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子:只不過這個事是今天開始起因,或者是之前有因,今天是果?

  剛才不是講了麼,這個因果就是他有求之心、分別心所造成的。

  弟子:他就是自己有一種求順、求一個快樂的心,肯定有這種東西,然後對外界不順就産生排斥。這個說也好、看也好,到時候境界現前的時候就把握不住了,其實這個是最關鍵的,那我怎麼能轉這個觀念?就這個問題請師父給大家講一講。

  這個主要是有求之心。給大家舉個例子,比如吃飯的問題。你發現這個饅頭,“哎喲,好,這裏還有棗,還挺甜。”你要知道,你只要發現了“好”和“甜”,外面就有個因果在等你。它是生滅法,有好就有壞,好壞相依。你只要産生“好”,那個“壞”同時也相對地要産生,那個壞也是你生出來的。

  有時候我吃飯就不敢想,說“這個好”,這一動念,肯定就有一個“壞”在等著我,不一定在哪塊,非得找你別扭不可。就這麼動個念都不行,何況你其它更粗的相了,譬如吃住的問題、穿和用這些東西,只要你起一個“這個不好,這個好”,只要你動這麼一念,因果就形成了。

  弟子:師父,我過去吃飯倒是有這種情況,挑挑揀揀,現在倒沒有。可有的時候我對這些米飯,其實是屬于胃口不受的問題。現在不存在連著吃兩頓,過去連著吃兩頓的時候胃口受不了,但是現在一看就産生有點不愛吃,有這種現象。

  這種現象表面上是我們病所造成的原因,實際上還是我們心裏的障礙。你說:“不對,我吃完了胃酸,或是胃不舒服,消化不好,確實存在。”這都是強調理由,嚴格來講是強調理由。從生理上來講,我吃了這個東西,這個物質確實在我身體裏要産生反應的,好像是一種很必然的現象,但是你不知道,這種必然是我們沒有轉境的結果。

  因爲一切物質它都是空相的,它沒有實體存在,什麼色聲香味、饅頭、米飯、酸、堿、疼痛、病苦……都沒有實體存在。如果有實體存在的話,佛就不會說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因爲這些東西都沒有實體存在,是由于我們的分別心,這面分別,那面就堅固。你如果在這面說“米飯有好壞”,那面病情就要生起來;那面病情生起來,你這面對米飯的要求或排斥,就更加強烈。這麼互相的顛顛倒倒,最後結果是什麼呢?就是非要在這裏起煩惱不可。

  比如說物質問題,咱們不說空相的問題,就說那普通的。我們如果去乞食生活,就爲了一口飯,有沒有都成問題,你還敢挑那裏面的好壞?這個好吃不好吃,剩幾天了,什麼米飯、饅頭……什麼條件都沒有。只要今天能有吃的就行,別說那個,就是一把草、一把幹樹葉、一個幹蘋果,只要不是爛的,至于有沒有營養先不管了,只要能把肚子撐起來,它現在不“咕噜咕噜”叫,就算第一了。還講什麼條件?啥條件都沒有。

  有人在吃飯上就提出很多的條件,實際上都是被境所轉。你不知道,在困難的時候,這些東西都不存在。像吃飯,咱們在屋裏吃飯,細嚼慢咽,甚至還想喝點水,“師父你給我做點粥啊,光吃這幹的我咽不下去呀。”或是等等的其它原因。

  你知道乞食生活是什麼狀況?咱就拿乞食來舉例子,坐到那個村子中間,那小北風嗚嗚地刮著,周圍甚至還有雪花,河都凍上了,乞來的飯都是涼的,有的還不夠,有的還是少的……就在那村子中間吃。那小風刮的,人坐在那兒都受不了,還得成天吃乞來的涼飯,連風和飯一起吃。跟誰講去?有時候連鹹菜也沒有,還菜、還水果?啥也別講了。就是能吃飽肚子,我還能走道,今晚能找個地方休息,能往前走走,能暖和暖和,這就很好很好了,沒有什麼再好的東西了。那時候你什麼分別心也沒有了,至于吃完以後,是否胃疼、拉肚子,不管了。

  每天晚上都得上幾回廁所,不管是大方便還是小方便,總得上廁所。一個是吃的也多;另外呢,寒、冷、涼,腎髒不好。一會兒一趟,剛捂熱了,就得出去,一晚上折騰到天亮,你說還能睡覺?跟誰講這些條件?啥條件也沒有。就是因爲能夠在這種條件下生活以後,而且不退道心,非常勇猛地去前進。在這種情況下,那些物質雖然不能完全空掉,但已經空掉很多,所以對物質就不那麼執著。就吃個白菜葉炖豆腐,那吃得簡直像過年似的,非常好。

  原先我不吃粉條,那時候別說粉條,什麼都能吃了,啥毛病都改掉了。我們毛病的生起,就是因爲我們在順利的情況下生存著;另外,我們的有求之心太強烈了。

  而且這玩意還怪,乞食還有一個特點,如果你想吃到好的東西,就是精美的食物,比如說吃一點鹹菜、能吃點熱乎東西……這些東西都得靠什麼現前呢?不是靠有求之心,是靠你頭一天不動心念、這一上午不動心念,什麼都不要思惟,就靜靜地去修行,你中午乞食的時候,那食物就要比你動思維的好, “哎呀,今天給我點什麼吃的呢?今天我能到誰家去乞食?我能遇到誰?”你想像的東西永遠不會都成就,而你不想求的時候,它就完全超出你的要求而滿足你,法界就這麼真實。

  最後我發現這個秘密,以後再也不敢想了。一想,中午就沒有好的了,甚至還沒有吃的了。你要是不想,蘋果、鹹菜,這東西還真有;如果機會好了,可能還能吃點花生,或吃點花生仁,就這麼個事。

  所以我們應該知道:分別心越大,外面的痛苦越大。並不是食物對我們造成痛苦,是由于我們的分別心大才造成了痛苦。如果你沒有分別心,就是吃最次的東西,都可以當最好的東西吃,而且能享受到。如果你有了分別心,就算給你最好的東西,你也認爲是最壞的東西。所以說,這個食物有沒有意義?本無意義,它是一個空相。食物本身是空相,別看它現前,它也是個空相,它不會給你造成什麼好和壞的分別。

  有的說:“不對呀,那饅頭就是饅頭味,米飯就是米飯味。”實際上,饅頭也沒有饅頭味,米飯也沒有米飯味。那味是什麼呢?是你分別心産生的這種結果。如果你認爲是米飯和饅頭所造成的好和壞,那都是被相所轉。饅頭和米飯本無實體可得,就是一種空相,什麼也沒有,是我們心裏有分別所産生的味。有分別心,就有一種痛苦在那擱著呢。你本來是喜歡吃米飯,就算給你米飯,你同樣也是痛苦,你認爲這個米飯可能不白,或是蒸得不好,或這裏沒擱點棗,或沒擱點豆,或是給你少了……種種原因,總是讓你心裏不愉快。所以說,愉快不愉快不在于物質的變化,在于你的分別心。

  我們大家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。你在物質上下功夫,絕對不會獲得你的理想,也不會得道;只有把物質看空看破了,你才能得道。物質只是一個配音演員而已,就像演雙簧戲似的,後面有個主體在那地方,前面只有個表演的。那表演有啥意義?你後面只要不動,前面這個就沒有啥實際意義。

  我們通過這就知道了這個道理,所以你別在這個好壞上下功夫,你就算求到好也是個痛苦,因爲這個痛苦是有求所造成的,並不是物質所創造的,就是順利這個好也不是物質所造成的。你求到的東西,它永遠是一種空相,永遠是一個生滅。而且因你所求而産生的痛苦就在後面等著你,你不用合計,跑也跑不掉。

  雖然你眼前認可了,沒發生痛苦,等將來發生的時候叫你根本受不了。因爲你歡喜越大,生起的痛苦也就越大;你歡喜越小,生起的痛苦也越小。所以你不能在這上去下功夫,我們在哪下功夫呢?就在不分別心上下功夫。不分別,你反而能轉物質,就算最壞的東西也會變成甘露。

  你看我們乞食的時候,那回乞食,他給了苞米馇子做的酸湯子,頭天晚上剩的酸湯子,冰涼冰涼的一小碗,給我了。後來又乞到點小餅子,就杏這麼大的兩個小餅子,那個給餅子的小孩還說我怪可憐的。還有一個抱小孩的婦女給了叁塊小地瓜。這一缽飯總共就這點東西,但是我吃起來,就覺得這些東西相當甘甜。

  不是餓的關系,而這些物質可能在他們吃、我們現在吃、飽的時候吃,它就是兩個味道。什麼原因?因爲它的內涵沒有被破壞,內在因素沒有破壞。爲什麼我們有時候吃了好東西反而感覺不好呢?因爲它的內涵已經被你破壞了,裏面的法已經失去了。因爲你那個是在法的基礎上吃的食物,是以法味爲第一殊勝,所以它是甘露。它的內涵沒有被破壞的時候,你吃什麼都是甘露,消災免難,而味道也絕對不一樣。

  我也跟臺灣法師講了這個問題,咱就說兩頓飯的問題。他說他們那早晨也喝早粥,但是過午不食,也不吃硬食,早晨喝點粥就完事了。他認爲這個方式也是佛說的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我就舉了這麼一個例子,我說:“法師,我有一個看法。我以前乞食的時候,有一回,早晨有人供養了半缽豆漿。因爲頭一天晚上我給他講法,他非常感謝,早上追了很遠送了半缽豆漿。在沒辦法的情況下,就把它當成水喝掉了。喝掉的結果是什麼呢?我這一上午就打嗝,打的全是臭氣,一種消化不良的臭氣,這一上午非常難受。平時在中午乞來的食物都非常香甜、非常清淨,而這天中午吃的東西就沒有這個味道了。”後來臺灣法師說:“內涵被破壞了。”法師對咱的說法非常認可,他說,你們是真從實際去修。

  所以說,必須日中一食。你早晨小食,雖然在某些方面說是不犯——實際上不是不犯,你只要多一口東西,你中午的食物都會改變的,都會破壞這個日中一食的內涵,會破壞它裏面的法味,就這麼厲害!

  所以東西不在好壞,一切物質都是一種空相,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有分別心。如果沒有分別心,這些東西就變爲你的自在,它有你也自在,它還能助你的道。如果你有分別心,它絕對是誘惑你下地獄的一個陷阱,它會把你拉到陷阱裏,拉到那裏去了,那是一點也不客氣的,就這麼個道理。人有時候想避免這種環境也是不可能的,因爲處在這個物質的世界上,它必然有很多的物質要現前,所以你不是克服它,就是被它拉下去,就這麼兩條路可走。

  我們現在走的這個路程,就是想從這個火坑裏跳出來。不是說師父吝啬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