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些東西亂響。那個出家人就問:“剛才你聽的那是什麼?”他說:“破銅爛鐵。”他說破銅爛鐵,那個出家人說:“你這是很有修行的人,這是真正有修行。”
破銅爛鐵,你聽到這些東西以後,如果認爲它是耳環,你就見境認境,已經進入那個境界去了,它已經把你騙了。他說的那個“破銅爛鐵”,並不是指這個物質的破銅爛鐵。那個“破銅爛鐵”叫什麼呢?這是個代名詞,他說的“破銅爛鐵”指的是這個心,但他不明說是心。他說“破銅爛鐵”,那個就明白了:你沒有被境轉,而且你直接就知道它是心,但你又不著在這個心上,所以才說是“破銅爛鐵”。
我們凡夫見境沒有不被境轉的,因爲你見到境就認爲是境,所以沒有不被轉的,所以我們睹境不動難。你想,這東西,你能說它不是黑板擦嗎?有幾個能把它看成不是黑板擦?所以說凡夫睹境不動難。
說:“我不貪它。”你不貪它也是動,你不要以爲歸你所有就叫動,不歸你所有就叫不動了。那不行。只要你認出來了,沒有不動的。說:“我沒認出來的東西,我不認識這個東西,動不動?”你照樣也在動。你說:“我不認識,這兩人見面,我不認識你是誰啊。”那你以爲就不動了?認識和不認識是同等的,只是根據需要。你需要就認識,不需要就不認識,是不是?但都是境界,所以睹境沒有不動的。如果要睹境不動,我們怎麼辦?要怎麼做這個功夫?誰能說一說?
弟子:睹境不動就得離開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,要離開相。
離開相,那我們怎麼樣來離開相呢?
弟子:萬法皆空。
那麼我們怎麼樣來萬法皆空呢?
弟子:還是這個心不動。
還是心不動,怎麼樣心不動?
弟子:不起分別。
對!不分別。
見境不分別,第一個事我不分別,第二個事不分別,第叁個事不分別……漸漸地你才能達到睹境不動。因爲什麼呢?境界和你了無幹系。你別看你走在這一個大千世界,雖然走了很多的地方,但火車響根本沒聽著火車響。火車響,震動的是什麼樣的人呢?震動的是見境而動的人,對動的人它有效,對不動的人它沒有效。
你看那火車“咣啷咣啷”,好幾裏地都給震得轟隆隆亂響,但對見境不動的人,它啥作用也沒有,就像虛空,根本就不存在那個火車。有沒有火車?有,那是什麼?是紙啊?還是什麼東西?那是什麼玩意?像風似的來回在那刮著。而我們就不是了,那沈重得要命,“咣啷咣啷”的。如果你的業力越大,感覺的壓力就越沈,震動力也越大。你的定力越小,你感覺它的動靜就越大;如果你定力大了,這動靜還能小點。那聲音是隨著你的定力大小而變化,定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不動了。
什麼叫定力?就是不分別,你不分別才有定力。不是你咬牙在那瞅著,“我不動。”不是。你再怎麼咬牙,它也不好使。主要是不分別,這個功夫要這麼做。不分別久了以後,它就會産生大的定力。産生了大定力,就會出現幾種情況。所以有的人甚至走了幾裏地,經過鬧區,一個人也沒見著,什麼也沒見著,你問他,他確實不知道。什麼電視廣播、什麼鬧區、男男女女的,他一個也沒見著。
你看他真從那過去,就在你眼前過,但他眼睛也沒瞅,他一個也沒瞅著。你要是說他傻了,他還沒傻,還在那走呢,但他一個也沒瞅著。如果他想知道的話,耳朵馬上就好使,想聽就聽著了,想不知道他就不知道。體清老和尚上回就說過,他說:“我這耳朵也不知道怎麼的,想不聽的話還聽不著,你想要聽的話,多遠它都能聽著,這玩意真麻煩。”
睹境不動,那是很自在的。我們現在爲什麼不自在?就因爲見境就動,他沒有不動的。就是給我們口吃的,我們也得衡量衡量好吃不好吃。第一個概念,好不好吃;第二個,我能吃多少,這些都是麻煩事。人心裏迷了,緊著吃緊著動。
睹境不動就是在不分別上做功夫,最後達到睹境不動。不是做不到,是難!難不等于做不到,關鍵是我們不去做。平時我教大家行道,就是修這種功夫——睹境不動,就專門修這種功夫。平時你打坐,你是閉著眼睛,也不見境界,在那靜靜地坐著。你這個容易不動,但是你見到境界不動,那就難了,是不是?見境界你要不動就難了,所以說你若沒有功夫,它就不好使。
說:“你走這一道,把心攝住。”“怎麼攝心啊?我得盤腿攝心。”他那還得盤腿攝心。你說你什麼也不用做,不通過打坐等方式就能把心攝住,那很難。所以平時說得再好也沒有用,到時候見境不動,那才是功夫。這個功夫得靠平時不分別來做。你不做功夫,想達到馬上就不動,那是不可能的事,但是你只要耐心做,這種境界是很快、很容易達到的。
見境不動,不分別了,就可以得到直心,直心是道場。當直心現前的時候,我們該做什麼事情照樣做,還要做,自己知不知道呢?有人說,我什麼“了了常明”啊,或是怎麼怎麼地,說了很多的話。那都是錯誤的認識,實際上自己根本就不知道,要是知道,又進入分別心裏面。他根本就不知道,雖不知道,但所有的事情他都做了。他自在,不用腦子去想,他自然就做了。
你需要的東西他都滿足你,但你問他知不知道,他確實不知道。但是呢,他想要知道的時候就離開了直心。等到他說那個“知道”,是他那個分別心知道。說:“你在幹嗎……”“哦哦,對對對,是那麼回事。”實際上他已經進入了分別心,他這個直心已經失去了。不分別一切,而且所有的事情都能分別。我們都是靠“知道”來生活,所以我們每天活得非常累的,非常不自在。
這點跟大家講,但是你別拿這點去唬人家。真有明白人,人家一旦問兩句,就把你問出來了。但是你們必須得明白,也別叫別人給唬了,是不是?什麼“了了常明”,我知道你幹什麼,然後我這頭還能入定,我這面還在定中。
有沒有這種情況?有這種情況,不是沒有,但它那個不是直心,只是打坐有點定力了,星星月亮、日月星辰全都知道。我說:“你知道咋的,知道,你也沒有逃出這個境界之外,你只不過還在這個境界裏,是不是?你沒跳出這個境界。”後來他一聽:噢,是這麼回事。那就不再執著這個。
你境界還沒滅掉,還在境界裏,是不是?你只不過比別人高明一點。說:“別人說話我也聽得清清楚楚,別人幹什麼我也清清楚楚。”你這不叫了了常明,這叫啥明?你這還是被烏雲所遮蓋,只不過烏雲薄厚有區別,是不是?大小有區別,粗細有區別。
所以說我們要睹境不動,不動就是不分別。不分別境,最後你才能睹境不動,見到任何境界你都可以照樣做,但是從來不分別。就比如我常跟大家講的,人家說:“你給我拿十個石子來。”你順便拿起石子,“給!”就怎麼數,它也就十個,你根本用不著去看,用不著。本來就是用不著的事情,那境界就是你,你就是境界。你現在是境界轉你,你從來沒轉過境界。所以定力大的人就可以達到直心,能睹境不動,見到境界不動。
還有一種叫滅一切境,見境滅境,從而達到了不動,那也就是一念不生。不講那些了,都太多了,這些都非常難。這個睹境不動,就是見到任何事情的時候,我們不要貪心,不要起貪心,要諸法空相,無人我。諸法空相,一定要空出去,不管什麼都要空。
你說,這是什麼?
弟子:粉筆。
我這又白講了,還粉筆啊?
弟子:沒達到那個地步。
沒達到那個地步得努力,不能講了半天,你還粉筆。咱倒不是說讓你妄語,但是你要知道,必須這麼做功夫。過去叢林裏都是這麼考人的。這杯水,你說這是什麼?
弟子:我看還是水。
那“哐”的一杯就給你撇臉上去了。那既然是水你就用呗,就完事了,所以說,那就不行啊。要怎麼呢?不敢答。不答,那真收拾你,兩次就折服了。你不認識,不改變認識不行。當下不認,你這就很難成就的,所以有時候禅宗門下當下就認,認完了,很快就成就了,馬上就成就了,很短的時間,馬上認下就完事了,就那麼點事。你不認?你等著吧。
睹境不動難,難就是因爲我們有貪心。我們現在主要是貪心作怪,見到境界先衡量:哎,我需不需要?我喜不喜歡?適不適合我?第二個,我再考慮考慮適不適合別人?第叁個,我再考慮適不適合僧團?最後,我再考慮考慮適不適合居士?
這還算不錯的,還考慮考慮。有的連考慮都不考慮,只要不適合我,你就怎麼也不行;只要適合我,你怎麼都行。非法也給說成是合法;合法呢,也給說成非法的。我們就是有貪心,有時候這個貪心作怪是很厲害的。你要知道,你見境,知道這個東西,就已經在動,何況再起貪心,就動上加動。這種動叫什麼呢?動上加動叫什麼?誰說一說?這一到提問題,都耷拉頭了。
弟子:堅固妄想。
哎!這才對。堅固妄想,動上加動就變成了堅固妄想。如果動上加動要輕一點呢?就叫細妄想、微細妄想,再輕一點呢?等等……不講了。
動上加動就變成堅固妄想,我們現在的妄想就是堅固妄想,我們現在就墮落堅固妄想裏。動上加動,不光能知道境界,而且還對境界不斷地獲取。取,有取就有生……有受就有愛,有愛就有取,那十二因緣裏不是講了嗎?這整個的生死輪回就開始了。所以說呢,睹境不動難哪。
要睹境不動,第一個,見境,你得先空掉。如果空不掉,你得克服你那個貪心,少欲知足。不是見什麼東西都要,不是什麼好菜我都得吃,不是什麼好餅我都得要,不是什麼水果我都非吃不可的。你要知道,你吃一口,實際上你的堅固妄想就堅固一下。雖然這回水果你沒吃,覺得吃虧了,但你的堅固妄想已經打破了一點。
你覺得吃虧了,我覺得你還占便宜了。你尋思你沒吃水果還覺得怎麼回事呢,“吃虧啊,那師父不讓我吃。”我心裏話:你要是這一年不吃水果,那你可妥了。嚇壞了,一聽到一年不吃水果就嚇壞了。我們應該知道,不貪色聲香味觸法,堅固妄想它就不牢固。所以我們一定要做這個功夫——睹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