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人也是这样,看到男人、女人长得相貌好,那个好和那个死鸽子没什么区别,它就那样,没有说这里有个好、有个坏。因为啥?那个好坏是我们心里分别出来的,并不是外面有个好、有个坏。那个好坏不取决于相貌,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好坏,就认为它好。

  外国人认为鼻子大好,中国人认为鼻子短好,这个好是我们自己在分别,实际上就和死鸽子一样,有啥意义?我们就认为那个腥臭的东西(女色)最好,所以就被事相转。

  我们要触事无心,就是遇到事后,知道这是心里的污垢。你心里的污垢越大,外面的变化越大,包括现在的电脑、飞机、大炮、轮船、飞船,这都是你心里的污垢不断地堆积所形成的幻境。只要你心里的污垢越多,心眼就越来越小,外面的东西也就越来越丰富。因为你把所有的心都用在这个上面了,所以无明越来越厚,人越来越堕落。人之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被物质所转。佛法叫你舍去你的财产,目的是干吗呢?就是让你减少污垢,减少你心里的负担和污垢。

  有的人认为:“物质和心没有什么关系,它能助道,能引起我们的兴趣,能让我们安心修道。”是,当给你的时候,你是兴奋了一阵子,但它带来无穷无尽的遗憾和害处,它害你终生。当时那个兴奋并不是一种清净,只是物质贪欲中的那种兴奋点。我们把自己贪欲的兴奋当作一种安心和清净,就像人吃了一个带有蜂蜜的毒药,他光品到了那个甜味,不知道那后面的副作用,将会有死亡来临的。

  所以说,我们应该知道:事物就是心的变化,我们如果贪著事物,妄想不断地增加,就是心在不断地堕落。如果我们对事物不贪着,心里马上就减轻了妄想和起心动念的过程。如果不断地减轻、不断减轻,终有一天就要有个大翻个,这一下子就要从梦境中醒来,心不颠倒。《心经》里讲了“心不颠倒”,心不颠倒即是佛。

  我跟大家讲一个我师父讲的故事,这是他给一个居士讲的,我在旁边听。他说:有一个老和尚在庙里修得还挺老实,还挺好,有一天他就来告假,挨个屋告诉,说:“我准备要回去了。”

  人家说:“你怎么要回去?”

  他说:“我现在跟大家来告个假,我准备回去了。”

  人家说:“现在你修得怎么样?”

  他说:“我现在这个心哪,也没有什么,就这么翻个个,心就翻个个就完事了。”意思是:我就翻个个,我就跟大家告个假,准备回去了。

  大家寻思:这心翻个个,可能是闹心,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。也没往心里去。他告完假了,过两天就往生走了。可能是炼出舍利还是怎么回事,大家才知道了:哦!他是预知时至,早就告假了,告诉我们了,“我这两天要回去了”,人家提前知道了。后来才明白他那天说的什么意思,说:“我这个心现在翻了个个,和过去不一样了,就这么翻一下子。”就这一下子就成就了。

  佛法就是这样,心不颠倒就完事了。你想心不颠倒,就得触事无心,到一定程度的时候,就把平衡打破了。你把原先的平衡打破的时候,它像天平似的,突然就翻了个个,完事了,就那么点事。我们的生死问题——还有没有生死问题了?也就解决了。不大个劲,但是不大个劲也很难。很难不是说没法行,难就难在我们行和不行的问题上。

  你要想触事无心,别人骂你一句,你别吱声;别人拿你的东西,你别计较。特别是集体生活,在一个寮房的时候。有很多人烦那种生活,他觉得这屋里太挤、太闹腾,四个人一屋嫌闹,三个人一屋还嫌闹,两个人一屋还嫌闹,最好一个人一个屋——一个人一屋就没人唠嗑,还嫌闷得慌。就想着:我需要就来,不需要就走,想达到那种环境。他是一种回避的方式,表面上是在不贪着事情,实际上不是不贪着事情,而是被事情所转,他要求的东西也是事。有时候我们说触事无心,什么叫触事无心?不是逃避的问题,是我们怎么样当下无心的问题,当下要看破的问题。并不是逃避,是当下要看破!

  再给大家讲个例子。有个人听说不杀生戒很好,而且愿把一切众生看成父母,他就用他的胳膊和身体去喂蚊子。有一天喂蚊子去了,那小蚊子就不断地吃,这个吃完又跑来一个,一个两个扎还行,那三个五个扎就有点难受,还疼、还痒、时间还长,后来十个、二十个地来,没完没了地吃,他就有点受不了了。但是一想自己有誓言,要度一切众生,忍着吧。忍着忍着,最后想:行,这最后一个走了就拉倒了,再来就不算数了,今天到此为止。就开始“关门”了,不开放了。但是一看还有蚊子,最后寻思寻思:唉!还是给吧,喂吧。

  你想一想,这个血、时间,忍受了这么多也没有什么变化。他只是按照那个古大德开示的慈悲方式去做了,左一次、右一次地老这么做,但也没什么变化。当他抬腿往回走的时候,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腿了,没有腿还能进屋,哎,这个好!像在虚空走一样,光有个上身没有腿,腿郎当郎当根本就没有作用。

  我们平时都知道这个腿能走道,不断地走,一步一步迈得还挺疲劳、还挺累的。哎!他那时候没有腿,腿没有了还能进屋,这才知道那布施的功德这么大。那蚊子腿就长,不断地喝不断地抻腿。他还以为白布施了,最后没想到随着供养蚊子的功德,悟到了一种特殊的境界里去了。他知道了人这个能走和所走、有腿和无腿都是虚妄的。

  你想一想,一下打破了这个迷,你说多殊胜啊!就是供养点蚊子,就达到这么样的程度。有的人用这一生去追求,可能都没达到这样的情况,而他一下子就发现了这个秘密:原来人走道都是骗人的事情。

  你想一想,这还没有往空想,只是在做善事、在布施。这种布施是无相的布施,因为他把众生都当成父母、未来佛去想。这只不过是在进行修心的一种方式,而他自己的一种境界就现前了。

  所以说,触事而且明白心,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,不住在事上,而住在无相上,很快就有这境界。就是说,你不要躲,不要回避事情,见到事情一定要无心。怎么无心?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不贪着任何事情。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空相,你才能与心相应,慢慢达到你的“不难”的这种程度。

  有时候遇到外境,心就起变化,并不是外境能使心变化,是我们心里早有那个污垢在等着,等着因缘;因缘一来,心里就起心动念了。我们如果知道事就是心的变化,是虚妄心的变化,这个“无心难”就会变成容易了。我们犯不着为事情去操心,本来很自在,你何必呢?像苹果酸、甜,你管它干吗?你管,你真管得了吗?你想叫那个杏不酸,那好使吗?一加糖又变成甜了,是不是?无论在哪上下功夫,都不如无心。你觉得你在下功夫或在努力,都不是正确的。怎么样才正确?当下无心,那是最重点的。事情做也是无心去做,心不住在任何事情上,那就是容易。

  如果你在这里起心动念,那都是一个难。再说,一切事情用不着你去管,它的自然规律在那里。你看我们每天忙活来忙活去的,好像我能盖座楼,我又能盖个房子,我又能盖这个……那都是一种幻境。我们只是随缘消旧业,如果你认为“我能盖房子”,只要产生了执著和感情,你就被它转了。你就算把它盖到天上,它也是个幻境,今天有了,明天可能就灭掉了。地球都是幻境,何况它呢?太阳都是幻境,何况这点事?我们一定要看开,看开就自在了。

  触事无心难,关键是要我们认识心,如果认识心就不难。但是对待事情一定要知道,要守戒律去做。戒律就是让我们触事无心,一切戒律都是让我们触事无心。戒律防什么呢?防非止恶,就是不让你起心动念。什么是非?你起心动念就是非,就是恶。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,遇到事情,第一个就要守戒。

  守戒不是为了一个戒相的问题,是怎么样达到你心里不被污染。减轻污染,终归有一天要开悟的,就在这上下功夫。要是不信,咱就比量比量,你说:“我就不用,我使劲贪,最后能开悟。”这种人恐怕天下没有一个。

  你看那些祖师大德,第一个就是舍掉自己的财产,去求开悟,有的甚至开悟了还扔掉财产。那庞家四圣,庞蕴可能在马祖手下开悟了,最后弄个船,把自己的万贯家财都扔到湖里,连送人都不送,也不做善事也不去盖庙,往湖里一扔就完事了。他开悟了,悟的是什么?最后明白了,就是这些财产障他的道,要不可能早开悟了,是不是?由于他不贪恋这些财产,放下了,所以就开悟了。开悟了以后就更放下了,更不去贪了。

  只要是贪的人,你就放心,他没开悟。左一件衣服、右一件衣服,左一样要、右一样要,什么都是好东西,一看就知道没开悟。反正我就看了,你们这里面谁攒得东西多,我知道你没开悟。攒得少的,我就怀疑你是不是开悟了。以后发现你们东西少了,我就知道你们快开悟了;要是东西多,我就知道你还没开悟。开悟和这个事情绝对有关系,严持戒律的人,那肯定是要开悟的人。因为啥?因为他知道那戒律绝对是降伏其心的,他不再看成是一种执著了。

  现在有很多人把持戒看成执著。今天就来了个居士,盖县茅蓬的,她说她挺护持寺院的,来跟我讲。但是和妙融师父(注:大悲寺下院道源寺住持,原来在盖县茅蓬)老犟,说有人讲念一句佛号就可以在大光明之中了,而且他讲法也讲持戒。我没容她讲,我说:“你先别讲,你听我讲两句得了。”如果我跟她讲,她就跟我对着讲。僧人老跟她对着讲,那有啥意思?争执起来也没意思。

  我说:“你讲得好坏我不听,别人讲得好坏我不听,我看他最终效果怎么样。有的人听完以后不持戒了,你说这是怎么回事?本来过午不食一年多了,最后反而破了斋戒了。你说你持戒,最后为什么把人家斋戒破了?而且人家本来修得很精进,结果有的不修了,最后修不起来了。我不管你讲的是什么,但是你达到的那个效果,就和那个本愿法门一样,就造成这效果,你自己考虑吧!”

  (编者注:本愿法门:日本一个打着净土宗的旗号的附佛外道,否认因果,歪曲理解净土宗的教义,说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