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

  修持菩提心之重要性---瞋心爲什麼能夠摧毀善業?如何不讓善業功德被摧毀?

  太橋旦曾堪布

  如果是以慈悲心來修習佛法,所修的善行將不會被瞋恨心所摧毀。重要的是我們在修持的時候,要包括皈依、發心,也就是要克服自身的煩惱。譬如我們現在正在做的善業有講經、聽法等等。如果後來起了瞋心,瞋心會摧毀這個功德,因此這是爲什麼我們講法、學法之前,要皈依及發心,最後還要回向的原因;譬如我們造作善業所生起的功德像一滴水,如果把這滴水投入大海中,在大海未枯竭之前,這滴水永遠都不會消失。我們發菩提心以及回向功德,就像把這滴水投入大海裏,否則就像是把這滴水放在石頭上,很快的它就會被風吹幹。因此有發心與回向的話,就不會因爲憎心而摧毀了功德。

  發心

  我們接受了皈依戒,也聞思了四種無常,但仍不算是修習大乘佛法。只有發了心,而且有菩薩戒才算步入大乘。發心包括心的本質、內容、分類、及利益功德等方面。

  發心的本質就是利益衆生,舍棄傷害衆生的心念,所觀想的對象有二:一是對衆生發心;一是對佛發心。並有兩種動機,一是希望衆生都能離苦得樂;一是希望都能獲得佛果。譬如爲了要能夠成辦利樂衆生,所以我本身就要證悟成佛,自己沒有證悟成佛就無法利樂衆生,以這樣的動機爲發心。

  發心講起來似乎很容易,實際上卻很困難。能發大悲心的“因”是有慈悲心,能發菩提心的“因”是有悲心。“悲心”是希望衆生能離苦,所以當悲心發起時自然就能夠生起菩提心,若以菩提心爲因,將來在究竟上就能獲得佛果。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佛果,將無法斷除自身的煩惱及所知障,也無法了知一切的智慧。因此菩提心非常重要。 講到菩提心所緣的對境以及它的根機、本質,如果對象是所緣念的衆生,衆生有這麼多苦痛,想要救渡衆生脫離輪回,這是世間的菩提心。如果他是緣念法,他能夠與空性相應合,相應合的話就是生起了勝義菩提心。

  根器有叁種:國王式發心、擺渡者(船夫)的發心、牧羊人的發心。 國王式的發心,就是他想要自己先成佛,再來救渡其他衆生,爲什麼稱國王式呢?是自己當了國王之後,再爲人民謀福祉。第二個搬渡者發心,是自己及衆生同時都證悟成佛,就像船夫將旅客渡到對岸時自己也到了對岸。第叁種根器牧者發心,是把羊趕到前頭,自己走在後面;先救渡衆生成佛,自己最後成佛。這叁種發心以牧者發心被視爲最殊勝,但實際上非常困難。因爲,爲了成佛必須行六波羅蜜,而所緣的六道衆生又要渡盡爲止,所以行六波羅蜜就要經過很長的時間,經過很多很多的苦行,難行能行,難忍能忍。雖然這麼困難,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有這樣的發心方式。

  生起菩提心,要成辦佛道,都是要依靠佛及衆生。發菩提心應是對所有的衆生來發心,如果沒有這樣的資糧就無法成佛。所以利益衆生,發心是非常重要的。而佛及衆生也是平等重要,並不因爲佛是清靜圓滿,衆生是煩惱深重而有高低差別。我們必須緣念衆生,生起悲心及慈心,然後生大悲心,最後因由大悲心圓滿而證悟成佛。因此,沒有前面的衆生,我們將無法成辦佛道。當我們了解,衆生對于我們是如此珍貴,我們就不該對他起憎恨心煩惱。因此,要盡量不對衆生起煩惱或憎恨,漸漸修習下來,就能對衆生起慈悲心。雖然衆生具有煩惱,但無一不曾是自己的父母親。

  關于衆生,有叁種想:第一個,無一衆生不曾爲自己父母;第二,所有衆生都具足佛性;第叁,根據密法,視一切衆生爲天人及天女的化現。

  譬如我們現在已累積了很大的資糧,但資糧之所以會有,完全是因爲有衆生,衆生就是我們的資糧,因此衆生是珍貴的。既然衆生對于我們成辦佛道是如此重要,所以我們應盡可能減少對衆生起憎恨煩惱,然後能漸漸的對他們生起慈心,悲心以及菩提心。

  我們爲什麼會起煩惱?是因爲我們看到衆生的行爲。雖然這個煩惱是因由衆生而緣起,但實際上是我們自心仍有煩惱之故。佛陀的心續已沒有煩惱,所以他視一切衆生沒有過失。由此可知,正因爲我們自心有煩惱及種種染垢,所以才會看到別人的過失。

  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過失時,應當要想這是自心的煩惱、習性所造成的。知道以後,就要漸漸的把習性改過來,盡量看別人的優點。因爲看優點,你自己會悅意,如此一來就能逐漸的對衆生生起慈心、悲心及菩提心。

  生起菩提心需要種種的因緣法,不是打打坐或閉眼睛思維就能夠生起的。對于能緣的衆生,我們要知道他們是非常重要的,而一切又都是自己的習性造成。如此去想,就能漸漸的轉瞋恨心爲慈心、悲心。除了金剛兄弟間要保持良好的友誼,互生慈心、悲心之外,對世間上其他的衆生也要起慈心與悲心。

  我們目前所擁有的東西,是由于自己過去生所造的福報。這一世我們則要來祈求,祈求我們將來能在究竟上證悟成佛。

  菩提心的本質分爲: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兩部分。

  願菩提心:是希望能利樂衆生,所以我要學佛,要成佛。 行菩提心:是我要成佛,所以我必須要修習六波羅蜜:持戒、布施、忍辱、禅定、精進、智慧等六波羅蜜。

  了解菩提心之後,要受菩薩戒(菩提心戒)。可以到一位上師喇嘛面前去領受,或是自己觀想前方虛空中有佛菩薩聖者,我們向他們領受菩薩戒。

  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