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困難、對富貴一律平等。富貴沒有真富貴,貧窮沒有真貧窮,痛苦沒有真痛苦,這兩個問題你要是把它打破了,我們就會有勢不臨,心往往就處在一種平等的狀態。由于這種情況,我們才會慢慢調節自己的心理,看到外境,不管富貴或是貧窮皆是一種幻境,而求的是什麼呢?求的是心。目的就是這一個目的,沒有第二個目的。所以說,這些東西——富貴和貧窮,它已經不成問題了。在別人看有差別,在你看來沒有差別。法法平等,沒有差別,有什麼差別?
所以說,我們就應該好好地去悟這個事情。千萬記住,你要是不把這東西(勢)看成你的一部分,而應該看成是修行的一個助道因緣,絕不利用它去産生自己的那種“快意”,心裏馬上就平等了。我們大家平時要好好體會這個東西,特別是別人有病的時候,你不能說閑話,“哦,他盡有病。你說你笨不笨?怎麼盡有病?你說你難不難受?你看你這姿勢也不好看,你看我現在多好。”完了!你有這種心,實際上就不好了。我們的每一步都要想到大家,決不讓自己産生一絲一毫的慢心,這才能做到有勢不臨,否則的話,我們很難做到的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繼續講“人有二十難”,上回講到“有勢不臨難”,今天講“觸事無心難”。
【解】觀事境同夢所緣,何必勞心措置?
“觀事境同夢所緣”,就是說,我們觀很多的事情,和夢是一樣的。一個夢,你用不著去跟它拼命,確實不值得。我們人犯的最大的毛病就是把夢境當真,把夢當真。
我們現在都有體會,比如說咱們現在修行的問題,我們修行究竟怎麼去修?有的拼命去修,對不對?對,我們應該拼命修,但是你用哪個心拼命去修?它這就不一樣了。比如說修密的,“哎,我要修成個密。”這本身就是有心去修,想求個“有”字,有心。剛才我跟定悟師父說了,我說:“什麼叫修密呢?就是沒有秘密的時候,你才是個秘密,有密都不成密。世上的一切秘密都不存在了,那就是密。若世上還有密,那就不是密;真正的密就是沒有密了,那就是密。修密、修密,就修這個,修得世上什麼都沒有了,都真相大白了,那就是真正的密。”觸事也是一樣,“觸”——就是接觸的意思,我們接觸到事情馬上就要起心動念了,所以“觸事無心難”。爲什麼我們“觸事無心難”?誰能說一說?
弟子:遇事情跟沒有這個事一樣,就是因爲看到有這個事才會心煩。
但是爲什麼“觸事無心難”呢?
弟子:因爲外面的一切境界,都是由我們心裏所變化出來的,所以你觸到事情就必然跟心有關系,就動了你的心境。
他講得很好。
這個事情是因爲什麼而生起來的呢?它是因爲你有了心而生起來的事。有心,什麼叫有心?這不是說我們那個真心,而是有那個妄想心的時候它必然有事,它倆是一個東西。你心只要是一動,外面的事就生起來了。只要外面的事一生起來,就說明你已經有心了。你說,有了事,它能無心嗎?只要有心,它就要生起事,心、事是一回事。
當然,我們說的這個“心”是虛妄的心。我們只要生起虛妄的心,起先是虛妄的心,由虛妄的心不斷地擴大,由幽隱到微細,由微細逐漸地變成一般的細,一般的細最後變成粗,變成粗的時候就是事。如果這個事情發生了,說明我們心裏的這個妄想已經變粗了,這個虛妄變得更虛妄,虛妄加虛妄才變成事。這個事和心是一個東西,所以說觸事無心難。
如果我們能知道心事不二,虛妄的心必然要産生虛妄的事,虛妄的事代表我們虛妄的心在動。如果我們知道心、事不是兩個,它是一個虛妄在變化,你要是知道這個變化了,這種幻境馬上就破滅了。它破也得破,不破也得破。就像演戲似的,如果你在後臺看完了,再上前面去看,他怎麼表演,你心裏也知道那就是演員。他怎麼打扮、怎麼表演、怎麼裝相也不好使。他唱的調,他再怎麼把腔勒得緊,你也知道他是演員,所以這場戲演完了,它達不到那種演戲的效果。演戲是要你信它爲真,你當不起真,它就破滅了。
我們也是這樣。觸事無心難,就因爲你不認識這個心,見事就被事轉,你以爲外面還有個事,所以跟著事情去跑。你要知道,這個事就是你自己心動所造成的,雖然我們平時把它看得很堅固,它堅固到什麼程度呢?甚至打雷、下雨、地震,甚至要你命、生死無常、日月星辰……這些事都那麼真實,比如在大地上跺跺腳,大地非常堅固,你拿挖掘機都挖不動它,放炮有時候都崩不下一個坑,都那麼厲害。這麼堅固的事情,如果你的心要是看破了,大地無寸土。一旦看破了這些東西,沒有什麼了不起的,像虛空一樣,馬上就破滅了。
就像人做夢似的,夢裏非常堅固,家庭、生活……感到非常熱鬧,你這起心動念簡直了不得了。但你一旦知道是夢,醒的時候,它啥也沒有了,就那麼輕松。剛才那麼堅固,還有這個、還有那個,這一醒來怎麼都沒了呢?就是這樣的。
如果我們能知道這個事情是虛妄心生起的幻覺,這個事情馬上就滅了。如果你不知道,你要觸事無心就很難辦到。爲什麼很難辦到?雖然你有點定力,甚至不看、不瞅、不聽,但是你心裏還沒有真正把它看破,只是壓服住了,不隨它轉。就像別人打你兩個嘴巴子,你不看,一會兒可能忘了。忘是忘了,但是你心裏的想法:它還是真的。所以說,你不如直接入手,怎麼直接入手?知道是由心産生的妄想所變成的事情,這個事是妄想加妄想,變得非常粗的時候才變成事情。所以看到事情的時候,一看:這地方有一朵花,這花挺香,得了!就知道自己的妄想已經不知道變化多少個了,並不是花香。
就像我們吃飯似的,今天吃的那個杏,你看是那個杏酸,還是我們的嘴酸呢?要是嘴酸的話,我們不吃杏它也應該酸,平時它不酸,嚼嚼舌頭也沒有味,舌頭哪有酸味?它沒有味。要是杏酸的話,我們沒吃的時候,看著杏它也應該酸啊,但它不酸,所以杏也不酸。那爲什麼還得吃了以後,舌頭接觸了,通過這麼些動作它才變酸呢?還得我們知道是杏,它才變成酸的,你要是不知道是杏,它都不會酸的。因爲你第一眼看到:啊,這是杏。還沒等吃就條件反射了,馬上就酸起來,這一吃,“哎呀,真酸!”雖然通過了很多的過程,一層層的,但我吃個杏確實是酸的,吃個桃可能是甜的,吃各種東西有各種的味道。這個東西到底真實不真實?誰能答一答,這個事真實不真實?大家想想看。你說。
弟子:這全是假的。《金剛經》說的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
一切有相,皆是虛妄。那這個虛妄是從哪兒來的?比如這個酸從哪兒來的?
弟子:酸是從心裏的妄想執著出來的。
在心裏的妄想執著出來的。那怎麼在杏上就酸,在蘋果上就不酸呢?
弟子:這我說不清楚。
但是它蘋果不酸變成甜,甜和酸沒啥區別。他說得對,就是因爲我們心裏有個虛妄的東西。這個杏本身就是一種虛幻,它沒有實體可得的,不是有杏在那塊讓你酸,它沒有這個東西。是我們想像出了杏,酸同時也被創造出來了,它是我們心裏的妄想所造成的。就是說,我們的心造成了事,酸和杏就比如是事,這是個虛妄的東西。本來就是虛空,啥也沒有,是我們那個心不斷地演變,最後造成了一切物質世界。一切的物質世界,都是我們虛妄的心所産生的。
佛在《楞嚴經》裏講,你不知道,你的色身外洎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皆是你的心裏物。我們從來都不相信這個。我們說是信佛,雖然多少有點信了,要是不信不能出家。但是真正地相信,還得你開悟以後,親眼見到的時候,你才真正地信。在你沒有真正見道的時候,還只是一般的信。但大家的這個信心已經生出來了,只不過在等待機會。
如果想得到這個機會,想很快地開悟,你就平時對任何事情都不要追求。你不追求,離開悟就近了一步。開悟都是一步步走的,不是說我這, 一下子就成功了。我們像收拾破爛似的,好幾大箱子東西背著,然後你就要開悟去,那不好使。
你看看開悟的人,那屋裏收拾得,東西都很少。要是攢著好幾箱東西,那就不能開悟,因爲他已經被事物轉了。事情一多了,那心已經變化了;那心都變化到那麼個程度了,它怎麼能清淨下來?你想讓心清淨下來,外面的事物你得減少,不貪;不貪著事物,就說明你的心已經在清淨。說:“等我心裏清淨的時候,我就不貪了。”有時候事和心互相影響,你有了物質,它就影響了心;由于你的心貪著,又産生了物質,它互相影響。
所以說,這個事你不把它弄清楚還行?那你怎麼辦?我們就在心上下功夫。心,我們看不見、摸不著,是不是?看不見、摸不著不等于不存在,我們就不管從思惟上,還是從事相上都不讓貪心生起來。我們先從事相著手,每個事相都讓它清淨無染;它清淨無染,我心裏就清淨無染。就從它下手。
有的人說:“你們這麼修行,執著呀,你應該修心。”修心,他不知道事就是心,他認爲另外還有個心。事外再去求心,那屬于外道,那純屬外道,還修心呢!事就是心,是我們心裏的垃圾,所以我們一定要在事相上下功夫,只要在事相上下功夫,很快地你就會放下很多的妄想。
咱舉個例子:我們吃東西時如果不貪,不貪好、不貪壞、不貪甜、不貪酸,你看看,食物吃的時候你就不分別,吃什麼都香,你那個心就少分別了多少次。實際上物質你還是吃了,你不是沒吃,還是那點東西。但是你挑來挑去,先吃它、後吃它,緊著吃還緊著生氣,給他沒給我,多了少了,好了壞了……就吃飯這麼點事,你就分別了多少次。
就這麼點物質同樣能要你的命,既可以叫你成佛,也可以叫你墮落地獄。所以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上,一定要想辦法做到觸事無心。怎麼樣觸事無心?就是把事情看破了。看到女人,就像看到死鴿子似的。你看看,那死鴿子和活鴿子沒啥區別,羽毛也是那麼白,眼睛好像還是那樣,但是你要是看它腦袋一耷拉,就知道死了。
我們看到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