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大家應該知道,作爲一個佛教徒就要隨時舍掉生命,來護持佛法,護持佛的戒律,並不是說徒有其表,說:“將來我一旦想去舍命的時候,佛菩薩會保佑我,不會讓我死的。”都是抱有這種想法。在學戒時態度挺堅決,一旦聽說真正要以死去護戒,他可能是舍戒,他不舍那個身,是不是?大多都是這種心理。所以這都不能成佛道,必須得有那種舍命護戒的心,才能夠速速地成佛道。
這個事情確實是比較難,而且我們在行持中,有時候就更加難。我們得點病了,“不行,我得治療、我得看、我得養,一旦死了,我不能修道了怎麼辦?”所以說,知道要舍命,有時候就不肯往前努力去做了。這都是棄命必死難,怕自己丟了命,有這個就很難成就。如果我們能夠舍命去修,知道自己必死而且能努力去做,這樣的人才能真正地通過這一難。
第四個,“得睹佛經難”,就是得到和看到佛經最難,這句話說得太好了。過去很多人在沒信佛之前都是看外道的書,從來不知道佛講的是什麼,都認爲是封建迷信,甚至送到眼皮底下他也不看。所以這種人很少有善根,善根不多。當我們能夠看到佛經的時候——能看到、能摸到、能見到,這已經在“得”之內了。這時候你雖然是剛看一點,但在得到佛經的時候,實際上你已經躲過一難。看到佛經,你就已經躲過一難。所以說,不能見到佛經本身就是難處。
就像那個北俱盧洲,人活一千歲,雖然壽命很長,但是他不信佛法、見不到佛法,沒有啥實際意義。你壽命再長,不見佛法有啥意義?是不是?佛講的,就是能得到半句偈子,他都可以舍去自己的命,那才是真正的意義。因爲佛偈能使人解脫,能躲過一切災難,能讓人真正地成就,但是見不到的人就不容易成就。
我們在沒有學佛之前,能看到的經書很少很少,我們現在不斷地看到各種經典,而且還出家,這個難已經在離開。我們有大善根,有大善根的人才能見到佛和經,所以這個非常好。但是更多的人爲什麼看不到佛經?佛講的東西,他根本不信,因爲他有難處,什麼難?就是障道,就是五逆十惡的罪業,所以叫難。因爲有這個難,所以見佛不信、見經不聞,這都是很可怕的。
第五個,“生值佛世難”。值佛住世,在佛住世的時候,我們能夠見到佛、聽聞佛法,這個難。現在我們都很想修行,但是已經遠遠地離開了佛住世的年代。佛已經走了叁千多年了,你說我們叁千多年前幹嗎去了?那時候見到佛不就早成就了嗎?沒成就的原因,就因爲不是生在佛前,就生在佛後,老是和佛的因緣靠不上去。佛住世的時候就沒我們,我們那時候也許在地獄受苦,要不在其它道裏,就是見不到佛。所以說,值佛住世的時候最難,這個難是最難的。
現在有多少人不信佛,就是有佛法他也不信,這本身就是難處。如果我們相信佛的戒律,相信佛說的法門,我們去努力做,就可以避免這一難。修行就是這樣,你如果不去真修,你就有這一難,不見佛。如果你真正地肯修、持戒,你這一難就免掉了,你這就是見佛。不光是叁千年前能見,就是叁千年後的今天,我們只要能做到,是照樣可以見佛的。因爲什麼呢?戒律就是佛,佛就是戒律。你嚴格持戒就等于見佛,不持戒就不能見佛。
講到這點,我順便給大家說一下。有人說持戒得人天福報。有個居士問我:“師父,有人講了,持戒得人天福報,對還是不對?”我說:“持五戒得人天福報,如果持菩薩戒得菩薩果報,持佛戒得佛戒福報。”
現在有的人就講了:“單純持戒不能成就,如果你不念佛,單純持戒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”有的人這麼講,到底對不對?這種講法是不正確的,因爲戒律就是佛,佛就是戒律。你持戒就等于在修佛,因爲這個戒律是佛說出來的,所以你就是在往成佛的這條路上走。我們如果能夠持戒修行,是能夠成佛道的。
說:“師父,你有什麼證據?”《楞嚴經》上講的優波離尊者,是二十五圓通之一,嚴格持戒,他就是以嚴持戒律、執身而得心通。見到心了,通達一切法,見到叁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事情,得到真正的心通。以執身而得圓通,就是嚴持戒律,“執”就是專門持戒,嚴格要求自己,最後得到心通。心通是什麼?證道了。二十五圓通那都是菩薩地位、大阿羅漢地位,真正開悟的人。
你能說持戒光得人天福報,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能成佛嗎?這種說法根本不正確。我們大家可以看到,不信你看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經》裏講的二十五圓通就有這一圓通,是不是?執身得成就。所以說,那種說法不正確。人天福報指的是持五戒得人天福報,那是基礎。持五戒的人都能得人天福報,何況你持這麼多戒,你說你能不成佛嗎?
持戒就是佛住世。比如說不殺蟲子,不喝有蟲水的公案,那位比丘最後渴死了,但他第一個見佛。見佛,就是花開見佛悟無生,就是開悟,是不是?他生天以後就見佛去了,因持戒而得到人天福報,馬上就去見佛。見佛就得到心開,這就成就了,是不是?就爲了持那一條戒律,能夠舍命去持,他就得了這麼大的福報。所以說,我們如果能夠嚴持戒律就等于佛住世,佛住世,那我們就躲過這個第五難。
好,今天就先講到這,明天再繼續講。
繼續講《遺教叁經》裏的《四十二章經》。咱們現在又增加了五個沙彌,但《四十二章經》的前面這部分已經講完了,沒聽著的怎麼辦呢?一個是大家看看原文,等到有錄音出來了,大家再聽一聽,就不再重複。
上回講到第十二章,“舉難勸修”。“舉”就是列出來,“舉難”的目的主要是叫人修行。佛講了,人因爲有這二十難,所以不能得道。因爲這二十難正是我們修行障道的地方,如果我們克服這二十難,那我們就能速成佛道。
原先講了“貧窮布施難”,人越窮他越不想布施,因爲布施了自己就沒有了。你剩最後一口飯的時候,你怎麼布施,是不是?要是給他了,你得挨餓,甚至就得死,這個就非常難。這不光是今天了,頭兩天也是,每天我都省一口食物,要是有花生我就要省叁粒花生,給一些小的衆生。今天吃一吃,吃到最後,一擡頭,花生沒了,全給吃了。你說這不耽誤事嗎?最後怎麼辦,就把自己嘴裏嚼的那些吐出來,放在那裏了。放那裏,它也不夠叁個花生粒,只夠一個花生粒,怎麼辦?又把那個瓜子嗑出來,先嗑倆給它,管它大小的,反正這份心思先盡到了。
但是從嘴裏往外吐的時候,很可能就産生一種想法:算了,明天再說。這不行,我們一定得什麼呢?就是貧窮到沒有東西的時候,我們依然要努力去布施,就哪怕咽到喉嚨眼,也得想辦法把它摳出來,何況還在嘴裏,還沒咽下去呢!你得想辦法吐出來給它,要布施,我們就得這樣。特別是最後的一口東西,一定要能夠給,把它吐出來。這樣的話,我們不斷地克服“貧窮布施難”,越貧窮越能布施,我們就會得增上緣。這在以前都講過了。
還有“豪貴學道難”,就是富貴、有地位,但他不肯學道,因爲他認爲世間很順利、很長久,他的榮華富貴永遠存在,生命也是很快樂,也用不著去爲它擔心,所以他就不想學道。
還有一個“棄命必死難”,如果你爲某個事情非要舍去自己的生命的時候,這個特別難。說我要舍命,只是嘴說,但是沒有一個是真正爲了某個事情而舍命的,所以說“棄命必死難”。但是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有犧牲的精神,你在修行佛法中,特別是在持戒上,你必須得有一個什麼心呢?以死護戒的心。每條戒你都得用生命來護持,你要是不用以死護戒的那個心來護持,你的戒持不到底。
你別看是微小的戒,比如說妄語,妄語只是嘴上一動的事情,有時候我們想不妄語,你就得豁出生命。比如一個事情要成功或不成功,如果你撒句謊,這個事可能就辦成了,你要是不撒謊,可能這個事就不能辦成。你能不能不妄語?甯可這個事不辦而不妄語?說:“我能,我甯可丟廟,沒房子住,我也認可。”你能做到這點就非常了不得。
高官厚祿控製不了你,另外還有個情感的問題。比如說,你父母有病了,得的是重病,當你父母問你的時候,“我得的是什麼病?”你能不能告訴他實話?要是告訴他實話,他可能就病上加病;你不告訴他實話,撒謊說:“你沒事。”就犯妄語。雖然你是在親人面前,如果要是犯妄語,是方便妄語也好,什麼妄語也好,你就離佛十萬八千裏——佛也就離開你了,離開你十萬八千裏。
說:“不能吧?我是爲了我父母好啊,我爲了親人好啊,我這是怕他幹嗎……”你千萬不要上那當。爲什麼這麼說呢?情只是一方面,但是你妄語的這個根子是重要的,你去掉情,剩下的就是妄語。情是暫時的、是一時的,你不妄語,它是延長的,它會進入你種子識裏,能涉及到你整個法身慧命的問題,涉及到你能不能夠見佛的問題。有的人說:“這哪行啊?我爲別人的事可以方便撒謊。”你撒謊,離佛就遠。特別是棄命,這還沒讓你死呢,只是爲了親人的一個情,你都放不下。有時候你那個情放下了,這個情又放不下。
爲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呢?這一點正是我們容易犯的毛病,而且犯的時候還認爲自己很正確,說:“我這是爲了救父母,可以方便。”實際上,你若使用這種暫時的方便,就失去了真正的大方便。如果你直說或者用一種“方便”的說,而不去妄語。我說的這個“方便”不是指方便妄語的方便,是采取方法“方便”,或是不答,或是怎麼答,或者把它岔過去不談這個。只要你不妄語,你就沒有離開佛。你想,你要是沒離開佛,父母的病不就治好了嗎?就在被治之中。
你覺得:我爲了叫母親放心,或者父親放心,或是我的親人放心,而說了這樣的話。是!表面上他可能得到一時的安慰,但是由于你的心離佛遠了,你的父母反而失去了被治療的機會,因爲只有佛才能治你的病。這叫什麼呢?這叫棄本求末,舍掉根本的東西而求一個末的東西,舍掉了一個須彌山而求了一微塵。人就很容易犯這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