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也是這樣,看到男人、女人長得相貌好,那個好和那個死鴿子沒什麼區別,它就那樣,沒有說這裏有個好、有個壞。因爲啥?那個好壞是我們心裏分別出來的,並不是外面有個好、有個壞。那個好壞不取決于相貌,是因爲我們心裏有好壞,就認爲它好。

  外國人認爲鼻子大好,中國人認爲鼻子短好,這個好是我們自己在分別,實際上就和死鴿子一樣,有啥意義?我們就認爲那個腥臭的東西(女色)最好,所以就被事相轉。

  我們要觸事無心,就是遇到事後,知道這是心裏的汙垢。你心裏的汙垢越大,外面的變化越大,包括現在的電腦、飛機、大炮、輪船、飛船,這都是你心裏的汙垢不斷地堆積所形成的幻境。只要你心裏的汙垢越多,心眼就越來越小,外面的東西也就越來越豐富。因爲你把所有的心都用在這個上面了,所以無明越來越厚,人越來越墮落。人之所以不能成佛,就是被物質所轉。佛法叫你舍去你的財産,目的是幹嗎呢?就是讓你減少汙垢,減少你心裏的負擔和汙垢。

  有的人認爲:“物質和心沒有什麼關系,它能助道,能引起我們的興趣,能讓我們安心修道。”是,當給你的時候,你是興奮了一陣子,但它帶來無窮無盡的遺憾和害處,它害你終生。當時那個興奮並不是一種清淨,只是物質貪欲中的那種興奮點。我們把自己貪欲的興奮當作一種安心和清淨,就像人吃了一個帶有蜂蜜的毒藥,他光品到了那個甜味,不知道那後面的副作用,將會有死亡來臨的。

  所以說,我們應該知道:事物就是心的變化,我們如果貪著事物,妄想不斷地增加,就是心在不斷地墮落。如果我們對事物不貪著,心裏馬上就減輕了妄想和起心動念的過程。如果不斷地減輕、不斷減輕,終有一天就要有個大翻個,這一下子就要從夢境中醒來,心不顛倒。《心經》裏講了“心不顛倒”,心不顛倒即是佛。

  我跟大家講一個我師父講的故事,這是他給一個居士講的,我在旁邊聽。他說:有一個老和尚在廟裏修得還挺老實,還挺好,有一天他就來告假,挨個屋告訴,說:“我准備要回去了。”

  人家說:“你怎麼要回去?”

  他說:“我現在跟大家來告個假,我准備回去了。”

  人家說:“現在你修得怎麼樣?”

  他說:“我現在這個心哪,也沒有什麼,就這麼翻個個,心就翻個個就完事了。”意思是:我就翻個個,我就跟大家告個假,准備回去了。

  大家尋思:這心翻個個,可能是鬧心,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。也沒往心裏去。他告完假了,過兩天就往生走了。可能是煉出舍利還是怎麼回事,大家才知道了:哦!他是預知時至,早就告假了,告訴我們了,“我這兩天要回去了”,人家提前知道了。後來才明白他那天說的什麼意思,說:“我這個心現在翻了個個,和過去不一樣了,就這麼翻一下子。”就這一下子就成就了。

  佛法就是這樣,心不顛倒就完事了。你想心不顛倒,就得觸事無心,到一定程度的時候,就把平衡打破了。你把原先的平衡打破的時候,它像天平似的,突然就翻了個個,完事了,就那麼點事。我們的生死問題——還有沒有生死問題了?也就解決了。不大個勁,但是不大個勁也很難。很難不是說沒法行,難就難在我們行和不行的問題上。

  你要想觸事無心,別人罵你一句,你別吱聲;別人拿你的東西,你別計較。特別是集體生活,在一個寮房的時候。有很多人煩那種生活,他覺得這屋裏太擠、太鬧騰,四個人一屋嫌鬧,叁個人一屋還嫌鬧,兩個人一屋還嫌鬧,最好一個人一個屋——一個人一屋就沒人唠嗑,還嫌悶得慌。就想著:我需要就來,不需要就走,想達到那種環境。他是一種回避的方式,表面上是在不貪著事情,實際上不是不貪著事情,而是被事情所轉,他要求的東西也是事。有時候我們說觸事無心,什麼叫觸事無心?不是逃避的問題,是我們怎麼樣當下無心的問題,當下要看破的問題。並不是逃避,是當下要看破!

  再給大家講個例子。有個人聽說不殺生戒很好,而且願把一切衆生看成父母,他就用他的胳膊和身體去喂蚊子。有一天喂蚊子去了,那小蚊子就不斷地吃,這個吃完又跑來一個,一個兩個紮還行,那叁個五個紮就有點難受,還疼、還癢、時間還長,後來十個、二十個地來,沒完沒了地吃,他就有點受不了了。但是一想自己有誓言,要度一切衆生,忍著吧。忍著忍著,最後想:行,這最後一個走了就拉倒了,再來就不算數了,今天到此爲止。就開始“關門”了,不開放了。但是一看還有蚊子,最後尋思尋思:唉!還是給吧,喂吧。

  你想一想,這個血、時間,忍受了這麼多也沒有什麼變化。他只是按照那個古大德開示的慈悲方式去做了,左一次、右一次地老這麼做,但也沒什麼變化。當他擡腿往回走的時候,突然發現自己沒有腿了,沒有腿還能進屋,哎,這個好!像在虛空走一樣,光有個上身沒有腿,腿郎當郎當根本就沒有作用。

  我們平時都知道這個腿能走道,不斷地走,一步一步邁得還挺疲勞、還挺累的。哎!他那時候沒有腿,腿沒有了還能進屋,這才知道那布施的功德這麼大。那蚊子腿就長,不斷地喝不斷地抻腿。他還以爲白布施了,最後沒想到隨著供養蚊子的功德,悟到了一種特殊的境界裏去了。他知道了人這個能走和所走、有腿和無腿都是虛妄的。

  你想一想,一下打破了這個迷,你說多殊勝啊!就是供養點蚊子,就達到這麼樣的程度。有的人用這一生去追求,可能都沒達到這樣的情況,而他一下子就發現了這個秘密:原來人走道都是騙人的事情。

  你想一想,這還沒有往空想,只是在做善事、在布施。這種布施是無相的布施,因爲他把衆生都當成父母、未來佛去想。這只不過是在進行修心的一種方式,而他自己的一種境界就現前了。

  所以說,觸事而且明白心,知道事就是心的變化,不住在事上,而住在無相上,很快就有這境界。就是說,你不要躲,不要回避事情,見到事情一定要無心。怎麼無心?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不貪著任何事情。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空相,你才能與心相應,慢慢達到你的“不難”的這種程度。

  有時候遇到外境,心就起變化,並不是外境能使心變化,是我們心裏早有那個汙垢在等著,等著因緣;因緣一來,心裏就起心動念了。我們如果知道事就是心的變化,是虛妄心的變化,這個“無心難”就會變成容易了。我們犯不著爲事情去操心,本來很自在,你何必呢?像蘋果酸、甜,你管它幹嗎?你管,你真管得了嗎?你想叫那個杏不酸,那好使嗎?一加糖又變成甜了,是不是?無論在哪上下功夫,都不如無心。你覺得你在下功夫或在努力,都不是正確的。怎麼樣才正確?當下無心,那是最重點的。事情做也是無心去做,心不住在任何事情上,那就是容易。

  如果你在這裏起心動念,那都是一個難。再說,一切事情用不著你去管,它的自然規律在那裏。你看我們每天忙活來忙活去的,好像我能蓋座樓,我又能蓋個房子,我又能蓋這個……那都是一種幻境。我們只是隨緣消舊業,如果你認爲“我能蓋房子”,只要産生了執著和感情,你就被它轉了。你就算把它蓋到天上,它也是個幻境,今天有了,明天可能就滅掉了。地球都是幻境,何況它呢?太陽都是幻境,何況這點事?我們一定要看開,看開就自在了。

  觸事無心難,關鍵是要我們認識心,如果認識心就不難。但是對待事情一定要知道,要守戒律去做。戒律就是讓我們觸事無心,一切戒律都是讓我們觸事無心。戒律防什麼呢?防非止惡,就是不讓你起心動念。什麼是非?你起心動念就是非,就是惡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,遇到事情,第一個就要守戒。

  守戒不是爲了一個戒相的問題,是怎麼樣達到你心裏不被汙染。減輕汙染,終歸有一天要開悟的,就在這上下功夫。要是不信,咱就比量比量,你說:“我就不用,我使勁貪,最後能開悟。”這種人恐怕天下沒有一個。

  你看那些祖師大德,第一個就是舍掉自己的財産,去求開悟,有的甚至開悟了還扔掉財産。那龐家四聖,龐蘊可能在馬祖手下開悟了,最後弄個船,把自己的萬貫家財都扔到湖裏,連送人都不送,也不做善事也不去蓋廟,往湖裏一扔就完事了。他開悟了,悟的是什麼?最後明白了,就是這些財産障他的道,要不可能早開悟了,是不是?由于他不貪戀這些財産,放下了,所以就開悟了。開悟了以後就更放下了,更不去貪了。

  只要是貪的人,你就放心,他沒開悟。左一件衣服、右一件衣服,左一樣要、右一樣要,什麼都是好東西,一看就知道沒開悟。反正我就看了,你們這裏面誰攢得東西多,我知道你沒開悟。攢得少的,我就懷疑你是不是開悟了。以後發現你們東西少了,我就知道你們快開悟了;要是東西多,我就知道你還沒開悟。開悟和這個事情絕對有關系,嚴持戒律的人,那肯定是要開悟的人。因爲啥?因爲他知道那戒律絕對是降伏其心的,他不再看成是一種執著了。

  現在有很多人把持戒看成執著。今天就來了個居士,蓋縣茅蓬的,她說她挺護持寺院的,來跟我講。但是和妙融師父(注:大悲寺下院道源寺住持,原來在蓋縣茅蓬)老犟,說有人講念一句佛號就可以在大光明之中了,而且他講法也講持戒。我沒容她講,我說:“你先別講,你聽我講兩句得了。”如果我跟她講,她就跟我對著講。僧人老跟她對著講,那有啥意思?爭執起來也沒意思。

  我說:“你講得好壞我不聽,別人講得好壞我不聽,我看他最終效果怎麼樣。有的人聽完以後不持戒了,你說這是怎麼回事?本來過午不食一年多了,最後反而破了齋戒了。你說你持戒,最後爲什麼把人家齋戒破了?而且人家本來修得很精進,結果有的不修了,最後修不起來了。我不管你講的是什麼,但是你達到的那個效果,就和那個本願法門一樣,就造成這效果,你自己考慮吧!”

  (編者注:本願法門:日本一個打著淨土宗的旗號的附佛外道,否認因果,歪曲理解淨土宗的教義,說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