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皈爲體,它屬于往大道奔,往究竟走,所以它和世間善不一樣。

  【解】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,須陀洹已斷見惑,已預聖流,故得遠勝內外凡也。一斯陀含勝百萬須陀洹者,斯陀含已斷欲界六品思惑,煩惱漸薄,正使百萬住果須陀洹。未修勝進行時,終不能知二果境界,何況能到耶?一阿那含勝千萬斯陀含者,阿那含已斷欲界思惑九品皆盡,正使千萬斯陀含,終不能知叁果境界,況能到耶。一阿羅漢勝一億阿那含者,萬萬曰億,阿羅漢斷盡見思,超出叁界,尤非住叁果人能知能到故也。

  “一須陀洹勝萬五戒者:須陀洹已斷見惑,已預聖流,故得遠勝內外凡也”,他已經不是凡人了,屬于聖人。

  初果永遠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,就像咱們凡夫和天似的,咱們不知道天的境界,但是天能看到我們。“何況能到耶”,你連知道都不知道,何況能到?那差得太遠了。二果不能知道叁果的境界,永遠不知道,因爲你沒到那地步。阿羅漢超出叁界了,叁果聖人是不知道的,也不能思惟到。

  【解】辟支佛有二種:一者出有佛世,禀十二因緣教,悟道侵習,名爲緣覺。二者出無佛世,觀物幻化,自悟無生,斷結侵習,名爲獨覺。以阿羅漢但斷正使,辟支佛兼侵余習,故一辟支,能勝十億阿羅漢也。

  有佛出世,聽佛講法悟道的,叫緣覺。還有獨覺,就是在佛沒出世的時候,看到風吹草動,而發現了不生不滅。

  “以阿羅漢但斷正使,辟支佛兼侵余習”,阿羅漢斷了正使,但是還有余習。“故一辟支,能勝十億阿羅漢也。”(編者注:正使,現起之煩惱正體,與煩惱余習即“習氣”相對稱)

  【解】叁世諸佛,約藏頭佛果言之,叁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,正習皆悉斷盡,利益無量衆生。故一佛能勝百億辟支佛也。

  這裏所說的叁世諸佛,是約藏頭佛果而言之,這個藏頭佛果,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。(編者注:此處“藏頭佛果”疑爲“藏教佛果”版本的訛傳,根據蕅益大師講法行文,乃依天臺判教:藏、通、別、圓,化法四教。)

  【解】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,指圓教初住已上,亦可兼攝別教初地。通教佛地,蓋通教體色入空,知一切法無性,故念即無念,住即無住,修即無修,證即無證,至成佛時,能于色究竟天示現最高大身,統王叁千世界。別歡喜地,圓發心住,皆已分證法身,皆能示現百界作佛,八相成道。所以供此一人,勝于千億叁世諸佛也。複次前之八番,皆是約田。此第九番,即是約心。蓋未達一切諸法。念本無念,住本無住,修本無修,證本無證,故于平等法中,分勝分劣,若了達無念無住無修無證妙理,則下自惡人,上至諸佛,罔非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。所以人上佛飯,佛施餓狗,功德無異。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,一分施一最下乞人,福亦平等。

  這裏講,如果修到無修無住無證這種地步,他就沒有什麼佛、餓狗、衆生這種區別了,所以說“人上佛飯,佛施餓狗,功德無異”,都是一樣的。

  “維摩以一分奉難勝如來,一分施一最下乞人,福亦平等”,就是說他供養佛和供養貧窮人,這個福報是一樣的。就是人家心裏不動念,沒有這個概念,心裏不再動念。那個還有個布施心,這個沒有布施心了,給誰都一樣,給誰都是不分別,給佛沒見佛,給衆生沒見衆生,心裏也無佛、也無衆生、也無我,就這樣,這就達到究竟的地步了,這個是非常殊勝的。

  你供養滿天下的佛,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,無修無證者的心裏啥也沒有。這個不太好理解,但是非常殊勝的。這是指你而說的,你供養滿天下的佛,但是還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。他是什麼?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因爲他這個心能化無數佛,滿天下的佛都是他心裏化的,你說他厲害不厲害?供養他和供養佛不就是一回事嗎?是不是?

  【解】若不知福勝劣差別,則無以顯修德之足貴,若不達生佛本自平等,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,是謂常同常別,常別常同,法界法爾微妙法門。

  通過這樣分別,我們這麼樣分別的最後的目的是什麼?真正的目的就是“生佛平等”。生就是衆生,這是佛,實際上衆生和佛都是平等的。爲什麼呢?因爲衆生也有如來德相,佛也有如來德相,它在衆生那不減,在佛那也不增加,它本來就是不增不減,所以說本自平等。你衆生也好,佛也好,它本來都是我自己的,跟誰去要?這就叫平等。

  若不通過這種方法,“則無以悟性德之淵源”。通過這種方法,我們才知道佛的淵源在哪,衆生的淵源在哪,德行的淵源在哪。我們知道了這個,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。“是謂常同常別”,既是同又有分別,既是別又是常同。

  衆生就是這樣,本來就是一體,但是由于因緣不同,佛就分出衆生和佛。爲什麼呢?由于教化的需要,並不是佛分別,是衆生需要。需要幹嗎?需要他成佛,佛就以各種的妙法來度化衆生,所以就要常別常同,常同常別。

  “法界法爾,微妙法門。”就是這麼妙,如果你要把這個明白了,一切法你都明白了。雖然你背不下來,但你的心自在。就像一個屋子似的,裏面原來很悶,你那時候就像這扇窗戶已經打開,這空氣一流通,任你呼吸,你怎麼都得自在。你要是不明白,那悶乎乎的,簡直像大石頭壓在那地方一樣,他就悶得慌。但別著急,你想打開窗戶,就得努力。一努力,很快就到了。這個非常好,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。

  這個“施飯轉勝”,通過布施的功德,讓我們知道要不斷地“轉勝”,不要耽于小的,一定要學究竟。我們最好做最究竟的那個,就是即心即佛——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這個勝于一切。

  

《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解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