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了。
弟子:挑起戰爭。
挑起戰爭。還有誰能說?最大的特點。
弟子:最大的特點就是導致僧團不合。
導致僧團不合,這也對,確實是這樣。
大家都說得很正確,說是非能讓正法不能久住、讓僧團破壞、導致戰爭等等的事情。最大的特點,能讓人起心動念。本來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,他非給你宣揚得很大,簡直和真的一樣,那表情什麼都具足,他非叫你注意他不可,叫你順著他的想法去走,他非讓你起心動念。他不怕事情大,也不怕撒謊,目的就是叫你起心動念。
我們大家修道就知道,只要起心動念,就是墮落。特別是起這種惡心,更是墮落的因,非讓你起心動念不可。你看,說是非的人,他沒有輕輕說一句就完事了的,他非要把這個事情給你說出來不可,非讓你跟著他走不可,順著他的思惟去思惟,或是順著他說的是非去做事情,最後讓你上當受騙。
以前我遇到個小孩,那位說是非的技巧更純熟。十幾歲的小孩,跟我一起走道,順便就說一句:“哎呀,他這麼晚還沒起來呢。”就像沒那碼事似的,而且還瞅著別的地方,根本就像無意中說出來的,你根本不注意。後來我這一打聽,這個晚起來的事情有沒有?有,但那已經是好幾個月前的事,他就把它挪到現在來講。就是想壞一個人,或者說一個人的時候,他就這麼安排一個巧妙的環節,有破壞性。是非就讓人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是墮落。
我們一定要克服這個說是非,因爲它能讓你起心動念。反過來,如果我們的心裏不平,或是心裏有什麼想法了,這個嘴就難控製了,它非要說是非。它就是這麼個過程:有了起心動念,他就要說是非;說了是非以後,會更引起起心動念。所以說,心若不平,是非就生。只要是非生,肯定是心裏不平,你不用找,不用評論它對和錯的問題,只要有了是非,那肯定有個不平在那擱著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,如果不說是非,那我們就是在克服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是生死的根本,如果我們不說是非,就在破掉起心動念這一關,這個多重要啊!大家覺得是很簡單的一個事情,以爲這個事情沒有什麼了不起的。表面上好像只是不說一句閑話,實際上它能叫你得道,這是很重要的。
我們想控製,說“我要心平,要不起心動念”,首先你不要說是非。同時,別人一講是非,你就要知道,目的不是別的,肯定是讓我起心動念。起心動念就是墮落。包括講世間的事情,講這些動人的故事,這都是讓你起心動念。爲什麼我不給大家講得過多呢?一個是我不會講,另外是我不想講得過多。你不知道,不講那就是一個最好的講。我們講得過多了,有時候也造成了一種起心動念,就不合適了,也變成了一種“是非”。
所以說,是非有多種多樣,只要能叫人起心動念的一切事情都是是非,這主要是指語言說的,包括語言和一些事物,或是一種暗示,這都不行。不說是非雖然是很難的,但是我們一定要做。因爲我們是凡夫,老起心動念,所以這個是非老是存在。那我們就抓住這個關鍵的環節,就在“不說是非”上下功夫,你不說是非就是在修道。
好,下面我們再講“會善知識難”。
“會善知識難”,“會”就是遇到的意思,“善”就是能夠止惡的意思。行善止惡,不但能止惡,而且做的都是善業。“知識”就是老師的意思。“難”,什麼叫難?就是很難遇到,艱難。但不是遇不到,是很難遇。
【釋】會,就是遇。遇到善知識,這也是不容易的。你看,多數學道的人,遇到的多數是糊裏八塗的。善知識則不糊塗,不會叫你走到錯路上去。修道人一定要聽善知識的話,不聽善知識的話,在沒有證果之前就信自己的心,任自己的性,那是不行的,這終究會墮落,遭魔障的。所以修道人一定要親近善知識,聽善知識的教化。所以說,會善知識難。
這段是宣化上人講的。會善知識特別難,因爲善知識不會讓你走到錯路去。但多數人遇到的都是糊裏八塗的,很難遇到善知識。
修道一共有幾個特點,第一個特點,就得有一個善知識,有一個很好的師父、老師教導你。第二個,就得有一個很好的道友,在你有錯誤的時候,他能指出來,能幫你。善知識能幫你走正路,不至于把你給引偏了。因爲一句話、一個問題,就能把你偏到十萬八千裏。有個人講過,“如果說了九十九句都對,有一句不對的,整個也都變成不對的了。”就這麼樣。所以善知識特別難遇。
如果你按書本去求善知識,有時候也並非是真善知識。雖然照書本講沒有錯,但是不能深入,這是一般的善知識。真正的善知識是離開書本講,但是絕不離開書本的本意,深深地符合這書本的真實義,但是他又能離開書本,而且他講的所有話都符合書本的意思,一句都不會錯出書本的意思。
比如最大的善知識,咱們都知道,六祖一個字也不識,你看他講出的話,句句了不得,句句是真理。按現在來講,大德著書一般都叫“論”,證果了以後著書叫“論”,唯獨《六祖壇經》稱爲“經”,就它稱爲“經”,剩下的都叫“論”。因爲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善知識,給我們講了很多修道的方法。這個修道的方法,包括開悟的人都很服氣,而且都認爲他講的是真理。
特別是我們末法時期,遇善知識更難。宣化上人他老人家在臺灣就罵一個道場,具體的情況不太清楚,反正對它的評價非常不好,就直接了當地說。沒人敢去講這個地方,也沒人敢去講這個人,因爲他的勢力很大。宣化上人不怕,在臺灣直接就講,怎麼說的呢?“這地方就是魔窟!”可能是這麼個意思。世上還沒有第二個人敢說那種話,他說了那個話,因爲他有力量,爲什麼呢?因爲他是善知識,他不避一切風險,爲了救度衆生,不讓衆生墮落進去,就馬上大聲疾呼:“這是魔窟!”並不是爲了自己。
那個道場對他非常恭敬,還請他去講法,他也毫不客氣,就批評。所以宣化上人只是認識法,從來不搞人情。“你請我也這樣,不請我也這樣,我不管那個,我只爲了救衆生。”這叫真正的善知識。而且一切都是爲了衆生的利益、爲了佛法而出發,這叫善知識,這是直心。你想,這樣的善知識多難遭遇?龍天衆生都護持。
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,什麼問題?關于神通。我們在修佛法上,有的人是不斷地追求神通,以達到某一種目的。有的人是排斥神通,認爲有了神通就會障道。現在有這兩種說法存在。特別是不要神通的這個,說:“有神通的那個就是魔,就是魔業。”有的有點神通的人就說:“你沒神通就沒有證道,我有神通,已經證道了。”就這樣互相鬥爭,各個大德的說法也都不一樣。
在這種是非不明確的時候,宣化上人有一篇開示講得很明確,他說:神通不是壞事,我就怕你沒有神通。佛法是讓人有神通,如果你有神通,是允許你使用的,不是不允許你使,菩薩教化衆生那是允許的,這是一種方便,這是可以的。我怕的是你沒有神通,而打著追求神通的旗號,在這裏搞你那種名聞利養——“名聞利養”這句原話可能沒有,是我給加的。
宣化上人指的是這個意思,而且上人還明確地說,“如果你有神通,我會聲援你,會在很遠的地方來聲援你,我怕的是你沒有神通!”爲什麼我單提出這句話呢?因爲對一個問題,神通不神通,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觀念在這裏。不能因爲有了神通,在某些方面就引起一種不正確的追求,而且有了弊病,我們就否定了神通的功德,這也是不正確的。也不能說因爲沒有神通,我們就拼命地追求神通。這兩個都不正確,必須要有個正確的看法,但始終沒有人拿出這個正確觀點,不是偏著這頭,就是偏那頭。
宣化上人把這個問題給你弄得非常清楚,也許我知識淺薄,聽了上人的開示以後,這一個問題一下子就明了了。而上人講的就是本意,心裏就知道有真理,講法從來不委屈自己,不虛假、不藏真。有神通是不是好事?是好事。就怕你沒神通,你在那招搖撞騙,這個是絕對不允許的。這就澄清了修行過程中所産生的一些問題,正確的和不正確的,就很明確地把這些問題給你講得很清楚,沒有那種個人知見在這裏。而且他說了:“如果你真有神通,你盡管使,我聲援你。”反而沒人使,因爲他有個話在那裏面擱著——就怕你沒有。
由于反對神通,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病。因爲啥呢?神通是修行的一個過程,它是你修到一定的程度,必要産生的一種方式、一個過程。如果你把它否定了——不是別人追求不追求,你的概念是錯誤的。正確的東西,你把它作爲一種錯誤給否定的話,這是有過失的。
比如這個人有了正確的行爲,做了一件善事,你硬說他不正確——就你們倆知道也不行啊,是不是?正確就是正確,不正確就是不正確。不能因爲他這個人不好,做了一件善事,你就否定了。因爲他不好,就說他做的事不正確,這本身就是錯誤的,是不是?不能戴有色眼鏡看問題。真理就是真理,不能因爲大家不認識,我就不講真理了。
宣化上人在這塊講得非常明確,而且對神通的這種鼓勵,也必將對佛教的興盛起到很大的作用。他說了:“你有神通盡管使,我聲援你。”而上人本身也具備了神通,像濟公活佛,還有金山活佛,他們都具備一定神通,而且都是嚴持戒律。金山活佛特別嚴持戒律;濟公活佛就是裝瘋賣傻護持戒律,又顯神通,最後的結果都是使佛法興旺。我們得看到這個問題。
因爲正確的觀念能使我們産生正確的看法,通過這個問題,我們對一切事物的分析就會抓住中道義,我們不能違心地去講一個問題。比如說有人反對神通——因爲不斷地有人追求神通,會有很多的功課進行不下去,或有些問題進行不下去,但是你不能因爲這個問題而把那個真理給否定了,對不對?你把正確的東西給否定了,這也是不正確的。
這樣才叫真善知識,這叫善知識。爲什麼這叫善知識呢?因爲他是真善,沒有偏離,而且沒有“我”字,完全是真理的化身,他就講真理,這叫善知識。這裏不摻雜個人的…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