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這個衣服不給大家,這個刮臉刀不給大家,這個刀片不發,這個手巾不發,那麼多衣服擱那堆著,那麼多鞋擱那堆著,爲什麼又要你們不斷地減少那些東西?不是因爲吝啬。因爲我知道那個東西絕對是個陷阱,爲什麼我喜歡這套衣服(百衲衣)?最起碼,我有了這套衣服,看到再好的衣服,我不動念。不動念就是寶貝。誰誘惑我,我不會爲一件衣服所牽著跑,所以這是很好的東西。
我們一定要保持自己的那種原則,不是故意做作,我們主要是保持心裏那個清淨,那個才是真實的。至于物質的東西,它永遠是一個空相,你要是把物質當成一種實有,壞了!爲什麼說物質是一種空相呢?誰能答一答?
弟子:比如說那有個粉筆盒,就不拿走,它也是空的。因爲什麼呢?它本身就沒有,是人後來製造才有的,粉筆盒本身不存在,沒有個粉筆盒的問題。
那有它是不是空的?
弟子:是空的。
有也是空的?
弟子:這也是空的。
沒有它也是空的?
弟子:也是空的,粉筆盒本身就沒有。
我就想問問大家,這個爲什麼是空的?有它也是空的,沒有它也是空的,什麼原因?
弟子:一切有爲相全是虛妄。
對,全是虛妄。但是爲什麼它是虛妄的?咱得追到根上,爲什麼它是虛妄的?
弟子:因爲心的分別。
說到根這塊了,由于分別心所造成的。但是爲什麼分別心會造成這種結果呢?
弟子:由于貪心的不斷生成而造成的。
爲什麼說貪心不斷地生成,而造成了這種分別心?這種分別心從哪來的?
弟子:在覺上加明,在加明的這一念,分別心就起來了。
好,這講得挺好。
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。就是說,你本來就是在空相之中,世界本來就是空的,你在空上又起心動念,所以就是覺上加明,明上加明,這是《楞嚴經》的道理。爲什麼?因爲你應該知道,外境和內境是一個,並不是兩個。你以爲外境是由于分別心造成的,但是你不知道,那個分別心所造成的東西和造不成的東西,都是你自己,不是有第二個人。說是“我心造成的”,那外面那個不就是你的心嗎?你還上哪找?
昨天講了“被辱不嗔難”,現在講“有勢不臨難”。我把這個解釋給講一下。
【解】若被辱時,但以情恕理遣,則嗔意自平。視富貴若草頭露,何容以勢臨人。
大家可能已經看了。就是說人有勢而不用、而不去求,這很難。他這講了,“視富貴若草頭露”,什麼叫富貴?就是錢物、名利……都在這個富貴裏。“若草頭露”,誰能說一下,什麼叫“草頭露”呢?你說一下。
弟子:就是草尖上的露水,既小又很短暫。
是。草頭露,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,早晨有那麼一點點;當陽光一旦出現的時候,它就不存在了。富貴就和這個一樣,我們看著是有,當一面臨著生死大事的時候,什麼都抵不過去了,它一點用處也不抵。有的人認爲:“我有錢,有勢力,我可以說了算,我氣可以不平,或是我如何如何。”但是你不知道,你那富貴和草頭露一樣,在太陽沒有出來之前,意味著還有露水可得,還有那麼點意思。等太陽一旦出來的時候,早就無蹤無影了。在你生死現前的時候,你這富貴根本就像草頭露一樣,啥作用也不起。
富貴如草頭露一樣,我們今生修道就是把富貴看破了,把富貴看成草頭露一樣,因爲它不能幫我們了生死。不但不能幫我們了生死,反而障道,它障你了生死。你沒有草頭露,就不會存在幻想;你有了草頭露,就想入非非,想入非非就障道。
“有勢不臨難”,就是你有了這些富貴、這種勢,有了這些東西,你想不用就特別難,非得想法用不可。有錢了,你走到誰跟前,人家一說:“這個東西如何如何。”你那心裏頭就不平:“哼,我這有錢,這點算個啥?我早就把它蓋起來了。”人家說:“這個事還挺難辦的,你看我們現在受了這麼多的委屈,忍了這麼多……”你心裏話:“如果是我,我一句話,打個電話,那個市長或那個領導、那個大隊書記就去替我把事辦了。”它就在無形中起來,就算和你沒關系,它都要起心動念,所以說富貴障道。
所以我們應該視富貴爲草頭露,這樣的話,我們就能夠遠離這個富貴。不是外面有個富貴讓我們有所得,是我們心裏的一種幻覺,和自我的一種表現。我們不斷地追求這種富貴,無非就是要高人一等,而把我們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,絕不讓別人超越自己。就這種心理,所以他就産生了一個富貴的概念。
實際上你不知道,爲什麼說這個富貴是草頭露呢?草頭露就是幻境,如夢如幻亦如電,就是一個幻境。從曆史上看,那些帝王最富貴,富貴到一個國家都是他說了算。最後的結果,就當幾年皇帝,下去了就算完事。一死,什麼都是別人的,啥都不是你的,甚至比平常人死得更慘,死無葬身之地。幾千年以後還被挖掘出來,說:“你這屍體是幹屍,有研究價值;你的珠寶都要貢獻貢獻。”這就是因果。而且殺了那麼多的人,做了那麼多的事情,是要償還果報的。
我們一定要記住,要有勢不臨,千萬不要追求這個東西。你如果費心費力去研究這個富貴,以富貴爲目的,達到了你的某一種理想。實際上你只是白費心思,最後的結果就是像露水一樣、像幻境一樣,馬上就會消失。我們在修道上也是這樣子: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,一定要想到沒有能力的時候,和那些沒有能力的人;當我們能吃飽飯的時候,一定要想到沒有吃飽飯的人;當我們受表揚的時候,一定要想到那些被批評的人;而且當我們走道的時候,覺得很有力氣,一定要想到那小蟲子缺胳膊缺腿的時候。你這才有個低下的心,這樣才能有勢不臨。
這個有勢不臨,不是光在有人的時候你這麼去做,還應該在什麼時候做呢?比如走道,你晚上走夜路,這個馬路中間如果沒人,你就走到中間。實際上,你已經産生一種勢,這種勢就是“大”的意思,就是“慢”的意思——也是我慢的意思。覺得這會兒沒人了,八字步就邁上了,“這時候我可以靜靜地走了,有人的時候我可以謙虛,這會兒沒人,我可以不謙虛了。”實際上這也是有勢,你也造成了這種勢。你只要造成這種勢,這個“大我慢”就出現了,這個慢心就出現了。我們要想做好一個人,就要無論內外,不管有人無人都不去追求這個東西。所以說,有勢不臨難。
另外,比如說我們坐那塊,人家給你一個蘋果吃,你覺得很歡喜。特別是只給你蘋果,沒給那個人。把你看得很尊貴,這時候你是一種什麼心理?你是一種痛苦,還是一種快樂,還是一種滿足?有的人就是一種滿足心:“哎呀,給我而沒有給他,還是人家瞧得起我,說明我比他要強,而且我在這裏受到重視。”或者是先給你後給他,我們這個心裏就有不平了,而且有一種沾沾自喜的那種心理。這種心理最障道!
咱吃水果就有個特點——他們可能還不太清楚。就是在吃水果的時候,差一個人不到位,我都不吃。我這麼發心,雖然並沒有強調大家隨著做,但大家都主動這麼做,“師父不吃,我們也不吃”,就共同地完成這個。就是爲了克服什麼呢?克服這個有勢。你別看先分給我,先分給我也不先吃,大家都必須同吃,我才能吃;有一個人不吃,我也不吃,哪怕他是外來的、新來的、是個居士也好,只要在一起過齋,我們就得共同享受這個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養成這個有勢不臨,不要追求,有勢不用。你在有多大的權力和能力的時候,你都不要去用,不但不用,而且生起一種什麼呢?就是一種慚愧心。如果是給了我而不給那個人,我會生起一種什麼心?會生起一種痛苦,我覺得:你沒給他,就等于侮辱我一樣,你是瞧不起我。因爲你認爲我好,認爲他不好,這個不是我的目的,我需要的是什麼呢?天下都平等。你如果對我好而對他不好,而且你對他有特殊不好的這種情況,說明一個什麼問題?不是說明沒給的那人或是沒收到的那人沒知識,而是說明我沒修行好,因爲我的心不平等,造成了這種局勢,我給人的印象是我比他高貴,我平時說話瞧不起別人,而且貶低了別人,擡高了我自己,所以造成了我有名有利,人家供養給我。所以我覺得慚愧,而且絕對是一種痛苦的東西。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有這種心,有勢絕對不貪求。
咱們常住規定了:一切供養歸常住。爲什麼要歸常住呢?就是這個意思。我們不管有了多大的富貴,一定要和大家平等地分。不管是困難也好、痛苦也好、或是富貴也好,都要交給常住共同去處理這個問題。
有人說:“行,師父你說得對,你把這個富貴交給大家,大家能理解,這是師父慈悲,能把富貴交給大家。那爲什麼把痛苦也要交給大家?爲什麼痛苦也要讓大家共同去受?你自己的痛苦自己受,爲什麼要大家也同樣來感覺這個東西?這是不是一種自私?”
表面上看好像是自私,實際上它有特殊的道理。因爲什麼呢?因爲痛苦也好、好也好,我都要交出去。交出痛苦的目的,是爲了讓大家共同和我來承擔這個問題。我們求的不是痛苦和不痛苦的問題,求的是什麼呢?和合的這種心,需要和合的這種心理,就是“有難同當,有福同享”。
有問題我就要和他商量,“你看我這個困難怎麼克服?”要有這個心。放下我執,不要想到“困難就是我自己的,好處是給別人的”,實際上你這裏還有個自私,因爲壞的後面就是好。所以大家在一起克服困難的時候,大家都會成就這個和合心。那光你自己成就和合心哪?困難,那不是好事啊?也是好事。你把困難留給自己,實際上也等于把好事留給自己了,這也不行。
就像幹活似的,這一堆煤我一個人也能幹,但是不能光我一個人把自己改造了,而叫你不改造,咱倆都得同時改造,我就招呼你。在別人看來,說:“你這人太偷懶了,這點活你就自己幹了得了,怎麼還招呼我?叫我休息休息,你自己幹吧。”但我不那麼想,我幹,肯定能去掉我身上的毛病,如果你也幹,咱共同把這毛病去掉,這就好了。
所以說,對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