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如何受持好十二頭陀行裏的節量食?

  第叁個問題:十二頭陀有提到節量食。弟子請師父開示,有種說法:不要刻意少吃,容易上火。吃飽、吃好,只要不貪求即可。但是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沈。如果克製不睡的話,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,做事沒法集中精力,還容易發脾氣。如果吃七八分飽,幹活就沒力氣,這時就會起煩惱,怕別人說我爲常住做事不發心,不盡心盡力。

  這個十二頭陀支,也有講十叁頭陀支的。其中節量食支就是爲了去掉我們的貪心。因爲我們衆生往往有一個特點,就是要吃飽、吃好。這個要注意什麼呢?過分的吃飽、吃好。有時候光說到吃飽、吃好,實際上他已經吃好和吃飽,但是一看這個菜、這個飯挺好吃,“我再吃點吧!”他已經過量吃了。所以佛提出了節量食。節量食,就是對食物不要産生貪戀。我們節量食的目的,就是爲了這個身體,能夠維持生命即可。

  當然了,光提到節量食還不夠,頭陀裏的節量食是對什麼講的呢?首先對頭陀行裏的日中一食講的。頭陀支是日中一食,日中一食還要節量食,日中一食還得過午不食。過午不食是對日中一食說的,也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,所受的吃飯的戒律就是日中一食,是根本戒。

  我們現在有一種說法叫過午不食,過午不食是指什麼說的呢?是指日中一食,還不許過午,並不是說吃兩頓飯叫過午不食。兩頓飯那是有病才允許開的,沒有病是不允許開的。而且只能開粥,粥還不允許用正食,這裏說頭很多,不詳細說了。但是我剛才講了,頭陀裏講的節量食是指的日中一食講的。日中一食也不允許你過分吃飽,那下午更不允許吃了。

  佛法裏有,早晨吃是升天道,你就種天道的因,你成佛就困難了;中午吃,指的中午一頓飯,這樣的話是成佛的因,叁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,也就是說無量劫佛都是日中一食。不是我們今天這個世界,末法時期日中一食就行不通了,無量劫以來,佛都是日中一食,也可以說叁世如來都是日中一食。什麼叫叁世如來?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是日中一食,這是根本戒,不會改變的。

  雖然是日中一食,也要節量食,要想到很多衆生還沒有吃到。所以說當我們在吃飯要達到量的時候,還要留一口,你可以七八分飽,也可以九分飽,總得留一點,不要過分滿足自己的食欲,抵製食物對你産生的吸引力。我們不講叁皈依嘛?這都是一個道理。如果你雖然是日中一食,但是對食物有所貪戀的話,他也會墮落的,這不可取的。

  對這個大家的感覺恐怕不太深。什麼樣能感覺出來呢?我有一次感覺,就是在九五年,到人家去乞食,當乞到食物的時候我生起極大的慚愧心。什麼慚愧心呢?就是我覺得吃日中一食,就一頓飯我也生慚愧心。我覺得我的修行不配,你何況兩頓飯、叁頓飯,那我連想都不敢想。就一頓飯,就要飯吃,乞食吃,我都生慚愧心。

  佛製定的這個節量食,是讓我們生起慚愧心,不要貪戀食物,不要被食物所轉,所以說這是無價之寶。這種法是對什麼講的呢?對日中一食講的,並不是對那個兩頓飯、叁頓飯講的。爲什麼不對它講呢?因爲它沒有日中一食的基礎,還沒法去做到節量食這一塊,還沒到這塊。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,晚上吃飯實際上對身體並不好。

  “不要刻意少吃?”這也是對的。有的過分少吃也不行。我吃飽就行,只要不貪就可以。另外,吃飯時要留一口食物。就是咱們過齋的時候,我每次吃飯都要留一塊,要舍給衆生。並不是我去討好衆生,而是斷掉我過分的貪欲、吝啬。因爲我留一口,就是時刻的要警惕自己,隨時要把這頓飯舍去。當別人需要的時候,就這一頓飯,怎麼辦?應該舍給他。要提醒自己。

  另外,天天要想到,還有很多衆生要吃飯。要生慚愧心,所以說這個做法很好。留一口的時候,這一口不能拿常住的東西算。“我也留一口,吃飽了我再拿一塊。”那就要犯盜了。這一口必須是從你口裏省出來的,不允許從別的地方拿,所以這叫節量食。

  吃飽,這個“飽”啊,指的是八九分飽,也可以說六分飽、五分飽,或是不飽。吃好這個沒法說的,什麼叫好?那皇帝啊,吃得再好他也不說好。當我們挨餓的時候,吃什麼都好。大家可能看到咱們寺院做的那個《解脫之路》光碟了。其中有一段,就是你看乞食時,他認爲飯馊了,他不給,後來我們硬給它要下來了,說:“馊的也不要緊!”這個食物我們吃的時候沒有感覺到酸。那個人撒謊嗎?也不是撒謊,所以說佛法不可思議。

  你們大連的一個居士,他那回跟著了。我們打走這個食物以後,他用手拿幾個飯粒,放嘴裏嚼了嚼,說:“沒酸,師父!”他吃也不酸。所以說這個酸不酸還是根據我們那個心,有沒有貪心來決定的。

  咱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比如說,一個饅頭,當我們饑餓的時候,這個饅頭沒有比它再香的。等我們吃飽的時候,沒有比這個饅頭再煩人的。特別是已經把胃吃壞了,甚至造成了一種堵塞,看到饅頭簡直煩得就像仇人似的,有這種想法。所以說饅頭本來是空相,主要根據我們的心,來決定外面食物的好和壞。

  所以說乞食生活就能讓我們真正的感覺到,能使我們舍去貪心。不要要求吃好,那我們要求吃壞?那也不對。而是不管它好壞,來什麼是什麼,無所求。好了我也不分別,壞了我也不分別,這是我們所要做的中道義。並不是說我就爲了吃壞,我就不要好的,見好的我就扔,不是那個意思。

  好的和壞的沒有區別,因爲什麼呢?佛法只是一味,就是清淨。它就是一味,沒有第二個味。所以說我們在乞食生活中,所吃到的食物就是一個感覺,就感覺清涼。所謂的“吃飽”,這個對我們而言就是不要求吃飽。爲什麼不要求吃飽呢?你要求吃飽你就有所求,有所貪心,如果吃不飽你會起煩惱。因爲我們既然出家修道,就要做好忍饑、挨餓、挨凍的准備,如果你要做不到,是不允許出家的。包括他們出家的時候,我都要問:“忍饑、忍餓,沒有道場住,你能不能承受?能不能出家?能不能跟著師父走?”如果不行,不允許你出家。是佛的戒律,不允許出家的。所以說忍饑、忍餓這個是非常好。你越能去忍受——實際上我還真沒挨過餓。

  在乞食的時候,特別是九五年的時候,雖然有時候吃得不是那麼飽,但是從來沒少過飯。我都覺得奇怪了,我成天做好准備,今天乞不到食物,被攆走啦,吃不上。但沒有那時候,所以我都覺得奇怪。這爲什麼呢?你越是這樣無所求,越是容易得;你越是有所求,越是不得。

  你不信,你回去試驗。你說:“今天啊,我這菜炒得特別好!”保證這個菜你就吃不點兒,不歸你,別人都給你要走了。你剛一吃,來人啦,“得了,給你吃吧,你看這菜炒得可好了!”最後一合計,辛辛苦苦想得到一個很滿足的需要,最後反而沒吃著;或是你想著做得很好,反而沒做好。所以說不求是求,你越有所求實際上就是失。這個事應該知道,佛法是無爲法,所以說不要貪求。

  “吃飽了每天下午就會昏沈?”不是每天吃完了都會昏沈的。從醫學上講,吃飽了,你吃了食物了,腦部的血液都要回到胃裏,血液大部分都集中到胃腸進行消化,它會造成腦部缺血而昏沈。這是醫學上講的,也是對現代人講的。過去的人可沒有那事兒,吃飽他也不會昏沈。爲什麼呢?他哪有時間去休息,他得去幹活,所以他就不昏沈了。是我們吃飽了還要坐一會,你說他能不昏沈嗎,是吧?

  所以吃飽了會昏沈啊,這是對那個閑著沒事兒的人說的,對有事的人,他不會出現這種現象的。要不信你就試驗,你吃飽了,只要你出去幹活,收拾院子啊,打掃衛生啊,甚至忙活著上工廠開工資去,你看看他一點昏沈也沒有。所以這個昏沈不昏沈,都是現在的富裕病,是完全可以克服的。

  “如果克製不睡的話,接下來的時間就會恍恍惚惚”,這個恍恍惚惚啊,它不是你中午不睡的過,而是你養成的一種習慣,中午非睡一覺,下午就有精神了。是養成的一種習慣。更主要的是什麼原因呢?恍恍惚惚,是因爲晚上你睡覺太多了,盡做夢了,做夢這個睡眠質量就不好。從睡覺就開始做夢,睡八個小時,睡十幾個小時,還睡。睡得起來,表面很精神,過一會又進入夢鄉去了。雖然眼睛睜挺大,但是還在夢中呢,所以做什麼事情他都恍恍惚惚。

  爲什麼我們寺院要求睡四個小時覺?四個小時是什麼意思?就是要求既能得到休息,休息質量又非常好。因爲四個小時睡眠的時間它沒有夢,這段時間沒有夢。你超過四個小時,你哪怕四個小時十分鍾它都會做夢的。你說我晚起來一會,那馬上就是個夢。四個小時睡一覺醒了,它就沒有夢。

  我們世間人就是醒來以後,再翻過去睡。這樣便宜幹嘛不占呢?他就非要占便宜,占來占去這夢就來了,不斷地做夢。等到第二天睡覺的時候,從一開始就是夢,所以睡眠反而不好,沒有質量。佛製規定,僧人的睡覺時間爲四個小時。所以我們遵照佛的戒律去睡四個小時,不是說我們是爲了苦修,而是撿個大便宜。所以發現這個睡眠原來是這麼回事。過去那個老修行人,都是睡一覺就醒,有的半夜時就醒。醒了以後就打坐、誦咒,這才行。

  你想一想,一天你要睡四個小時,和一天睡八個小時來講,你省了四個小時。如果你再吃一頓飯,一頓飯連做再吃,就得兩小時,和叁頓飯相比,又省了四個小時,一天光睡覺、吃飯就省了八個小時。省了八個小時的時間,你想你的生命會延長多長時間?實際上我們有很多的生命都在浪費,二十四小時之中就浪費了八個小時,實際上你活一百歲,也就頂多能算活六十歲吧!有的人活六十歲,實際上就活了一百歲,因爲他的生命不斷延長,所以說不要浪費。所以這個恍恍惚惚啊,就是睡眠過多,和吃飯沒有什麼關系。

  “做事沒法集中精力”,是你産生了恐懼。那你說我們一頓飯都不能集中精力啊,我看那精神頭比誰都集中,主要是看你有沒有那個心。

  原先閉關的時候,有一次親藏師來的時候,我就告訴他,我指那個地下,地下有蟲子,叫他撿起來。他告訴說,師父,這是石頭,這不是蟲子。就是我精神過于集中了。所以說主要是你的心是否在那塊?集中和不集中在于你的心。

  這個發脾氣啊,就是你吃飯多了才發脾氣。爲什麼吃飯多發脾氣?因爲你過多的食物會産生什麼呢?産生能量。因爲你一天如果吃叁頓飯,叁頓飯的能量它沒地方消耗,特別咱們現在體力勞動特別少,沒地方消耗,它就會變成一種無處發泄的這種能量,所以很容易生氣、打仗,甚至動手。你看饑餓的人很少打仗。我們就觀察一下要飯的人,你看他很少去打仗,有時候光動嘴他不動手。你看他要飯吃,吃還來不及呢,哪有力氣去打仗啊!就吃飽了的人才去動拳頭、動手,是吧?他不怕浪費,因爲他沒地方發泄。所以說這個發脾氣,是我們修行的問題,也和食物過多有關系。

  “吃七八分飽,幹活就沒力氣?”這個還是心理的作用。心裏有了分別心,他就會沒力氣,如果沒有分別心,這個力氣還是有的。有個別時候能産生一點影響。但這個影響並不是食物所帶來的,還是由我們這個分別心所影響的。“我今天吃了八分飽,我肯定沒勁,這個柱子我肯定扛不起來。”他到那真扛不起來。你看一看,他心裏先有一個防備在那塊擱著呢。“我肯定扛不起來”,所以他必然是先産生了這種想法,然後才扛不起來。

  你不信,比如他沒吃飽,說哪塊有一捆錢,這捆錢二百斤,他保證能扛起來,是吧?他一點都沒想扛不動的問題。“這個東西說什麼我得扛走,不能讓別人搶去!”他也能扛動,那個力氣哪來的呢,是不是?所以說這個問題,我想還是由于自己的分別心所造成的。

  我們幹活,不在于你有力氣沒力氣,就在于你的心是否分別。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這個故事。你看愚公要移山,他有多大力量,是不是?他要把一座山移走,而他說:“我這一代不行,還有下一代。”他有那種決心,最後那座大山被移走了。所以說外面的物質只是一個空相,就看你決心大小的問題。

  過去有這麼個故事:有個法師(鸠摩羅什)很小的時候,進一個寺院裏,他發現了一個法器,還是一個什麼記不清楚,可能有二百多斤,他一個小孩一下就給舉起來了。但他舉起來以後,說:“我這麼小,沒有力氣,怎麼可以舉這麼大東西?”馬上放下了。動了這個念以後,就再舉不起來了。最後他從這個就悟到佛法了,噢,原來這個力氣多和少,是分別心在起主導的作用。

  我們世間人很難去考慮到分別心所起的作用,就像人這個生理一樣。有人說:“我這腿盤不上,盤一會就得拿下來,疼!受不了,誰說也不好使,我怎麼鍛煉也不好使。”有人給出主意了,說:“警察拿個槍,在後面對著你腦袋說,不許動!”你看坐多少時間也沒事。還是他這個心理在起作用,你看他一點事兒也沒有了。所以說,完全是心理的作用。我舉這麼個例子。

  所以幹活有力氣沒力氣,還在于自己的決心。就是沒力氣我也要幹,你看你的力氣就會生出來。別等到沒力氣的時候,“你看沒力氣了!”自己就退道了,剛有點表現他就退道了,這就完了。所以說有很多的事情,這個心理會影響生理活動,生理也會影響心理,我們應該知道一切唯心所造。

  這個“怕別人說我爲常住做事不發心,不盡心盡力?”這個問題就在于自己怎麼看,至于我力氣大小無所謂,我只要盡心盡力,有一分力我要使一分力。

  什麼叫盡心盡力?就是說把你所有的力氣,都要使出來。但是我們所說盡心盡力只是名詞,只是嘴上說盡心盡力。實際上他沒有盡心盡力,遇點困難他就退縮了,剛有點疲勞的時候,他就不行了。他就說他盡心盡力了,實際上他沒有盡心盡力。

  比如說:一個木頭,你扛不動可以拖著走,你站著拖不動,你可以爬著拖。你沒有力氣可以爬著拖,你爲什麼不做呢?說明你沒有盡心盡力。你像愚公那種精神,你要真能爬著也要把它拖走,有這種決心,世上的事情就會産生變化,力氣就會生起來,力氣也是空相。當一個人不打妄想的時候,他力氣就大了。如果打的妄想越多,他的力氣就越少。所以說這個力氣大小,是根據我們是否分別決定的。

  爲常住發心不發心,也就是說我們是否盡心盡力的問題。我們盡心盡力了,還怕什麼別人說發心不發心呢?我們做事情不是爲了別人說,我只要做到盡心盡力就行。這個問題,大家慢慢會體會的。

  

  

《如何受持好十二頭陀行裏的節量食?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