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那時候就掏出十塊錢給她。給她以後,覺得這十塊錢能解決啥問題呀?能解決買藥還是解決路費?還不行。最後又回來了,又掏了很多,趕緊給她。還得扭頭馬上走,幹嗎要走?一個是眼淚止不住了,另一個是什麼呢?也怕自己生起後悔心,但那時候不能生。

  善根是靠什麼增長的呢?靠佛法來增長。因爲你不斷地增長善根,才能學到佛法,它倆是相輔相成的。所以我們不要把布施看成與佛法無關,或是我個人的行爲。實際上,布施是得善根的最好的一個方便,最方便快捷。

  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裏就講了,第叁條就是“廣修供養”。爲什麼要廣修供養?就是要不斷地培養我們的善根。要學會布施,因爲只有布施才能得。我們得的是什麼?得的是善根,因爲善根能生出一切福報。

  我剛才講了這個例子,這個人由于不布施,就得到了下地獄的果報。爲什麼他今生能得到這麼大的福報?佛就講了,在迦葉佛的時候,他有一天看到一個出家人,實際上這個出家人已經證到辟支佛果。這個和尚過來以後,他就發起心:我要布施一碗飯。于是拿一碗飯去布施這個老和尚,同時他又想:“我布施你這一碗飯,將來我要發大財,我要得黃金,得無量財寶。”當時就做這種想法。

  等這個和尚吃飯的時候,他又後悔了,他說:“哎呀,這飯怎麼給這禿頭吃呢,要是給我的仆人吃該多好啊,這不是浪費嗎?”由于他布施辟支佛的功德,所以今生得到無量的財寶,多生多世用不完的財寶。但是由于一念的後悔之心,說不如給他的仆人,所以他的生活永遠像仆人一樣,雖然有財富,但是不能受用。所以說,布施一定要真誠。你以爲你起心動念想點什麼事,別人不知道,布施就完事了?那都有因果跟著,如影隨形,這是很厲害的。所以說,這個布施難。

  爲什麼今天要把這個講一講?因爲我們大家在一起生活,互相之間要幫助。實際上並不是幫助別人,是你在不斷地種植善根。說:“我才不幫你,你太笨了。你腳那麼埋汰,我才不幫你洗呢。襪子壞就壞呗,跟我沒關系,我還得想法把你的襪子給扔出去。”完了!你最後的結果,你自己想像一下就可以知道,以後你就不要想得助于別人。所以說,我們一定要布施。

  這個“施”有多種施,有財施、有法施。財施就是把財産布施給別人,誰缺什麼就給、就布施。同時還有法施,法施就更難了,特別是人在困難的時候,一定要給人講法,讓人家心裏能夠得到安慰、得到平靜。如果道友之間哪個起了煩惱,我們應該互相勸解。幾句好話,就像溫暖的太陽一樣;如果說幾句壞話,那就像叁九的寒流一樣,這確實傷人。

  有人說:“你看看,我犯了一個過失,你說怎麼辦?”你說:“那完了,你這人就算拉倒了,你這人跑不了了。”這壞了,這人本來就夠傷心的,你這一句話,他甚至就不想活了。或者人家有病了,說:“你這人太壞了,所以你這病不能好。”完了!這就不是法布施了,這叫惡布施。惡布施得什麼果報呢?就像人往天上吐唾沫似的,最後還得落到自己身上。你說得多狠,將來就有多狠的果報落在你的身上,甚至還要超過這倍數,這個就這麼厲害。

  我們一定要學會善布施、法布施,比如說人家有病,我們給予安慰,說:“你這病不要緊,這只是一時的一點痛苦業報。你已經學佛了,而且各方面都很精進,一旦業報去了,那將來永遠得自在。有時候有病還好修道,你給大家做個榜樣,這非常好的,所以我們大家都向你學。”你看,這幾句話叫人心裏生起溫暖、生起了信心。你以這種法布施,將來在你困難的時候,就有無數的人、無數的菩薩來幫助你。所以法布施更重要,我們一定要進行法布施。

  還有無畏施,當人困難的時候、恐懼的時候,他都挺身而出,絕不威脅人家,嚇唬人家。比如晚上,人家挺害怕的,你說:“你別害怕,我陪你。有我在你放心,有什麼事我來承擔。我在前面走,你別害怕。”這叫無畏施。有的人不是,一看別人害怕,就起心動念了,就更想嚇唬嚇唬他,“你這下完了,你這樣不能受戒,不能成佛,你這一生就那麼地了,你就混吧!”這樣的人就不是無畏施。如果能給人施無畏的,是行觀世音菩薩的願力。這個無畏施是觀世音菩薩十四種功德的一種,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如果我們能夠給人無畏施,你本身就進入了觀世音菩薩那個位置。這個是“貧窮布施難”。

  還有“豪貴學道難”,豪貴就是說富有,富有學道難,因爲他有很好的生活條件,所以他很難發心學道。所以我們修道就不能給大家很好的條件,因爲條件過好了,就會學道難。比如給你一個好地方、溫暖的地方,你可能睡覺;給你過度的吃的,你可能産生貪欲,所以說都不行。我們一定要遠離這些貪欲,遠離貪欲容易修道。

  所以說,苦修是正確的,如果不苦修是不能成道的。宣化上人講了:翻遍大藏經,沒有一個祖師是不經過苦修而成就的。現在有很多人就說:“用不著苦修,那是無益之苦。”實際上這種說法就是謗佛,因爲佛說:若想成就,都得從苦修開始。特別是初學佛的人,一定要給他講苦修,怎麼樣來苦修。苦修包括燃燈、燃臂、燃指供佛,這都屬于苦修的一部分。這個都是菩薩行爲,所以我們應該學。

  還有“棄命必死難”,知道這樣做必定會死,但還能夠勇敢地去布施,這個難。人往往都是想長命、想永遠地長壽,而不知道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的,它不斷地生滅。不用說用佛法來看生命,就是世間人也會很明了地看到。看到這個人不斷地衰老,周圍的鄰居不斷地死亡,或親屬不斷地故去……這本來就是個生滅法,而我們老執著在這裏,不肯放下自己的命。實際上,你不放棄的結果會怎麼樣呢?你照樣還是死,你跑不掉的,所以用不著在這上面下功夫。

  你想下功夫,就要想怎樣利用好這一段時間去修佛道,永遠不再要這種色身,而得到一種不生不滅的身,那才是我們那個本體,那才是真身。你不能在這個色身下功夫,色身永遠是個生滅法,沒有實際意義。

  你如果拼命地保護你的色身,同時你也會失去你的真身,保假會失真。你保住假的,真的就會失去了。如果你能夠舍去假,那你就會得到真。爲什麼舍假能得到真呢?因爲真和假本來是一個,有假就失掉真的,有真就不會有假的。所以說,我們如果去掉假的,就會得到真的。如果你能一念放下,真的就會現前,一旦真的現前,假的也會變成真的。這並不是叫你馬上死去,而是一種轉化。這裏面還有妙有,這時候得到的真的雖沒離開假的,但是和這個假的可不一樣,這個稱爲妙有。好,這個簡單講一點。

  還有“得睹佛經難”,看到佛經最難。大家都有體會,在沒學佛之前,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佛法,而且也不懂得佛理,現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沒有學佛時候的那種愚癡,太可憐了!一旦得到佛經,我們的心裏就有了靠山了,就好像找到一個家,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地放下。要是沒得到佛經,沒有看到佛經、沒聽到佛法的時候,我們的心只不過在世間不斷地漂泊,就算你家財萬貫也沒有用,那心老是不安定的,隨時都要失去。

  包括現在的有錢人、有地位的人,你看他今天這麼樣,但他擔心明天能不能保證還是這麼樣,他根本就沒有這種保證,誰都保證不了。他所依靠的勢力不能保證他,因爲所有的勢力隨時都可以抛棄他;財産隨時都可能貶值,也不能保證他;還有各種的災難隨時要他的命。所以說,他根本就沒有任何保證,包括他需要的親人和情感,隨時都會失去的。比如說女人可以改嫁,可以看上別人;孩子可能結婚,人家走了,另有新歡,就完事了;父母衰老了,病得不行了,可能離開你。

  所以說,情感也是靠不住的,惟獨能靠得住的就是佛法,它永遠和你生存在一起,而且能讓你永遠脫離這些痛苦。惟獨佛是最珍貴的,是我們最大的靠山。我們想知道佛,就得睹佛經,有了佛經就有了一切。你看幾個字或一本書,你看它很簡單,但是要比我們現在這個色身的生命,不知要珍貴多少萬倍,你舍多少生命,也不能換來佛經這種真理。我們應該生起這種心。

  再一條就是“生值佛世難”,這個跟大家講過,生在佛在世時特別難。這有兩種佛在世,一個是佛住世的時候,我們沒有見到,不是生在佛前就是佛後,這是一個“值佛世難”。我們這個難,好在還有佛像、還有佛經、還有僧人,我們這還算不錯的。最難的就是北俱盧洲那些上千歲的人,五百歲到千歲,或是兩千歲的人,這些人聽不到佛法,也不知道生死。因爲人的壽命都非常長,根本就很難看到一個人死不死的問題,他不知道世間還有個死,就知道人不斷地活著長大,更不會聽到佛法,所以這些人更難。

  還有一種佛在世。雖然現在佛不在世,但有佛的戒律在,有大乘經典在,和佛住世沒有什麼兩樣。所以我們這一難還是比較小,主要是北俱盧洲那些人比較多。這一難雖然是比較小,但有很多人由于善根的淺薄,他不能信佛,也不知道有佛法,你一說佛法,他就說是迷信。包括我們以前也是這樣,沒信佛之前都是把信佛當成一種宗教、一種迷信,根本就不相信,是不是?就像一個遊子永遠不知道他的父母、不知道他的家鄉在哪兒。所以說,這是非常可憐的!

  再一個,“忍色忍欲難”。就是見色不動心,欲望起來能控製住,這個比較難,這已經成爲人類最大的一個難處。我們現在已經走了第一步,遠離了女人,又不斷地修行,忍住這個欲望,克服了種種欲望。雖然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,但是我們也知道,這個色和欲確實是非常難斷的。因爲有了色、有了欲,我們就墮落。

  以前我跟你們中的大部分人講過這個欲望。人身就是欲望的組成,人身也是欲望的一種果報。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欲望心就會墮落人身,立爲人,橫爲畜生;如果是百分之叁十的欲望心,這時候就升天,往上走;如果是百分之七十的欲望心,就墮落水族、水輪裏,墮落水輪這一道,就不住在土輪裏;如果有百分之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