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學道,只是像學道,只是像、或是似,還沒有真正學道,因爲我們沒有見道,不知道“道”是什麼樣,是不是?我們只是茫然。
見性學道難,主要就是貪嗔癡過重,我們只要放下了貪嗔癡,這個難就變成易。現在大部分人都感覺難,難在什麼地方呢?你叫他日中一食,他不做;叫他不摸金錢,他還不做。他家也能出,財産、地位也能舍,女人也能舍,就這點小毛病,他就不肯舍去,所以就造成了“見性學道難”。你叫他持戒,他就不幹了。你說:你幹別的。他說:這可以。
所以說,難就難在我們的習氣過重,它就變成了難起作用,難在這上面,並不是見性學道難。那個見性學道,它是平等的,只要你條件達到了,人人都會開悟,人人都要成就你。因爲什麼呢?我們的貪嗔癡過重,老是“我如何如何”,老是“我”,你老是“我”就老自私,老是貪著和嗔恨心,再一個愚癡,最後的結果就是見性學道難。
過去那些祖師大德見性,那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,並不是非常複雜,幾年就要把它攻下來的事情。像上回見上體下清老和尚,那是我剛出關的時候去見老和尚,一位師父告訴老和尚:“師父閉關了叁年。”“哎呀,你閉啥關叁年,那有個七天不就夠了嗎,你幹嗎閉關叁年?”他說七天就夠了。
七天,實際上那祖師大德說了:何需七天,你要是能夠看個話頭,四天就行。咱們別說四天,你能有一天也行,是不是?釋迦佛悟道的時候只是一天一夜,雖然坐了四十九天,但一天一夜就把道悟了。並不是難,悟的時候不難,關鍵是在去毛病上難。有時候我們不割舍,這就成爲我們最大的障礙,所以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。
不是我們現在的性離我們遠了,是我們的毛病太多了,這個是大家必須得清楚的。有的人往往說:末法時期佛離我們遠了。什麼叫佛離我們遠了?這就說明我們前面的障礙多了。什麼是障礙?就是貪嗔癡過重了,佛性從來沒動過,是我們貪嗔癡習性過重了。
末法時期“見性學道難”,難就是難在我們自己不努力,最主要一條就是不持戒修行,難在這裏。現在的人就是好高骛遠,“我要參禅”、“我要念佛”,不學戒,輕視戒律。本來一片好心要成爲佛子,但是由于輕視戒律的關系,最後造成了很大的難。佛說:你就算證到了叁昧現前,如果你持戒不清淨,也是魔。你就是能在虛空飛行——飛行那都沒有問題,將來還是修羅這一道的,將來你還是在修羅道。
特別是在《楞嚴經》“四種清淨明誨”裏講:淫殺盜妄不除,都墮落到魔道裏去,有一條不除都墮落魔道裏。比如殺心不除,若不斷殺修禅定者,譬如有人自塞其耳,高聲大叫,求人不聞。就是講這個。還有妄語,如果妄語不除,如刻人糞爲栴檀形,欲求香氣,無有是處。佛講得很明白,淫殺盜妄不除,最後沒有一個能出去的。並不是見性學道難,是這個貪嗔癡習性過重所産生的難,我們必須要知道這個。
【釋】學道的人,不容易明心見性。學道若要見性,這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。
見性學道難,宣化上人只講了這一些。我多講幾句,這個“難”字不是見性難,也不是學道難,就是難在我們習氣過重,就是這種難。如果我們改變了習氣,就變成了一種容易。實際上,我們大家只要努力去做,一年、二年、叁年、五年……肯定有一天要水落石出,因爲你天天在去毛病。
我給你講的這些東西,沒有一個是什麼冠冕堂皇的問題,就是讓你去毛病。沒有別的,就讓你去毛病,就是讓你悟這個心,就讓你怎麼樣去掉自己的毛病,怎樣去舍掉我,怎樣去發心,就這麼點事。我成天講的就是怎樣去除掉灰塵。所以說,我們主要得在這上下功夫,坐禅也是這樣,平時行道也是這樣,講法也是這樣,叫大家去發心的目的也是這個,都是去掉這個貪嗔癡。
因爲貪嗔癡它可以起很多的變化,那些惡習無非都是貪嗔癡的變種,什麼慢心、淫欲心、嗔恨心等等,這些都是這個惡習所致。我們爲什麼不見道?爲什麼沒有成就?是惡習所致。所以說,你修道修什麼?就是除惡習!你不要打別的妄想,你說:“我看經、看書好不好?”好!看經、看書的目的是教你覺悟人生,無非是讓你覺悟人生,最後放掉你那個執著和你的習氣、毛病。
我們每一念都要控製自己,不要隨著貪嗔癡的習性去走,而且逐漸地、慢慢地去悟諸法空相的道理。諸法空相,我們都知道萬法是空的,但爲什麼悟不到?什麼原因呢?就是我們的貪嗔癡太重了。
你想悟,但你想是一回事,能不能悟又是一回事,因爲你還沒等悟,沒等去想,真正往裏去深入思惟或去做,心還沒往那行呢,貪嗔癡就告訴你,“你趕緊吃蘋果吧,吃水果。”它不讓你去悟空相。你剛有那麼一點事情要做,眼睛馬上就溜到別的地方,“哎,這東西真好!”馬上把你的念頭給轉走了。不給你時間去悟,這個是很嚇人的!
在末法時期,要想見性學道,就得去掉貪嗔癡。貪心過重是絕對不能悟道的,這是一大弊病。再一個就是嗔恨心、傲慢心,以爲自己了不得了,自己很有修行,或聽別人開示講了一點,就以自己的模式來衡量一切問題,最後就要受騙上當了。
有的人千裏萬裏來求法,雖然是一片的誠心,但是慢心放不下去,嗔恨心放不下去。你就跟他講,他也會認爲不如意,實際上他還是認爲自己那個正確。他不是沒有主意,而是自己已經有一個主意了,在那擱著,以他那個主意去衡量別人,這都是嗔恨心所致,所以就容易失去機會。
再一個就是愚癡心,什麼是愚癡心?就是不信佛法,不信世上有佛,不信自心是佛。一切萬法都沒有離開自心,這是正確的。如果說心外還有佛,那都是一種愚癡的做法,雖然你比別人從善法上講可能要強一些,但是你終歸還是在道外,沒在道內,那種做法還是不符合佛的本意的。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,想見性學道,那是非常難的。
爲什麼呢?因爲你心裏所行的道和佛那個道,它是兩條道。佛道是這麼直走的,你非要這麼往岔道走,你怎麼能去見性呢?你雖然做了很多的努力,最後越跑越遠,知見越來越大,老是別個勁,所以你不能悟道,這也是有關系的。
如果有一個正確的知見,雖然有很多東西做得不是很圓滿,但你畢竟是在朝佛道走,而且很快地和佛拉近距離。在因緣成熟的時候,很可能就由于無始劫的善根同時爆發,令你見性。雖然見性了,但有的人需要漸修,因爲他還有很多的習性,所以說見性學道難。我們現在就要有決心把這個難變成容易,那我們就從貪嗔癡下手,一定要具備正知正見,一定要去掉嗔恨心,一定要去掉貪心,這樣才能有所成就。這個就講到這裏。
下一個是“隨化度人難”。
【解】不學稱性權實之道,不能隨化度人。
不學,咱們都知道,就是不去學。稱性,什麼是稱性?就是見性。你不學這個,不在自心上下功夫。“稱性權實之道”就是真正的、真方便、真實之悟。你沒有這個真實之悟就不會有真方便,真方便必須來源于真實之道。什麼是真實之道?就是稱性。所以說,你達不到這個,你就不能隨化度人。
比如說,一個人心裏不幹淨,他說出的一切話都是不幹淨的。就像這一個杯,這個杯本來就是很髒的,有很多灰塵,雖然你往裏倒了很多的幹淨水,最後你倒出來的時候,這水都是被汙染的水。佛法很清淨,你講得好像是很有道理,但是由于你的容器不幹淨,倒出來的法水,它也變成不幹淨了,所以你沒法去度化人。怎麼能給人解渴呢?你這裏都是毒藥,你怎麼給人解渴?人家喝了你的水會中毒的,只會死亡。
如果我們能夠稱性,得到權實之道,就是佛的真方便,我們見到了實相,得到這個道,那你怎麼講、怎麼說,都在度人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。說:“我要度衆生。”要度衆生,你要是沒有見性,你還是不行的。佛在《楞嚴經》裏講得很明白:自己未度,要度他人者,是菩薩發心;自己已度,能度他人者,是如來應世。
我們大家看到了,你不見性,沒有權實之道,你是不能隨化度人的。但是我們做不到怎麼辦?我們要發心,要度衆生,那是菩薩發心。自己已度,能度他人者,是如來應世。這就是這句話:“不學稱性權實之道,不能隨化度人。”真正能稱性度人的,只有如來。我們因爲還有度相,所以很難度人,但是我們可以發心。
我也跟你們講過:你不開悟,說我能講法,那就是魔。他們很不服氣,說:“那就是文字呗,我就講一講。”你要知道,你講來講去,雖然講得頭頭是道,和書上說的是一樣,但是你要知道,如果最後有一句話你給說錯了,就把人引向了黑暗。
就算你每句話都說得很准確,都沒有什麼錯,和書上說的一樣。說心裏話,你那裏還沒有法。你看你說法,它沒有法,因爲你那裏沒有權實之道,你沒有這個東西。沒有這個太陽,你就不能給人溫暖,不能給人破除黑暗。所以你沒有權實之道,怎麼能說你那叫說法,能度人呢?你沒有這個,所以你說得再好聽也不行。
學佛法必須要見性,這是必然的。說:“我不用見性。”那絕非是佛的弟子。我們想度人、度己,必須要見性,這是我們必經的路程,只有走到這一步,我們才算真正的邁出第一步,這才叫真正邁出第一步呢。
我們現在都是在做一些准備,隨時在往上努力。但是現在有的人以爲自己出家幾年了,就認爲已經差不多了。那還差得很遠。你不努力,到時候也往下出溜,那些功德都就飯吃了,只夠個吃飯錢。所以不努力是不行的。有的人認爲:“我出家好多年了,我也做努力了,排班也該排我這塊來了,也該開悟了。”不是那麼回事。你還得勇猛,雖然出家很多年,這很好,修道那麼長時間,有很堅強的毅力了,但是你自己不能懈怠,還要去努力。你努力達到能度人的程度,這才行。
隨化,什麼叫隨化呢?就是隨順衆生,化度一切有情無情。就像太陽能化除烏雲一樣,能化除冰雪一樣。我們要是不見性,比冰雪還冷,誰化誰還不知道,是不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