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感情和概念,也不會因爲外面的形勢如何,我就不講了;也不會因爲你沒有這種情況,我就不說了;或是你認爲你不需要,我就停止了;也不會因爲你需要,我就去講。他不會這樣的,他講的就是真理,沒有別的,所以這叫善知識。

  我們能遇著這樣一絲不苟的善知識,而且能幫你把問題指出來,特別難。你今生能遇到一個善知識,那你今生就有成就的因緣。如果沒有善知識,你就很難成就。所以說,善知識是一個關鍵,你差不點也不行,百分之九十九也不行,必須得百分之百,這才能真正地成爲一個善知識。

  以前我剛學佛時,佛經看得少,那時候我就對人生迷茫,有很多的不平心。不是怨這個,就是怨那個,總覺得社會對自己好像有一種不公平,同時自己也覺得虧欠于社會。這兩種複雜的心理總是在不斷爭鬥。有時候被自己的貪欲心,或各方面所産生的忏悔而幹擾,也被自己的一種追求心所煎熬,各種的心都有,沒有解脫的機會。雖然別人講到一些東西,包括教我幹一些事情,或是看看電視、看看書,但都解決不了問題,沒法解決。

  那時候有一位師父還沒出家,他正好上楞嚴寺,向仁普師父請大乘經典,要看《涅槃經》。仁普師父說沒有,說:“你看什麼《涅槃經》,你看看《楞嚴經》得了?別的書你都沒看好,你看什麼這個?”就給拿了本《楞嚴經》——是《六祖壇經》還是《楞嚴經》?忘了。然後又拿了一本《宣化上人開示錄》。那本《楞嚴經》他沒說要往回要,這本《宣化上人開示錄》,他說:“你看完了給送回來啊。”

  我是陪他去的,出來以後,他就說:“這本書給你看。”我就拿回去看。看到哪一頁呢?就是講到“死也不求人”這頁。就看到這句話——死也不求人!剩下的我看都不看了,一句話就足夠了!當時那個心裏一下子透亮了,所有的問題都解開了。

  因爲我心裏的這些痛苦都是因爲“求”,都在有求上。所以說,一句話就把我這麼多年的痛苦解決了,一下子就把我從苦海裏救出來了,一下子就拔出來了。就像你墮落、墮落……,別人采取了多種的方式,還沒有把你救上來,但是也起到一點作用。遇到這個後,一下就救出來了,一下就起來了。

  當時充滿了希望,而且把今後的一切路程全部定下來了。那一句話我就把今後的事情定下來了,不用再合計了,我就決定這麼走這條路。我當時有一種恍惚,那心裏說:“天下還有和我的想法想到一塊的。”實際上我還沒想到這點,關鍵是我走到一種迷茫的時候,上人的話正好完全符合我心裏所要求、所想的東西,直接就講出來了,就把我這一生給救了。

  什麼是善知識?這才叫善知識。“死也不求人”,就這種修行方法,我跟你說,這才是真正的善知識。哪個是善知識?這是最大一個善知識。只有善知識才能講出這句話,不是善知識,他絕對講不出這句話。講不出這句話的人,你不能稱他爲一個真正的善知識。我的話說得狠了一點,但是,確確實實地說,我就是這麼認爲的。

  真正的善知識死也不會求人的,他教你的一切東西都讓你死也不求人,我敢說,這種人是個真善知識。有的人講法就打了很多的埋伏,講得不直接,開了很多的方便,雖然也起到了一定善的作用,但絕非是最高的善知識、真正的善知識。真正的善知識不會有那種想法,因爲他知道萬法都會因你“死也不求人”而轉變,知道萬法的作用就是心的作用。

  講到這塊,順便跟大家再重複講一下。九五年由五臺山行腳回東北,出了山海關,那天晚上就住在一個苞米垛裏,那個苞米垛旁擱了那個做酒的酒糟,有一股酒糟味。原來在人家門口坐著,那狗總叫,結果讓人家攆跑了。走到那個草垛,還有酒糟味,熏得夠嗆,就在外面草垛睡了一宿。早上起來就有點頭疼,有點感冒,就是有點發燒。從來沒有的情況,走那麼長時間也沒有發燒。

  發燒以後,兜裏沒有感冒藥,這還不求人。就我和性空在一起走,我都不求他,不能問:“性空,你有沒有藥?”這事都不求他。你說怎麼辦?愁啊,萬一這晚上真要大發燒起來……緊著走緊著合計:要是高熱不退怎麼辦?咱乞食是不是可以乞藥呀?乞藥是不是佛製啊?那時候就在思惟這些事情。後來想:“哎呀,這是不是又求人了?要是求人,這死也不能求,要抱定宗旨,就死也不求。”就把這個想法放下了。放下了,因爲感冒了難受啊,這腦袋又想。所以就不斷地顛倒,不斷地這麼走著,也不去求。

  後來走到一個大石頭那塊,我們兩個休息一會兒,他在前面坐著,我擱那面坐著,背靠背坐著。我這一低頭,那草裏放著一共十片藥片,撿起來一看,那是“安乃近”,還有字。而且那藥片沒有埋汰,好像剛放上去不長時間,連早晨放的都不像,而且那藥片其中還有一片被掰成兩半,兩半的還放在那原地上擺著,沒動。掰開的藥片,按道理應該是東一片、西一片,是不是?這才對。而掰開的那兩片就在那當地擱著,其它那九片都在那塊地方,還沒有瓶子,還沒有說明書。——現在我也解不了這個謎。

  後來我一看……起先我不想撿這個藥,因爲我知道,這個藥如果沒有名是不能吃的、沒法吃,沒想到這上面寫著“安乃近”,正對路。還給你掰成半片——可能我那時候發燒的程度,吃半片恐怕就能好。後來我一尋思:得了,趕緊把它撿起來。爲什麼沒跟性空說呢?我怕給他造成一種誤會,說:“你看這師父又搞那些神神道道的事情。”所以沒吱聲,也沒講。把那九片就收起來了,那兩半片的尋思尋思就沒要,尋思有這幾片得了,那個就不要了。

  之所以能有藥,主要是能戰勝自己貪欲的想法,就是死也不求人。由于這個概念,當時就悟到了:你死也不求人,就會改變你的外境,外境就會隨著你的心去改變,這叫佛菩薩加持,也是不可思議的事,你做夢也想不到的事情。當時對佛法生起了更大的決心,從這裏也體會到更多的秘密。“死也不求人”絕不是執著,這叫什麼呢?誰能說?“死也不求人”是什麼?

  弟子:那不叫執著,叫正法的不可思議感應。

  正法。還有誰能具體地說一說,這個“死也不求人”是什麼?

  弟子:是修道的一個階段。

  死也不求人是修道的一個階段。也對。

  弟子:“死也不求人”是成佛的正因。

  成佛的正因。好,這個有點意思。

  弟子:“死也不求人”是了生死的根本。

  了生死的根本,生和死的問題。

  弟子:“死也不求人”就是自己的自性。

  自性,這講得不錯。還有誰能說一說?

  弟子:“死也不求人”就是波羅蜜。

  太對了!就是智慧,講得非常正確!

  “死也不求人”就是智慧。什麼是智慧?就是成佛的正因,也是自性,這都對,就是智慧。我們覺得是一種最愚蠢的辦法,實際上你不知道,那就是智慧。這“死也不求人”就是善知識,你上哪兒去求?放著這現前的善知識你幹嗎不求啊?是不是?你幹嗎不去找?能得最大的智慧你幹嗎不去做?“死也不求人”就是沒人可求,沒人可求就是自性嘛,是不是?所以說,“死也不求人”既是修行的過程,又是成佛的正因。波羅蜜就是智慧,它就是智慧的化身,波羅蜜,死也不求人是真“甜”。我們有這個死也不求的心,就會得到善知識。

  爲什麼我們現在沒有善知識?就因爲我們老在求人,老起心動念,所以你不會遇到善知識,就算遇到,你也會失去的。如果你死也不求人,反而能遇到善知識。人不斷地求,有求皆苦,有求反而難遇。你不求,不苦,反而還容易遇。我們想會善知識,只有死也不求人才能會到善知識。

  有的人說:“你說死也不求人,那我們就不應該參訪了?”不是那個意思。你不管見到啥,心裏都要有一種不求人那個心,沒有攀緣那種心,因爲衆生都是因爲攀緣而流落生死。你有那個死也不求人的心,你就是不會善知識,你也已經找到善知識。找到善知識的人,你去求善知識,善知識給你講,最後的法也是叫你不求,叫你反求求自己,不讓你往外求。講了半天法還是叫你不求人,你爲何不直接來呢?是不是?

  真正的善知識就是死也不求人。只有死也不求人,你這一生才過得圓滿,修道也非常容易,而且你也不會埋怨任何人。你不是爲了自己而去獲得利益,會爲了真正的成道,而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舍去。就是爲了自己,他也會把自己的一切舍去。因爲什麼呢?他不想有一個自私的我。它實在沒有意義,自私的我永遠是一種痛苦的根源。我們修道就是想有一個真正無我的我,那才是真正的目的。

  我們想會善知識,用什麼去會?就用“死也不求人”去會。我們這樣會到的善知識,他是真善知識。善知識就會給你印證“如是如是”,咱倆都一樣。他成爲善知識,因爲他死也不求人;你因爲死也不求人,所以就能遇到善知識。爲什麼會善知識難?就因爲你有所求,所以就難。

  有的人就說:“師父你講法,講了很多的不求。你看,有很多的人在不斷地求師、拜道,來求善知識開示。這是不求嗎?能得到善知識嗎?”是,你不求就得不到善知識,因爲你是有求之心,所以必須得去求。等求到那個善知識,善知識告訴你:“哪也不要求。”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如果你直接有不求的心,去會善知識,那你能會到什麼?會到真正的善知識。什麼是你真正的善知識呢?就是這個——自性,也就是你的心,它有無窮無盡的智慧,有無窮無盡的波羅蜜,哪個也不如這個。所以我們這一生要這麼過日子。

  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想把大家變成這麼樣一個人,死也不求人的人。“這師父太絕了,平時看他說話也沒力氣,細聲細語的,沒想到辦事辦得這麼絕。”就是這樣。我爲什麼創建這個僧團?我就是想把這其中一條,就是“死也不求人”傳下去。只有擁有這一條,我們才能在修行過程中真正地走一條正路。

  有了這個心念,我們才會把一切衆生看成真正的父母、未來的佛,會生起真正的大慈悲心。死也不求人絕對不是自私,他會無私的奉獻。他奉獻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