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這是真正的幫助別人,不光幫助一個人,而且幫助遍虛空所有的人。一即是一切,一切即是一,那多自在啊?是不是?而且自己也沒有任何求回報的想法,想什麼回報給我,什麼我幫助你了,你明天得幫助我……沒有這個概念,因爲他沒有“我”,你往哪兒幫助?你幫我啥?哪是我的?就是一個四大組合而已,地火水風,你幫我有啥用?再說你能幫我嗎?我也幫不了你,你也幫不了我,本來就沒有人相、沒有我相,是不是?我也沒有幫你,你也沒有幫我。但是我又努力去做這件事情。這所謂的努力做,只是一種隨緣去做,而沒有任何相貌。就因爲沒有任何相貌,我才能真正地去做這件事情。這玩意可怪了,秘密就在這塊。越是沒相,他越是能平等;越是沒相,他越能去做那些事情。
你看看,咱們現在做的事情就別扭了,“今天我打掃廁所,明天該你了,你老不打掃廁所,全是我打掃的。”做點事情都是有相的,所以做一件兩件、叁件五件,心裏就不平等了。就是一件事情,這心裏也是不自在的,那都不行的。如果我們越是沒有相貌,越能發心,越是自在。沒有相貌,我們想像的是什麼事情都不做了,不是,越是沒有相貌,什麼事情他都去做。
你看虛空,有粉筆在的時候,虛空在粉筆的周圍。如果粉筆拿走了,離開的時候,虛空又填滿這一部分。虛空從來沒有說“因爲你占這塊了,以後我就不來了”,或有什麼想法。沒有!只要你離開了,我就到;你走哪,我就跟到哪;你若這麼橫著,我虛空就可以變成這樣,可以這麼充滿。我這個虛空永遠允許你放任何東西,允許你隨意使用,你怎麼使用,我都滿足你。你想怎麼辦,你就是躺著睡著我都允許,你倒著也行,你活著我也允許,你死了我也允許,你吐痰也允許,你稱贊如來,我還照樣滿你願。這才能真正的平等、一切平等,而且一切都能隨緣。
這種心就是一種無緣大慈,因爲無緣就是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無緣,它就會生起一種大慈悲心。這個慈悲不是我們說的那個“慈悲”,不是我們想像的“慈悲”,不用腦子去思惟,但是充滿了你思惟所達不到的地方,離開你的思惟,卻充滿了所有的思惟。你所有的思惟都化成慈悲,沒有別的,就是那種慈悲。
這種慈悲是一種清淨自在,沒有思惟了,但是無所不思、無所不能。就是這種大慈悲,你說多自在!對一切衆生,有情無情,它都能夠真正地去滿他的一切願。就像佛說的,你要頭給頭,要眼睛給眼睛,要什麼給什麼,因爲啥呢?他無眼耳鼻舌身,要啥給啥,只是滿你的願,滿你的想法。但是在他來講,不增不減,他也沒少個什麼東西。
就像虛空似的,這粉筆立著也可以,橫著也行,你拿走了還照樣是那樣,虛空沒有關系,它有啥?你什麼時候看它減過,什麼時候看它增加過?那種慈悲心同樣也沒有增減。而且不光是心裏慈悲,它那個實相就這樣,不是從感覺上去說,也不是想像地說,它實際上就是這麼回事,就這麼自在。我們如果知道這個道理,我們就能慈悲。
所以說,慈悲的人他必然要悟到實相。雖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大慈悲,但我們可以小慈悲,慈悲來慈悲去,最後就慈悲到哪兒去了?慈悲到實相上去了。因爲有實相才有大慈悲,我們現在行慈悲,就會進入實相,所以我們要行慈悲,平時愛護衆生、放生、幫助人、舍掉我……那目的不是叫你受苦,也不是叫你受累,是讓你進入實相,而不是讓你著相。
有人說:“我本來誰都沒想,最後師父告訴我,看到衆生還要救護,你說我何苦來著?這不是多一事嗎?”不是,因爲這個慈悲能叫你進入實相。因爲什麼呢?慈悲即是如來,慈悲就是佛,佛就是慈悲;慈悲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慈悲。所以說,真正的平等就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。平等就是慈悲,慈悲就是平等。所以我們要往這方面努力。
所以“心行平等難”哪,我們現在的平等就難了。雖然難,我們也得做下去。我們要努力做善事,但又不住在善相上;我們幫助任何人,但是一個人我也沒幫助。有的人說:“一個人都沒幫助,那我幹脆就不管了,不管得了。”那個可不行,你說不管,那是自私。你去做了,雖然你還有相,但是終歸在往慈悲那條道路上走,終有一天會到家的;要是不幫,你是離那個家背道而馳的。
“心行平等難”,我們爲什麼不平等?就因爲不理解實相。你要是理解了實相,你說你還有什麼難的?要命給命,要身體給身體,要啥給啥,而且見事情我就去做,就努力搶著去做,從來沒有自己的想法,什麼“我幫助你了;我今天唱鍾偈了,你沒唱……”沒有那想法。我給誰唱?給我唱?但我是誰?你就是我呗!我爲什麼能唱?是你給我的機會。要是沒人聽,我給誰唱去?是不是?就是這麼回事。我們要離一切相,努力做一切善。
大家要想心行平等,你就別要求別人,先要求你自己平等,要求自己去離相,永遠不看別人的過失,永遠不要求別人,那才行。就這樣行來行去,等到你行久了,這個慈悲就起來了。等你證到實相時,那就自在了。究竟怎麼自在?那就是不可言說的,你每天都在甘露之中,哪來的煩惱?那成天都是一種清淨愉快,永遠是那樣,那種法喜不是人間所能嘗到的,就是天下最好的東西都換不來,沒有一樣東西能叫你生起這種歡喜。這種歡喜是無價之寶,這種甘露只有佛菩薩行大慈悲心才會有。所以我們得爭取,不能讓它跑了。
心行平等就要對任何人,無論老的少的都要平等去看;農村的、城市的都一樣;男的女的,都要行平等。但是對女的還要“恨”起來,你不恨她還不行,你不恨她就不平等,你恨她的相不等于恨她那個人,是不是?你不能“他做錯了我也平等”,還說:“哎呀,你做得挺好。”沒有那事,我只是針對你的事情,因爲你是一種愚癡的行爲、貪嗔癡的行爲,我得知道這個問題,但是我不是恨你這個人。
而且我是去幫助你、理解你,知道你是一個愚癡,最後幫你把問題解決了,這個還是應該做的。不是說不解決問題就是平等、就是無相了,解決問題也同樣是無相的。因爲無相才能解決問題,你看他和你解決問題、討論問題,他那個心裏沒有什麼想法,他說出的話讓你感覺心裏非常的舒服,因爲他不帶有任何的觀點,沒有任何強製的部分,只講出了一些真理,所以你的心肯定會被調和過來。
所以說,我們要心行平等,雖然難行,我們也要去做。這裏面的例子就太多了,你們還只是師兄弟之間互相要行平等,接觸的居士還少一點,像我接觸的居士多,什麼樣的人都有。好的也有,有點權勢的也有,社會上的也有,你對誰都要有一個平等心,老的少的都要有個平等心,這樣的話,衆生就歡喜。
他說:“這個師父慈悲,跟他唠嗑沒有不平。”而且那老人都願意和你唠幾句,都說幾句。有的人把自己家庭事也跟你說,她孩子怎麼怎麼地了,她丈夫怎麼怎麼地了,她願意和你叨咕幾句。你就成了納收這種語言的一個箱子,什麼都往裏裝。但是你裝的是什麼?裝的是那種平等心,好像裝的是那些語言,但到你那裏全化爲平等。他訴說的一切事情都是你的需要,他幫助你早成道業,叫你生起真正的慈悲心。所以說,這是個好事情。
我們平時就要加小心,什麼事情千萬不要去計較,不要搞鬥爭,一切都放下,永遠去當個吃虧人。吃虧了,你還應該感謝別人。特別是物質上的東西,一定要和大家平等。不是說因爲有了實相平等,物質上就不在乎。越是你心裏平等,在物質上就更平等。
咱舉個例子,我說我自己。咱們吃飯的時候,原先沒有什麼要求,吃水果的時候,分到缽裏,我都是等到最後一個人分到了再吃。原先剛開始這麼做的時候,我沒有要求大家,現在我也沒要求大家,自從大家看到我不吃,奇怪了,大家也不吃。
我就等最後的人分到以後,我才去吃。爲什麼分給我了,也不去吃呢?因爲我有個願力——吃不吃這是一方面,關鍵是我有願力。我有個什麼願力呢?就是有一個衆生不成佛,我不成佛。這個願力我要隨時實現,如果有一人吃不到這個水果,就等于我還有私心。“要是有一個衆生不成佛,我不成佛”,這句話就成爲一句空話。連吃個東西都做不到,怎麼能有那個願力呢?是不是?那個願力都是假的。所以你平時就得做。
咱們做的效果在外界反映非常好,他說:“這寺院太慈悲了,你看,吃東西也這麼平等。”他說這麼平等。也是,像這個物質,雖然每個人都可能發到,但是我先吃一口,你在那瞅著,你那個心是不平的,是不是?等發到你那塊的時候,我已經吃了很多了。我都吃了很多了,你還一口沒吃著,你心裏怎麼能平等?是不是?
就算你心裏不在乎,但是那個胃口、那個眼睛,眼耳鼻舌身意不讓,“哎,這什麼味道?”就起心動念了,是不是?而且等我吃完了的時候,你還沒吃完,我還得等你,你還得急急忙忙地吃,吃得不香,而且著急,甚至一看師父吃完了,“得了,我不吃了。”這一天就一頓飯,還沒吃好,怎麼能行?所以咱就:你也有、我也有,我等你一起吃,咱們一起吃。要放下的時候咱們一起放,吃的時候再一起吃。
這並不是一種故意做作,主要是爲了達到這種平等心,也就是有福同享,有難同當。有福不能同享的人,在有難的時候他不會同當。有福,在你不困難的時候、沒要你命的時候,也沒讓你付出什麼東西,你都不能與人去共同享受,在困難的時候你能和人去共同承擔嗎?你早就跑了,是不是?這個也比較難,我們大家都要學。平等,光嘴說不行,事事都要平等做起來。
我常給大家講,那是剛從五臺山行腳回來,上本溪的時候。那天挺冷的,蘇居士准備回蓋縣茅蓬,上火車站,我戴了個觀音鬥,就是秦皇島居士做的那個觀音鬥。性空師沒戴,這些送的居士也沒戴帽子,惟獨我一個人戴了帽子。本溪冬天冷,而且我們得走到車站,那麼老遠一段路。我戴了帽子,我耳朵自然不凍,他們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