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只要你現在念阿彌陀佛,不必持戒,無論造多少惡業,將來都可以往生。)
她剛要講什麼,我說:“你別講,咱倆也沒有時間去爭論,另外你跟我爭也不好,你先忍受忍受。”她樂了。我說:“我給你提供點看法,你去看看戒律是怎麼說的。不是你隨便提一提“也要持戒修行”,就順便說說不行,而是看你把戒放在第幾位上?你說持戒是不是作爲一種裝飾說的,借著說持戒的話,先破戒,後拿戒做一種掩飾?要看最後造成的是什麼結果?”後來她不吱聲了。現在的人修道就這麼難。
昨天我跟那個居士唠嗑,現在有很多居士又學什麼呢?學菩提功去了,學了佛又學菩提功去了。說“你念兩年《金剛經》都不如我練半年菩提功”,現在的外道都是這樣式的,這叫附佛外道。現在外道非常猖獗,去掉一個*輪功,還有其它的*輪功在。包括說自己在大光明之中、在大*輪中……這都是*輪功那一類的行爲,都是大妄語。我說:“這些人死了以後就得下地獄,地獄罪償完了做鬼,做完鬼了做畜生……就輪回受果報。”他們不信,怎麼給他講也不信,沒辦法。但也得跟他們講,現在外面的事情就是這麼不可思議。
我們想修道——爲什麼要穿百衲衣?就是爲了遇事無心。你想,你要是穿好衣服,貪求好衣服,人家說:“我這件布料可好了,你看看多好,這布料還標准,特別適合僧人穿,還利索。你看看,這布料太好了。”你要是想左換衣服,右換衣服,那就貪了。那心早就嘣嘣嘣跳,“有什麼辦法讓他能給我呢?”想這主意。
如果你穿百衲衣,一生就這一件,雖然你貪心還沒完全放下,但最起碼它是個盔甲,能保護你。你終身就要這一件,人家給你再好的也不要,“那些東西和我沒關系。”雖然你不能看空,但最起碼也能放下,“我不要那東西了,要那東西也沒有用,我終身就這一套了。”一看這衣服,我今生就這一套,你給我也不能穿,我還得交常住,費那麼大勁幹嗎?不如不要,拉倒吧!一下就防過去了。觸事,你只要不貪,就能慢慢達到無心的程度;只要你有貪心,就壞了。所以說,我們要盡量那樣去做。
【釋】觸事,就是遇到一切事,能以無心處之。事情來了也不要緊,隨意處理;事情過去了,也不要緊。“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”,沒有執著心、妄想心,這叫無心。
觸事無心,宣化上人講得很明白,就是遇到一切事能以無心處之。看來咱沒講錯,講到根本那塊了。必須以無心處之才能解決這個無心難的問題,其它什麼道理都不好使,這個是根本。所以說,事情來了一定不要貪,以不貪來處理事情。過去了我也不追求,也不再去攆,說:“這個機會錯過了,太可惜了,我去找去吧。你看看,我剛才那一句話你就不布施了,看來是我說錯了,趕緊找你去道道歉,你還是布施吧!”那完了,那又被轉了。你別聽他騙你,他想布施,你怎麼說都會給你;他若不想布施,他忽悠忽悠就把你騙了,沒有用的事情。
蓋不蓋樓咋地?咱就是這個原則:你想蓋就蓋,你要是不想蓋就算了。你想叫我再去跟你攀這個緣,我也不願意攀緣,不去攀這個緣。但是你來發心蓋房子好不好?好。我該跟你唠的,我也得給你唠。因爲啥呢?這是正常的,就是你不發心我也得跟你講。你發心的時候,因爲你發心的關系,我可能多講一點,這很正常。所以說遇事要無心,一切事情都是幻境。
現在講下一個,“廣學博究難”。
【釋】廣學,就是廣泛地學習。博究,就是多多地研究,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。
這是宣化上人在《四十二章經淺釋》中講的。這個是蕅益大師講解的:
【解】廣學而不博究,如入海無指南針,安能會理?
我們剛才講了,就像入大海一樣,人在生死大海裏,沒有佛法的理論支持,在大海裏沒有方向,你知道往哪遊?哪是岸邊?你根本就不知道。你必須知道岸邊,有個指南針告訴你方向,得這麼走,你才能渡過這個生死大海。那你就得學習。“廣學”,深深地學,而且非廣不可,不廣不行,一定要在“廣”字上下功夫。誰能說一說,什麼叫廣?
弟子:智慧無量無邊,無窮無盡。
這叫廣。你這一下說得我都沒有話說了。他講得很對,智慧無量無邊。誰能再具體地講一講?他把總題目都給我講出來了,我都沒辦法往下講了。誰能再具體地給我講一講?
弟子:通過彙集才能廣。
弟子:空一切相,一就是一切,一切就是一。
一切即是一。我也不問了,你們把我想講的話全講完了,我這沒法講了,這也太厲害了,太好了。
什麼是智慧?就是把所有的智慧都集中在這一個上,那才叫智慧。如果分散了,就不是智慧。彙集,要彙集在一起,叫智慧。說“這面一個智慧,那面一個智慧”,那不叫智慧,那也不叫廣。雖然你占了很多地方,但它還有很多空檔的地方,所以不廣。
比如十個“一半”的東西,都加一起還是一半的,是不是?只能說是十個“一半”的東西。彙集一起的智慧,什麼是彙集一起的智慧?就是一切即是一個,一個就是一切。換句話說,就是大無外、小無內,這才是真正的廣。你要想真正的學廣,你的廣就得大沒有外、小沒有內。誰能說一說,這叫什麼?
弟子:那是虛空。
就是虛空。大無外、小無內,這是虛空。還有誰能說一說?
弟子:佛的本源。
佛的本源。還有沒有說的?
這都說到家了,都不錯。大無外,小無內,像虛空一樣,遍滿一切處。什麼是遍滿一切處?就是我們那個心,這個心就是一切佛的本源。通常說的佛只是化身佛、報身佛,只有法身佛才是真佛,那就是我們的心。只有求到我們的心,才會真正的達到廣學。
說:“師父既不讓我們多看書,也不讓我們看本。”但是我讓你們廣學,你別說我沒讓你們廣學,因爲我叫你修的是心。你要是說我不讓你廣學,才真屈了我。說:“師父什麼都不讓我們學。”但我讓你學廣,哪個廣?你從根本上下手,修這個心,只有心才能解釋一切萬物,其它什麼事情都不能達到這個廣。學其它的好不好?好!五明好不好?好!還有很多的好不好?好,都好!但是它廣的程度就有限量,它被限定到一定程度了,所以非真正的廣。
慧明大師給人講課就講了,講個“大方廣”,說要聽哪種廣?他給講了叁種廣,說:“最高的法,我這一生也講不完這個廣。你要是聽小的廣,咱倆還可以勉強談一談。”最後把那個方丈給征服了,真的成爲法師。我們都知道這個故事。雖然一個字也不認識,因爲他知道一個“廣”字,所以把那個老方丈給征服了。哪個是廣?他知道是心,心才是廣,你要談心,咱倆就談個沒完,這一生、兩生也談不完這個東西。
我們想學廣,也得學這個心。只要是修心的人就得奔這個道,雖然還沒有成就,但你學的法門就是真正的廣。廣學,我是這麼解釋這個問題。你要是多看書,我說你那叫窄學,雖然有很多的東西很有道理,但這是窄學,你不如直接修心。只要是直指人心的地方,都是廣學。咱並不否認那些知識,很多都是很對的,那些知識也是奔著心去的,但是有個究竟和不究竟的問題。我的意思是:你們趕緊撈多一點、真一點,奔這個去。這樣的話,很快就成就了,容易成就。這個是廣學。
當然,我們並不否認具體地學,具體學也是爲了修這個心,只要是爲了修這個心,你學什麼都屬于廣學裏的。但是爲什麼咱們限製多看書?因爲你一個問題還沒弄清楚呢,太多了,你就嚼不爛了。只有放下一切的時候,你才能廣學。該學的東西你也應該學,但學的目的是爲了心。這是廣學的問題。
還有一個就是“博究難”,“博”就是淵博,又要廣博又要究竟,這個難。你想,我們學的佛法理論和世間的理論,能不能達到真正的廣、真正的博和究竟?包括世間法,你能不能解釋清楚?你解釋了醫學,解釋不了其它的科學;你解釋了其它科學,解釋不了醫學,你也解釋不了人生;你解釋了人生,解釋不了動物的一生;你解釋了地,解釋不了天……你能達到博嗎?能達到究竟嗎?是不是?你就算達到博,你能不能知道它爲什麼是這麼個起源?
像今天周居士問我,他說有人給他講了,這個人從哪來,人是怎麼成佛的,佛是怎麼變成人的……他講這個事情。後來他又講了,說做好人就可以成佛。我說:“人和佛是兩個概念,人是六道輪回的一個過程;佛不屬于人,也不屬于這類,你別把佛也當成人看,這也是不對的,佛就是佛。”
有人說:“人覺悟了,還是人,但是已經成佛了。”這種說法,我看還不正確。覺悟了就覺悟了,覺悟了哪還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?沒有這個東西。他還保留了人相,又表示我已經成佛了……他就欺騙不懂的人、沒開悟的人。說得好像是挺有道理,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。他就是認爲六道衆生離不開本相。
佛是無相的,遍一切處,像虛空一樣,他沒有相貌,有相貌那就不是佛了。佛之所以現身,那是因衆生的需要。佛並不現身,是什麼現身呢?是衆生的需要。佛沒有什麼去度誰不度誰的事,是你的需要,所以佛就反應了。並不是佛現身,是衆生的需要。
就像有一個鞍山的居士來問問題,他問:“觀世音菩薩爲什麼現叁十二相來度衆生?爲什麼現女人身,爲什麼觀世音菩薩踩著龍?爲什麼文殊菩薩騎著大獅子、普賢菩薩騎著大象來度衆生?”他這個意思就是說,他們怎麼以這些方式來度衆生——我還忘了是什麼意思了,好像就是來度衆生的意思,爲什麼他有這麼多的本領?可能是這麼個意思吧。
當時我是這麼答的,我說:“觀世音菩薩他也沒變化,誰也沒變化,是衆生的需要,並不是觀世音菩薩要現出騎著龍,因爲什麼而騎著,他是根據衆生的需要。因爲佛菩薩以不動,也就是不生不滅而能夠周遍一切法界,而且能夠現各種身。”如果你起心動念,你一個身也變不了,只有不起心動念,才能真正地度無量無邊的衆生。我們想博、想究竟,你就得知道:只有見真心,你才能真正地博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