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呢?今天我說你,你明天可能比我還先成就,你可能來救我。我爲什麼能說出來?是你給我個教化因緣,你幫我成就我那個菩提心,是不是?人各有各的長處,應該這麼看。
我們千萬不要發脾氣,人要柔和,說話要和氣和聲,柔和就是不輕視未學。有時候我們說話太沖,這都是毛病。說話一定要柔和,這反複強調,柔和不是表示你低下,而是表示你的清淨和尊貴。
在曆史上,凡是有輕視心的沒有不失敗的,有句話怎麼說的?輕敵。不是打不過他,是由于輕敵故。好像是這麼說的。爲什麼被打敗了,不是我沒有力量,是由于太輕視的關系。這就是教訓,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打敗仗,你想不打敗仗就不要有輕視心。通過反複說“不要有輕視心”,讓大家能夠清楚地認識它。
另外,我們也不承認未學的問題。因爲人人都有佛性,是我們的前生父母、未來諸佛,你看,就是一個小蟲子,它也有智慧。如果我們承認有個未學的問題,我們已經墮落衆生相裏了。沒有誰可輕視的,雖然他對佛法有的不明白——那只是暫時不明白。而他現在已經學了,不等于以後不明白。等以後明白了,他又有其它的長處,一旦他的行力起來,有時候速度還超過我們,是不是?所以說,不能眼前論高低。
另外,剛才我講的那個實相。凡所有的衆生都是通過各種的方式來度我們,因爲你需要。他爲什麼表現了一種笨的行爲?有時候表現了一種不聰明的行爲,或是叫你生氣的行爲,什麼原因?是你的需要,你需要在這裏覺悟,所以他才表現,你要是不需要,他不表現。並不是他愚蠢,也不是他笨,也不是他不聽話,是誰?是你自己,你自己在不聽話,你自己在做愚癡的事情,只不過通過他來警告你:你就是這個模樣。因爲對方就是一個鏡子。
就像人照鏡子似的,有人就要照鏡子,鏡子裏也有個人像。我們就是這樣,爲什麼要輕視人呢?就因爲我們從來沒有照過鏡子,從來不認識對方就是自己。像照鏡子似的,我們照鏡子時就知道,對面鏡子裏的那是我,這是我照了鏡子。因爲有了我相,就有了對方的相;對方的相是因爲有我相而産生的,是不是?
我們這個鏡子非常廣大,而且還變化無常。因爲這個鏡子是直接地反映了我們面貌的像,但是它反映不了我們的心裏的相。我們心裏的貪嗔癡,這個結構反映不出來。是不是真不反映呢?實際上早就反映出來了,是我們不認識。一切外面的事情,你這種輕視心,都是你心裏的貪嗔癡的結果,並不是那個人的貪嗔癡。說“他有貪嗔癡,他有嗔恨心”,那不是他的事,實際上那是我們內心的結構,我們內心的東西。平常的鏡子只能照我們表面;真正的東西得通過看其他人反映出的相,那個就是我們心裏的結構,包括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都是我們心裏的汙垢不斷地放大變化出來的。
所以說,你看到好的、壞的,你就知道自己心裏是什麼模樣,有什麼東西,你不用再去找,你說多自在?所以大家要記住這個方法,記住了以後,我們慢慢地、經常這樣觀察問題,最後無明就降低了。它不起心動念,無明就要輕。另外由于我們這樣地思惟,堅固的妄想就會很快地破裂。妄想,只要你明了,它就得破,不破不行。一念明了,一念覺,無明當時就破。這句話就是說,一燈能除千年暗。有一燈亮了,不管多少年的暗,都要除掉,也不管你這古洞黑了一百年或是黑了一萬年,只要有一燈亮了,這個古洞都得亮。
所以說,我們一定要常常思惟,思惟久了,一念間,我們這個燈泡亮了,你這個古洞就被照破了。一照破就成就了,還有啥?就這麼點事。
好,今天就講到這。
現在接下來講“心行平等難”,宣化上人講:
【釋】心要行慈悲平等,這也是不容易的,但還是要去做。
這個平等去對待人,有幾種平等。第一種就是世間的平等。
世間的平等,就是你有我也有;你有吃的,我也有吃的。人與人之間的這個平等,主要是建立在物質上的平等。還有一種就是在精神上的平等。人與人之間在物質上能平等地去供養,這也是非常難的。比如說有窮人和富人,有貴人和賤人,我們跟一個比較有錢的人結交,和一個窮人、要飯的結交,如果你心裏能平等地看待,這個也是比較難。別看是世間的平等,這也不容易。
你跟有錢人結交,他很有勢力,你可以拿一百塊錢給他送禮,他不還你,你覺得將來會有回報,就感到心滿意足,感覺是很光榮的事情。如果你拿這一百塊錢給個要飯的,心裏就不平了,“太多了,給個十塊八塊就行了,幹嗎給一百塊呢。”你覺得這錢給出去就沒有希望了,完全不是一種結交的心理,而是我在給你,我在布施你,我在幫助你。他是這種心理狀態。你給個富人,你好像是一種榮譽,人家瞧得起你。就是同樣給錢,心裏想的也不一樣。所以說,在物質上是平等的,在精神上實際不見得是平等的,世間就是這樣。
有的是在精神上平等了,有的人說:“你我都是一樣,都是人,沒什麼區別,我應該尊重你。”雖然理上是這麼講,但物質上的分配卻不這樣了,就有所差別。所以說,世間的平等法總是存在著一些互相矛盾的東西,雖然想平等,但也非常難,世間的平等非常難,這些矛盾總是有的,很難圓滿。從物質上去衡量問題,物質滿足了,精神上又不能滿足;等到精神得到滿足,又帶來了物質上的困難。精神影響了物質,物質同時又影響了精神,互相穿插著。雖然我們不斷地要求圓滿、要求平等,但只是在努力之中,沒有個結果,很難有個結果。所以這種世間的平等很難,不平等的事情就太多了,而且你就是想做到平等,在世間上也很難做到。
第二個,出世間的平等。什麼叫出世間?超出世間法,不在物質上,也不在精神上,在于什麼呢?誰能說說?
弟子:在于心。
哪個心?這個心?什麼是心。
出世間的平等在于什麼呢?我們要求真正的平等,佛法的真正平等在于實相中,出世間真正的平等在于實相,只有實相才能達到真正地平等。心行平等,我們想真正地平等,就得真正地理解實相,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實相,我們的心才能永遠地平等,這個很重要。爲什麼說只有知道實相,我們才能心行平等?誰能答一答這個問題?你說一說。
弟子:實相就是一切作爲都是大公無私的。
怎麼大公無私?世間也講大公無私。大公無私本身就在有相之中,雖然是善法,還是在有相之中,沒超出這個世間。
弟子:應該是先去掉貪嗔癡,完了去掉無明,然後把一切都看成自己。
他有兩句話說得對,一切都看成自己,去掉貪嗔癡。去掉貪嗔癡就能達到平等,有了貪嗔癡,你永遠不會平等。一切都看成自己,只走了一步。還有誰能更具體地把這問題再進一步說明?
弟子:我認爲實相可能是覺而不迷吧!
你是從這個實相上解釋的,我問的是怎麼用具體的幾句話把它概括。你說一說。
弟子:實相是最圓滿的,它沒有分別。
我替大家答一答。也就是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什麼叫無四相?無四相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無四相。如果你在無四相之中,常記住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你的心必然平等,你不用去做作,說:“咱倆挺好,我有饅頭,掰給你一半,我這個全部布施你……”都用不著這種想法,你用不著去想,你就常常地思惟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而且你所有的作爲都很自然地去做了,它就符合這個。這樣去思惟以後,我們的心裏慢慢就能平等。
如果像剛才有人答的“一切都是自己”,但你還有個自己,自己還存在呢,這也不行,你還不能平等。有“我”就不能平等,有了“衆生”也不能平等,只要有一絲一毫的相,它都不能絕對的平等。只有進入實相,才能圓滿地平等。要是具體地做,就是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
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怎麼會平等呢?這就是佛法的關鍵。就是因爲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它就平等。你說平等從哪兒來的?它沒有個來因,也沒有去處。做任何事情既沒有一個要求回報的問題,也沒有任何相的問題;它也沒有布施,它本身就沒有個所施和被布施的人,而且能布施的也沒有,一切都沒有,像虛空一樣,什麼境界都沒有,你說多自在啊?也不要求“我”的存在,也不要求對方的存在,這叫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
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那才是真正的自在、真正的布施、真正的平等。我們並不是說證到那境界以後才去行,而是我們平時的思惟就要天天進入這裏去,對一個小衆生、一個蟲子,我們要平等對待,至于它聽得懂、聽不懂你的話,無所謂。你對它沒有任何要求,是以一種平等心去對待,因爲它就是你法身的一部分;而你的法身又是無相的,又不存在著“我”字。
聽起來好像是挺別扭,但它是絕對的真理,是不生不滅的,永遠存在的真理。而我們認爲很順理成章的東西,都是比喻而成就的,所以它永遠是被毀壞的,今天生了,明天就被滅掉了,永遠不真實。我們修行就要往實相去修,一旦證到這裏面,我們就自在了,一切自在!
這個比較大了一點兒。但是我們想講法也好,我們想做事情也好,就是往究竟做,雖然我們沒修到那地方,但也要往那做。我們雖然出家很晚,甚至是剛開始學習,但是有一條你不要忘了,你也不知道你修行了多少劫,是不是?這已經修了多少劫了,無量劫就開始修行了,所以我們應該有信心。
我們現在應該具備一切要往大乘修行的這種決心,絕不去修二乘佛法。你跟我講別的,我不談。什麼世間好了壞了,你跟我談也沒有用,我不講那個,我就講這一條,我就這一個原則,沒有第二個原則,你講什麼我也是這個原則。吃米飯我也是這個原則,上廁所我也是這個原則,人和人交往,我還是這個原則,就這一個原則。你總行這個原則,最後行來行去,心裏就平等了,沒有挂礙,而且對方也在慢慢地變化。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