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知識來源于哪呢?來源于你們大家。”
說:“我不明白。”你不明白,因爲你有這個因緣,所以能叫我明白;我明白,再叫你們也能明白,這是互相明白。所以說,你有這個心,還能輕視誰,那未學正是你。他不明白也好,或是他明白也好,實際上,每個人都是你的老師。宣化上人講的,那句話怎麼說的?“衆人是我師,我是衆人師。常常師自己,我是自己師”。就是說,我們應該這麼看,一切事物都是這個因緣。
就比如說,我們今天能學到一點東西,都是大家來成全我。成全我的目的,是因爲你想成就得快。你想得到更多,你就要把所有的東西(指道理、智慧)布施出去。你布施出去,發心給別人,那別人得把更多的東西源源不斷地返回給你。因爲別人想通過你的手來布施,需要通過你來發,那別人都狠狠的把東西運到你這塊兒,通過你再發出去,而你在其中也受益,是不是?
本來就是一場戲,這裏沒有一個先學和未學的問題。像一個教授再好,沒有學生有啥用啊,你說是不是?你給誰講去,那教授也就不成立了。連教育的對象都沒有,你去給誰教?另外,沒有學生,你那些知識也沒有用啊。你所謂的知識……就因爲他替你聽,所以你才成爲教授,把你的名分成就了。你爲了想給他講,首先你要明白;等他明白了,實際上,和你還是一樣的。就是他不明白,實際上,也是他給你的這個機會。要是沒有他,你就沒有這個機會,沒有諸法緣起,你沒有這個因緣,那是不會成就的。
所以說呢,我特別感謝什麼呢?感謝這些人,感謝衆生,感謝所有的人。我今天能學佛,能明白一點道理,這些都是大家給的,所以說沒有一個可輕視的。你輕視誰?一個小蟲子都給我講法,如果沒有小蟲子,我就不知道還有我。
我們通過這個明白一點道理,就是從事相上明白。更主要的,我們明白了真實的東西,就是無我相,無這個事相上的東西。本無衆生,你上哪去找衆生,是不是?你有了個未學,那絕對是一個事相上的東西,有了事相就是衆生。如果你沒有事相,也沒有未學,那你就是覺。
我們現在就墮落在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上。說:“不對啊,這山河大地都存在。”你別看它存在,存在也是虛妄的,這點非常重要。你永遠記住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這句話並不因爲相存在,就可以否定,就因爲相存在,這句話才真實的成立。這句話就是我們學佛最關鍵的地方,因爲我們不認識一切相都是虛妄。我們只要認爲有個真實,我們就有了追求,就起心動念,喜歡這個或輕視那個,都是錯誤的。
我們知道了輕視心和未學,這都是虛妄的變化,所以我們一定要克服這些東西。怎麼樣克服?不斷地通過禅定——一念不生是最好的了,如果要是證到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那是最好的克服。如果做不到,我們應該恭敬別人,你恭敬別人,實際上就是在去掉我相。嚴格持戒也是在去掉我相,你坐禅也是在去掉我相,你去學戒律也是在去我相,一切佛法的行爲都在去掉我相。
有的人說:“我們現在學戒,是不是著相啊?我們學敲打唱念、上殿拜佛,是不是著相?”這不是。因爲是要通過這個方式來去掉我執,最後達到的目的是去掉我相;去掉我相,這個輕視心就沒了。
佛菩薩從來沒有輕視心,他心裏沒有這個概念,連人相都沒有,他哪來的輕視心?就看到所有的衆生相,他也會真心地認爲你是未來的佛,或是自己的父母,他完全沒有輕視心,因爲他這個心不分別。他並不是我們這個想像的佛菩薩,要這麼想,那麼想,那都是錯誤的。佛菩薩不起心動念,只有衆生才起心動念,沒事還想個沒完。實際上,我們那個起心動念有沒有作用呢?它也沒有作用,是我們在不斷地自己糟蹋自己,覺得不想點東西就沒我了。所以說,我們都上了這個當了。
我們想不生輕視心,就得要真實地去做,做什麼呢?克服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。我們平時怎麼去克服?就是說,一個是要嚴格地按照這些規定去做,每項規定都這樣,特別是行苦行,更是克服我相最關鍵的。我覺得在道場裏確實有幾個人很了不起的,比我強。那天在那邊收拾鴿子窩,我說拿個棍往外扒拉扒拉,那棍子上沾的都是鴿子糞,親藏過去伸手就拿了。是,他眼睛是有點看不見,但是他知不知道是鴿子糞?知道!但是心裏沒有分別。所以說呢,在我眼裏是鴿子糞,在他眼裏就沒有,只是一片清淨,多了不起!
還有很多小沙彌,挑糞哪、倒廁所啊,不怕埋汰,這就是去掉我執。還有一些打掃殿堂周圍的鴿子糞便,別人不愛做的我去做。打掃廁所,有人每次打掃廁所都非常賣力氣,而且擦得非常幹淨,這些都是去掉我相最好的方法。大家每個人都在去我相,不說別的,每天一頓飯,就是去我相。每天一頓飯,那就是克服我相的最大的定力,你有多大的修行也不是吃一頓飯,是不是?不摸錢,那也是去我相最好的方法。要把“我”字、各種貪欲心全部去掉,因爲貪欲之後,我相就是堅固,所以我們就舍這些貪欲。
大家在克服事相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,但是我們更應該進一步地明白,一切成就來源于衆生,還于衆生。我們今天的成就,今天能夠得到這個機會修行,那都是衆生給我們的,並不是我有什麼能力。這樣的話,我們的輕視心就會克服掉。
另外,這個輕視心是最可恨的,若瞧不起人,那你這心裏就是黑暗。你不知道,恭敬人是不好學的。那是文化大革命剛過,我就想恭敬人,不願意與人有沖突。我那天在那看書,也不知道怎麼看的,就有要恭敬人的概念。事實上那時候的人都是勾心鬥角,文化大革命以後,人的脾氣不知道怎麼那麼大,在屋挺好,一出外面就想打仗。一遇到打仗的事情,大家就熱鬧了,就像正常地看戲一樣。這讓我生起一種什麼心?讓這個世界上不要有鬥爭,從我做起,應該恭敬所有的人,于是我就這麼做。
剛一做,讓人罵一頓,把我罵得傷心了,那心一下就失落了。那時候天天在痛苦,就想恭敬,甚至我都想恭敬一個小孩,但那時不懂佛法。我就想恭敬所有的人,把這個正氣扶起來,但是沒扶起來。後來自己也沒有去做了,但是那種心情特別的難受,痛苦了多少年,還是找不著自己。
後來學佛了,漸漸地明白了,這才把那個心解放出來。明白什麼呢?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父母,未來諸佛。你這麼去恭敬所有的人,心裏才沒有痛苦。你要是不這樣的話,你永遠是痛苦的。你何必去找痛苦?放著快樂幹嗎不做呢?你恭敬所有的人,你說你低了?那還能低?而且你把這個幸福、這個自在、這種清淨拿回來了,那才是真正的財富。
所以說,這個“輕”字就是痛苦的根源,我們一定要去掉這個痛苦。
大家行持的時候,具體的做法我不說大家也明白,永遠要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你越是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的時候,他越尊重你,尊重到什麼程度呢?你要命給命,要啥給啥,完全是一種布施心。所以說,能布施者才是真正的無人相、無我相。
前幾天看了本書,一提那個還生氣,這本書說:“布施和持戒是得人天福報,不能出叁界。”過去佛在世的時候,那些出家人、阿羅漢就是嚴格持戒,進行布施,舍身護戒,既持戒又布施——有布施才能持戒,沒有布施你持不了戒。因爲他不斷地舍掉自己的生命,或是自己的一切去持戒,很快就證果了。所以說,這種說法完全是一種胡說亂說。
我們大家平時就要養成這種習慣,要幫助人,而且要主動去幫助人,別等人上前。說“你求我,我一定幫你”,那叫什麼幫助?那你就有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了,你只要發現問題……他鞋埋汰你就刷一刷,那就是我的鞋,他鞋就是我的鞋,他腳就是我的腳,他沒吃飯等于我沒吃飯,他吃飽了也等于我吃飽了,他快樂就是我快樂,他痛苦也是我痛苦……我們和衆生永遠是一條根,不光有情衆生是一條根,無情衆生也是一條根,任何大地,一草一木都是一條根。
【解】佛嘗言四種不可忽:一者火雖小不可忽。二者龍雖小不可忽。叁者王子雖小不可忽。四者沙門雖小不可忽。今有輕未學者,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。
要恭敬一切衆生,不要有輕視心。當看到別人的不足,産生輕視心,要一切都是由我內心的不平造成的。而且呢,用實際行動去做,哪怕替他刷雙鞋呀,捶捶腿呀,或是幫他打掃打掃屋裏呀。我們都發這個心,這樣的話,這毛病就解決了,就不會産生輕視。有輕視心就有未學,有未學就存在輕視。如果永遠是“人人是我師”,他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。
所以說,“沙門雖小不可忽。今有輕未學者,未知其不可忽故也。”他不知道這個,是不可以忽視的。忽視未學之人,那絕對是沒有開悟的。他不知道,他的開悟行爲來源于他的願力和行持,沒有那些衆生,他上哪有開悟和修行?沒有衆生,你哪有這個因緣,是不是?
你要是不發心,你也不會開悟。因爲你那是自私,我就想成就我。那你就自己成就吧!開悟是悟一切衆生皆是我的心,悟的是這個。如果你說我不管他,那你與悟正好背道而馳,所以你永遠也不會開悟的。只有發心要度衆生的人,一切爲了衆生,將來爲衆生,永遠爲衆生,你這才有開悟的因緣。你的開悟因緣是衆生給你的,讓你開悟再度衆生。它倆是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的。你如果明白這個,你那種輕視心就不存在了。生你養你的是衆生,成就你的還是衆生,所以你往哪輕視?沒有輕視。今天主要講這一段,如果再講恐怕時間不能夠用。咱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解決。
我們這個輕視心有時候就不斷地升起,爲什麼不斷地升起?因爲我們老發脾氣,你有脾氣就有輕視心了。說:“這人太可惡了,這人咋這樣呢?”有時候我也生氣,因爲他真不聽話,雖然嘴上說你不聽話,但心裏並不敢輕視。你看我說是說,但心裏沒有那種概念,只是說這個問題不對,而不是說我輕視你這個人。因爲啥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