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

 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

  佛言:人有二十难。贫穷布施难,豪贵学道难,弃命必死难,得睹佛经难,生值佛世难,忍色忍欲难,见好不求难,被辱不嗔难,有势不临难,触事无心难,广学博究难,除灭我慢难,不轻未学难,心行平等难,不说是非难,会善知识难,见性学道难,随化度人难,睹境不动难,善解方便难。

  佛举出了“人有二十难”,这个“举难劝修”,“举难”就是把人有二十难都给举出来,让人知道这个娑婆世界的这些难处,也就是这些苦处。我们应该很好的修行,不受这个难,知道怎么样遇境,而且能转境,在境中难修能修。

  “贫穷布施难”,有时候有的人说:“我现在太穷了,要是不穷我就布施。”实际上这都是穷人的一种推辞之语。他本来就是不想布施,他说“我将来富足了再布施”,这就是贫穷人的一大特点。他不知道要尽心尽力去布施,他考虑些什么呢?“我一旦布施给你了,我就没了”。所以说,贫穷布施难。

  这个事情我过去遇到过,那时候在山西乞食的时候,还有在本溪乞食的时候都遇到过。在山西遇到一个有病的,去乞食,他说:“哎呀,我早晨就开始有病了,昨天也有病,这两天都没吃饭。我都没吃饭,哪有饭给你啊?”他有病不吃饭,说没有饭给你。他说自己贫穷,所以就不想布施。为什么贫穷?就因为他不布施,不布施就不断地贫穷。他越贫穷,越不想布施,本来福报因缘来了,他就推到病那块。当时我还这么想:“哎呀,他还没吃饭,我是不是把我乞来的那点食物给他一半、给他一部分?”后来我一转念:他只不过是推辞,那满地都是核桃。他是有病不想吃,而他却说他没饭吃。所以说,人就是这样悭吝。

  所谓“贫”,不光是物质贫,更主要的是善根贫。为什么贫穷?因为他不种善根。僧人上你那去乞食,你就是给一口东西,就能获无量的福报。就这些东西都不肯施,而且这都要到你的门前了,一口饭都不肯布施,你说多难!他自己称自己穷,穷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愿布施。

  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最贫穷的人,夫妻俩就一条裙子。那时候的印度男的也穿裙子,他俩就一条裙子,谁出门谁穿,人穷到这个程度。满地都是布,但就是没有他的份。最后实在贫穷到极点的时候,他俩想到了这么一点:“我们这么穷,就是因为生生世世不布施,所以就变成今生这种贫穷。我们要想不贫穷,就得布施。怎么去布施?分文没有,就这么一条裙子,没了裙子就不能出去乞食,要饭都要不着。咱俩穷得太难受了,实在是难以忍受,干脆把它布施了,咱俩饿死就饿死吧,来生得一个富贵的命,可别这么受穷,受穷是真难受啊!”

  正好赶上是迦叶尊者还是谁搁那乞食路过,他就把尊者叫住了,说:“我有一条裙子,你能不能替我供养佛?我听说供养佛得的福报最大了。”尊者知道他这种贫穷,说:“可以。”就把这唯一的一条裙子拿走了。

  佛正好在给一个国王讲法,尊者就过去了。礼佛后,对佛说:“我经过贫穷的一个家庭,夫妻俩很穷,拿条裙子叫我供养佛。”佛马上就把这裙子接过来了,说:“这可以,这可以。”你说那个裙子两个人共同穿,得多埋汰、多脏啊,佛一点也没有嫌弃,就接过来了。

  接过来以后,事情就发生奇迹了。佛就说:“这人非常贫穷,贫穷得两人就剩这一条裙子了,他发心委托尊者布施,布施才能脱贫。”这国王不信,打发个大臣:“你去看看,到底怎么回事?如果是真的,就帮他;要不是真的,欺骗佛,那就要处罚他。”后来去了一看,两人什么都没有了,就那条裙子都布施了,和尊者说的一样。最后,国王就在宫里拿车往外拉东西给这两人,这两人转眼之间就成为富裕的人了,就是一念供佛的关系。布施能舍贫,而人因为贫穷就不布施,所以他就永远地贫穷。贫穷代表了不布施,不布施才会真贫穷。

  我们知道了“贫穷布施难”,而且越在贫穷的时候,他越不敢布施,因为它涉及到自我的利益。比如这一口饭,你说给他,自己不得挨饿啊?是不是?在本溪乞食也是那样,本溪那个人告诉你:我这有病的人还没有饭吃,哪能给你?就是这样。贫穷人就是这个原因,所以说贫穷布施难。

  但是有的人也不是这样,我看很多家庭挺贫穷,他也很大方地布施。实际上,别看他家里贫穷,但是这个能布施的人,他心里不贫穷。而且有很多人的布施是无相布施,他那个财产都放在别人那保管,放在“银行”里,想取马上就来。等他需要什么,大家马上就帮他。所以那个是表面贫,心不贫。

  这是第一个,贫穷布施难。而且我们往往都这样,有时候谁跟你要点东西(指念珠),我们就考虑:我就剩一个了。人家说:“你这念珠给我吧。”“给你,我不就没了吗?”这都是贫穷布施难。就一个,他就不能给别人,所以他永远就一个。如果他无条件地给别人,虽然是没有了,但他会获得无量的“念珠”。所以我们得认识这个。

  有的人生怕布施以后,那个“念珠”回不来了,“要是万一回不来怎么办?”他求的就是事相上的东西。我们说贫穷布施难——布施能不贫穷,特别是我们的心里不贫穷。真正的布施能把我们的贪心除去,那才是真正的富裕。人再有东西,实际上也是贫穷,不布施也是贫穷。

  要想修道首先就得能够布施,这是六度万行里的第一条,而且这个布施讲得非常严。佛在《地藏经》里讲了,应该如何布施,国王如果看见乞食的来了,都得下心,就是要有平等心,对别人要有恭敬心,亲手把布施的东西送给贫穷乞食的人,而且还要含笑而说,满脸都是笑模样,非常客气的把这个东西布施出去。佛说这样能够获福。这个布施难,而且富有布施也难。还有一个,布施得好好做,这才行。如果不布施,它就障道,因为他吝啬,有我执和法执,我执、法执都比较坚固,所以他就得受贫穷报。

  第二个,“豪贵学道难”。这是说,人不经历一番寒彻骨,他不知道学道的好处。而且人往往在贪欲上下工夫,只要是有钱有势,他以为这样就可以满足现状了。你叫他出家学道,他说:“那不是我学的,那都是谁学的呢?都是那些吃不上饭的人才肯去学道,像我这样人用不着学道,我有吃有喝的,干吗不去享受呢?”这豪贵人他就这样,大部分都是在家里吃那点福报,用那点福报。而真正的福报他不去用,那就是道,他反而不见,光见到眼前这点小的利益,而丢了大的利益。所以很多有钱人,你叫他出家,他说:那不行。

  但也有个别,听说有一个演员出家了。出家以后盖了一座寺院,但那寺院还收门票。虽然出家了,但还有很多习气改不掉。也有个别好样的,能真出家。但大部分有了钱财以后,你叫他出家,那就难了。所以说,有钱有势都障道,而且容易堕落。你看那有钱有势的,有很多人来给捧场,特别是周围的朋友,很少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劝你修道,大部分都是劝你怎么花钱享受,所以很容易堕落,何况修道?

  第三个,“弃命必死难”。舍身为他人的人太难了,特别是知道要舍命,要是不舍命还行,说:“我这帮助别人一下子,不舍命还可以,但是如果受伤舍命,这得考虑考虑。”比如说,有小孩掉井里了、掉水坑里了,但自己也不会游泳,怎么办?只好不救。所以说,知道自己会死,弃命去完成搭救别人的人太少了。

  但是呢,也有个别人就是这样的。以前有位师父就这样,看到一个小孩掉井里了,他马上就跳井里把那小孩给托上来。等把小孩托上来了,他想到:哎呀,我也不会水啊!“扑通”就下去了。他救人那会儿也没想那个事,最后把人救了,这才想起自己不会游泳。这样的人,他没想到死,所以他能有勇气。如果一个人知道一旦这么做肯定死,他能不能去做?这个特别难。有的人说:“我能,我知道会死,但是我也能去做。”这个就不好说了,真要做到是很难的。

  来果老和尚为了救父亲,父亲得了一种重病,怎么治也不好。最后,他晚上就到那个中堂,就是家里的祠堂里,拿个刀和磨石,就要去割肝脏,他上去一刀就要割那胸膛,这一割没割动,赶紧磨刀,重新割,“咣咣”。起先还没割开口,后来把那口割开了,肝脏就出来了,黑乎乎的,他就给割下一块。你想一想,把那胸膛割开不说,还要把肝脏给弄出来割一块,割一块以后,又不紧不慌地用一个腰带把那地方系住,给包住,收拾干净了,就像没事似的,拿自己的肝脏就给他父亲炖着吃了。

  他父亲吃完,这个病就好了。好了以后,也不知道吃的是自己儿子的肝啊,告诉他:“你再给我做点。”还要再做一回,第二回就没给做。后来他父亲的病确实好了。我估计,他父亲若没好,他还能做。他就是这种人,舍命必死也要去做。你真割完,说不定真就死了。那个是有生的可能,也有死的可能,所以说,他这是难行能行。如果我们知道肯定得死——去帮助别人的时候,我们就很难做到。

  过去的小说里,董存瑞炸碉堡,有那么个故事,究竟是怎么回事,咱不太清楚。虽然是打仗的事,但是他确实能够舍命,估计还是环境给他造成的这种条件。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就不是这样了,他看到老虎饿得连虎崽都喂不了了,这对母子俩眼看就要死亡的时候,他就跟他的哥哥说:“我准备把自己喂给老虎。”他就用竹子把自己的脑袋给扎开了,一头就攮在了老虎跟前。老虎连过来喝血的这个能力都没有了,动都动不了了。他把自己的血送到老虎的嘴边,那老虎就喝。老虎喝一点有一点劲、喝一点有一点劲,喝了佛的血、吃了佛的肉,最后恢复过来了,就把小虎崽也救活了。弃命必死,必须以死才能救护众生,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,只有佛菩萨能做到。我们应该向佛菩萨学习,像佛一样,这样才行。

  比如说持戒,有人说:如果不伤筋动骨,这行,我能持。这就算很不错了。有人说:我就是死,我也持。只是嘴上说,要真正叫你去死,而你也能持戒,那才叫真正持戒。所以说,舍命护戒的人就更少了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