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怎樣做才是既慈悲,而又使僧團的紀律嚴明,不把佛法作人情?

  問題:“師父現在止語靜養,僧團應怎樣修行和運作?如果有鬧衆、不受谏,不聽話等現象發生時,執事和比丘尼應如何處理?怎樣做才是既慈悲,而又使僧團的紀律嚴明,不把佛法作人情?”

  當家師現在止語靜養,這個僧團應該怎樣運作和修行的問題。應該首先把當家師的止語和靜養,當作是對我們僧團的一個考驗,是對我們的慈悲,止語和靜養不等于對我們大家沒有攝受力,而是更好地攝受大家。同時給我們修行已經做出榜樣,我們還要另外找榜樣就不合適了。怎樣修行?那就是按照當家師所修行的方式去做。

  首先,我們要少語。不能完全止語——要少語。爲什麼要少語?因爲語言多了,口開神氣散。語言多,起心動念就多;語言少,起心動念就少。爲什麼生病?生出種種的毛病?就從語言多開始的。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。我們說得多,毛病就會生出來,沒有也會變成有。首先從止語開始,所以說修行,大家都要靜,不要說得過多。

  怎樣達到我們能夠靜?既能達到我們止語的目的,又能和大衆和合去修?有四個字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,這是個寶貝,那就是——依教奉行。不管是執事人叫我們怎麼做,說你上齋堂——依教奉行;說你去打掃衛生間——依教奉行;說你去領著上殿——依教奉行;說你二堂吃飯——依教奉行;不管什麼事情都要依教奉行。包括起床,我們叁點鍾起床,那叫你兩點鍾起床——依教奉行;叫你一點鍾起床——依教奉行;叫你不睡覺——也依教奉行;不管什麼事情都要依教奉行。不光對執事人要依教奉行,在不違犯常住的規矩下,每個人對我們說的話,我們都要依教奉行。讓我們通過依教奉行來達到無我的目的,去掉我們所有的習氣和執著,這個非常好。

 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,我在五臺山茅篷的時候,在大寮做飯。人家告訴我,說這個砂子多,應該沙兩遍。這一遍都一個多小時。那時候是叁點鍾起床,去淘米,他們喝早粥,那時候我是不喝,但給他們做。有個師父說,這兩遍你就得提前起來去淘米,你不會一點到兩點起來啊?當時自己聽到這話,心裏剛有想法,那個師父又講了,你不依教奉行嗎?我就沒話說了,也不知他什麼時候知道,我心裏常以依教奉行來作爲我的一個約束。從那以後,我就天天一兩點鍾起來去淘米,最後成了這個茅篷起來最早的一位。(編者注:沙米:此處“沙”音shà,通過搖動,使米裏的沙子等集中,然後清除出去。)

  所以說我們不管做什麼事情,不要考慮這個事情對我們有什麼損害,也不要考慮大家都不做,爲什麼叫我做。應該考慮的是我們依教奉行,這個是無價之寶。如果我們能夠掌握這個,作爲我們每天的行動的准則,那我們這個僧團就會和合,也就會修行了,心就老實。

  僧團怎樣修行?首先我們知道我們是僧團,是僧人,僧團是以戒律爲根本的,我們一天一時都不能離開戒律。特別是當家師要止語靜養,我們更應該向她學習,嚴格地持戒,嚴格地學戒。要研究戒律,把戒律作爲我們最主要的修行方式。每天都要看戒,不能離開戒律,應該把戒律化成我們僧團的生命。戒在,僧團就在;戒律不在,僧團就不在了。我們修行是以戒律爲基礎的,這個基礎沒打好,一切都免談。第一個是戒律,第二個是戒律,第叁個還是戒律。我們把戒律看成生命,既是僧團的生命,又是我們的生命。怎樣去維護這個戒律?那就是用我們的生命來換,甯可舍命不舍戒,才能去修行戒律,不給自己找任何方便。

  咱們的維那師,在柏林禅寺受戒的時候,那裏有個師父,是知客師,看他不摸錢,日中一食,後來就把他招呼去了,就說他:“你師父知不知道戒律的開遮持犯和方便?”他是這麼回答的:“我師父教給我們甯舍生命不破戒。”後來這個師父就沒有吱聲。所以說我們想得到戒律必須用生命來護持,只有用生命護持戒律你才會得到方便,我們要的是真方便。

  爲什麼說用生命護持戒律才會得到方便呢?當一個事物的生起,和你的持戒,它本來就是一個,它不是兩個。有的人認爲外面的境界是一個,我們持戒又是一回事,這就是心外找法。當我們嚴格持戒的時候,外面的境界就會減弱;當我們不持戒的時候,外面的境界就會增強。你是等它增強以後再跟它去鬥爭?還是你用生命來護持戒律的心,把它滅在萌芽之中?實際上都是一筆賬,就看你怎麼做的問題。

  爲什麼用生命來護持戒律?因爲生死也是我們的堅固妄想之一。釋迦牟尼佛不斷地舍身,包括舍身飼虎等等,都是要破除這個生死的幻境。他不斷地舍生命,才能夠以後成佛。我們也是這樣,我們想成佛,必須用生命去換,用生命去換才能換來不生不滅。所以我們持戒要知道,以這種心去持戒才會真正地持。否則的話,我們只走于形式,並沒有真正地深入你的種子識,也沒有破除你的妄想。因爲這個妄想非常堅固,堅固得叫我們已經不知道它是妄想。

  所以說我們首先是持戒修行。有這種心,我們就應該安排好課程,這個由你們執事人去安排。我的想法,就是把沙彌尼戒,還有式叉摩那戒,還有比丘尼戒,反複地看,反複地研究。那是無價之寶,那是無上的清涼。雖然尼衆業重,戒條比較多,但是你們要知道,你們有大福報,佛給你定了這麼多的寶貝。那是難得的,每條都是非常清涼,所以說一定要把它抓住。

  比如說我們念佛(打佛七)了,學戒可以暫時放下,但是對戒律,在行爲上不能放下。在平時要安排一定時間,每天的下午或上午,哪怕一個小時的學戒律也是好的。實在沒有一個小時,那你有十分鍾也是好的;十分鍾也沒有,你有一分鍾,也是好的;你哪怕把戒本舉一舉,那也是好的。讓我們的心念永遠地不離開戒律,常在戒律之中,我們這個僧團就堅固,就會發揮僧團的作用。它就像一個長城一樣,任何外道、天魔都不能破。末法時期只有戒律才是我們唯一的保證。佛講:末法時期以戒爲師,這是非常重要,也是真理所在。我們想和合,首先要在戒律基礎上和合。有了戒律,我們都能夠約束自己,它就和合了。在運作上應該常討論,執事人常討論戒律,常談戒律的體會,不斷地提起我們正念,不隨順人情超出戒律的範圍。

  比如有的人今天想吃豆腐,提出來:師父,能不能做豆腐?告訴他,僧團已經決定了,今天吃飯吃白菜,不能給他做豆腐。說這個人很可憐,有了想法,甚至想家了,得需要豆腐怎麼辦?那也不能給他做!應該給他講吃豆腐的種種害處。因爲這個心不清淨,豆腐會變成毒藥。今天吃豆腐,明天吃豆腐,吃來吃去,就可能給你吃還俗了,你看這豆腐能不能吃?不能吃,所以說這是毒藥。因爲你的想法加入這個豆腐裏了,所以說就變成了錯誤的東西,有毒的東西。我們應該隨順著戒律去做,一切修行都是爲戒,戒律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
  頭些日子,臺灣南林?是叫南林寺來電話,有個比丘尼來電話,說,師父啊,我想請教這個淨人的問題,大悲寺這個淨人是怎麼樣做的?一共提出了有十多條問題。我就給她講,什麼叫淨人,咱們怎麼樣對待淨人的。她聽了以後挺感動。後來我就給她講,我們所有的淨人,一切作爲,都是爲了護持僧衆不摸金錢這條戒律。當她聽完了以後,說你們這個淨人是真正的淨人。她非常稱贊。

  我們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修行中一切行爲都是爲戒律服務,不能有半點兒破壞戒律的行爲存在。這樣我們大家都能在戒律的基礎上,就統一起來了,僧團就能運作起來。因爲有了戒律,他就有了定力。有定力,他就有智慧,一切就自然而然地生出來了。因爲他接近真理,本身戒律就是真理。

  有的人說這樣執著,如何如何的,要改。我們知道,戒律任何人不能改,菩薩不能改,阿羅漢也不能改,何況我們凡夫,更不能改。只有佛才能製定戒律,任何人不能改。不要在這裏找任何方便,這樣我們才有個持戒的心,否則我們連持都沒有。

  別看做,做也是表面。只有身和心統一,我們的這個戒律才會真正地運作起來,會形成一個清靜的、真正的道場,把我們的這一方都籠罩在戒律之下,也就是在佛光之下。我們去做任何事情,才會、都會受到加持。

  “如果有鬧衆不受谏、不聽話,等現象發生時,”我們一定認真對待。

  首先我們要有慈悲心。對某個人不管大事小情要理解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習氣,有他的想法,我們要理解他,要關心他。不管有病啊、吃飯啊等等的事情,腰疼啊,今天如何如何啦,都要關心他,應該把這些事情要做好,不能麻痹。雖然我們告訴大家不要貪飲食,不要愛護身體,但作爲執事人首先應該把這個問題處理好。關心大家、理解大家,在關心和理解的這個基礎上,才能處理這個鬧衆。

  我們幫助他、批評他,采取一切的辦法都爲了慈悲,都是爲了教育。有的不受谏、不聽,我們耐心地、和氣地跟他講,甚至可以呵斥他,大聲呵斥他,這是根據我們的需要去講。有時候不聽話,一個人說不行,大家集體去說。

  如果再不聽,我們大家不理他,誰都不理他,不管你平時和他怎麼好也不理他,堅決不理,你想幫助人,只有按執事人的方法去做,這才行。你們倆關系特別好,越好越不理他,讓他有慚愧心。所以說這個大家必須統一行爲。有的人就認爲,那是你執事人的事,你說他批評他,但我倆說我倆好,背後還問:你怎麼樣?困不困啊?累不累啊?餓不餓啊?難不難受啊?我給你按摩按摩啊。這些事情就整個破壞了執事人所做的一切。這不合適,你幫倒忙,他就會生起一種慢心:你看還有人關心我,看來我做的這個事不是完全不對,還有對的地方,我還有我的勢力呢。他就跟執事人繼續幹下去,爭執下去,最後導致了他下地獄,你也跟著下地獄。這不是真正的幫助,是害人。我們幫助必須用集體的力量,執事人就代表了集體,代表了僧團。集體做的事情,不管是任何人都不能違背。這樣我們就有了力量,就有了攝受力。

  一個人是不能跟大衆所對…

《怎樣做才是既慈悲,而又使僧團的紀律嚴明,不把佛法作人情?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