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所求,因爲他死也不求人。給你就給你了,他沒有說:“我在給你的同時得玩玩心眼,以後你再給我點。”他沒有所求,布施就布施了。布施了,他也沒做布施想。

  特別是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,怎麼辦?就是死也不求人,慢慢地增長這個智慧。雖然走了很多的“彎路”,別人都認爲是愚蠢的。比如說,行腳的時候,別人要開車送你,你也不要;給你各種方便,你也不要,就是一步步地走。在別人看來,你也不求人,是一種愚蠢的行爲,“你看,走得那麼慢,人家坐車一個小時就到了,你得走半個月呢。”表面上是我們犯了愚蠢,好像在行爲上、路程上,我們不如人家快,但是我們的心很清淨。雖然你快,你的心還是那個心,可能還會有一個貪念在那裏,你的心還是原來那樣,沒有改變。我們雖然晚了,但我們的心改變了。什麼事情都不看表面,主要看裏面的真正的因。

  特別是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、遇到難處的時候、遇到痛苦的時候,它能替我們過關。想不開,怨東怨西,你怨誰呀?你有個不求人的心,就算給你都不要,你還怨恨人家幹嗎?是不是?有時候我們雖然意思是說我不求人,但是又希望人家來進行布施,等他布施以後,我們再不求人。還有這種心理狀態,這也不行。你要有“死也不求人”的決心,堅定起來,你就有鐵铮剛骨。

  見月老人就是這種人。弘一大師曾經對他評價特別高,還說:現在的人多無剛骨啊!他指的是現在的“善知識”,也挺“客氣”。他說“現在的善知識多無剛骨”,就是看了見月老人的那種剛骨而感慨。和見月老人一比,見月老人就是鐵铮剛骨。它來源于什麼呢?就是死也不求人。

  爲什麼有的人持戒持不起來?就因爲沒有這種心。爲什麼這個金錢戒持不到底?就因爲他有求之心,有個“求”字在那擱著呢,所以他這個戒非破不可,你叫他持也持不下去。只有死也不求人的人,他這條戒才能不破。只有不破戒的人,他才能不求人。所以說,你有這一條“死也不求人”,很多的戒律馬上就明白了,甚至在你沒有接觸的時候,就相應的會有一些戒律和戒條,隱隱糊糊的你都會清楚一些。因爲佛所製戒,就是讓人不求人。你不求人,等于在求自己的心;如果求人,就是心在外求,那就是外道。只有外道才求人,佛法裏沒有求人。所以說,真正的善知識就是這個。

  啰羅嗦了這麼多,咱就講明白了一個什麼問題呢?真正的善知識是非常難遇的。宣化上人講了:“你看,多數學道的人,遇到的多數是糊裏八塗的。”就指現在的“善知識”多數無剛骨,“糊裏八塗”就是沒有剛骨的人,他就是有求的人,都是這樣式的。

  真正的善知識是不糊塗的,他不會讓你走到錯路上去。修道的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,不聽善知識的話,在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的心,任自己的性,那是不行的,這終究會墮落,遭魔障的。你任自己的心、自己的性,那是不行的,這終究會墮落的,遭到魔障的。

  因爲我們的想法, 都是知見,說:“我這怎麼不對?我想的對呀,我看經書上是這麼說的,那也是這麼說的。”因爲我們的起心動念無不是罪,你以爲你的“對”就對了嗎?你以爲你的“錯”就錯了嗎?因爲我們這本身就是個凡夫的心,你凡夫的心怎麼能測量佛的智慧?

  所以說不行,必須要有善知識指導。在你沒有證果之前,要聽善知識的,不能任自己的心、相信自己的心。這個很重要,有時候我們往往相信自己的感受,說:“師父,我這心裏難受,我現在心煩,我就得這麼做。”他相信了他自己的心。有的說:“不行,我就喜歡這樣。你看我原先的脾氣不好,我這麼樣心裏就舒舒服服的。”實際上,那都是任自己的性。告訴你,那是不行的,這終究會墮落的,因爲你這些東西都在求上,都是遠離善知識,遠離你的自性和心,所以終究會墮落的,而且還會遭魔障。

  如果你沒有求的心,魔來了也治不了你,他怎麼能治得了你?你有什麼好的,我不求你;說你天上如何,我不去;你給我什麼東西,我也不要。我不求,你給我啥,我都不要。你說給我佛的果位,那我也不要,我啥也不要,魔就沒有辦法了。你有求的心,“啊,那個羅漢我不要,但是那個菩薩我考慮考慮,那佛果我肯定得要。”你有求之心,你就遠離了佛法。

  供養叁世如來,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。什麼叫無心道人?就是沒有求的人。連心都沒有,他求啥?啥也不求,不求正是那個心。“死也不求人”正是你那個心,你那個心就是“死也不求人”,你往哪兒找?你的自性就是“死也不求人”,那個就是自性,你做到極點了就是自性。

  我們一定要真正地聽善知識的話,不要相信自己的心、相信自己的判斷、任自己的性,這一定要知道的。修道人一定要親近善知識。什麼樣的人是善知識?不求人。親近善知識,聽善知識的教化。“會善知識難”,因爲很難找出這麼個人出來,把事情做絕了的人太少了。

  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上回講到了“會善知識難”。人這一生最難遇的就是善知識,因爲善知識能讓我們平息貪嗔癡,能指出我們的缺點,能幫助我們克服缺點,這是我們的善知識。他不會順著我們的缺點去做事情,不會順著我們的缺點給予鼓勵,也不會順著我們的缺點給予人情。所以說呢,真正的善知識只會幫我們去掉毛病,教我們怎樣去更好地修行,有正知正見,這叫善知識。

  這樣的善知識爲什麼難得?不是沒有善知識,是我們的習性過重,所以很難遇見善知識。如果我們的習性不斷地減少,善知識也就不斷地現前,難就會變成易。

  下面講下一個:見性學道難。

  見性學道難,這個“見”是離一切見的“見”,叫離一切見。什麼叫離一切見的見呢?因爲我們這個能見和所見——能見就是能看到的意思,所見是所見到的東西。能見和所見,這是什麼呢?這是分別心,能見和所見是分別心。離一切見的見,那是什麼呢?是不動心,是清淨心,也叫無汙染心等等。

  我們用這個見——能見和所見,能不能見到性?是見不到的。因爲我們世間上的所見和能見,它就是分別心,也就是妄想。以妄想去見非妄想,它可能嗎?這個能見和所見就是分別心所産生的,是妄想所産生的,它是見不到性的。這個見,那就是離一切見的見,離一切能見和所見,離分別心、離妄想所産生的不動心、清淨心、非妄想心,這個叫離一切見,也叫空見等等。

  只有那個“見”才能夠得到見性,也是空見,也是空一切相,離一切相,空和離是一個詞,並不是兩個。所以說,我們只有空一切相,那就是無人相、無我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,才能真正的見性。

  有人說:“我念佛,我不需要見性。”這種說法是極端錯誤的。因爲你不見性,你非佛弟子,非真正的佛弟子,你離佛還有很遠很遠。有人說:“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不用見性。”那是絕對的一個錯誤。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爲見性所設出的方便,它只不過是爲了讓你逐步地走到見性才設出的方便,所以要一步一步地往上走,最後達到常寂光淨土,那就是心的化身,就是心,沒有別的。所以說,他那種說法還是不懂佛法。

  如果沒有這個“見”,你也不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雖然你做了很多的善事,有很多的善業,但也不見得就能往生。只有你在做善事的時候,同時再悟到了這個空性,離一切見,你才能往生,通過善事去悟到這個。所以說“見性學道難”,見性了你才能有學道的機會。

  見性才是真正的學道,沒見性之前,你說你在學道,連道你都沒看著呢,你怎麼學?邊都沒摸著,你都不知大道是什麼樣的。所以說“見性學道難”,現在末法時期就更難了。大家說一說,爲什麼末法時期更難?

  弟子:這個人自己的業障是一個方面,外部環境的障礙又是一方面。

  就是外面的環境比較難,所以學道就難了。爲什麼現在見性學道難?剛才他答了,一個是會善知識難,另外內外環境都不允許。誰能再具體地說一說?

  弟子:末法自己魔多。

  什麼是自己魔?

  弟子:無明、妄想。

  妄想多,那什麼是妄想?

  弟子:分別心。

  那分別心從哪兒來?

  弟子:從自己心起。

  心爲什麼要起分別心?

  弟子:……

  就是一句話,我們的貪嗔癡叁毒。有了叁毒,它就有了分別心;有了分別心,它必然要貪圖叁毒,它倆是一個根。所以說有了叁毒,學道就難,見性就難。如果我們克服了叁毒,我們見性學道就容易。爲什麼不能見性?就是一個貪嗔癡,墮落就墮落在這裏。

  因爲我們有了貪心、有了嗔恨心、有了愚癡的心,就淪落在六道裏輪回了。如果我們去掉貪嗔癡,就能超出輪回。那我們怎麼去超出?在具體上講,就是見性學道,能見道、能學道。見道你就見性,道就是性,性就是道。道和性它是不是兩個呢?

  弟子:道和性它倆是一回事。

  爲什麼是一回事?

  弟子:因爲先有性,然後就學道了。

  先有性後學道,有了性了,還需要道?

  弟子:先見性就不需要道。

  因爲什麼呢?

  弟子:因爲一見性啥都明白了。

  啥都明白了,那道呢?

  弟子:道是不見性以前需要。

  不見性前需要道,爲什麼不見性前需要道呢?

  弟子:因爲不學道不能見性。

  那道和性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?

  弟子:它倆啊?它倆是一個。

  一個,那爲什麼有前有後?你怎麼又給說成倆呢?

  弟子:按理說沒前沒後。

  沒前沒後,爲什麼你說有前有後呢?什麼原因?

  弟子:還是我自己不明白。

  不是不明白,學得挺好。

  性、道本來就是一個,只是說法不同,一個是見,一個是學。學爲漸修,這是漸修的過程。學道是漸修,逐漸地修道。見性是頓悟的意思。悟是頓悟,修是漸修,所以這就叫頓悟漸修,頓悟漸修難。雖然頓悟了,悟到我們自性以後,但是我們還有很多的毛病習氣要修掉,來保持這個性,這叫學道,這時候我們才算是學道。你沒見性之前,只是在門外面。說…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