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我们大家应该知道,作为一个佛教徒就要随时舍掉生命,来护持佛法,护持佛的戒律,并不是说徒有其表,说:“将来我一旦想去舍命的时候,佛菩萨会保佑我,不会让我死的。”都是抱有这种想法。在学戒时态度挺坚决,一旦听说真正要以死去护戒,他可能是舍戒,他不舍那个身,是不是?大多都是这种心理。所以这都不能成佛道,必须得有那种舍命护戒的心,才能够速速地成佛道。

  这个事情确实是比较难,而且我们在行持中,有时候就更加难。我们得点病了,“不行,我得治疗、我得看、我得养,一旦死了,我不能修道了怎么办?”所以说,知道要舍命,有时候就不肯往前努力去做了。这都是弃命必死难,怕自己丢了命,有这个就很难成就。如果我们能够舍命去修,知道自己必死而且能努力去做,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通过这一难。

  第四个,“得睹佛经难”,就是得到和看到佛经最难,这句话说得太好了。过去很多人在没信佛之前都是看外道的书,从来不知道佛讲的是什么,都认为是封建迷信,甚至送到眼皮底下他也不看。所以这种人很少有善根,善根不多。当我们能够看到佛经的时候——能看到、能摸到、能见到,这已经在“得”之内了。这时候你虽然是刚看一点,但在得到佛经的时候,实际上你已经躲过一难。看到佛经,你就已经躲过一难。所以说,不能见到佛经本身就是难处。

  就像那个北俱卢洲,人活一千岁,虽然寿命很长,但是他不信佛法、见不到佛法,没有啥实际意义。你寿命再长,不见佛法有啥意义?是不是?佛讲的,就是能得到半句偈子,他都可以舍去自己的命,那才是真正的意义。因为佛偈能使人解脱,能躲过一切灾难,能让人真正地成就,但是见不到的人就不容易成就。

  我们在没有学佛之前,能看到的经书很少很少,我们现在不断地看到各种经典,而且还出家,这个难已经在离开。我们有大善根,有大善根的人才能见到佛和经,所以这个非常好。但是更多的人为什么看不到佛经?佛讲的东西,他根本不信,因为他有难处,什么难?就是障道,就是五逆十恶的罪业,所以叫难。因为有这个难,所以见佛不信、见经不闻,这都是很可怕的。

  第五个,“生值佛世难”。值佛住世,在佛住世的时候,我们能够见到佛、听闻佛法,这个难。现在我们都很想修行,但是已经远远地离开了佛住世的年代。佛已经走了三千多年了,你说我们三千多年前干吗去了?那时候见到佛不就早成就了吗?没成就的原因,就因为不是生在佛前,就生在佛后,老是和佛的因缘靠不上去。佛住世的时候就没我们,我们那时候也许在地狱受苦,要不在其它道里,就是见不到佛。所以说,值佛住世的时候最难,这个难是最难的。

  现在有多少人不信佛,就是有佛法他也不信,这本身就是难处。如果我们相信佛的戒律,相信佛说的法门,我们去努力做,就可以避免这一难。修行就是这样,你如果不去真修,你就有这一难,不见佛。如果你真正地肯修、持戒,你这一难就免掉了,你这就是见佛。不光是三千年前能见,就是三千年后的今天,我们只要能做到,是照样可以见佛的。因为什么呢?戒律就是佛,佛就是戒律。你严格持戒就等于见佛,不持戒就不能见佛。

  讲到这点,我顺便给大家说一下。有人说持戒得人天福报。有个居士问我:“师父,有人讲了,持戒得人天福报,对还是不对?”我说:“持五戒得人天福报,如果持菩萨戒得菩萨果报,持佛戒得佛戒福报。”

  现在有的人就讲了:“单纯持戒不能成就,如果你不念佛,单纯持戒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”有的人这么讲,到底对不对?这种讲法是不正确的,因为戒律就是佛,佛就是戒律。你持戒就等于在修佛,因为这个戒律是佛说出来的,所以你就是在往成佛的这条路上走。我们如果能够持戒修行,是能够成佛道的。

  说:“师父,你有什么证据?”《楞严经》上讲的优波离尊者,是二十五圆通之一,严格持戒,他就是以严持戒律、执身而得心通。见到心了,通达一切法,见到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情,得到真正的心通。以执身而得圆通,就是严持戒律,“执”就是专门持戒,严格要求自己,最后得到心通。心通是什么?证道了。二十五圆通那都是菩萨地位、大阿罗汉地位,真正开悟的人。

  你能说持戒光得人天福报,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不能成佛吗?这种说法根本不正确。我们大家可以看到,不信你看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里讲的二十五圆通就有这一圆通,是不是?执身得成就。所以说,那种说法不正确。人天福报指的是持五戒得人天福报,那是基础。持五戒的人都能得人天福报,何况你持这么多戒,你说你能不成佛吗?

  持戒就是佛住世。比如说不杀虫子,不喝有虫水的公案,那位比丘最后渴死了,但他第一个见佛。见佛,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,就是开悟,是不是?他生天以后就见佛去了,因持戒而得到人天福报,马上就去见佛。见佛就得到心开,这就成就了,是不是?就为了持那一条戒律,能够舍命去持,他就得了这么大的福报。所以说,我们如果能够严持戒律就等于佛住世,佛住世,那我们就躲过这个第五难。

  好,今天就先讲到这,明天再继续讲。

  继续讲《遗教三经》里的《四十二章经》。咱们现在又增加了五个沙弥,但《四十二章经》的前面这部分已经讲完了,没听着的怎么办呢?一个是大家看看原文,等到有录音出来了,大家再听一听,就不再重复。

  上回讲到第十二章,“举难劝修”。“举”就是列出来,“举难”的目的主要是叫人修行。佛讲了,人因为有这二十难,所以不能得道。因为这二十难正是我们修行障道的地方,如果我们克服这二十难,那我们就能速成佛道。

  原先讲了“贫穷布施难”,人越穷他越不想布施,因为布施了自己就没有了。你剩最后一口饭的时候,你怎么布施,是不是?要是给他了,你得挨饿,甚至就得死,这个就非常难。这不光是今天了,头两天也是,每天我都省一口食物,要是有花生我就要省三粒花生,给一些小的众生。今天吃一吃,吃到最后,一抬头,花生没了,全给吃了。你说这不耽误事吗?最后怎么办,就把自己嘴里嚼的那些吐出来,放在那里了。放那里,它也不够三个花生粒,只够一个花生粒,怎么办?又把那个瓜子嗑出来,先嗑俩给它,管它大小的,反正这份心思先尽到了。

  但是从嘴里往外吐的时候,很可能就产生一种想法:算了,明天再说。这不行,我们一定得什么呢?就是贫穷到没有东西的时候,我们依然要努力去布施,就哪怕咽到喉咙眼,也得想办法把它抠出来,何况还在嘴里,还没咽下去呢!你得想办法吐出来给它,要布施,我们就得这样。特别是最后的一口东西,一定要能够给,把它吐出来。这样的话,我们不断地克服“贫穷布施难”,越贫穷越能布施,我们就会得增上缘。这在以前都讲过了。

  还有“豪贵学道难”,就是富贵、有地位,但他不肯学道,因为他认为世间很顺利、很长久,他的荣华富贵永远存在,生命也是很快乐,也用不着去为它担心,所以他就不想学道。

  还有一个“弃命必死难”,如果你为某个事情非要舍去自己的生命的时候,这个特别难。说我要舍命,只是嘴说,但是没有一个是真正为了某个事情而舍命的,所以说“弃命必死难”。但是我们学佛人一定要有牺牲的精神,你在修行佛法中,特别是在持戒上,你必须得有一个什么心呢?以死护戒的心。每条戒你都得用生命来护持,你要是不用以死护戒的那个心来护持,你的戒持不到底。

  你别看是微小的戒,比如说妄语,妄语只是嘴上一动的事情,有时候我们想不妄语,你就得豁出生命。比如一个事情要成功或不成功,如果你撒句谎,这个事可能就办成了,你要是不撒谎,可能这个事就不能办成。你能不能不妄语?宁可这个事不办而不妄语?说:“我能,我宁可丢庙,没房子住,我也认可。”你能做到这点就非常了不得。

  高官厚禄控制不了你,另外还有个情感的问题。比如说,你父母有病了,得的是重病,当你父母问你的时候,“我得的是什么病?”你能不能告诉他实话?要是告诉他实话,他可能就病上加病;你不告诉他实话,撒谎说:“你没事。”就犯妄语。虽然你是在亲人面前,如果要是犯妄语,是方便妄语也好,什么妄语也好,你就离佛十万八千里——佛也就离开你了,离开你十万八千里。

  说:“不能吧?我是为了我父母好啊,我为了亲人好啊,我这是怕他干吗……”你千万不要上那当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情只是一方面,但是你妄语的这个根子是重要的,你去掉情,剩下的就是妄语。情是暂时的、是一时的,你不妄语,它是延长的,它会进入你种子识里,能涉及到你整个法身慧命的问题,涉及到你能不能够见佛的问题。有的人说:“这哪行啊?我为别人的事可以方便撒谎。”你撒谎,离佛就远。特别是弃命,这还没让你死呢,只是为了亲人的一个情,你都放不下。有时候你那个情放下了,这个情又放不下。

 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?这一点正是我们容易犯的毛病,而且犯的时候还认为自己很正确,说:“我这是为了救父母,可以方便。”实际上,你若使用这种暂时的方便,就失去了真正的大方便。如果你直说或者用一种“方便”的说,而不去妄语。我说的这个“方便”不是指方便妄语的方便,是采取方法“方便”,或是不答,或是怎么答,或者把它岔过去不谈这个。只要你不妄语,你就没有离开佛。你想,你要是没离开佛,父母的病不就治好了吗?就在被治之中。

  你觉得:我为了叫母亲放心,或者父亲放心,或是我的亲人放心,而说了这样的话。是!表面上他可能得到一时的安慰,但是由于你的心离佛远了,你的父母反而失去了被治疗的机会,因为只有佛才能治你的病。这叫什么呢?这叫弃本求末,舍掉根本的东西而求一个末的东西,舍掉了一个须弥山而求了一微尘。人就很容易犯这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