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呢?今天我说你,你明天可能比我还先成就,你可能来救我。我为什么能说出来?是你给我个教化因缘,你帮我成就我那个菩提心,是不是?人各有各的长处,应该这么看。

  我们千万不要发脾气,人要柔和,说话要和气和声,柔和就是不轻视未学。有时候我们说话太冲,这都是毛病。说话一定要柔和,这反复强调,柔和不是表示你低下,而是表示你的清净和尊贵。

  在历史上,凡是有轻视心的没有不失败的,有句话怎么说的?轻敌。不是打不过他,是由于轻敌故。好像是这么说的。为什么被打败了,不是我没有力量,是由于太轻视的关系。这就是教训,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打败仗,你想不打败仗就不要有轻视心。通过反复说“不要有轻视心”,让大家能够清楚地认识它。

  另外,我们也不承认未学的问题。因为人人都有佛性,是我们的前生父母、未来诸佛,你看,就是一个小虫子,它也有智慧。如果我们承认有个未学的问题,我们已经堕落众生相里了。没有谁可轻视的,虽然他对佛法有的不明白——那只是暂时不明白。而他现在已经学了,不等于以后不明白。等以后明白了,他又有其它的长处,一旦他的行力起来,有时候速度还超过我们,是不是?所以说,不能眼前论高低。

  另外,刚才我讲的那个实相。凡所有的众生都是通过各种的方式来度我们,因为你需要。他为什么表现了一种笨的行为?有时候表现了一种不聪明的行为,或是叫你生气的行为,什么原因?是你的需要,你需要在这里觉悟,所以他才表现,你要是不需要,他不表现。并不是他愚蠢,也不是他笨,也不是他不听话,是谁?是你自己,你自己在不听话,你自己在做愚痴的事情,只不过通过他来警告你:你就是这个模样。因为对方就是一个镜子。

  就像人照镜子似的,有人就要照镜子,镜子里也有个人像。我们就是这样,为什么要轻视人呢?就因为我们从来没有照过镜子,从来不认识对方就是自己。像照镜子似的,我们照镜子时就知道,对面镜子里的那是我,这是我照了镜子。因为有了我相,就有了对方的相;对方的相是因为有我相而产生的,是不是?

  我们这个镜子非常广大,而且还变化无常。因为这个镜子是直接地反映了我们面貌的像,但是它反映不了我们的心里的相。我们心里的贪嗔痴,这个结构反映不出来。是不是真不反映呢?实际上早就反映出来了,是我们不认识。一切外面的事情,你这种轻视心,都是你心里的贪嗔痴的结果,并不是那个人的贪嗔痴。说“他有贪嗔痴,他有嗔恨心”,那不是他的事,实际上那是我们内心的结构,我们内心的东西。平常的镜子只能照我们表面;真正的东西得通过看其他人反映出的相,那个就是我们心里的结构,包括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都是我们心里的污垢不断地放大变化出来的。

  所以说,你看到好的、坏的,你就知道自己心里是什么模样,有什么东西,你不用再去找,你说多自在?所以大家要记住这个方法,记住了以后,我们慢慢地、经常这样观察问题,最后无明就降低了。它不起心动念,无明就要轻。另外由于我们这样地思惟,坚固的妄想就会很快地破裂。妄想,只要你明了,它就得破,不破不行。一念明了,一念觉,无明当时就破。这句话就是说,一灯能除千年暗。有一灯亮了,不管多少年的暗,都要除掉,也不管你这古洞黑了一百年或是黑了一万年,只要有一灯亮了,这个古洞都得亮。

  所以说,我们一定要常常思惟,思惟久了,一念间,我们这个灯泡亮了,你这个古洞就被照破了。一照破就成就了,还有啥?就这么点事。

  好,今天就讲到这。

  现在接下来讲“心行平等难”,宣化上人讲:

  【释】心要行慈悲平等,这也是不容易的,但还是要去做。

  这个平等去对待人,有几种平等。第一种就是世间的平等。

  世间的平等,就是你有我也有;你有吃的,我也有吃的。人与人之间的这个平等,主要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平等。还有一种就是在精神上的平等。人与人之间在物质上能平等地去供养,这也是非常难的。比如说有穷人和富人,有贵人和贱人,我们跟一个比较有钱的人结交,和一个穷人、要饭的结交,如果你心里能平等地看待,这个也是比较难。别看是世间的平等,这也不容易。

  你跟有钱人结交,他很有势力,你可以拿一百块钱给他送礼,他不还你,你觉得将来会有回报,就感到心满意足,感觉是很光荣的事情。如果你拿这一百块钱给个要饭的,心里就不平了,“太多了,给个十块八块就行了,干吗给一百块呢。”你觉得这钱给出去就没有希望了,完全不是一种结交的心理,而是我在给你,我在布施你,我在帮助你。他是这种心理状态。你给个富人,你好像是一种荣誉,人家瞧得起你。就是同样给钱,心里想的也不一样。所以说,在物质上是平等的,在精神上实际不见得是平等的,世间就是这样。

  有的是在精神上平等了,有的人说:“你我都是一样,都是人,没什么区别,我应该尊重你。”虽然理上是这么讲,但物质上的分配却不这样了,就有所差别。所以说,世间的平等法总是存在着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,虽然想平等,但也非常难,世间的平等非常难,这些矛盾总是有的,很难圆满。从物质上去衡量问题,物质满足了,精神上又不能满足;等到精神得到满足,又带来了物质上的困难。精神影响了物质,物质同时又影响了精神,互相穿插着。虽然我们不断地要求圆满、要求平等,但只是在努力之中,没有个结果,很难有个结果。所以这种世间的平等很难,不平等的事情就太多了,而且你就是想做到平等,在世间上也很难做到。

  第二个,出世间的平等。什么叫出世间?超出世间法,不在物质上,也不在精神上,在于什么呢?谁能说说?

  弟子:在于心。

  哪个心?这个心?什么是心。

  出世间的平等在于什么呢?我们要求真正的平等,佛法的真正平等在于实相中,出世间真正的平等在于实相,只有实相才能达到真正地平等。心行平等,我们想真正地平等,就得真正地理解实相,只有真正地理解了实相,我们的心才能永远地平等,这个很重要。为什么说只有知道实相,我们才能心行平等?谁能答一答这个问题?你说一说。

  弟子:实相就是一切作为都是大公无私的。

  怎么大公无私?世间也讲大公无私。大公无私本身就在有相之中,虽然是善法,还是在有相之中,没超出这个世间。

  弟子:应该是先去掉贪嗔痴,完了去掉无明,然后把一切都看成自己。

  他有两句话说得对,一切都看成自己,去掉贪嗔痴。去掉贪嗔痴就能达到平等,有了贪嗔痴,你永远不会平等。一切都看成自己,只走了一步。还有谁能更具体地把这问题再进一步说明?

  弟子:我认为实相可能是觉而不迷吧!

  你是从这个实相上解释的,我问的是怎么用具体的几句话把它概括。你说一说。

  弟子:实相是最圆满的,它没有分别。

  我替大家答一答。也就是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什么叫无四相?无四相就是实相,实相就是无四相。如果你在无四相之中,常记住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你的心必然平等,你不用去做作,说:“咱俩挺好,我有馒头,掰给你一半,我这个全部布施你……”都用不着这种想法,你用不着去想,你就常常地思惟无人相、无我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而且你所有的作为都很自然地去做了,它就符合这个。这样去思惟以后,我们的心里慢慢就能平等。

  如果像刚才有人答的“一切都是自己”,但你还有个自己,自己还存在呢,这也不行,你还不能平等。有“我”就不能平等,有了“众生”也不能平等,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相,它都不能绝对的平等。只有进入实相,才能圆满地平等。要是具体地做,就是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

  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怎么会平等呢?这就是佛法的关键。就是因为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,它就平等。你说平等从哪儿来的?它没有个来因,也没有去处。做任何事情既没有一个要求回报的问题,也没有任何相的问题;它也没有布施,它本身就没有个所施和被布施的人,而且能布施的也没有,一切都没有,像虚空一样,什么境界都没有,你说多自在啊?也不要求“我”的存在,也不要求对方的存在,这叫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。

  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那才是真正的自在、真正的布施、真正的平等。我们并不是说证到那境界以后才去行,而是我们平时的思惟就要天天进入这里去,对一个小众生、一个虫子,我们要平等对待,至于它听得懂、听不懂你的话,无所谓。你对它没有任何要求,是以一种平等心去对待,因为它就是你法身的一部分;而你的法身又是无相的,又不存在着“我”字。

  听起来好像是挺别扭,但它是绝对的真理,是不生不灭的,永远存在的真理。而我们认为很顺理成章的东西,都是比喻而成就的,所以它永远是被毁坏的,今天生了,明天就被灭掉了,永远不真实。我们修行就要往实相去修,一旦证到这里面,我们就自在了,一切自在!

  这个比较大了一点儿。但是我们想讲法也好,我们想做事情也好,就是往究竟做,虽然我们没修到那地方,但也要往那做。我们虽然出家很晚,甚至是刚开始学习,但是有一条你不要忘了,你也不知道你修行了多少劫,是不是?这已经修了多少劫了,无量劫就开始修行了,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。

  我们现在应该具备一切要往大乘修行的这种决心,绝不去修二乘佛法。你跟我讲别的,我不谈。什么世间好了坏了,你跟我谈也没有用,我不讲那个,我就讲这一条,我就这一个原则,没有第二个原则,你讲什么我也是这个原则。吃米饭我也是这个原则,上厕所我也是这个原则,人和人交往,我还是这个原则,就这一个原则。你总行这个原则,最后行来行去,心里就平等了,没有挂碍,而且对方也在慢慢地变化。…
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