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題二、
下一個紙條,請師父慈悲開示:
第一個問題:如何才能守好叁皈五戒,到哪裏去了解相關知識?是看書還是靠平時多觀察戒律清淨的同修?還是以後自己悟?
“如何才能守好叁皈五戒”,這個問題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講,是非常重要的,是最根本的基礎,也是我們成佛的基礎,沒有它一切成就都不能得到。所以想持好叁皈五戒的這種心非常好。“到哪裏去了解相關知識”,實際上你只要有了“怎樣才能去持好”的這種決心,這就是你最好的知識。
叁皈五戒是我們學佛的基礎,也是成佛的一個最根本的條件。如果我們有一個用生命、用所有的利益,來換取叁皈五戒的決心,外面的事情就好解決了。關鍵就是我們有沒有這種決心,這是關鍵。因爲一切唯心造,有和沒有都是相對的,如果我們的心非常堅定的話,這樣相關的知識都會有,也就是說這種因緣都會逐漸的生起,而且非常真實;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,就想敷衍了事“我想了解了解叁皈五戒”,這樣的話,就給你相關知識和解釋,恐怕也不起作用。所以說這個決心是非常重要的。
如果我們能夠有了不怕自己失去利益,也要守好叁皈五戒的這種決心。比如說,我正在做生意,如果和戒律相沖突的時候,我決心放下我的利益,我要服從叁皈五戒;當我生命和這個戒律相沖突的時候,我甯可犧牲生命,來持好叁皈五戒。如果你有這種決心,也就是說你決心已定,整個宇宙都會給你講叁皈五戒,萬事萬物都會給你講叁皈五戒;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,看書再多恐怕也起不到更大的作用,所以這個問題在這點上很重要。
當然啦,看書也是重要的,但是我們不要指望看書,也不是要觀察別人怎麼做。而是要觀察自己,看自己每一言每一行,是否符合叁皈五戒。比如說吃飯,我們吃飯的時候,這碗飯和這碗菜我能不能次第吃?我是不是分別這碗飯和這碗菜好和不好?首先要沒有嫌棄心,沒有分別心,好和壞都是平等的。吃的時候要次第吃,什麼叫次第吃?從你最近的往下吃,菜也是這樣,飯也是這樣。同一桌吃飯,別人吃什麼不要管,不要考慮,就考慮我吃的這一塊,眼睛不往外瞅。持戒應該從這裏開始,從吃飯、睡覺、走路、說話……看它們符不符合叁皈五戒。
這個叁皈五戒講起來要很長時間,我簡單跟大家講一講。比如說,我們去上街,當走在路上的時候,我們嗓子裏有痰了,這口痰是隨便就吐呢?還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去吐?或是吐在紙裏,包好,送到一個裝垃圾的地方?如果條件都不具備,既沒有帶紙,又沒有找到合適地方,那這口痰怎麼辦?既然我們學佛了,是佛的弟子,國家也有一個衛生文明的要求,我們這口痰應該怎麼辦?我的想法,那你就把它咽下去。我們的持戒精神應該是這樣。
當我們走路的時候,比如說走在馬路上,我們應該右側通行,在人行道上走,不可在機動車道上走。雖然機動車道沒有車,周圍也沒有人,甚至是晚上,也不可以。因爲國家既然有規定,我就一定要遵守。遇到紅綠燈,不管有人沒人,只要是紅燈我就停,不可以超越,就哪怕半夜回來,遇到紅燈我也要停下來。雖然是沒有人,但是空中有佛菩薩在看著你,有很多的衆生在看著你,你是真持戒還是假持戒?你持戒是給別人看,還是給自己看?這就是我們所要求的。作爲一個佛教徒首先要真實。
走在路上,我們要求的是不該看的地方不要看。比如到市場,買菜的時候是否去講價,這個問題我講了幾次了,但是還要講。因爲很多都是在家居士,到市場講價已經成爲我們生活的一部分,也可能成爲我們生活中的一種樂趣。作爲你是一種樂趣,但作爲賣菜的人,就是一種膽戰心驚的挑戰。
當看到你來的時候,手不斷地在菜裏挑來挑去的時候,你想他那是什麼樣的一種心情?是一種恐懼、害怕。另外,你又不斷地跟人講價錢,他爲了叫你買菜,就不斷地撒謊。
很簡單的例子。你比如說,這個菜,從他要獲的利,和他的運輸費用等等條件來講,應該一塊錢就可以買走。但你非要給人八毛錢,所以他就得提高到一塊二,留兩毛錢的余地和你討價還價。就是說這種撒謊是誰造成的?就是我們給人家造成的。所以說他撒謊必然有責任,但其中主要的責任還在于你。你不斷地促成別人的撒謊。這樣的話,我們作爲一個受了叁皈五戒的佛弟子,你的持戒精神就被破壞了。
因爲佛教徒是拔苦予樂的,對所有衆生都能幫助他去拔苦,給予樂,這是我們的持戒精神,不要給對方造成痛苦。有時候我們甚至帶著念珠,到人家的菜裏不斷地挑揀,這面嘴裏講著價錢,把那好的都拿走了,把壞的留給人家。我們平時都說學佛,佛絕對不會讓我們幹這種事情。
所以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。不要挑,要把壞的留給自己,把好的留給別人。這樣的菩薩行爲,這樣的學佛行爲,我們何樂不爲呢?如果就買一次菜,這麼點小小的利益,我們都不肯放下,我們怎樣爲衆生去舍血、舍肉、舍生命,去救護呢?不可能的。所以說我們要從小事做起。
另外,買菜也不要看人家的秤,給多給少,生怕吃虧。本來我們就應該找虧吃,學佛人千萬千萬不要占便宜。當你占了便宜的時候,你心裏就吃了一個大虧,道德的虧。當我們不與他人計較,而且甯願吃虧。別人歡樂的時候,表面上你在物質上虧了,但你內心反而是一種收獲,是一種大的收獲,超越你所得物質的千百萬倍。那是真正的快樂,可能你這一生都會永遠快樂下去,這樣的快樂何樂不爲呢?佛教徒只有能認真地去做好叁皈五戒,才會享受這種快樂,獲得這種大利益。所以說叁皈五戒就給我們帶來了根本、永久的快樂。
特別是買菜以後,臨走又拿人家幾個。秤已經夠了,又拿人家幾個,這本身就犯盜戒。當你走的時候,人家在背後就罵:“你看看,這個人還信佛呢?臨走還拿我的豆角,拿我的菜。”人家連唾帶罵,眼神都非常不對。所以說這個毛病千萬千萬要改過來。一定不要給人家賣出的菜任何“增值”。就人家給也不要,就白給你,你也不要。爲什麼?來之不易。給我們怎麼辦?好,一個是不要,一個是再給錢,一定要平等對待。這樣我們就真正地學了叁皈五戒。
叁皈五戒就是拔苦予樂。只有給別人快樂的時候,我們才會真正的快樂,只有幫助別人解除痛苦的時候,我們的痛苦才會消失。所以上哪去找相關的知識?就是從生活中去找,從每一言、每個動作、每句話去找,這才可以。
比如說,妄語的問題,我們應該有一個甯死不妄語的決心。有很多做生意的,比如說賣服裝,本來就不是進口的,他說是進口的。本來價錢和它的實際成本,就是差距很懸殊,他說很高的價錢,等別人來討價還價,這樣都犯妄語。這是不應該的,應該是實話實說。
即使你有些話不能告訴別人,但是也不可以撒謊,不能爲一點利益,就失掉了我們真正做人的品德,作爲一個佛教徒的品德。當然了,很多的女同志,還有一些話是不能跟人講的,人家問你錢放哪?你不能跟人講,但你可以打閑岔。比如說,他問你:“你錢放在哪啊?”你可以伸出手:“你看我這個手指蓋很漂亮。”他說:“你錢到底放在哪?”你說:“我這手指蓋真漂亮!”他一看你不往這上說,就拉倒了。這就可以方便回避,就不犯妄語。
千萬千萬不能犯妄語。特別值得注意一點,就是說所謂的“方便妄語”可不可以打?爲了幫助別人的時候,我們可以打方便妄語嗎?是不可以的。佛是如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。我們做不到實語者、如語者,因爲我們沒有證到實相。佛手裏雖然是空拳,但佛說我這個拳頭裏有糖,它就會生出糖來,因爲佛是實語者。而我們不是,我們說手裏有糖,其實它沒糖。所以我們不能有任何妄語的行爲,沒有就是沒有,有就是有。
特別關鍵的時候,比如說親人有病,得了重病,這個病如果告訴他,可能會打擊很大。等親人問我:“我這是什麼樣的病?”爲了這個親情就撒謊了,哦!沒有問題,就感冒等等,或一點小病。這話可不可以講?是不可以講的。說我要是直接告訴他,是不是對他的一種傷害呢?從我們的理解,確實産生了一種情緒的打擊,會有一點傷害。但是更主要的,由于你心裏的真實,就是治好他病的一付藥。如果你去妄語了,表面上是幫助他,實際上你就失去了這副藥。這才是一個大利益。
更主要的一個利益,將來我們還要成佛,要往生西方,如果你打了這種方便妄語,不可以往生西方,也不可以成佛。當你犯一句妄語的時候,你的前程上,就會出現了無數的障礙,阻擋你再進一步地修行佛法。
這個問題跟大家這麼探討,它實際上是很重要的。爲什麼我們大家有時候,在生活中會失去很多的利益?就因爲在這些關鍵的問題上,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,和正確的認識,和持戒的決心,所以失去利益。微小的差別就會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會影響到你這一生的成就,所以說不可小視。
佛的戒律來不得半點虛僞,越是想修行的人,更不能來得半點虛僞,所以說不能妄語,要實話實說。當你實話實說的時候,佛菩薩都會幫你解決問題。當你撒謊的時候,佛菩薩就會離你而去。雖然你是方便妄語,佛菩薩也不會護佑你的。所以說我們應該真正的理解,佛所說的真語者、如語者、不妄語者、實語者,不可以妄語。
平時,同事之間、同學之間、鄰居之間也不可以妄語。比如說,出門經常問候的話,說:“你今天挺好?”如果你今天難受了,你不能說挺好。你說:“可以。”只能說可以,不能說我挺好。問你:“你是否吃早飯了?”你沒吃,只能說沒吃:“噢,今天還沒吃。”你不能說:“噢,已經吃過了!”我才不想上你們家吃呢,我嫌你們家埋汰。這話絕對不能說。就記住不管任何條件下,都不能妄語,除非爲了救人,佛菩薩允許開方便,在沒有救人的情況下是不允許的。
爲什麼有很多人能夠證果?就是因爲他真實,甯可犧牲生命,不肯做犯戒的事情,所以很快就證果了。爲什麼我們不能證果?就因爲我們處處都給自己找方便,心地不真,所以不能證果。
修行戒律主要在于自己不斷地展開。看著五戒很簡單,因爲五戒,和八戒、十戒、甚至二百五十條比丘戒、叁百多條的比丘尼戒、還有菩薩戒,它們互相都是相通的,都是一個源泉。如果你五戒持不好,你想再持好八戒、十戒、比丘戒、甚至是菩薩戒,是不可能的。
這個持戒基礎從哪開始?從五戒開始。只有五戒你受持嚴謹了,你才會持好其它戒。這個就像蓋房子一樣,基礎打壞了,你再往上蓋,這個牆早晚要塌的,所以說必須打好基礎。也就是說五戒通一切戒律。持戒的主要精神要靠自己悟,自己去理解,理解一條就要落實一條在行爲中。不要盲目地求更多的戒律,那是以後的事情。想求得更多的戒律,首先就要從第一條戒律開始,那就從叁皈五戒做起。只有從叁皈五戒做起,而且能夠做得很好的人,才有資格再往上去受戒,求戒。所以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
爲什麼我們學佛中,有很多人學一學就偏了?就是把這個叁皈五戒,沒放在心上。他認爲叁皈五戒不是根本,不是定力,不是智慧,這種看法是錯誤的。實際上戒律就是大智慧、大定力。我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想持好戒,一天就吃一頓飯,那他這二十四小時都在守戒,不管是醒著或是睡覺,他都在持戒。有的人去打坐,可能坐了兩小時、叁小時,他下了坐,這個定力就逐漸地消失了,滿足不了他二十四小時的需要。你想一想是不是?所以說一條戒律,就是一個大定力,是一個無漏的定力,我們一定要認識到,戒律就是大定力,又是大神通。
我們很多學佛人已經聽過一個故事,過去,有一個毒龍危害一方。後來有五百羅漢用禅定力驅它不走,就是五百羅漢用禅定力要把它攆走,這個毒龍也不動彈。後來來了一個尊者,也沒有入定,而就是說了一句“賢善遠去。”當他叫它遠去的時候,這個毒龍馬上就走了。
後來這五百羅漢就問他:“我們這麼多人攆它不走。爲什麼你一句話,叫它走,它就走呢?”這個尊者說:“因爲我把小戒當重戒去持。”就很小很小的一條戒律都當重戒去持。所以我們知道,由于他嚴持戒律的精神,所産生的定力,是一個無漏的定,是一個真正的大定力,也是大神通,它來不得半點虛假。你看五百羅漢都驅它不走的毒龍,被他一句話就驅走了,我們可以感覺到,這個大定力是無時無刻不在。
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戒律生起極大的信心,這樣才能夠去持好戒。更主要的持戒精神就是說,我們在家居士一定不要怕失去更多的利益,不管多大利益,甚至生命失去了,我也要持好戒。有這種精神你才能持好戒。而且必須把每條戒律,都要落實在行爲中,如果跟佛菩薩也敷衍了事,那你就欺騙自己,是不可取的。
所謂的自己悟,就是把戒律落實在行爲中,不斷去努力,自然他就悟了。一定要持到什麼程度?自己都不能理解自己的程度。自己對自己持戒的精神,都會産生了“是否是對啊?是否是過分的執著?”得有這種精神才可以。因爲持戒的精神,必須超越自己的思惟。
我們的思惟是什麼?是知見。我們知見不破,佛法就不會進入。首先我們應該破的是自己的知見,必須要超越自己的思惟。你想了脫生死,必須要超越自己的知見,知見就是衆生。佛在《楞嚴經》上講:“知覺乃衆生。”就是說你所謂的知、你所謂的感覺,那就是衆生。必須超越它,你才能了脫生死。你不超越它,“適當就可以了,方便就可以了,慢慢修吧!”你有這種想法,想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,是不可能的。只能是你糊弄它,因果也會糊弄你。
你想不昧因果,那你就要不怕一切困難,包括利益,包括嘲笑,甚至來自于親屬的嘲笑,甚至兒女的嘲笑、父母的嘲笑、丈夫的嘲笑、妻子的嘲笑。說你這人精神病,不正常了,快瘋了!誰願意說什麼就說什麼。甚至領導說、甚至路人罵,都不要在乎。你有這種精神才能持好叁皈五戒。
我只能是跟大家實話實說,至于大家怎麼去理解和做,這個是你們自己的事情。所以我希望大家多出幾個“傻子”,多出幾個“愚人”。我就這麼愚,我就這麼傻,你說我執著也好,我就這麼執著。“持戒不是執著,不持戒才是執著。”這個是否執著,不是用我們的凡夫的知見來判斷的,是用佛法,用戒律來判斷的,這才爲正確。這是第一個問題。
《如何才能守好叁皈五戒,到哪裏去了解相關知識?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