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皈为体,它属于往大道奔,往究竟走,所以它和世间善不一样。
【解】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,须陀洹已断见惑,已预圣流,故得远胜内外凡也。一斯陀含胜百万须陀洹者,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思惑,烦恼渐薄,正使百万住果须陀洹。未修胜进行时,终不能知二果境界,何况能到耶?一阿那含胜千万斯陀含者,阿那含已断欲界思惑九品皆尽,正使千万斯陀含,终不能知三果境界,况能到耶。一阿罗汉胜一亿阿那含者,万万曰亿,阿罗汉断尽见思,超出三界,尤非住三果人能知能到故也。
“一须陀洹胜万五戒者:须陀洹已断见惑,已预圣流,故得远胜内外凡也”,他已经不是凡人了,属于圣人。
初果永远不能知道二果的境界,就像咱们凡夫和天似的,咱们不知道天的境界,但是天能看到我们。“何况能到耶”,你连知道都不知道,何况能到?那差得太远了。二果不能知道三果的境界,永远不知道,因为你没到那地步。阿罗汉超出三界了,三果圣人是不知道的,也不能思惟到。
【解】辟支佛有二种:一者出有佛世,禀十二因缘教,悟道侵习,名为缘觉。二者出无佛世,观物幻化,自悟无生,断结侵习,名为独觉。以阿罗汉但断正使,辟支佛兼侵余习,故一辟支,能胜十亿阿罗汉也。
有佛出世,听佛讲法悟道的,叫缘觉。还有独觉,就是在佛没出世的时候,看到风吹草动,而发现了不生不灭。
“以阿罗汉但断正使,辟支佛兼侵余习”,阿罗汉断了正使,但是还有余习。“故一辟支,能胜十亿阿罗汉也。”(编者注:正使,现起之烦恼正体,与烦恼余习即“习气”相对称)
【解】三世诸佛,约藏头佛果言之,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六度,正习皆悉断尽,利益无量众生。故一佛能胜百亿辟支佛也。
这里所说的三世诸佛,是约藏头佛果而言之,这个藏头佛果,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。(编者注:此处“藏头佛果”疑为“藏教佛果”版本的讹传,根据蕅益大师讲法行文,乃依天台判教:藏、通、别、圆,化法四教。)
【解】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,指圆教初住已上,亦可兼摄别教初地。通教佛地,盖通教体色入空,知一切法无性,故念即无念,住即无住,修即无修,证即无证,至成佛时,能于色究竟天示现最高大身,统王三千世界。别欢喜地,圆发心住,皆已分证法身,皆能示现百界作佛,八相成道。所以供此一人,胜于千亿三世诸佛也。复次前之八番,皆是约田。此第九番,即是约心。盖未达一切诸法。念本无念,住本无住,修本无修,证本无证,故于平等法中,分胜分劣,若了达无念无住无修无证妙理,则下自恶人,上至诸佛,罔非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。所以人上佛饭,佛施饿狗,功德无异。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,一分施一最下乞人,福亦平等。
这里讲,如果修到无修无住无证这种地步,他就没有什么佛、饿狗、众生这种区别了,所以说“人上佛饭,佛施饿狗,功德无异”,都是一样的。
“维摩以一分奉难胜如来,一分施一最下乞人,福亦平等”,就是说他供养佛和供养贫穷人,这个福报是一样的。就是人家心里不动念,没有这个概念,心里不再动念。那个还有个布施心,这个没有布施心了,给谁都一样,给谁都是不分别,给佛没见佛,给众生没见众生,心里也无佛、也无众生、也无我,就这样,这就达到究竟的地步了,这个是非常殊胜的。
你供养满天下的佛,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,无修无证者的心里啥也没有。这个不太好理解,但是非常殊胜的。这是指你而说的,你供养满天下的佛,但是还不如供养一个无修无证者。他是什么?心即是佛,佛即是心。因为他这个心能化无数佛,满天下的佛都是他心里化的,你说他厉害不厉害?供养他和供养佛不就是一回事吗?是不是?
【解】若不知福胜劣差别,则无以显修德之足贵,若不达生佛本自平等,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,是谓常同常别,常别常同,法界法尔微妙法门。
通过这样分别,我们这么样分别的最后的目的是什么?真正的目的就是“生佛平等”。生就是众生,这是佛,实际上众生和佛都是平等的。为什么呢?因为众生也有如来德相,佛也有如来德相,它在众生那不减,在佛那也不增加,它本来就是不增不减,所以说本自平等。你众生也好,佛也好,它本来都是我自己的,跟谁去要?这就叫平等。
若不通过这种方法,“则无以悟性德之渊源”。通过这种方法,我们才知道佛的渊源在哪,众生的渊源在哪,德行的渊源在哪。我们知道了这个,才知道一切法的根源。“是谓常同常别”,既是同又有分别,既是别又是常同。
众生就是这样,本来就是一体,但是由于因缘不同,佛就分出众生和佛。为什么呢?由于教化的需要,并不是佛分别,是众生需要。需要干吗?需要他成佛,佛就以各种的妙法来度化众生,所以就要常别常同,常同常别。
“法界法尔,微妙法门。”就是这么妙,如果你要把这个明白了,一切法你都明白了。虽然你背不下来,但你的心自在。就像一个屋子似的,里面原来很闷,你那时候就像这扇窗户已经打开,这空气一流通,任你呼吸,你怎么都得自在。你要是不明白,那闷乎乎的,简直像大石头压在那地方一样,他就闷得慌。但别着急,你想打开窗户,就得努力。一努力,很快就到了。这个非常好,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。
这个“施饭转胜”,通过布施的功德,让我们知道要不断地“转胜”,不要耽于小的,一定要学究竟。我们最好做最究竟的那个,就是即心即佛——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这个胜于一切。
《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十一章 施饭转胜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