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只要你现在念阿弥陀佛,不必持戒,无论造多少恶业,将来都可以往生。)
她刚要讲什么,我说:“你别讲,咱俩也没有时间去争论,另外你跟我争也不好,你先忍受忍受。”她乐了。我说:“我给你提供点看法,你去看看戒律是怎么说的。不是你随便提一提“也要持戒修行”,就顺便说说不行,而是看你把戒放在第几位上?你说持戒是不是作为一种装饰说的,借着说持戒的话,先破戒,后拿戒做一种掩饰?要看最后造成的是什么结果?”后来她不吱声了。现在的人修道就这么难。
昨天我跟那个居士唠嗑,现在有很多居士又学什么呢?学菩提功去了,学了佛又学菩提功去了。说“你念两年《金刚经》都不如我练半年菩提功”,现在的外道都是这样式的,这叫附佛外道。现在外道非常猖獗,去掉一个*轮功,还有其它的*轮功在。包括说自己在大光明之中、在大*轮中……这都是*轮功那一类的行为,都是大妄语。我说:“这些人死了以后就得下地狱,地狱罪偿完了做鬼,做完鬼了做畜生……就轮回受果报。”他们不信,怎么给他讲也不信,没办法。但也得跟他们讲,现在外面的事情就是这么不可思议。
我们想修道——为什么要穿百衲衣?就是为了遇事无心。你想,你要是穿好衣服,贪求好衣服,人家说:“我这件布料可好了,你看看多好,这布料还标准,特别适合僧人穿,还利索。你看看,这布料太好了。”你要是想左换衣服,右换衣服,那就贪了。那心早就嘣嘣嘣跳,“有什么办法让他能给我呢?”想这主意。
如果你穿百衲衣,一生就这一件,虽然你贪心还没完全放下,但最起码它是个盔甲,能保护你。你终身就要这一件,人家给你再好的也不要,“那些东西和我没关系。”虽然你不能看空,但最起码也能放下,“我不要那东西了,要那东西也没有用,我终身就这一套了。”一看这衣服,我今生就这一套,你给我也不能穿,我还得交常住,费那么大劲干吗?不如不要,拉倒吧!一下就防过去了。触事,你只要不贪,就能慢慢达到无心的程度;只要你有贪心,就坏了。所以说,我们要尽量那样去做。
【释】触事,就是遇到一切事,能以无心处之。事情来了也不要紧,随意处理;事情过去了,也不要紧。“事来则应,事去则静”,没有执著心、妄想心,这叫无心。
触事无心,宣化上人讲得很明白,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无心处之。看来咱没讲错,讲到根本那块了。必须以无心处之才能解决这个无心难的问题,其它什么道理都不好使,这个是根本。所以说,事情来了一定不要贪,以不贪来处理事情。过去了我也不追求,也不再去撵,说:“这个机会错过了,太可惜了,我去找去吧。你看看,我刚才那一句话你就不布施了,看来是我说错了,赶紧找你去道道歉,你还是布施吧!”那完了,那又被转了。你别听他骗你,他想布施,你怎么说都会给你;他若不想布施,他忽悠忽悠就把你骗了,没有用的事情。
盖不盖楼咋地?咱就是这个原则:你想盖就盖,你要是不想盖就算了。你想叫我再去跟你攀这个缘,我也不愿意攀缘,不去攀这个缘。但是你来发心盖房子好不好?好。我该跟你唠的,我也得给你唠。因为啥呢?这是正常的,就是你不发心我也得跟你讲。你发心的时候,因为你发心的关系,我可能多讲一点,这很正常。所以说遇事要无心,一切事情都是幻境。
现在讲下一个,“广学博究难”。
【释】广学,就是广泛地学习。博究,就是多多地研究,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。
这是宣化上人在《四十二章经浅释》中讲的。这个是蕅益大师讲解的:
【解】广学而不博究,如入海无指南针,安能会理?
我们刚才讲了,就像入大海一样,人在生死大海里,没有佛法的理论支持,在大海里没有方向,你知道往哪游?哪是岸边?你根本就不知道。你必须知道岸边,有个指南针告诉你方向,得这么走,你才能渡过这个生死大海。那你就得学习。“广学”,深深地学,而且非广不可,不广不行,一定要在“广”字上下功夫。谁能说一说,什么叫广?
弟子:智慧无量无边,无穷无尽。
这叫广。你这一下说得我都没有话说了。他讲得很对,智慧无量无边。谁能再具体地讲一讲?他把总题目都给我讲出来了,我都没办法往下讲了。谁能再具体地给我讲一讲?
弟子:通过汇集才能广。
弟子:空一切相,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。
一切即是一。我也不问了,你们把我想讲的话全讲完了,我这没法讲了,这也太厉害了,太好了。
什么是智慧?就是把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这一个上,那才叫智慧。如果分散了,就不是智慧。汇集,要汇集在一起,叫智慧。说“这面一个智慧,那面一个智慧”,那不叫智慧,那也不叫广。虽然你占了很多地方,但它还有很多空档的地方,所以不广。
比如十个“一半”的东西,都加一起还是一半的,是不是?只能说是十个“一半”的东西。汇集一起的智慧,什么是汇集一起的智慧?就是一切即是一个,一个就是一切。换句话说,就是大无外、小无内,这才是真正的广。你要想真正的学广,你的广就得大没有外、小没有内。谁能说一说,这叫什么?
弟子:那是虚空。
就是虚空。大无外、小无内,这是虚空。还有谁能说一说?
弟子:佛的本源。
佛的本源。还有没有说的?
这都说到家了,都不错。大无外,小无内,像虚空一样,遍满一切处。什么是遍满一切处?就是我们那个心,这个心就是一切佛的本源。通常说的佛只是化身佛、报身佛,只有法身佛才是真佛,那就是我们的心。只有求到我们的心,才会真正的达到广学。
说:“师父既不让我们多看书,也不让我们看本。”但是我让你们广学,你别说我没让你们广学,因为我叫你修的是心。你要是说我不让你广学,才真屈了我。说:“师父什么都不让我们学。”但我让你学广,哪个广?你从根本上下手,修这个心,只有心才能解释一切万物,其它什么事情都不能达到这个广。学其它的好不好?好!五明好不好?好!还有很多的好不好?好,都好!但是它广的程度就有限量,它被限定到一定程度了,所以非真正的广。
慧明大师给人讲课就讲了,讲个“大方广”,说要听哪种广?他给讲了三种广,说:“最高的法,我这一生也讲不完这个广。你要是听小的广,咱俩还可以勉强谈一谈。”最后把那个方丈给征服了,真的成为法师。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。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,因为他知道一个“广”字,所以把那个老方丈给征服了。哪个是广?他知道是心,心才是广,你要谈心,咱俩就谈个没完,这一生、两生也谈不完这个东西。
我们想学广,也得学这个心。只要是修心的人就得奔这个道,虽然还没有成就,但你学的法门就是真正的广。广学,我是这么解释这个问题。你要是多看书,我说你那叫窄学,虽然有很多的东西很有道理,但这是窄学,你不如直接修心。只要是直指人心的地方,都是广学。咱并不否认那些知识,很多都是很对的,那些知识也是奔着心去的,但是有个究竟和不究竟的问题。我的意思是:你们赶紧捞多一点、真一点,奔这个去。这样的话,很快就成就了,容易成就。这个是广学。
当然,我们并不否认具体地学,具体学也是为了修这个心,只要是为了修这个心,你学什么都属于广学里的。但是为什么咱们限制多看书?因为你一个问题还没弄清楚呢,太多了,你就嚼不烂了。只有放下一切的时候,你才能广学。该学的东西你也应该学,但学的目的是为了心。这是广学的问题。
还有一个就是“博究难”,“博”就是渊博,又要广博又要究竟,这个难。你想,我们学的佛法理论和世间的理论,能不能达到真正的广、真正的博和究竟?包括世间法,你能不能解释清楚?你解释了医学,解释不了其它的科学;你解释了其它科学,解释不了医学,你也解释不了人生;你解释了人生,解释不了动物的一生;你解释了地,解释不了天……你能达到博吗?能达到究竟吗?是不是?你就算达到博,你能不能知道它为什么是这么个起源?
像今天周居士问我,他说有人给他讲了,这个人从哪来,人是怎么成佛的,佛是怎么变成人的……他讲这个事情。后来他又讲了,说做好人就可以成佛。我说:“人和佛是两个概念,人是六道轮回的一个过程;佛不属于人,也不属于这类,你别把佛也当成人看,这也是不对的,佛就是佛。”
有人说:“人觉悟了,还是人,但是已经成佛了。”这种说法,我看还不正确。觉悟了就觉悟了,觉悟了哪还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?没有这个东西。他还保留了人相,又表示我已经成佛了……他就欺骗不懂的人、没开悟的人。说得好像是挺有道理,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。他就是认为六道众生离不开本相。
佛是无相的,遍一切处,像虚空一样,他没有相貌,有相貌那就不是佛了。佛之所以现身,那是因众生的需要。佛并不现身,是什么现身呢?是众生的需要。佛没有什么去度谁不度谁的事,是你的需要,所以佛就反应了。并不是佛现身,是众生的需要。
就像有一个鞍山的居士来问问题,他问:“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现三十二相来度众生?为什么现女人身,为什么观世音菩萨踩着龙?为什么文殊菩萨骑着大狮子、普贤菩萨骑着大象来度众生?”他这个意思就是说,他们怎么以这些方式来度众生——我还忘了是什么意思了,好像就是来度众生的意思,为什么他有这么多的本领?可能是这么个意思吧。
当时我是这么答的,我说:“观世音菩萨他也没变化,谁也没变化,是众生的需要,并不是观世音菩萨要现出骑着龙,因为什么而骑着,他是根据众生的需要。因为佛菩萨以不动,也就是不生不灭而能够周遍一切法界,而且能够现各种身。”如果你起心动念,你一个身也变不了,只有不起心动念,才能真正地度无量无边的众生。我们想博、想究竟,你就得知道:只有见真心,你才能真正地博…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