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六、
第六個問題:弘一大師說過:沙彌戒諸位已知道了,此乃正戒,共十條。其中九條同八戒,另加“手不捉錢寶”一條,合爲十。但“手不捉錢寶”這一條平常人不明白,聽了皆怕。不知此“不捉錢寶”是易持之戒。戒律中有方便方法,叫說淨。經過說淨的儀式後,亦可照常自己捉持。最爲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,于比丘戒亦應學習,犯者結罪。我初出家時不曉得,後來學律才知道。這樣看來,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之事。師父能不能解釋一下?
這個呢,戒律是這樣說的。“說淨”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僧人不摸金錢,而居士他又想供養僧人衣服,但是他又不能親自去做這個布施,所以就有一個“說淨”的處理方式。他要先找淨人,什麼是淨人?就是常護持叁寶的居士。他跟他(淨人)說:“你看看,我想供養這裏的僧團每人一件衣服,我又做不到,因爲我時間很忙,麻煩你替我做這件事情。”他把他的錢財交給淨人。然後又回到僧人那裏,跟僧人講,說:“師父你去找哪個居士就可以得到衣服了,我已經跟他說好了。”這時候,僧人如果認爲這個供養清淨,他才能去取這件衣服。如果這個淨人不給衣服,通過六次要都不給,這個僧人再告訴原先供養那個人說:“這個事還得你自己處理一下,我去了六次他也沒給我衣服,還是你們自己處理吧。”這就完事了。
(編者注:關于此處所說的“說淨”方式,“六次”的說明。見《分文不取》,3.王戒(raja sikkhapada)
“假如國王、大臣、婆羅門或居士將買袈裟的錢托付使者:“用這筆錢買袈裟,供養某某比丘。”該使者來見比丘,說:“尊者,我爲您帶來買袈裟的錢,請接受它。”比丘告訴使者:“我不接受買袈裟的錢,我接受適時如法供養的袈裟。”使者問:“尊者,誰是爲您服務的淨人?”如果比丘需要袈裟,他可以指出爲他效勞的人,不論是寺院的淨人或在家居士,說:“某某人是比丘的淨人。”使者囑托該淨人之後,回來對比丘說:“您所指出的淨人已經受我囑托了,尊者,在適當的時侯去找他,他將供養您袈裟。”
比丘需要袈裟時,來找淨人,可以出言要求或提醒他二或叁次:“我需要袈裟。”如果要求二、叁次之後得到袈裟,這樣很好。萬一沒得到袈裟,比丘可以默然站在淨人可見到的地方四到六次,如此做之後,若得到袈裟則很好。萬一沒得到袈裟,比丘再作任何努力,因而得到袈裟則違犯尼薩耆波逸提罪。
假如比丘得不到袈裟,他應該親自或派人通知遣使送袈裟錢的施主:“你所寄來爲比丘買袈裟的錢沒帶給比丘任何利益,請收回你的錢,別使它遺失了。”這是比丘應該做的。”
這條戒的注疏提供了許多須知,能幫助比丘了解在不同的場合該怎麼說、怎麼做。)
這個說淨有多種方式,但是原則上不管你怎麼說,就是不允許僧人摸錢。並不是說,通過我說淨,你僧人摸錢就沒有問題了,不是這個意思。通過說淨的方式,這個金錢不是僧人摸,而是由這個居士(淨人)來替那個想供養的居士來完成這件事情,並不是讓僧人自己來完成,這個必須明確。
不是說用居士來代替僧人收錢,這不允許的。而是這個居士(淨人)替那個居士辦事,以達成那個居士供養僧人的願望,也滿足僧人的需要。這才爲說淨,否則的話還屬于不淨,是不是?
所以關于這個問題,很多人看法不一樣。不光是居士看法不一樣,有的出家人看法也不一樣。因爲這條戒律啊,多少年來它在這個理解上已經出現了誤差。在每一條戒之間,每句話的連接上,有時語言會有所簡略。有時候一條戒律可能是由兩個內容同時組成的。所以有時候你要不持“不捉金錢戒”,你想真正看懂“說淨”這條戒律是很難的。如果你要持這條戒,而且不管誰怎麼說,我肯定要持這條戒,堅決不要錢,這樣的話你才能逐漸、逐漸發現裏面的奧秘。
所以說,這個說淨是不一樣的。我在北京的時候,有個師父也要供養金錢,但我不收金錢。都跪下、說淨供養,那我也不收。說淨,這個是清淨當受。“清淨”,什麼叫清淨呢?不是你直接去摸金錢叫清淨。我剛才講了,他是通過把錢交給居士,委托居士去辦理,來達到供養僧人衣服的目的,這爲清淨。否則的話,你說是通過把金錢給了那個居士,那個居士再給你(僧人),那都不算清淨。就僧人不摸金錢這條戒律,不管在什麼條件下都不能犯的。
這條戒律容不容易持?實質上,這條戒律最好持。持這條戒律,很多的戒律都能持起來。如果這條戒律破了,有很多的戒律你都不能去正確得理解。就像人似的,一個人的內髒器官,你肝髒有病了,必然要會影響到心髒和腎髒。如果腎髒有病了同樣也會影響了心髒和肝髒。所以說,哪個器官都不能讓它有病,它們都是一體的東西。
戒律也是這樣,你如果有一條戒律不能去持,必然會導致其他的戒律處于一個不平衡的狀態,會造成“疾病”的。而且你也不能正常地修行。所以說我們想學佛法,又想深深地了解佛法,必須在嚴持戒律的基礎上,才能真正地深入經藏。
什麼叫深入經藏?首先你能嚴持戒律才能深入經藏。因爲你沒有具備深入經藏的法船和工具,你怎麼能去深入呢?那什麼是深入經藏的法船和工具呢?那就是戒律。所以說佛法以戒爲基礎、爲根本。戒定慧首先是戒,後才生定,由定才生慧,這才是叁無漏學,才是正確的修行方式。
所以說,我們僧人持戒已經成爲佛教當前最主要的一個問題。你想得到佛法,你要能夠持這條不摸金錢戒,那是最容易得到佛法的。這個容易啊,分你是爲了什麼目的?如果你爲了生存,爲了像世間人一樣能夠享受,能夠自在,能夠去方便,那金錢可能是起的作用更多。如果你爲了佛法,爲了能夠早日解脫,我的看法,你只有持這條戒律才是真正的方便,這是最容易成道的戒律。所以說容易,你想往哪容易?要往世間上,那你摸金錢容易。要往佛法裏,那就是持這條戒律是最容易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