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困难、对富贵一律平等。富贵没有真富贵,贫穷没有真贫穷,痛苦没有真痛苦,这两个问题你要是把它打破了,我们就会有势不临,心往往就处在一种平等的状态。由于这种情况,我们才会慢慢调节自己的心理,看到外境,不管富贵或是贫穷皆是一种幻境,而求的是什么呢?求的是心。目的就是这一个目的,没有第二个目的。所以说,这些东西——富贵和贫穷,它已经不成问题了。在别人看有差别,在你看来没有差别。法法平等,没有差别,有什么差别?

  所以说,我们就应该好好地去悟这个事情。千万记住,你要是不把这东西(势)看成你的一部分,而应该看成是修行的一个助道因缘,绝不利用它去产生自己的那种“快意”,心里马上就平等了。我们大家平时要好好体会这个东西,特别是别人有病的时候,你不能说闲话,“哦,他尽有病。你说你笨不笨?怎么尽有病?你说你难不难受?你看你这姿势也不好看,你看我现在多好。”完了!你有这种心,实际上就不好了。我们的每一步都要想到大家,决不让自己产生一丝一毫的慢心,这才能做到有势不临,否则的话,我们很难做到的。

  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
  继续讲“人有二十难”,上回讲到“有势不临难”,今天讲“触事无心难”。

  【解】观事境同梦所缘,何必劳心措置?

  “观事境同梦所缘”,就是说,我们观很多的事情,和梦是一样的。一个梦,你用不着去跟它拼命,确实不值得。我们人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梦境当真,把梦当真。

  我们现在都有体会,比如说咱们现在修行的问题,我们修行究竟怎么去修?有的拼命去修,对不对?对,我们应该拼命修,但是你用哪个心拼命去修?它这就不一样了。比如说修密的,“哎,我要修成个密。”这本身就是有心去修,想求个“有”字,有心。刚才我跟定悟师父说了,我说:“什么叫修密呢?就是没有秘密的时候,你才是个秘密,有密都不成密。世上的一切秘密都不存在了,那就是密。若世上还有密,那就不是密;真正的密就是没有密了,那就是密。修密、修密,就修这个,修得世上什么都没有了,都真相大白了,那就是真正的密。”触事也是一样,“触”——就是接触的意思,我们接触到事情马上就要起心动念了,所以“触事无心难”。为什么我们“触事无心难”?谁能说一说?

  弟子:遇事情跟没有这个事一样,就是因为看到有这个事才会心烦。

  但是为什么“触事无心难”呢?

  弟子:因为外面的一切境界,都是由我们心里所变化出来的,所以你触到事情就必然跟心有关系,就动了你的心境。

  他讲得很好。

  这个事情是因为什么而生起来的呢?它是因为你有了心而生起来的事。有心,什么叫有心?这不是说我们那个真心,而是有那个妄想心的时候它必然有事,它俩是一个东西。你心只要是一动,外面的事就生起来了。只要外面的事一生起来,就说明你已经有心了。你说,有了事,它能无心吗?只要有心,它就要生起事,心、事是一回事。

  当然,我们说的这个“心”是虚妄的心。我们只要生起虚妄的心,起先是虚妄的心,由虚妄的心不断地扩大,由幽隐到微细,由微细逐渐地变成一般的细,一般的细最后变成粗,变成粗的时候就是事。如果这个事情发生了,说明我们心里的这个妄想已经变粗了,这个虚妄变得更虚妄,虚妄加虚妄才变成事。这个事和心是一个东西,所以说触事无心难。

  如果我们能知道心事不二,虚妄的心必然要产生虚妄的事,虚妄的事代表我们虚妄的心在动。如果我们知道心、事不是两个,它是一个虚妄在变化,你要是知道这个变化了,这种幻境马上就破灭了。它破也得破,不破也得破。就像演戏似的,如果你在后台看完了,再上前面去看,他怎么表演,你心里也知道那就是演员。他怎么打扮、怎么表演、怎么装相也不好使。他唱的调,他再怎么把腔勒得紧,你也知道他是演员,所以这场戏演完了,它达不到那种演戏的效果。演戏是要你信它为真,你当不起真,它就破灭了。

  我们也是这样。触事无心难,就因为你不认识这个心,见事就被事转,你以为外面还有个事,所以跟着事情去跑。你要知道,这个事就是你自己心动所造成的,虽然我们平时把它看得很坚固,它坚固到什么程度呢?甚至打雷、下雨、地震,甚至要你命、生死无常、日月星辰……这些事都那么真实,比如在大地上跺跺脚,大地非常坚固,你拿挖掘机都挖不动它,放炮有时候都崩不下一个坑,都那么厉害。这么坚固的事情,如果你的心要是看破了,大地无寸土。一旦看破了这些东西,没有什么了不起的,像虚空一样,马上就破灭了。

  就像人做梦似的,梦里非常坚固,家庭、生活……感到非常热闹,你这起心动念简直了不得了。但你一旦知道是梦,醒的时候,它啥也没有了,就那么轻松。刚才那么坚固,还有这个、还有那个,这一醒来怎么都没了呢?就是这样的。

  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个事情是虚妄心生起的幻觉,这个事情马上就灭了。如果你不知道,你要触事无心就很难办到。为什么很难办到?虽然你有点定力,甚至不看、不瞅、不听,但是你心里还没有真正把它看破,只是压服住了,不随它转。就像别人打你两个嘴巴子,你不看,一会儿可能忘了。忘是忘了,但是你心里的想法:它还是真的。所以说,你不如直接入手,怎么直接入手?知道是由心产生的妄想所变成的事情,这个事是妄想加妄想,变得非常粗的时候才变成事情。所以看到事情的时候,一看:这地方有一朵花,这花挺香,得了!就知道自己的妄想已经不知道变化多少个了,并不是花香。

  就像我们吃饭似的,今天吃的那个杏,你看是那个杏酸,还是我们的嘴酸呢?要是嘴酸的话,我们不吃杏它也应该酸,平时它不酸,嚼嚼舌头也没有味,舌头哪有酸味?它没有味。要是杏酸的话,我们没吃的时候,看着杏它也应该酸啊,但它不酸,所以杏也不酸。那为什么还得吃了以后,舌头接触了,通过这么些动作它才变酸呢?还得我们知道是杏,它才变成酸的,你要是不知道是杏,它都不会酸的。因为你第一眼看到:啊,这是杏。还没等吃就条件反射了,马上就酸起来,这一吃,“哎呀,真酸!”虽然通过了很多的过程,一层层的,但我吃个杏确实是酸的,吃个桃可能是甜的,吃各种东西有各种的味道。这个东西到底真实不真实?谁能答一答,这个事真实不真实?大家想想看。你说。

  弟子:这全是假的。《金刚经》说的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

  一切有相,皆是虚妄。那这个虚妄是从哪儿来的?比如这个酸从哪儿来的?

  弟子:酸是从心里的妄想执著出来的。

  在心里的妄想执著出来的。那怎么在杏上就酸,在苹果上就不酸呢?

  弟子:这我说不清楚。

  但是它苹果不酸变成甜,甜和酸没啥区别。他说得对,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个虚妄的东西。这个杏本身就是一种虚幻,它没有实体可得的,不是有杏在那块让你酸,它没有这个东西。是我们想像出了杏,酸同时也被创造出来了,它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所造成的。就是说,我们的心造成了事,酸和杏就比如是事,这是个虚妄的东西。本来就是虚空,啥也没有,是我们那个心不断地演变,最后造成了一切物质世界。一切的物质世界,都是我们虚妄的心所产生的。

  佛在《楞严经》里讲,你不知道,你的色身外洎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皆是你的心里物。我们从来都不相信这个。我们说是信佛,虽然多少有点信了,要是不信不能出家。但是真正地相信,还得你开悟以后,亲眼见到的时候,你才真正地信。在你没有真正见道的时候,还只是一般的信。但大家的这个信心已经生出来了,只不过在等待机会。

  如果想得到这个机会,想很快地开悟,你就平时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。你不追求,离开悟就近了一步。开悟都是一步步走的,不是说我这, 一下子就成功了。我们像收拾破烂似的,好几大箱子东西背着,然后你就要开悟去,那不好使。

  你看看开悟的人,那屋里收拾得,东西都很少。要是攒着好几箱东西,那就不能开悟,因为他已经被事物转了。事情一多了,那心已经变化了;那心都变化到那么个程度了,它怎么能清净下来?你想让心清净下来,外面的事物你得减少,不贪;不贪着事物,就说明你的心已经在清净。说:“等我心里清净的时候,我就不贪了。”有时候事和心互相影响,你有了物质,它就影响了心;由于你的心贪着,又产生了物质,它互相影响。

  所以说,这个事你不把它弄清楚还行?那你怎么办?我们就在心上下功夫。心,我们看不见、摸不着,是不是?看不见、摸不着不等于不存在,我们就不管从思惟上,还是从事相上都不让贪心生起来。我们先从事相着手,每个事相都让它清净无染;它清净无染,我心里就清净无染。就从它下手。

  有的人说:“你们这么修行,执著呀,你应该修心。”修心,他不知道事就是心,他认为另外还有个心。事外再去求心,那属于外道,那纯属外道,还修心呢!事就是心,是我们心里的垃圾,所以我们一定要在事相上下功夫,只要在事相上下功夫,很快地你就会放下很多的妄想。

  咱举个例子:我们吃东西时如果不贪,不贪好、不贪坏、不贪甜、不贪酸,你看看,食物吃的时候你就不分别,吃什么都香,你那个心就少分别了多少次。实际上物质你还是吃了,你不是没吃,还是那点东西。但是你挑来挑去,先吃它、后吃它,紧着吃还紧着生气,给他没给我,多了少了,好了坏了……就吃饭这么点事,你就分别了多少次。

  就这么点物质同样能要你的命,既可以叫你成佛,也可以叫你堕落地狱。所以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上,一定要想办法做到触事无心。怎么样触事无心?就是把事情看破了。看到女人,就像看到死鸽子似的。你看看,那死鸽子和活鸽子没啥区别,羽毛也是那么白,眼睛好像还是那样,但是你要是看它脑袋一耷拉,就知道死了。

  我们看到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