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识来源于哪呢?来源于你们大家。”

  说:“我不明白。”你不明白,因为你有这个因缘,所以能叫我明白;我明白,再叫你们也能明白,这是互相明白。所以说,你有这个心,还能轻视谁,那未学正是你。他不明白也好,或是他明白也好,实际上,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。宣化上人讲的,那句话怎么说的?“众人是我师,我是众人师。常常师自己,我是自己师”。就是说,我们应该这么看,一切事物都是这个因缘。

  就比如说,我们今天能学到一点东西,都是大家来成全我。成全我的目的,是因为你想成就得快。你想得到更多,你就要把所有的东西(指道理、智慧)布施出去。你布施出去,发心给别人,那别人得把更多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返回给你。因为别人想通过你的手来布施,需要通过你来发,那别人都狠狠的把东西运到你这块儿,通过你再发出去,而你在其中也受益,是不是?

  本来就是一场戏,这里没有一个先学和未学的问题。像一个教授再好,没有学生有啥用啊,你说是不是?你给谁讲去,那教授也就不成立了。连教育的对象都没有,你去给谁教?另外,没有学生,你那些知识也没有用啊。你所谓的知识……就因为他替你听,所以你才成为教授,把你的名分成就了。你为了想给他讲,首先你要明白;等他明白了,实际上,和你还是一样的。就是他不明白,实际上,也是他给你的这个机会。要是没有他,你就没有这个机会,没有诸法缘起,你没有这个因缘,那是不会成就的。

  所以说呢,我特别感谢什么呢?感谢这些人,感谢众生,感谢所有的人。我今天能学佛,能明白一点道理,这些都是大家给的,所以说没有一个可轻视的。你轻视谁?一个小虫子都给我讲法,如果没有小虫子,我就不知道还有我。

  我们通过这个明白一点道理,就是从事相上明白。更主要的,我们明白了真实的东西,就是无我相,无这个事相上的东西。本无众生,你上哪去找众生,是不是?你有了个未学,那绝对是一个事相上的东西,有了事相就是众生。如果你没有事相,也没有未学,那你就是觉。

  我们现在就堕落在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上。说:“不对啊,这山河大地都存在。”你别看它存在,存在也是虚妄的,这点非常重要。你永远记住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这句话并不因为相存在,就可以否定,就因为相存在,这句话才真实的成立。这句话就是我们学佛最关键的地方,因为我们不认识一切相都是虚妄。我们只要认为有个真实,我们就有了追求,就起心动念,喜欢这个或轻视那个,都是错误的。

  我们知道了轻视心和未学,这都是虚妄的变化,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这些东西。怎么样克服?不断地通过禅定——一念不生是最好的了,如果要是证到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那是最好的克服。如果做不到,我们应该恭敬别人,你恭敬别人,实际上就是在去掉我相。严格持戒也是在去掉我相,你坐禅也是在去掉我相,你去学戒律也是在去我相,一切佛法的行为都在去掉我相。

  有的人说:“我们现在学戒,是不是着相啊?我们学敲打唱念、上殿拜佛,是不是着相?”这不是。因为是要通过这个方式来去掉我执,最后达到的目的是去掉我相;去掉我相,这个轻视心就没了。

  佛菩萨从来没有轻视心,他心里没有这个概念,连人相都没有,他哪来的轻视心?就看到所有的众生相,他也会真心地认为你是未来的佛,或是自己的父母,他完全没有轻视心,因为他这个心不分别。他并不是我们这个想像的佛菩萨,要这么想,那么想,那都是错误的。佛菩萨不起心动念,只有众生才起心动念,没事还想个没完。实际上,我们那个起心动念有没有作用呢?它也没有作用,是我们在不断地自己糟蹋自己,觉得不想点东西就没我了。所以说,我们都上了这个当了。

  我们想不生轻视心,就得要真实地去做,做什么呢?克服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我们平时怎么去克服?就是说,一个是要严格地按照这些规定去做,每项规定都这样,特别是行苦行,更是克服我相最关键的。我觉得在道场里确实有几个人很了不起的,比我强。那天在那边收拾鸽子窝,我说拿个棍往外扒拉扒拉,那棍子上沾的都是鸽子粪,亲藏过去伸手就拿了。是,他眼睛是有点看不见,但是他知不知道是鸽子粪?知道!但是心里没有分别。所以说呢,在我眼里是鸽子粪,在他眼里就没有,只是一片清净,多了不起!

  还有很多小沙弥,挑粪哪、倒厕所啊,不怕埋汰,这就是去掉我执。还有一些打扫殿堂周围的鸽子粪便,别人不爱做的我去做。打扫厕所,有人每次打扫厕所都非常卖力气,而且擦得非常干净,这些都是去掉我相最好的方法。大家每个人都在去我相,不说别的,每天一顿饭,就是去我相。每天一顿饭,那就是克服我相的最大的定力,你有多大的修行也不是吃一顿饭,是不是?不摸钱,那也是去我相最好的方法。要把“我”字、各种贪欲心全部去掉,因为贪欲之后,我相就是坚固,所以我们就舍这些贪欲。

  大家在克服事相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,但是我们更应该进一步地明白,一切成就来源于众生,还于众生。我们今天的成就,今天能够得到这个机会修行,那都是众生给我们的,并不是我有什么能力。这样的话,我们的轻视心就会克服掉。

  另外,这个轻视心是最可恨的,若瞧不起人,那你这心里就是黑暗。你不知道,恭敬人是不好学的。那是文化大革命刚过,我就想恭敬人,不愿意与人有冲突。我那天在那看书,也不知道怎么看的,就有要恭敬人的概念。事实上那时候的人都是勾心斗角,文化大革命以后,人的脾气不知道怎么那么大,在屋挺好,一出外面就想打仗。一遇到打仗的事情,大家就热闹了,就像正常地看戏一样。这让我生起一种什么心?让这个世界上不要有斗争,从我做起,应该恭敬所有的人,于是我就这么做。

  刚一做,让人骂一顿,把我骂得伤心了,那心一下就失落了。那时候天天在痛苦,就想恭敬,甚至我都想恭敬一个小孩,但那时不懂佛法。我就想恭敬所有的人,把这个正气扶起来,但是没扶起来。后来自己也没有去做了,但是那种心情特别的难受,痛苦了多少年,还是找不着自己。

  后来学佛了,渐渐地明白了,这才把那个心解放出来。明白什么呢?就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父母,未来诸佛。你这么去恭敬所有的人,心里才没有痛苦。你要是不这样的话,你永远是痛苦的。你何必去找痛苦?放着快乐干吗不做呢?你恭敬所有的人,你说你低了?那还能低?而且你把这个幸福、这个自在、这种清净拿回来了,那才是真正的财富。

  所以说,这个“轻”字就是痛苦的根源,我们一定要去掉这个痛苦。

  大家行持的时候,具体的做法我不说大家也明白,永远要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你越是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的时候,他越尊重你,尊重到什么程度呢?你要命给命,要啥给啥,完全是一种布施心。所以说,能布施者才是真正的无人相、无我相。

  前几天看了本书,一提那个还生气,这本书说:“布施和持戒是得人天福报,不能出三界。”过去佛在世的时候,那些出家人、阿罗汉就是严格持戒,进行布施,舍身护戒,既持戒又布施——有布施才能持戒,没有布施你持不了戒。因为他不断地舍掉自己的生命,或是自己的一切去持戒,很快就证果了。所以说,这种说法完全是一种胡说乱说。

  我们大家平时就要养成这种习惯,要帮助人,而且要主动去帮助人,别等人上前。说“你求我,我一定帮你”,那叫什么帮助?那你就有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了,你只要发现问题……他鞋埋汰你就刷一刷,那就是我的鞋,他鞋就是我的鞋,他脚就是我的脚,他没吃饭等于我没吃饭,他吃饱了也等于我吃饱了,他快乐就是我快乐,他痛苦也是我痛苦……我们和众生永远是一条根,不光有情众生是一条根,无情众生也是一条根,任何大地,一草一木都是一条根。

  【解】佛尝言四种不可忽:一者火虽小不可忽。二者龙虽小不可忽。三者王子虽小不可忽。四者沙门虽小不可忽。今有轻未学者,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。

  要恭敬一切众生,不要有轻视心。当看到别人的不足,产生轻视心,要一切都是由我内心的不平造成的。而且呢,用实际行动去做,哪怕替他刷双鞋呀,捶捶腿呀,或是帮他打扫打扫屋里呀。我们都发这个心,这样的话,这毛病就解决了,就不会产生轻视。有轻视心就有未学,有未学就存在轻视。如果永远是“人人是我师”,他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
  所以说,“沙门虽小不可忽。今有轻未学者,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。”他不知道这个,是不可以忽视的。忽视未学之人,那绝对是没有开悟的。他不知道,他的开悟行为来源于他的愿力和行持,没有那些众生,他上哪有开悟和修行?没有众生,你哪有这个因缘,是不是?

  你要是不发心,你也不会开悟。因为你那是自私,我就想成就我。那你就自己成就吧!开悟是悟一切众生皆是我的心,悟的是这个。如果你说我不管他,那你与悟正好背道而驰,所以你永远也不会开悟的。只有发心要度众生的人,一切为了众生,将来为众生,永远为众生,你这才有开悟的因缘。你的开悟因缘是众生给你的,让你开悟再度众生。它俩是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的。你如果明白这个,你那种轻视心就不存在了。生你养你的是众生,成就你的还是众生,所以你往哪轻视?没有轻视。今天主要讲这一段,如果再讲恐怕时间不能够用。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。

  我们这个轻视心有时候就不断地升起,为什么不断地升起?因为我们老发脾气,你有脾气就有轻视心了。说:“这人太可恶了,这人咋这样呢?”有时候我也生气,因为他真不听话,虽然嘴上说你不听话,但心里并不敢轻视。你看我说是说,但心里没有那种概念,只是说这个问题不对,而不是说我轻视你这个人。因为啥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