

  佛講到這兒還沒有講完。佛本來已經講完了,佛講一個字,也講完了;不講,也是講完了。爲什麼還要繼續講呢?因爲衆生還迷,心裏還有疑惑。你起心動念,佛都清楚,佛說:“我還是繼續給你們講吧,再繼續給你們解釋。”佛就慈悲,沒有辦法,衆生有時候就是這樣。佛這麼講,大根基的人、大菩薩馬上就知道了,甚至馬上就可以證道了。一看大家沒證道,“得了,我還是繼續講吧。”

  再方便講,方便講就是比喻了。佛比喻說:“譬如磨鏡。”就是比喻磨鏡子。古代沒有鏡子,有時候就找個什麼東西,不斷地磨,把它磨亮了才能照清影子。我們現在有了玻璃、有了鏡子,怎麼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叁章 問道宿命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