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現見有貧而能施者,乃富人反不肯施,則悭鄙爲何如耶。

  “此第十二章,略舉二十難事以爲勸誡也。順情則易,逆情則難。”你順著這個走,它好像挺容易,你逆著那個情就難。“然能深發肯心,則雖難而易”,剛才我講了,你看著是難,實際上難的是最容易的事情。

  “其或但隨流俗,則雖易亦難。”你如果順情去說,表面上容易,實際上是難。比如說,我剛才講了妄語和重病的關系。你若妄語,看著是非常容易就把事情辦到了,實際上是最難的事情。你已經使你的親人失去了治療的機會,也使你失去了成就的機會。看著是容易,實際上是難。

  “夫貧窮則布施爲難,故雖少許之施,得福甚多,不可不勉力也。”就是布施不在多少,但關鍵是越貧窮你越能布施,得福更多。你不可不勉力而行,你必須得努力去做,這才行。

  “然現見有貧而能施者,乃富人反不肯施,則悭鄙爲何如耶?”有貧窮樣的人能施,而富人不肯施。確實有一些富人不肯布施,不光不肯布施給你,連自己他也不“布施”,他也不吃、也不喝,就知道攢錢,攢到什麼程度呢?最後絕子絕孫,誰也不給。

  佛經裏講了,有那麼一個人,臨死時攢了許多金子,但沒兒女,最後交給國庫了。國王問佛,佛說:“這人永斷善根,墮落地獄,永遠不會再富了。”爲什麼不再富了?因爲他不肯布施,對自己也悭吝,由于貪心,所以他不會再富有了。只有布施才能夠富裕,因爲他不布施,所以就變爲貧窮。

  爲什麼他今世又得到富裕呢?因爲在以前,可能是迦葉佛那個時間,他看到了一個辟支佛從那路過,他發心說:“我應該供養他一頓飯。”就供養了辟支佛一碗飯,辟支佛就吃了。辟支佛吃完,他又後悔:“我還不如給我的仆人吃了,還能幹點活。給他這禿頭幹嗎呀?”他起這種心念。他因爲布施了辟支佛,所以就得到了富裕;因爲他又起了後悔心,所以他不能受用。他的生活就像仆人一樣,有好的他不能吃,因爲他吝啬,所以不能享受。最後,他由于悭吝,沒有種下種子,這個地就沒有收成了,把善根全斷盡了,最後墮落地獄裏。所以說,富人反不肯施,這個事有。

  【解】豪貴學道,例施可知。人所最重者身命,誠能棄命,則何事不可爲者。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,果能長生不死,則亦何事貪惜耶?

  “豪貴學道,例施可知。人所最重者身命,誠能棄命,則何事不可爲者?”就是如果你能舍命,就沒有什麼事不可成功的。

  “然未聞保命畏死之人果能長生不死”,沒聽說有吝惜生命反而不死的人,沒有那種人。越害怕,他到該死的時候也得死,命在那塊。

  “則亦何事貪惜耶?”就是說,你用不著去貪惜。生命也是這樣,不該是你死的時候,你用不著去擔憂。你貪著,該你死你也跑不了。有很多人不就是因此而破戒嗎?爲了保住生命,身體有病了,“得了,破戒吧,把身體養好了好修道。”他是那麼個意思。最後破了齋戒,病也治好了,身體也胖了,但壽命到了,就得死。壽命到了你就得死。你說你這何苦來的?如果你守了戒律,不去做,你的壽命就可以延長,病也會因爲壽命延長而逐漸好轉。他那是想不開。

  【解】佛經難睹,今幸睹佛經而不研精殚思,則與不睹何異?佛世難值,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,則與不值何殊?

  “佛經難睹,今幸睹佛經而不研精殚思,則與不睹何異”,就是說我們睹佛經難。佛經那是多少劫中黑暗裏的明燈,苦海裏的航船。得到佛經,我們能得度,一句話就得度了。如果我們得到佛經,但是不學,就和沒睹到佛經是一樣的。你不按照去做,也和沒看佛經是一樣的。所以說,應該珍惜,應該去做。

  “佛世難值,今幸值佛世而不及時進修,則與不值何殊”,就是說我們很難遇到佛在世的時候,而且就算遇到佛在世,但不進修,與佛不在的時候也是一樣的。現在雖然佛不在世,但是我們要是努力去修,和佛在世一樣。佛說“以戒爲師”,嚴格持戒就等于佛在世一樣,就是這樣。雖然佛不在世,我們如果能夠嚴格地修持,敢去做,那我們和佛在世是一樣的。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。

  【解】色欲雖恒情所好,然或察其味少苦多,或觀其如幻如影,則亦何難忍製。若見好時,知其未必可求,則貪心自息。

  “色欲雖恒情所好,然或察其味少苦多”,就是說色欲雖恒情所好,見到色欲都想追求。你要是仔細地觀察,是沒有啥味道的,而且苦處最多。人現在都知道了,結了婚就等于進了監獄一樣,判了無期徒刑,和屎尿混一堆去了。一時的沖動,最後換來了永遠的痛苦。我們都是大丈夫,看明白這點事情了,所以大家都出家修行,這就是我們的聰明之處。

  “或觀其如幻如影”,就是說女人像什麼呢?有一個比喻,就像一個花瓶,雖然裝飾得很好、很莊嚴,但裏面裝的全是大糞。貪圖女人的人就是光看到花瓶外面的華麗,而不知道裏面全是一堆臭糞,還成天覺得挺好呢!她在騙你,聲音在騙你,色相在騙你,處處在騙你。所以說,人一定要遠離色欲,如果不能離開色欲,那將來就是墮落的因緣。

  “若見好時,知其未必可求,則貪心自息”,我們要知道,見到好,只要你說這東西好,如果再去求,那就是墮落了。如果見到好不求,我們的貪心就熄滅了。什麼最富貴?就是沒有貪心最富貴,沒有貪心的人最富貴了。

  我們有求就是痛苦。我以前給大家講過,我爲什麼學佛呢?第一個原因,就是看到《宣化上人開示錄》裏的一句話:甯死不求人。當時就把我震憾了,我說:天下還有說出這種話的?我多少年就墮落痛苦中,就尋找這句話,找不著,不知道解脫,不知道怎麼辦了。求人吧,又不是自己的本願,求人還非常痛苦。給別人辦了很多事情,而你再求別人的時候,別人反而還不理你,另外我也不想求,但是不知道怎麼辦。那時候看到上人這句話以後,産生了一個極大的震憾,我說:天下還有這麼個人,能說出這樣的真理來。當時就感覺到了一種解脫,馬上就立誓了:甯死再不求人了。

  好,以後再講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人有二十難,大家應該記住,一定要把四十二章經中的這二十難想法記住。因爲這二十難正是我們的難處,我們的一切災難就因它而起。如果克服了這二十難,我們外面就沒有難境。我們外面爲什麼有這麼多難境呢?這麼多不如意呢?就是心裏有了這二十難。有了二十難,外面就有種種的境界要起來,我們的心要是隨境被轉,境就來侵蝕我們的心。你想不被境侵也是不可能的,因爲外面的境就是你心的變化,所以你的心必會隨著境轉。那時痛苦和煩惱就不斷地生起,使我們感覺到活得特別艱難,難得你連死都跑不掉,就這種程度,特別痛苦。

  剛才舉了這二十難,有“貧窮布施難”。以前講過了,這個布施特別難,不光是貧窮布施難,就是有錢布施也難。過去我很少布施,所謂的布施,也就是朋友之間的“布施”。所謂朋友之間的布施,無非是等價交換的意思,我給你了,你將來還得給我;或者你給我,我再給你。它有一個來往,就是熟客之間,你跑也跑不掉,我今天給你,明天就回來了,是不是?它是那種,不屬于布施類的,屬于交換。真正的布施就是你布施了,馬上就算了,這很難。

 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能布施,因爲什麼呢?比如要飯的來了,你想得挺好:將來要飯的來了,我給他點吃的,給點好的。等要飯的真來了的時候,你一摸兜、一摸到錢的時候,或拿著東西的時候,就放不下,就不割舍了。那個心就特別的不割舍,很難去布施。所以說,不光是貧窮布施難,有錢也布施難。

  還有一種人不肯布施,他可能認爲:我不布施,沒什麼了不起的,我不要福報就完事了。而且我不給他,以後他也不給我,就完事了。他以爲這麼想就可以了,就能解決問題了,布施沒有什麼了不得。實際上,這裏有一個很大的因果在裏面。布施能得,只有“施”才能“得”。就像糧食似的,比如說,一個人有十斤糧食,你利用這十斤糧食不斷地布施,它又不斷地增加,所以你能活命。如果你要是不布施,就等于坐吃山空,吃來吃去就這十斤糧食,吃了你就不會再有,因爲你沒有布施。布施就等于下種子一樣,不布施,你沒有收獲,最後就貧窮,就得餓死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人特別的吝啬,臨死的時候沒有兒女,但他有許多黃金,最後沒人接收,全部收入國庫。這個國王就問佛,說:“這人爲什麼有這麼多黃金,但不能受用?”佛說:這人過于吝啬,不布施,包括對自己,他也不“布施”,他吃糠咽菜,撿著吃也不肯花這筆錢。最後佛又說:“這個人將永斷善根,永遠地斷掉善根,墮入地獄,多少劫不能超生,永遠不會再富有。”因爲富有的根子是由什麼來的呢?由布施來的。沒有布施,他就沒有善根,所以永斷善根。不是布施不布施的問題,關鍵是這個善根的問題,布施就是善根,是生長善根的一種方便。由于不肯布施,就把善根給斷掉了。

  我們以爲布施是個人的事情,是自己願意不願意的事情,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,是你能不能增長善根的事情。大家以前都輕視這個布施,以爲這是你和我的關系,我高興就給你點,不高興就不給你。實際上你不知道,這關系到你是否要增長善根的問題,你要不想增長善根那就不布施,最後善根慢慢地就斷掉了。一旦斷掉了善根,怎麼辦?就是墮落地獄裏。因爲布施只是方便,它主要是培養我們的善根,而我們的善根在一般情況下是很難生起來的,特別是不學佛,善根是很難生起的。

  過去我就有過這個體會。要飯的來了,要個一毛兩毛的,這可以給。你再找我多要,我就覺得你貪,就不給,這就是吝啬。等到學佛以後,有一回看到一個女人,挂個牌子在那道邊站著,寫上:“各位救救我,我母親現在病在旅館裏,不能走了,需要路費和治療費,誰能幫我一下,我來生做牛做馬來償還。”我一看到這種情況,心裏就受不了了,就好像自己的父母在求我一樣,所以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