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。你知道心,你才能达到究竟。

  如果知道一切都是唯心所造,你广学博究就不难了。如果离开这个,你学什么都难。但是并不否认我们学佛法的很多的部分,学很多的部分是为了什么?就为了求这个心。如果你不是为了求这个心,而是求文化,那你就不是广学博究。

  有的人他不相信,说:“那不对,那哪对呢?我要是不背下一切,我怎么能说话呀,怎么度众生去?你看我讲了很多很好的理论,把他说服了,你如果不讲,他就不服。”真是讲服的吗?要是讲能服,那我们天天放录音带,放这些东西,他服了就完事了,何必人去讲,是不是?如果非要人去讲的话,有很多人都能讲,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不能服?说“那个理论好”,有很多人也能讲很多理论,有的还照样不服,那是什么原因?就是说,服不服在哪儿呢?在你这个心是否真实,这个心是否能够清净,人才服,不在别的。离开这个心,你就既没有博、也没有究竟。离开心就一无所成,你学什么都是外道,离开心就是外道。我们想学一切法,就不要离开心。

  我们知道了这种广学博究,只有学心我们才能够成就自己。谁能说一说,什么是自己的心?怎么样找到这个心?用什么来处理这个心?很快就找到这个心?

  弟子:消除烦恼。

  消除烦恼,用什么方法来消除烦恼?最快最好的方法。

  弟子:尽最大努力达到无念,一点一点地接近无念。

  好,看来你这钟偈没有白唱。无念能求得这个心。这都很了不得。

  大钟那上面写着:一念不生,万法庄严。万法庄严就是心,只有心才能万法庄严。只有一念不生,你才能求到这个心;无念了,你才能求到这个心。念佛也是为了达到无念,你参禅也是为了达到无念,你修密最后也得达到这个,哪个都离不开这个。只有一念不生,你才能求到这个心。所以说,你求到这个心的时候,既是广学又是博究,你要是这么去修就对了。所以学法一定要学到究竟的地方,我们就好用功,还省事,心里还清凉,对不对?我们这样的懒汉,这是最好的办法了。咱们“懒”,没办法,只好用这个掩饰掩饰吧。

  好,这个“广学博究难”就讲到这。今天讲了两条,也没有备课就讲了,就大概讲一下子,咱们一定要把它记住。这些东西你要不这么解释,不这么样去看问题,说老实话,你学的就是二乘佛法;要是不客气的说,就是外道了。你只有不离开这个,你才能奔着佛法去。就这么讲,还不知道是不是佛法呢。只是我们相应地去学,学到哪儿,还靠我们自己努力。只有你心里与佛相应了,那才称为佛法。

  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
  上回讲了“广学博究难”,还有一个“除灭我慢难”。

  【解】恃学而生我慢,如沃壤以滋稊稗,反害良禾。

  【释】除灭我慢难:人人都有一个我慢,能把我慢除灭了,没有我慢,这也不容易的。

  (编者注:此“除灭我慢难”没有录音,接下来为“不轻未学难”。)

  “不轻未学难”,不轻,就是不轻视;未学,就是最开始学的,学位最低的那个。这个未学呢,不能当无学。无学,这是大学,究竟大学,已经学满了叫无学,没有什么可学的,已经都学过了,叫无学。

  不轻未学难。我们平时都是用知见论高低。比如会修汽车的,修汽车有技术好的、有技术坏的,有的是大技工、有的是小技工。有技术的就对没技术的有另一种的看法。说:“你这不会,不能干活,你得听我指挥,得靠我挣钱,靠我学手艺。”这种想法呢,统统属于世间法。世间法就是这样,都是我在教育你。我们学佛法了,就不能这么学,应该怎么学呢?大家谁能说一说。我们学佛法的态度应该怎么学?

  我来答这个问题,我们应该是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只有这么学佛法才为正确的,为究竟。学佛法,学的是佛法,第一个就要无人相。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都是虚妄的。无我相,那我是谁?我也是一种虚妄,最大的虚妄就是我。我们有了我相,就有了人相,就有了众生相。而且有很多的众生相,包括六道的众生,其它的众生,生死各不一样。还有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,山河大地那是无情众生;能活动的,立为人,横为畜生,这都是有情众生。寿者相,长命等等地,这都是一种错误的概念。

  有了这些概念,他就会干吗呢,就会产生了轻视心。有好有坏,他就有分别心;有分别心,那轻视心必然要成立;成立了,就必然要分别。他要分别,就不会对未学恭敬。甚至包括一个小虫子、一个蚂蚁,他都觉得你不如我高大,等等的心就生起来了。这个轻视心来源于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有了这四相,你就会产生这种轻视心。你想断绝这个轻视心,首先从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去学,这个轻视心就下去了。

  你说这个人相吧,我们以为人是一切主宰,其实不是的,一切都离不开因果。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四大组合的假象,和众生都是平等的,你有什么可骄傲的,是不是?都是一种虚幻。那四大——地水火风一解散,死了一火化,啥也没有,你有啥?都是一种虚妄的概念。

  你比如燃个指头吧,你烧掉了,也就拉倒了,还有啥?它又化为四大了,本没有啥实际意义,一点意义都没有。但是我们凡夫呢,非执著这个身体不可,“不行啊,我疼啊,我饿啊,我难受啊!”这个人相老是不断地生起,老是在起心动念之中,他不知道那是一种虚妄的东西,认为就是真实,而且真实到什么程度呢?就是非常坚固。所以就出现了我相。

  这我相简直就了不得了:我为中心,一切都以我为发展;我心里想的,就是我全部的生命;我的想法,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。反正整个就是个“我”字,好坏都是个“我”字。在我上,他不断地起心动念。这个我相坚固了以后,他就产生了众生相,有情无情的众生、六道的众生,不断地分别。也有了寿者相,想不断地延续,等等的现象都要生起来。我们主要通过这个四相来体会世间上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,都是四大的组成。那四大是什么组成的?谁能答一下?我们知道,四大是地、水、火、风,那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?

  弟子:都是由我们的妄想心组成的。

  是妄想心组成的。答得非常好,那什么是我们的妄想?

  弟子:妄想就是无明。

  是无明。那无明又是怎么生起来的呢?因为什么生起来的?咱得问一问,无明怎么生起来的?

  ……(无人回答)

  我们这些不弄明白,就……当然啦,这个修证的功夫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到,才能明白这个。

  由于我们妄想的生成,最后产生了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但是这些妄想,又是无明所造成的。无明和妄想是一个,但是无明比妄想要细一些,它更全面一些,更微细一些。因为一念不觉无明起,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想法。只要是微微的、一个很微细的,没有形成念头的这个微微的一动,它就会产生无明。这个无明,刚开始是察觉不出来的,你没有彻底见到这个本来,是察觉不出来的,没有对比是察觉不出来的。

  由于不断地起心动念,无明越来越厚,妄想就越来越大,最后就形成了坚固的妄想。坚固的妄想就出现了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有了这些相,他就要分别。他就出现了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,说这人是先学的,这人是未学的,他就有这么多的分别心。

  举个例子来讲,这个“心”字就是代表了一个什么呢?就是代表了无明,这种无明是一种坚固的无明。你有了轻视的心,有瞧不起人的心,那就是一个坚固的无明,你不用合计。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无明,虽然你没有定力,观察不到实相,你就看你是否起心动念、有轻视心;有轻视心,那个就是无明。有了这个无明,它就会产生未学。

  本来就没有一个未学和先学的问题,它没有这码事,它就是个空相,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哪来的未学和先学的问题?是不是?连人相都没有,你说你上哪去找人去,是不是?那都没有我,上哪去找未学?你没有对立呀。它没有这种事,你硬生出来一个未学;生出未学,就生出四相,有个四相就生出未学,它俩是一个东西。

  由于“心”字跟未学,它俩就像演双簧戏似的:有一个心字,这面就产生一个未学;产生未学,那面就产生个心字。它俩是相辅相成的,分不开的哥俩、双胞胎。我们知道这个以后,就应该想法克服这一关,怎么样去克服?谁能说一说?怎样才能把它克服?

  大家都不答,留给我答了,那就说明大家比我明白。

  怎样克服这个问题?它既然是无明的变化,那我们去掉无明就是最好的克服。但是呢,我们有时候在事相上做不到,我们没修到那地步,怎么办?我们不断地修禅定、诵咒、持戒、尊敬、互相友爱、互相帮助,这都是去掉无明的最好的方法。不是说有个师父要尊重,我们是为了要去无明;不是有个人需要团结,是我们需要团结起来,而去掉无明,去掉人相,我们是往这上使劲,用心不同。虽然方法和他们有近似的,但用心不同,结果也不一样。

  所以说,我们想去掉这个轻视心,就得想办法去掉无明。在事相上我们要做,但不堕落在事相上。用什么心来指示我们的心?就是把事情做好。第一个,你比如说,什么叫师父?佛讲得很明白,以戒为师,有戒就是师,没戒就不是师。是不是?

  另外呢,比如说,我们有的人学了点东西,或者理解了一点,或是理解得很好,或是师父讲得很好。说:“师父,你平时讲的这个道理,我们有的明白,有的不明白。为什么师父你能讲出道理呢?什么原因?”那师父可以明白地告诉你:“不是我能讲出道理,而是你们需要,是你们需要我来讲,我就根据你们需要,我也沾点光,它是这么明白的。如果你们不需要,我同样也是不明白。因为你们需要,所以通过我这个话筒就说出来了。道理出来了以后,我先明白了,明白了我再让你们明白。实际上,还是你们让我明白。既是你让我明白,也是我让你明白,最后大家都明白,就算完事了。所以说,我的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