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經行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念做起。並不是說今天我努力了,今天我就在了生死。我們一念就有無數生死,應該是念念修行,才能真正地了生死。

  所以說我們這個眼睛外觀,它就是生死的根本。我們應該把眼睛收回來,“觀臥牛之地。”特別是我們在往外走的時候,一定眼睛下垂,下垂觀這麼大一個地方。剛開始觀的時候,外面很有吸引力,這也是我們眼睛養成一種習慣性,不管需要或不需要,都要往外瞅。它有一個很強的攀緣心。我們必須硬做,把它努力收回來,這才行。這個眼觀臥牛之地是很重要的。這個功夫應該長期地做,如果我們能夠眼睛不再往外瞅了,這樣我們的內心就逐漸地清淨起來,我們的狂心也逐漸地歇了,這是修行中很重要一個方式。

  而且對我們修行來說,可能一天念幾個小時的佛,或是修幾個小時的禅。如果我們眼睛再不往外觀,這樣我們就會把所有的念佛的功夫,和修禅的定力用在每分每秒之中,就更好了。

  下面再講第二句話,“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”。

  爲什麼要面現呆沈小相不攀緣?因爲面,是妄想心的一個表現。我們很注意我們的面孔,有時候歡喜,有時候愁悶。這些表情、動作,都是妄想心的表現。一個妄想多,比較放逸的人,他這個面目表情也比較複雜。這種表情肌的活動,正是妄想心的表現,它對我們修行,是很有害的。我們對面目表情應該控製。

  第一個,就要“呆”。什麼是呆?就像一個傻子似的,不再有表情。因爲有像傻子這種心,才不爲外面景象所動。沒有攀緣心,才像一個呆子。所以說這個呆啊,不是壞事,是好事。只有不被表情所支配,我們的心才會老實起來。

  在九五年,我從五臺山回來的時候,是行腳走回來,走了兩個半月。那時候我這個人不會笑。這個臉哪,就像一張布,或是像一個木頭,沒有表情。但內心確實很清靜。所以說這個呆,對我們來講,是很重要的。我們應該努力把自己的表情,也就是自己的內心的活動,控製到呆的程度。這樣我們的內心就會慢慢找回來了。

  “沈”,不光要呆,而且要沈,不要歡喜。因爲歡喜了,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歡喜魔,在修行中,如果我們過多地歡喜,就和魔打爲一起了。所以說這個沈,應該很沈靜,很沈穩。不再去對外面有所追求。這個沈,也是很重要的。

  還有“小”,爲什麼說小?小並不是卑小,而是真正的平等。只有卑小,我們的狂心,慢心才能收回。所以說這個小,也是很重要的。就是說,我們要做到,在所有人面前,我是最小的。每個衆生都是前生父母,未來諸佛。我們用這種心情,去和大家相處,用這種方式去修行自己的內心。所以說我們永遠做一個最小的。宣化上人曾經講過,他說我是最小的,如同小蚊子。所以說這個小,就是行菩薩道。佛在世的時候,也是把自己變成最小,往昔曾去做常不輕菩薩,禮拜一切的大衆。

  爲什麼表情要去掉這些不正常的表現?因爲這是一種修行的需要,也是我們不再攀緣的需要,也是我們知道怎樣去修行,怎樣去抓住自己的內心世界的需要。在佛的聖法律中,敘述歌戲等的無知,《四分律》雲:“歌戲猶如哭,舞如狂者,嬉笑如小兒。”歌戲,即歌舞的歌,唱戲的戲,猶如哭,種種表演,就像人在哭一般。舞如狂者,跳舞就像一種狂人。嬉笑如小兒,我們的表情,不斷地嬉笑,實際上是一種無知的行爲,如同小兒一樣。在修行中是很障道的。所以說我們應該遠離嬉笑。

  還有一個“相”,小相這個相,因爲一切衆生都依攀緣心而住。什麼是攀緣心?見相住相,就是攀緣心。所以說要遠離攀緣,就必須遠離一切相,特別是能夠吸引我們的相,一定要遠離。首先把自己的面,要控製好,這才好,這才能修行。

  “不攀緣”,就是爲了收回六根。在《清淨道論》裏有收回六根的例子——這個《清淨道論》,在我們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一部論。這裏有個記載:“在喬羅達格大窟中,有七佛出家的繪畫,”就是有一個山洞,山洞裏的頂有七佛出家的繪畫。過去七佛,就是從釋迦牟尼往前一共有七佛。

  這七佛出家的繪畫,“非常精美。一次有很多比丘參觀此窟”,有很多出家人來到了這個山洞。“見了繪畫說:尊者,這畫很精美。”這個尊者,就是心護長老,“心護長老說:諸師,我住此窟已六十多年”。這個長老住這個洞多長時間呢?是六十多年。他說我“尚不知有此畫。”他說我六十年,都不知道有此畫存在。“今天由諸具眼者所說,才得知道。”今天是由大家所講,我才知道還有這幅畫。這是說“心護長老,雖在這裏住了這麼久,但從未開眼睛而望窟上。”就是沒望過這個洞頂上。

  我們想一想,六十年沒有望過這個山洞的頂。畫了那麼美的佛像的畫,他也沒有去看,這多高的修行。爲什麼我們不得道?就是因爲我們的眼睛到處亂看。所以說過去修道得來的,不是輕而易舉的,也不是叁句兩句話說得道了,必須下很大的功夫來收回六根。

  “據說在大窟的入口處,有一株大龍樹,他亦一向未曾仰首上望過。”就是說有一個大龍樹,非常高,他也沒有曾經仰首上望過,往上瞅過,“但每年見其花瓣落在地上,而藉知其開花而已。”他怎麼樣來辨別這個樹開沒開花?看它花有沒有落地,他就知道開花了或沒開花,從不擡頭去瞅。

  “當時國王慕長老之德,曾叁度遣使請他入宮受供養。”就是國王去請他叁次,入宮去受供養。“但都遭拒絕了。于是國王便令王城內。”就是國王城內的,“哺乳小兒的小婦們。”就是剛生小孩哺乳期間的婦女,“乳房都捆縛起來,加以蓋印封鎖,他說:直待長老來此,一切乳兒才得吸乳”。就是說你要是不來,這些小孩都得餓死。所以說呢,就是強行要請這個長老,到皇宮來。“長老因兒,遂來大村”,長老因爲憐憫這些小兒,所以來到大村,大村或是那國王的名字,也或是地名。

  “國王聞此消息,便對其臣子說:去請長老入宮,我要從他受叁皈五戒。長老入宮,國王禮拜和供養之後說:尊者,今天很忙,沒有機會,我將明天受戒。並取長老的缽,和王後共同略送一程,然後拜別。”

  你想,這個尊者,不光對他坐的石窟上頂沒有看,對他的門前的大樹沒有看過,而且對國王和王後的禮拜,這樣的尊重和供養,他也沒有去看:誰是國王,誰是王後?他只知道說:祝大王幸福。他把王後也當成大王了。所以說這個長老,就是不用眼根,來修行自己。所以說非常了不起。我們就不是了,離很遠就想看看是誰?是男是女?相貌是否莊嚴?他說話時眼神是否和善?嘴角是否下垂?是否在歡喜?是否在笑?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分別心,越分別表情越豐富,越豐富,我們的心越散亂,所以說生死輪回永無出期。因爲這個攀緣心不斷,我們的生死不能斷。

  過去我也這麼學過,別人問話的時候,我也不擡頭瞅,別人走了,我也不知道他是誰。雖然是這個心,很想看一看他是誰,但是自己硬控製它,不去看,等走了以後還想知道他是誰?又不能去問,但是不能擡頭瞅啊,也是很難受的,但是難受以後會很清淨。

  這個心護長老,在國王那裏,過了七天,國王想到:“何必使長老住這裏受苦呢”,便讓他回去。長老回到了喬羅達格大窟後,夜間在經行處經行。就是我們說的,從這頭走到那頭,再走回來,往右繞,這叫經行。那住在大龍樹的天神,執一火炬,站在一邊,這時候天神就出現了,拿了一個火炬,站在樹旁,給他照明。“使他的業處”,也就是“定境,極淨而明顯”,在修行中,他的境界就現前了,他的境界非常清淨,非常明亮,晚上就像白天一樣。長老心生喜悅,想道:“怎麼我的業處今天異常地明顯。”就是我今天的定境,比平時要清晰得多了,平時還有模糊的地方,今天比平時還清晰,從來沒有過。“過了中夜後,全山震動,便證阿羅漢果。”

  就是說,這個心護長老,平時在努力修行,不但石窟上的佛像不看,大樹也不看。經過六十年以後,國王那麼樣的崇拜他,對他那麼樣的恭敬,他並沒有看國王和王後長得是什麼樣,是男是女他都不知道。就在這種努力之下,回到山上,就很快地證果了。爲什麼能證果?就因爲人家在名利面前也在收回六根,不再攀緣。

  我們就不是這樣,我們見到誰都是去瞅,去看,去聽,所以說我們不能得道。心護長老得道也不是無緣無故的。所以說,在他經行的時候,就出現了天神,拿個火炬給他照明。他也沒有被這種幻境所轉,而認爲有一個天神在給我照明,而是說自己的業處,自己的定力比以前要進步了。

  我們有時候見到一點境界,或做一個夢,就會生起了很大的歡喜,有時候自己止都止不住,到處去講,到處去說。所以說,攢了點寶貝,都賣掉了。長老沒有這樣,而且知道是自己的業處比以前要好了,這個時候,就在中夜的時候,就發生了震動。

  什麼叫震動?我們知道世間有地震。地震是一種震動,當有人成道的時候也有震動。佛每次講法也都有震動。這個震動一共是有六種,六種震動。分別爲東湧西沒、西湧東沒、南湧北沒、北湧南沒、邊湧中沒、中湧邊沒等六相。

  那就是,東沒,由東往西;東震動,西沒,西沒往東湧;南往北,北往南,還有邊湧中沒等等。一方獨湧名湧,四方俱湧名遍湧,八方齊湧名普遍湧。

  震也有叁相:一方獨震名震,四方俱震名遍震,八方齊震名普遍震。

  動也有叁相:一方獨動名動,四方俱動名遍動,八方齊動名普遍動。這些都是震動。

  這種震動,整個山河大地都在震動。但和我們說的地震有所不同的,地震是破壞性的,是我們業力過重所産生的震動。這是修行人,修到了一定的定力以後,所産生的震動。這時候的震動,會把魔宮震動。所以我們應該知道這種情況。

  我們看到記載,宣化上人原先在東北修行的時候,也是發生震動,井裏冒紅光,村民都以爲著火了,都來救火。所以說修行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議的。宣化上人曾經在萬佛城就發過願,說我在美國叁藩市一天,…

《經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